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老人出书 家族出书 单位出书 教师出书
学生出书 自费出书 博客出书 其他出书
 
 

手机:13037972986

电话:0951-7895312 7895346

腾讯QQ在线客服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新昌西路132号银川当代文学艺术中心图书编著中心园

网址:http://www.csw66.com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书展示 > >> 信息详情

从政治动员到社会动员:新中国动员模式的历史变迁

发布日期:2013-10-20 10:01:00 

 

 

 

 

 

序  言

 

 

 

  欣闻李波的博士论文《从政治动员到社会动员:新中国动员模式的历史变迁》即将出版,作为他的老师,我感到很欣慰。

  入学之初,作者就对我国的政治运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政治运动该完全抛弃还是继续运用?如果继续运用,那么应以何种方式继续运用?对这一问题的追索,形成本文研究的初衷。以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实为根据,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总结相关历史经验教训,是本文的基本立意。

  作者在本书中以“四清运动”中的政治动员、汶川地震中的社会动员和瓮安事件中的网络动员为例,归纳总结出自1949年以来,我国的有效动员模式体现为一种从政治动员向社会动员转变的历史趋势,进而通过对政治动员模式和社会动员模式进行整合,吸取各自的合理因素,摒弃不适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合理因素,最后得出:“国家+社会”动员模式是较为适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效动员模式。其内涵为:国家为主导,社会为主体,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上下联动,以实现社会进步为目标的动员模式。

  在现代国家里,执政党能否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的动员,已经成为衡量该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社会进入了自然灾害和社会危机的频发期和突发期,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为了应对灾害和危机,就必须对社会进行有效动员,以调动一切可用资源。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继承已往在有效动员方面的政治资源,完善适合中国需要的有效动员模式,是有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也是必须面对的实践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对新中国成立后有效动员模式的梳理、归纳、总结是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由于受作者自身学术功底的限制,本书对有些问题的探讨还可以再深入,研究问题的角度还可以再拓宽。读者不一定会完全同意本书作者的观点,但他诉诸的事实和逻辑并由此提出的理解视角和理念,则值得交流和深思。

 

                                                  李凯林    

 

 

  


目     录

 

 

导 论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3

  三、文献回顾和研究现状 4

  四、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15

  五、研究时段和研究方法 15

第一章 中国的政治运动与政治动员 16

 第一节 中国的政治运动 16

  一、社会领域中的“运动” 16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政治运动 17

  三、我国政治运动的起源 22

  四、政治运动的历史合理性判定 24

 第二节 政治动员的一般理论 25

  一、政治动员的概念 25

  二、政治动员的特征 26

  三、政治动员的意义 28

  四、政治动员的途径 30

 第三节 运动式动员——从政治动员的角度研究政治运动

  31

  一、从政治动员角度研究政治运动的理论依据 31

  二、政治运动和政治动员的比较分析 38

  三、动员模式的选择 41

第二章 政治动员的一般模式:以“四清”运动为例 43

 第一节 对“四清”运动的史实分析 43

  一、“四清”运动的历史背景 43

  二、“四清”运动的过程 48

 第二节 政治运动的特点分析 58

  一、运动的开展 58

  二、运动的保障 71

  三、运动的结果 73

 第三节 政治动员的一般模式 74

  一、动员的主体 74

  二、动员的客体 74

  三、动员的方式 74

  四、动员的效果 75

第三章 社会动员模式 77

 第一节 社会动员的一般理论 77

  一、社会动员的概念 77

  二、社会动员的特征 78

  三、社会动员的意义 79

 第二节 社会动员和政治动员的比较分析 80

  一、社会动员和政治动员的相同点 80

  二、社会动员和政治动员相比的新变化 82

 第三节 我国动员模式的现代转型 84

第四章 我国社会动员一般模式:以“汶川抗震救灾”为例 86

 第一节 汶川地震与社会动员 86

 第二节 汶川地震中的社会动员模式分析 88

  一、党和政府主导 88

  二、单位和社区及社会组织协同动员 92

  三、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进行动员 98

  四、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100

第五章 动员机制的转型:以网络动员为例 103

 第一节 网络动员的提出 103

 第二节 网络的特点 106

  一、网络具有准入门槛低的特点 106

  二、网络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的特点 107

  三、网络具有超时空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107

  四、网络具有平等性的特点 107

 第三节 网络动员的具体分析 108

  一、动员的主体 108

  二、动员的客体 109

  三、动员的途径 109

  四、动员的结果 109

 第四节 网络动员的新变化 113

  一、动员主体新变化 114

  二、动员客体新变化 115

  三、新的动员方式 115

 第五节 网络给动员活动带来的双重影响 117

  一、网络对动员活动带来的积极影响 118

  二、网络给动员活动带来的复杂性 119

 第六节 应对网络动员负面影响的对策 124

  一、主流媒体引导作用须充分发挥 124

  二、依法治网应是常态的具体要求 125

  三、趋利避害的根本在现实社会 126

第六章 我们需要怎样的动员模式:对政治动员模式和社会动员

 模式的整合 127

 第一节 政治动员模式还是社会动员模式 127

  一、政治动员模式和社会动员模式中的主体 128

  二、政治动员模式和社会动员模式中的客体 128

  三、政治动员模式和社会动员模式途径 128

  四、政治动员模式和社会动员模式的结果 129

 第二节 为什么是“国家+社会”动员模式 130

  一、国家与社会的强弱结构和动员模式选择 130

  二、社会发展进入高风险期的有效动员应对 132

 第三节 “国家+社会”动员模式对传统群众运动理念的扬弃

  132

  一、“国家+社会”动员模式对群众史观合理性的继承

  133

  二、“国家+社会”动员模式对群众运动盲目性的摒弃

  134

 第四节 有效动员的经验总结和发展趋势 136

  一、有效动员的经验总结 136

  二、有效动员的发展趋势 137

 

尾论:在途中——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转变和探索 140

参考文献 143

 

 

 

关于我们 | 出版流程 | 基本价格 | 新书展示 | 精品图书 | 版权转让 | 咨询回复 | 联系我们 |
宁ICP备20000515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77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号:新出银字第061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64110022774484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