关闭
老人出书 家族出书 单位出书 教师出书
学生出书 自费出书 博客出书 其他出书
 
 

手机:13037972986

电话:0951-7895312 7895346

腾讯QQ在线客服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新昌西路132号银川当代文学艺术中心图书编著中心园

网址:http://www.csw66.com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书展示 > >> 信息详情

心灵的呼唤------大学生诚信透视与构建

发布日期:2012-02-02 10:01:00 

 

        [本著作由当代出书网代理出版(请阅本书封底,本网站总编辑杜哲在编委名单中位列第一]

 

 

                                                                                              诚信是什么?

 
 
诚信就是诚实、信用。始终用善感的心灵去认真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节!
诚信,如同一轮明月普照大地,以它的清辉驱尽人间的阴影;诚信如一束玫瑰的芬芳,能打动有情人的心。无论时空如何变幻,都闪烁着诱人的光芒。有了她,生活就有了芬芳,有了她,人生就有了追求!
诚实无价,小小的口袋打开了,装进去的是满满的爱的芬芳;守信无价,小小的承诺兑现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缩短了,流淌的是暖暖的无限春意。
我们需要诚信,我们呼唤诚信,诚信是美丽的,因为它给世界带来了温暖的阳光;诚信是微小的,它只需要占据心灵中一个很小的角落,就温暖了人们整个人生;诚信是脆弱的,只要一场暴雨,就足可使它香消玉殒。这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你必须对你自己忠实。正像有了白昼才有黑夜一样,对自己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鲁迅先生说过:“诚信,为人之本也!
信用乃立身之本,守住信用,就是守住人品,守住人格。俗话说“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国”。没有诚信的个人是社会的危险品,没有诚信的民族是民族的悲哀。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在我国源远流长。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厚重的文明史,就会发现,中华民族历来都是把“诚信”作为一种美德、一种理念,一种修养,一种文明,追而求之,歌而颂之。
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位睿智的老人——孔子,用毕生的精力著书立说,阐述诚信是人生立身之本,是国家立业之本,是人类发展之本……至今,延绵数千年,其伟大的精神早已深入人心,诚信的火炬一直被人们高高举起,代代相传,燃遍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并作为东方文明的精髓传遍全世界。因而,我们今天谈诚信,绝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有历史渊源的。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诗人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民间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极言诚信的重要。几千年来,“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耳,广为流传。可见,诚信自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经过漫长、沉重的生活之浪淘沥而出的赤纯之金。
曾经我们拥有一片多么诚信的天空啊!诚信的故事俯拾即是。曾子杀猪,是对儿子的诚信;尾生抱柱,是对爱人的诚信;季布一诺,是对身边人的诚信;商鞅立木,是对百姓的诚信……古人“言必信,行必果”,他们有的甚至用生命去捍卫诚信……。
同时,我们也看到,商纣失诚信,加速了国家的灭亡;楚怀王失信,不但忘了国,还使一代贤臣饮恨汨罗江……故我们不但看过讴歌诚实鞭打无信的故事,我们还传颂着“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无信”之类的民间谚语。不难理解,诚信是人们立身、修德、处事的根本。
 
诚信没有重量,却可以让人有鸿毛之轻,可以让人有泰山之重;
诚信没有标价,却可以让人的灵魂贬值,可以让人的心灵高贵;
诚信没有体积,却可以让人心情灰黯,苍白,可以让人的情绪高昂,愉快。
 
康德曾说过:“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能引起人心深深的震动。一个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
而今,我们仰望苍穹,天空依然摧残明朗,然而,随着时空的变幻,诚信的美德却被很多的人淡忘、遗失……
若把人生比作树,诚信就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滋润和庇护着它。失去这根,它就无以立足,沦为一根没有灵魂的腐木,腐朽堕落,活于世人鄙夷的目光中。
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因为缺乏诚信,我们感受到的是钢筋水泥的冷漠;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因为缺乏诚信,我们睁大着机警的双眼,内心常感孤独;面对眼花缭乱的商品,因为缺乏诚信,我们瞻前顾后,畏畏缩缩,失去了很多购物的快乐。我们悲哀于诚信的荒凉。我们愤怒、我们谴责缺乏诚信的人,我们渴望、我们呼唤着诚信的回归。然而,朋友,你想过没有,面对诚信的缺乏,我们能做点什么?行动!从自己做起,做个诚信的人吧。“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少年讲诚信,诚信的鲜花将开遍明天的大地!
 
社会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弹指一瞬间,人类已昂首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在这一漫长的岁月里中国战胜了衰弱走向了振兴,战胜了分裂走向了统一,挣脱了屈辱走向了奋起,中国正以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自己。“少年智是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面对一个新科技,新信息,新体制不断涌现和竞争异常激烈的知识时代,作为祖国的建设者,在掌握知识文化的同时,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更为重要。
如果春天没有七彩的阳光,就不会有蝶儿的满山翻飞;如果人间没有诚信,那就是一个苍凉而荒芜的世界。诚信,如同一轮明月,曾普照大地,以它的清辉驱尽人间的阴影,她散发出了光辉,可是,她并没有失去什么,仍然那么皎洁明丽。诚信待人,付出的是真诚和信任,赢得的是友谊和尊重;诚信如一束玫瑰的芬芳,能打动有情人的心。无论时空如何变幻,都闪烁着诱人的光芒。有了她,生活就有了芬芳,有了她,人生就有了追求!
 让我们都做诚信的人,让我们呼唤诚信的春风吹绿每个人的心田!因为诚信是生命中最绚丽的色彩,是我们屹立于天地之间的脚下基石,是茫茫大荒,漠漠古今,那一点浩然正气,千里快哉风!
让诚信的光芒消释尔虞我诈的欺骗,让诚信的光芒普照大地!我们用心灵呼唤诚信,拥抱诚信,为生命涂上一层亮色;我们用心灵呼唤诚信,拥抱诚信,让世界因诚信而生机盎然,五彩缤纷!
 
最后我想谈的是本书写的过程是作者不断地反思的过程,也是作者不断地感到心灵震撼的过程!到底诚信应该如何建立,诚信社会的建立需要我们大学生作什么样的努力。我们希望与所有的读者一起探讨,一起思考。希望此书能给迷惘中的大学生一个方向,给所有关注大学生成长的人们提供一个了解大学生诚信状况的桥梁,我们也期待着所有的人能看到大学生的一步步成熟。
本书所收集的部分资料来自于网络和书本级优秀硕博论文。在此向所有的网络作者和书本作者表示感谢,谢谢你们对本书的支持!由于时间仓促,作者的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予以谅解,也欢迎读者不吝赐教,为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我们不胜感激!
 
                                           作者
2007.51于西安
 
 
 
 
目录
 
第一章 诚信人文——意识层面的溯源
 意识向度中诚信的意义与价值
 人文精神秩序下的诚信解构
第二章 大学生诚信教育——象牙塔里的人文呼唤
 诚信的内涵及历史发展
(一)诚信的语义解构
(二)诚信本原价值的多元思考
(三)诚信独特性的理性微探
(四)诚信衍生轨迹纵横扫描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文化定位)思考
(一)诚信教育概论
(二)大学开展诚信教育的感性考量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价值的现实依据(或多维解析)
(四)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大学生诚信危机——事实层面的视野成像
 “名利场”的诚信角逐
(一)梦里花落知多少
(二)谁在剪切诚信
 考场风云及“枪手”传奇
(一)塔内塔外暗潮汹涌
(二)道德考试也疯狂
 迷走契约中的诚信就业
(一)撒落指尖的违约书
(二)别让注水简历打湿你的你的前程
(三)同学,请目视那枚校徽
 盛开在助贷上的恶魔之花
 构建人脉透露诚信危机
 伊甸园中的“诚信撒旦”
(一)多角之恋——游戏爱情
(二)动机不纯之恋——名利大于爱情
(三)猜忌之恋——难以维系
 洒落校园的诚信危机
(一)无人零售摊点拷问大学生诚信
(二)信用卡——大学生的诚信界标
(三)恶意欠话费——无语话凄凉
第四章   危机求证——寻找事实背后的真相
 文化变异——裹挟在历史长河中的暗流
 社会移位——文明秩序下的精神迷茫
 教育走形——守望者的失落
(一)家庭教育——深陷泥潭的诺亚方舟
(二)学校教育——艰难行走的人文殿堂、
 机制缺失——方圆难辨的诚信构图
 修养失调——天之骄子的悲哀
第六章 危机审思——破解黎明前的黑暗
 诚信教育——敢问路在何方
 诚信教育原则
(一)主体性与主导性原则
(二)层次性与时代性原则
(三)自律性与他律性相结合原则
(四)系统性与实践性原则
(五)人性化与生活化原则
 强化诚信教育的现实意义
 丰富和完善诚信教育内容
 诚信教育途径的探讨
(一)诚信社会——诚信的阿琉喀斯之踵
  1、诚信社会的意义及一般策略
2、我国诚信建设的历史进程
  3、国外诚信环境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二)诚信校园——架起心灵的诚信廊桥
1、营造浓厚的校园诚信环境
  2、充分发挥教师在诚信教育中的作用
3、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4、建立大学生诚信测评体系
  5、建立大学生诚信激励机制
(三)诚信家庭——构建诚信品质的摇篮
(四)诚信个人——破解危机的终极之道
 诚信教育方法论的研究
(一)改善诚信教育手段
(二)综合运用诚信教育方法的重要性
(三)从知、情、意、行等环节综合运用诚信教育方法
(四)切实增强综合运用诚信教育方法的科学性
 针对个案的实效对策
(一)考试作弊行为对策
(二)助学贷款失信行为对策
(三)网络失信行为对策
(四)人际交往失信行为对策
(五)爱情失信行为对策
(六)择业中失信行为对策
 
 
 
 
 
 
 
 
第一章 诚信人文----意识层面的溯源
 
一、意识向度中诚信的意义与价值
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往往太过具体与烦琐,这对于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人们来说,无疑是增添了认知的庞杂与困扰,于是,从宏观角度的俯瞰式把握就尤为必要了。世界的概念从哲学的视角来分解,共表现为三种形态,即事实、价值和意义.。所谓事实就是我们可以观察和感知到的一切物质形态,包括所有的自然事物和社会事件及行为.。所谓价值就是指我们依照我们自己的自身需要或需求设计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及行为事件存在的是否有意义进行评价的思维体系,是一种规范化的意识层面的结晶体。所谓意义则是指我们人类对以上的这些事实和价值以及在价值观念的指引下所产生的自然和社会实践行为等进行的总体性反思,是对个体或整个人类群体行为或整个社会实践价值规范体系合理性的追本溯源的探寻和考问。
而这三种形态不同形式上的组合则构成了不同的世界,即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人文世界。诚信在这三种世界的归属中则是属于人文层面的事实存在和探讨范畴。
现代人文世界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呈支离破碎、日益萎缩之态势.,而表现出来的事实本身所彰显的现实情况则是:我们现存的社会越来越富裕与现代化,但生活在其间的人的生活幸福指数却越来越低,富裕的社会却始终无法等同幸福的社会;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忙碌,但却不知所忙何物,所忙何为,忙碌的生活越来越像盲目的生活;我们获得的自我支配权利和社会支配权利越来越多,但表现在实际的行动和心里的动力上却是日益的慵懒与应用,可支配事物的增多与心灵激越情绪的低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活带给我们的是越来越孤独,越来越空虚,越来越寂寞的生理体验,从而使意欲摆脱这种心灵折磨的人们更迷恋于追寻那种冒险惊险生活所带来的疯狂的感觉。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群,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世界究竟怎么了?我们的人文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如何才能找回那失落已久的充实与健康、美好与激昂?
回答这个问题似乎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给出的答案或许也不是唯一的,但重建整个社会认同的道德规范,整合分化的文化意义,无疑是相当重要的环节。而在社会层面的道德规范中,诚信道德又是道德规范体系的根本和基础.
之所以将诚信作为当代道德体系的根本和基础,是源于其与人类社会道德的共性和当代社会道德的个性两点因素。
首先,社会和生存期间的人以及由此而生发出来的社会道德三者之间的共性,决定了诚信的这种位居社会道德体系中的根本和基础地位。第一,诚信是人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基本条件。自然人即人来到自然世界上尚未被社会世界所融化时的生命状态,是人的自然体,心理状态等多方面的统一体,是人具备最初的一切意识和行为的自然拥有者和执行者。来到这个世界,人首先是自然人,其次才是社会人,拥有社会人特有的道德人格。那么,如何才能完成这样的身份的转换呢?在什么的条件下才能得到这样的结果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先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我是谁?我应该成为谁?只有在对这两个问题的相关回答进行考察后,才能进入道德评价体系。细究这两个问题,我们会发现,真正能将之串起来,具备一身两任特质的恰恰就是诚信,它既能指导和评判人们如何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又可以知道和评判人们如何回答我应该是谁的问题,这样就解决了一个基本的问题,即人是借助诚信来完成从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进而进入道德评价体系的,可见,诚信是人获得自己道德人格的最初和最低的条件,从而也确定了它在社会道德评价体系中的根基性地位和属性。第二,诚信的上述根基性属性也决定了其在整个道德体系中反映出来的内容也必然是基础性、根本性的内容。
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已被科学界证实是一体性的,诚信作为精神因素中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本性中的一部分,最基础的一部分内容。人的本性属于社会性,社会性又属于实践性。实践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因此诚信也就具有了动态性,它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和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变化,演绎着不同的形态,而演绎的根本则是它本身所依附的自然基础和社会基础。人类社会要发展,人类实践活动要进行,自然少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和联系,而能维系这其中因各种利益关系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首先需要的就是诚信,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才是社会不断进化发展的根基因素。此外,除了社会的这种诚信氛围,教育也是形成诚信的重要机制,人来到社会世界,无论是在家庭教育中,还是学校教育中,诚信教育是首当其冲的教化内容。这种系统而有带有强制意味的机制,将诚信作为根基性的因素深深的植入了人的素质体系中。这种体系将会是作为人与生带来的那种潜在的自然诚信因素渐渐转化为社会诚信化机制,从而表现为具体的人的本性,成为真正具有社会思维的人。人的本性的评价机制的根本就是道德体系,而诚信表现的就是人的本性,自然其内容反映的也就是道德体系评判的根本性和基础性内容了。此外,诚信还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影响着人类的道德评判体系,反映着人类的基本需求,使其地位在根本性和基础性之外,愈来愈突现重要性了。
   其次,诚信成为当代社会的道德评价体系的基础,主要是由当代社会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决定的。具体就以我国为例,第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市场经济时代。在这种经济态势下,人们之间的协作、合作和相互需要越来越明显,诚信就成为了这种经济体系下最为重要的因素。西方很多学者也将市场经济成为“信用”经济,“市场经济的灵魂就是诚信”。这种经济诚信的背后就是要求必须遵循货真、价实、公平竞争的原则,否则,你将被市场淘汰和抛弃,被你的合作伙伴放弃,谁违背了这个原则,谁就丧失了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第二,我国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决定了诚信的基础性地位。现在的社会,正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繁荣发展的时代,而这两种精神所倡导的正是求真务实的做事态度,诚信与实事求是精神同出一辙。人文精神注重人性,人性的根本和基本的内容就包括诚信,科学精神追求实事求是,自然,在这样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下,诚信当然是要作为基础性的因素被大加建设了。第三,我国的道德规范行为中的基本内容要求必须将诚信作为基础性的因素去考虑和执行。在我国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就对加强公民诚信建设做了基础性的要求。如今在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中也再次提到了诚信这个道德层面的基础因素,可见,国家的道德建设政策决定了诚信必须做为一项基础建设存在,诚信建设将是我果道德建设的基础和重点建设项目。
 
二、人文精神秩序下的诚信解构
 
人类贵为万物之灵,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类具有文化的创造与再造精神,并籍此获得生存的空间和氛围。然而,要进行文化层面的系统性创造,那仅仅靠一个人的智慧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事实。由此,大规模的整合协作就是非常重要的实现手段。要进行任何的文化创造活动,除了协作,更为重要的是要获得协作的基础—相互信任,同时还要拥有一个比较完善的信用体系,否则,只能是事与愿违,很难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秩序。
今天,国家将和谐提到了战略意义的高度,就是要整个社会构建良好的生存人文环境、人文秩序。而这恰恰是精神文化的内容,实现这个战略要点的基础则是诚信这一人文命题。有学者提出:“恶劣的信用环境会摧毁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经济。”同样,恶劣的信用环境也会摧毁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体系和社会环境体系。
事实也的确如此,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各种活动中信用关系的极度混乱,使“诚信”这个话题始终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动荡不息。我们民族的诚信行为受到了严重的考验和挑战,那么在我们现代文明的人文精神秩序下,关注诚信到底有何意义呢?
首先,人文精神秩序的建立依赖与现代文明社会环境秩序的建立,其建立的基础则是经济行为的良性运行。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是极其重要的环节。现代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诚信经济,是二者和谐完善的结合体。各种各样的商品交易活动之所以能顺利进行,除了经济规律的原因外,诚信更是居功至伟,都是在诚信的基础上才能够展开。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可见,信用是市场关系的基本准则,离开了诚信基础,市场经济将难以顺利进行。商品交换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劳动产品交换,其基本原则为等价交换,交换的前提则必须是建立相互信任的经济关系,没有信用,就无法实现交换,市场行为就无法发生,自然经济活动就难以健康发展了。另外,历史和现实不断的印证着这样的一个事实,即诚实守信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金融活动,现在人们比较喜欢使用信用卡,信用卡依赖的就是信用关系,如果你不讲诚信,也就毁坏了金融的道义基础,同时也毁掉了自己的信誉。
其次,诚信是社会形成过程中逐渐发展出的社会契约之一,也是社会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之一。200110月,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公布,“明礼诚信”被确定为中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朱容基同志在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曾强调:“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和谐社会的基础就是诚信社会,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阶段,搞好诚信建设是确保社会和谐的关键。但是,由于我国在经济建设中一段时间里对诚信建设的忽视,导致了诚信在社会活动中的严重缺失。长期的信用缺失不仅会腐蚀一个国家的人文环境,动摇人们对承诺、关怀、尊重、合作、信任等维护社会健康发展准则的信念。同时还会使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的民众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长期下来会营造一种非常恐慌的社会舆论氛围,极其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甚至使人们处于人人自危的境地,无形中增大社会活动的交易成本,或许那时我们的古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就成了社会环境、生活氛围的经典诠释了。
社会是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构建起来的,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诚信既是物质文明下经济活动的基础,也是人文精神秩序下文化行为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发展主题的今天,在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国民健康生活环境成为当下我国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今天,诚信无疑是人文建设之本。
第二章 大学诚信教育---象牙塔里的人文关怀
一、诚信的内涵及历史发展
(一)诚信的语义解构
诚信美德在中国的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意义重大。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熏陶使其孕育了丰富的内涵,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诚信也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诚信一词,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早就出现过。据《商君书·靳令》记载,“诚信、贞廉”与“礼、乐,诗、书,修善、孝悌,仁、义,非兵、羞战”并称“六虱”。另据《新唐书·刑法志》记载,唐太宗于贞观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谐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这两处出现的诚信,均指人际关系中的诚实不欺。就诚信的具体涵义而言,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称:“信,诚也,从人言。”实际上是以诚释信,诚中有信,信中有诚,不诚则不可信,信必见其诚。但若深入分析,“诚”与“信”在理解的角度上又具有不同的重点,
作为传统伦理规范,“诚”的价值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据史料记载,先秦时期“诚”就己经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和伦理学范畴,它既代表物理、事理,又代表特定的伦理原则和人的品性。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说的是客观存在的天道具备无妄之诚实,那作为平衡社会文化的人道在人类社会的具体表现也同样应诚实无妄。故《礼记·中庸》也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诚”不仅是“天”之本性和自然界的规律,而且是象征社会道德范畴的标尺之一和人之为人的基本准则。作为一种道德尺度和品格规范,“诚”主要是指“真实无妄”,即符合实际,没有虚妄,为人真实,为事客观。南宋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庸》中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王船山说“诚也者,实也,实有也”。清代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诚》中也持此说。真实无妄,既不自欺,也不欺人,是谓“诚”。通俗的理解“诚”,即指“内诚于心”,其基本含义包括真诚、诚实、诚恳、诚挚等,不具有任何功利色彩。诚是向内、向善的追求,是评价个人品质和境界的内在价值,是一种道德规范,,一种人生态度和道德境界,它体现的是我与自我的内在关系。
“信”,原指人们祭祀时对上天和先祖所说的诚实不欺之语,后来儒家学派将其整理归纳划归到社会行为准则的高度,即将言行不悖、严守诺言作为重要的道德规范以惊醒世人言行。在《论语.阳货》中,孔子就将“恭、宽、信、敏、慧”作为体现“仁”的五种重要道德品行以书面形式公诸于史。孟子则将“朋友有信”视为五种人伦关系之一,董仲舒更是将“仁、义、礼、智、信”列为“五常”,使其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之一。纵观传统伦理规范的“信”,可从内涵与外现两个方面来考量。探究内里,即诚实无欺。《说文》解析为:“信,诚也,从人言”。《尔雅·释话》说:“信,诚也”;东汉班固也说“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探究外在显现即信守诺言。墨子曾经指出,行“兼爱”之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乎节也,无言而不行也。”在墨子看来,“信”不仅要求人们言行一致,同时还要求人们少说空话,不轻许无法兑现的诺言。传统的诚信观兼顾了“信”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两方面的内容。因此,《辞海》的解释是:“诚实;不欺”和“信用”。是指诚实无妄,遵守诺言的品质和行为。现代观点认为“信”偏重“外信于人”之义,具体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行为规范,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一种具体的道德品格,其空间向度是向外,哲学意象向真的外在追求,是个人诚实的品格接受考验的外在价值,表现在守信用、讲信义,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信誉、信赖、信任等,体现为社会化的道德实践。“信”作为一种行为规约,是对他人而言的,体现的是我与他人的关系。带有功利主义色彩,只有守信才能够得到利益,取得成功。二者互为贯穿,互为表里。诚是基础,具有本体论意义,信是理性实践精神的外在表现。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诚”、“信”之间可以互训互释,这说明它们之间不可分割。但典籍中的“诚”与“信”又表现出不同的含义,“信”的天理根据在“诚”,表现为“诚”是“里”,“信”是“表”;“诚”是“神”,“信”是“形”;“诚”是“信”的根基,“信”是“诚”的外貌。“信”必须是有“诚”之“信”。因此,“诚”具有更为根本的伦理价值和本原的意义。周敦颐在《通书》中总结了诚信思想,提出“诚者,圣人之本川”,是“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认为仁、义、礼、智、信及孝悌等一切有关伦理行为,皆以真实无妄的“诚”为根本或本原。
总之,就诸子百家公认的一般含义而言,所谓诚信,就是人与人相处时应当诚实不欺,言行一致,格守信用。其基本要求就是言合其意(诚意)与“言必信,行必果”。其表现形式为:人己不欺、重信诺:是信与义的统一。可见,尽管“诚”与“信”表达的具体意象上是各有侧重,然而观察其总体涵义却是一致的,即诚实守信,均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务求真实,从对己对人上,从言谈举止上,保持言行一致,回归古语的“言必行,行必果” 。
(二)诚信本原价值的多元思考
无论是在我国的传统人文观念下,还是世界文化关照下,诚信都是具有非常广泛意义的词汇,仅仅从字面上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它本身所具有的内涵范畴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辩命题。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对其内涵做一个整体性的认识。从诚信的存在方式来看,首先,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它强调人们应该注重内心的道德修养,将以德立人作为为人之本,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诚信的优良品格和不俗境界。其次,诚信又是一个法律范畴,它强调从事民事活动、行使民事权利和履行民事义务的民事主体在进行这些行为时,应讲究信誉,恪守信用,行为合法,不违背法律精神和曲解合同条款等。无论是道德范畴还是法律范畴,其体现的本质含义都是一致的,即都是为实现诚信而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讲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诚信的内涵也更加丰富。具体的来说,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第一,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诚信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广泛外延的道德范畴。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美德,诚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的分量。中国古代文明的文化及制度特征是以儒家思想理念为基础的。在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
关于我们 | 出版流程 | 基本价格 | 新书展示 | 精品图书 | 版权转让 | 咨询回复 | 联系我们 |
宁ICP备20000515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77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号:新出银字第061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64110022774484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