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老人出书 家族出书 单位出书 教师出书
学生出书 自费出书 博客出书 其他出书
 
 

手机:13037972986

电话:0951-7895312 7895346

腾讯QQ在线客服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新昌西路132号银川当代文学艺术中心图书编著中心园

网址:http://www.csw66.com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书展示 > >> 信息详情

“三皇五帝”源头地域考

发布日期:2016-12-03 19:04:20 



                                目录

 
陈留辨                                              
巢父、大禹地域考                          
历史别小看寿张                               
人文天下第一山                               
论蚩尤与阳谷的历史渊源               
 

 
               
 
 

                           陈留辨
 
 
            
 
 
    《帝王世纪》:“伏羲都于陈”。陈留的“陈”从阜从东,东亦生,“东”本义为“生长之方”,转义为“生长五谷”指在东方土丘上种植五谷,这是最早本义。由于陈留是伏羲都城所在地,伏羲抵达中华历史发端期,故而,陈本义所指之地应即最早的东地。“四象”之一为“东方青龙”,又为“东方苍龙”,《释名》:“青,生也”,而“东”指“生长之方”均往东指,“青”实指东方,其意甚明。聊城至濮阳古称东郡,又被历代文人墨客称为“古东”。
    一、伏羲与古东方有关
    伏羲是寅虎图腾,寅虎位指向东北方。析木的位置是“寅”,寅与伏羲有交集,伏羲的图腾就是“虎”(参见范三畏所写《伏羲虎图腾与中国文化》)。聊城市境虎地特别多,与先民所处地域环境中有猛虎有关。阳谷、东昌府有龙虎寨村、前睡虎村、斗虎屯镇等接近20个以虎为名的村镇。施耐庵也将《水浒传》武松打虎之地设在了阳谷景阳冈。“陈”之“都城”指向东方。“都于陈”之“都”,析其意:一必有祭祀之地,上古祭祀以台,聊城境内龙山文化城内有台基; 二必宫城。《广韵》:“天子所都曰宫。”《尔雅·释宫》:“墙谓之墉。”可见,“都”的含义直指“城”。伏羲之“伏”,含有变意,六月是三伏之节,“伏”或即“夏位”,“夏”的位置在东南方,《诗·小雅》“潜虽伏矣”,“潜”与“隐”意同,隐天、变天又在东北方,东北方有斗。聊城濮阳一带古属东郡,东郡又被文人墨客称为“古东”,东郡就是“东”,《诗经》“小东、大东”之东。谷物成熟之地为谷熟,谷物收割获利之地即是“古犁地”与“利地”,这也是“成”之本指之一。伏羲在阳谷教民种谷的事迹载于《阳谷县志》。雷震位向东指,天象对应“雷震位”在东北方变天、隐天。隐为短墙,即东北方有“城”之地。《淮南子·坠形训》:“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 ……东北薄州曰隐土。” 高诱注:“薄,犹平也。气所隐藏,故曰隐土也。”薄通博。《韵会》:“春秋齐之聊摄隨为博州。”故知聊城之“博”极为有缘。《列子·汤问》其中《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指出:“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故知,隐土在渤海的南边。《吕氏春秋·有始》:“天有九野……东方曰苍天,其星房、心、尾;东北曰变天,其星箕、斗、牵牛。”高诱注:“东北,水之季,阴气所尽,阳气所始,万物向生,故曰变天。”故知,北斗在东北方的变天,而隐土对应的正是东北方的变天。故知,与黄帝出生地相关的“北斗”位居渤海之南的变天隐土之地。《维基百科》:“关于渤海郡,渤海郡 (刘宋),刘宋时设置的郡,在今山东省;渤海郡 (北魏),北魏时改勃海郡,在今河北省;渤海郡 (隋朝),隋朝时设置的郡,在今山东省、河北省。”二地均与聊城不远。伏羲的雷泽地处四海之中,只有拥有四海之地、并有上古最早的城的地方才是上古真正的陈留。“成”与“纪”、“圮”指向东南方。《遁甲开山图》:“伏羲生于成纪,徒治陈仓。”《帝王世纪》:“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如果“成纪”在西部,与伏羲居东的位置并不符合,另此文记载并无标点,“成纪”可解为“成”、“纪”,“陈仓”可解为“陈”、“仓”,东方苍天之东。伏羲“徒治陈仓”之“仓”,东阿古利乡与阳谷张秋正有“仓颉墓”。纪与已、圮、妃、圯通或相近,位置在风后位。“圮”按《说文》:“毁垣也”,《广韵》:“岸毁”,《书·序》:“祖乙圮于耿”,“河水所毁曰圮”,显然是地势低洼易涝、建有墙垣、又常被河水所毁之地是“圮地”;《尧典》:“方命圮族”, 圮在四海中国之内,应为唐尧处。“圯”与“巳”, 巳蛇楚地,《说文》言:“东楚谓桥为圯。”。《汉书·张良传》:“良尝闲从容游下邳圯上遇一老授以书。”传说中,风后化黄石公授张良兵书。黄石公在济北鲁地,聊城市境茌平、阳谷与东阿原为济北国。济北的概念还早于秦之济北郡。(参见:《汉书·留侯世家》:“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指出黄石公在济北。《晋书·天文志》“兗州济北陈留入亢五度。”伏羲陈留在济北。“风后”即“凤后”、“后妃”、“女纪”,“已”“吾”同,东阿“吾山”与之对应。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太昊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太昊风姓:伏羲、巢父、风后、张良、黄石公所处之地合并在“风后宫东南方有嬌氏女主”区域。纪、圮、圯、已、巳、妃、桥,竟然有高度的密合关系,这绝不是简单的巧合,“桥”与黄炎相关的“有嬌氏”母系的“嬌”密合度较高,与黄帝死葬“桥山”的“桥”,不无关联。桥、嬌、膠、交、習、翏又密合度较高,“聊”又通“膠”。再说一下最早的“邳”,不可能在太靠南的位置,理由如下:
(1)黄石公与少年张良相遇地下邳之“桥”,是张良早期居地,张良是韩国后裔,韩国在辰龙角亢位。与东阿西至阳谷东东南区域相吻合,韩或在聊城东南。山东境内有“邳”山东“薛地”,最早的“邳”更靠北。由于“邳”与“箕山”、“北斗”有关,就必须与黄帝的位置对应。
(2)“邳”与“伾”通,“大伾”或即“上邳”,是黄河流经之地,也不会太靠南。《书·禹贡》导河:“东至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邳”又通“伾”。如果所有概念不是分裂的,而是合二为一,甚或合三为一的,那么,此“伾”与阳谷黄山(谷城山)与张良城张秋一带有关,张秋又有“陆海”,“聊”通“膠”又通“陆”。黄帝炎帝均是伏羲之后,有嬌氏后裔,嬌桥胶有十分紧密的造字关系。阳谷的“邳”或是“下邳”,还有“上邳”。“丕”,又为“大”意,“大”宜对应“上”,“上邳”必为尊,聊城巢父隐于箕山下。“北过降水”,“降水”即“漳河”,在《山海经》中,太行山系偏东南方是漳水的位置,聊城东南充满了“张”与“漳”:张秋(阳谷)、张县(阳谷寿张)、章县(泰安)、章丘(济南),说明,这一带有可能是最早的“合章”之地。与“降”有关的“昌意”,“降处若水”,水量太大而涨。“降地”有“若水”,若水的位置在《山海经》中由北而南排列着:济水、河水、若水、青水,可知,过菏泽、东阿、济南的水被称为“济水”,又为“大清河”,实是“后济水”古之“青水”,黄河与青水之间应有“若水”,阳谷南部有一条从菏泽过来的古河道岸边分布着古遗址,这条水应即是“若水”。“至于大陆”,《尔雅·释地》:“晋有大陆”。聊城西冠县一带属晋国,而晋文公重耳居茌平,“重”与“昆仑”曾层“九重”之意明合,重地应与晋的源头有关。《正字通》:“齐后有大陆氏,后因姓陆”,“春秋陆浑之戎,后亦为陆氏”。故知,大陆理应在齐国境内。那么,晋有大陆,齐有大陆,齐晋交界有大陆,聊城正在齐晋交界之地。黄河应从聊城偏西部穿境而过,《易·渐卦》:“鸿渐于陆”,冠县与莘县的交界处正好有“鸿雁江”,此江并不长,故知,黄河极有可能穿越“鸿雁江”北行,经聊膠之地(“聊”通“陆”)北上“大陆泽”(临清东部洼),在高唐三十里铺位置播为九河成为可能。渐,在周文王六十四卦的位置是西北方,接近于“霜降”的位置,在“寒露”的位置,属于“秋白”之地。由此可见,莘县一带过来的河道极似马颊河,此河道在聊城北西邻临清,东临高唐、茌平。《山东通志》:“笃马河,亦名马颊,非禹迹也。”按清《一统志》,马颊河上游自朝城县东北流,迳阳谷、堂邑绝运河而东,已湮,今所在者,惟运河以东之下游矣。尽管不知它的上段究竟在什么位置,但从莘县西南流向东北,是数条河流的流势规律。陆即中,分西陆、南陆、北陆、东陆。“南陆”对应“南陆公”颛顼后代陆终,赤道夏地;“北陆”,许慎曰:“钟山,北陆无日之地,出美玉”,可见,“北陆”就是“钟山”即“黑道冬地”;“西陆”,《左传·昭公四年》:“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其藏之也,深山穷谷,涸阴互寒。其用之也,禄位宾客丧祭”,即“白道秋地”;“东陆”又称“青陆”,《续汉书·律历志》:“日行东陆谓之春,却曰东陆也”,即“青道春地”。那么,知道“钟山”位置,就知道最北处的“北陆”位置。《山海经·海外北经》:“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钟山的位置在西北方,大体为临清一带,与临清“大陆泽”位置正符合,况早有专家认为大陆泽的位置也可能在临清。就算大陆泽的位置更靠西北,大陆的正中位置也只能在河北南至山东西,南到河南东北方,标准的冀南、豫东北、鲁西位,东海的位置又基本框死在东平湖的经度线上,根据高唐当地的传说,高唐东亦可称“东海”。此一区域,不仅有河北古老的文明灿烂的邢台、更有聊城九座龙山文化城,还有濮阳的十几座龙山文化城,是“龙山文化城”的密布地,“台”的密布地,更是昆仑的实指地。根据《山海经·北次山经》,太行山系以阳谷归山为起点,东海的位置在太行山系东南方,与东平湖为东海的位置正相符。“大伾”的位置与“齐国”也有关系:“陆氏作大岯”,此陆氏若指“大陆氏”,必在齐国境内。聊城属于明确的齐国范围。
(3)如前所述“风后位”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位置,是密集的组合体,“中古国”的东南方,而不是目前中国版图的东南方。
(4)阳谷阿城王庄城具备早期“城”的条件,拥有早到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城”,且与黄帝都城阿城重名。
 二、东方为青地
东方青龙(苍龙)位置与仓颉息息相关。《皇览》载:“仓颉墓”位在东阿利阳亭。明朝于慎行在《兖州府志·古迹志·仓颉故居》中引用《皇览》言:“仓颉葬于利阳亭”,《泰安府志》、《山东通志》等皆所引用。《皇览·冢墓篇》:“仓颉冢,在利阳亭,坟高六丈,学书者,皆往上姓名投刺,祭祀不绝。”清道光东阿县知县李贤书在《重修仓圣祠记》中说,“阿西北三十五里,古名利阳亭”。此地是一龙山文化遗址。“清”通“青”,聊城古有清地与清河。《说文解字》载:“朖也。澂水之皃。从水青声”。堂邑曾叫清县,即今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一带,堂邑城西7.5公里处有清阳集,民间传即黄帝子清阳氏旧时所居之地。罗泌《路史》:“少昊青阳氏,其父曰清,黄帝之第五子,方雷氏之生也,胙上于清,是谓青阳。”注云:“清在郓故乐平”。杜注云:“清,阳平乐平县也。”即莘县莘亭镇。《汉书·地理志》东郡“清”下注:“莽曰清治应邵曰章帝更名乐平。”秦时聊城属东郡,始设阳平县,后齐改为乐平县。康熙《堂邑县志》载,“按清发干皆县境也。”光绪《堂邑乡土志》认为:“禹贡济河惟兖州,县正在二水之间,三代时当属兖州,旧志引苏秦诗,齐西有济河……”《晋书·地理志》“乐平”下注:“二汉属东郡,前汉清县,后汉章帝更名治乐平城。”《史记·河渠书》:“所谓厕二渠以引河者也,春夏水盛则至河行两川,以杀其势,既平乃复寻经流,此水不常如大河之浊,故当时又谓之为清河,齐东有琅琊,西有清河,赵东有清河,西有常山,齐赵分疆实凭于此。”聊城曾属赵国,秦始皇的父亲秦异人就曾被赵国关押于聊城的监狱之中,故知,清河最早在聊城中部。上古少昊清阳氏之清、西汉清县之清、后汉乐平之清,清河之清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三、“青丘”与涿鹿大战之地、九河、四海有关
“青”在上古神话中,最鲜明的地点是“青丘”,黄帝与蚩尤交战于“青丘”,“青丘”后又指代“山东”,而后世史料中的“青丘”在齐国境内——《元和郡县志》载:“齐景公有马千驷,田于青丘”。“千驷之地”即“千乘”,在山东淄博市高青县境。菏泽、济宁境内史上也有青丘。综合来看,就算最早的涿鹿大战之地“青丘”不在淄博,单就出现的这些“青丘”来看,“青丘”也很难走出山东省境。最早的“青丘”与蚩尤的位置息息相关:唐朝著作《初学记》引古籍《归藏启巫》说,“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伐空桑”,交战之地即“九淖”之地,即黄河“九河”。“九淖”明确解释虽不见于史端,但是“三淖”却有明确释义:《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山中,有龙山,日月所入;有三泽,名曰三淖。”可见,“三淖”即“三泽水”,而且“淖”指向通往沼泽地的水,故推知“九淖”即“九水”,见著史端最多的“九水”极有可能就是禹疏“九河”。苗族传说中,黄帝、赤帝与蚩尤沿着黄河战斗。蚩尤死葬处史有记载——《皇览·冢墓记》载:“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蚩尤葬身位置显然在鲁西至河南东北的聊城南部至濮阳一线,东郡附近。不管从青丘还是蚩尤死亡位置看均应在鲁西豫东地区,而黄帝与蚩尤大战之地正在《山海经·海外北经》。那么,知道“黄河九河”就能知道黄帝与蚩尤涿鹿大战的地点、众帝居住的“海内”和“海外”,找到“青丘”与“扶桑”。
根据谭其骧《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中的论述,“汉志大河”是中国史书所记载最早黄河河道,认为“汉河”的历史讫于未知时期,不是周定王五年河决造成的,如是河决,所呈河道将是“直线”,不会是“汉河”所呈现的大拐弯“S”形,另外,周定王五年河决并未载明于“何处决口”,不能认定“汉河”必然是周定王五年河决时产生的黄河河道,此河记载历史最早,春秋战国历史印证此河早在春秋时期即已存在,上限不可查询。他认为,周定王五年决口的是“山经河(《山海经》所列黄河河道)”。但是他不认为,“禹疏九河”即此河前身,认为另有河道。我认为,大河故渎前身正是“禹疏九河”,同意司马迁、班固等人认为“汉河”就是禹疏九河仅存河道。高唐境内有黄河河道5条,其中汉以前3条:一为《水经注》所指“经灵县故城南”河道,从大名入冠县西,过馆陶、堂邑,越博平故城东北、高唐南镇南,折北经高唐东,入德州。与此河道相近,还有经高唐三十里铺西黄河故道,前段也经馆陶、堂邑、博平,但是折北入高唐清平镇,经高唐三十里铺、曹堤口,由董姑桥出境至德州,此段有“齐长城”为证(沿河筑城),“爵堤晴雪”为高唐古八景之一,这才是中国境内最早的“齐长城”,齐国与鲁国在此分野,此分界不远处南方即有“鲁义姑”传说,位置刚好吻合,这两段黄河在高唐境内形成河之“中洲”。二为《史记•河渠书》所载河道,经大名入冠县西,过馆陶、堂邑、清平(高唐清平镇)北折高唐入德州;三为王莽时,黄河经观城、范县、阳谷、茌平,从高唐县琉璃寺村东入高唐,向北经故高唐县城西,过固河村西,折向东北流出县境。总之,汉以前黄河河道常过市境,且上限最少到春秋时期。九河存不存在于此区域?还是在河北、德州一带?《尚书• 中侯》:“齐桓霸遏八流以自广。”司马迁、班固等人一致认为“汉河”就是被齐桓公将九河合并为一条河的九河之一——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河决濮阳瓠子,武帝亲至瓠子,命从官督卒数万人筑塞决口,功成,《史记• 封禅书》言,“复禹之故迹焉”,《河渠书》:“复禹旧迹”,《汉书• 沟洫志》同。但聊城旧志中说,九河不是齐桓公着意合并的,而是春秋时期其它八条河道在春秋时期已经干涸无存,仅余一河改造东向。九河并不是庞然大物,不发洪水或干季,河道柔弱无力,甚至可能到春秋时已无水可言。上古时期,黄河不仅有可能经过聊城腹心,而且“禹疏黄河九河”均可能穿境而过,在聊城之西另有黄河分支穿越河北至天津,由于九河已亡,河北诸河又无名无姓,于是假托其名罢了。由其下游过处为湖泽地,人迹与古迹罕见,可见一斑。
河北“九河”是河水正常流淌时的河道,非常时期的“禹疏九河”,在聊城境内,辨析如下:
1.河北九河海水倒灌不能成立。《禹贡》:“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有学者认为“逆河入海”是指是河水因潮水倒灌形成“逆河”。但是我认为“海水倒灌”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因为河水逆河倒灌情况不是常见现象。 九河洪泛之时,水的撞击力度极大,如果水势不猛,就不用去治理,情形用“气势汹汹”来形容还差不多,绝不会“柔弱”到被海水倒灌。“海水倒灌”的必备条件是:中游、上游农业、生产用水多,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水位下降——而全新世中期是不可能发生的,河北降水量较大,聊城一带的降水量较山东南部更为严重,到处“雷声滚滚”,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发生海水倒灌?东雷震位,正是大雷雨地区的标志方位。“海水倒灌”出现于固定时间的天文大潮时期、或有人过度开沙时,可能偶或有海水倒灌,但是,天文大潮时间是有数的,属于偶然现象,而过度开沙是需要有人生活才会去开沙,在上古,且在人迹较少的河北东南衡水湖一带,不太可能。史家把不常发生或很难发生的事情载于史册,怎么会儿戏至此?而我们知道中国的老祖宗忠实记录了历史。孟子讲过,只是不被主流史学界认可,或不相信九河竟然会流向内陆,难道不相信就不可能真正发生?《孟子•滕文公上》载:“禹疏九河,沦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仔细来分析这句话——第一句就是“沦济漯”。首先,济水。最早的北济水或许靠上。其次,漯水,漯水多处记录均指向聊城市境莘县、茌平和高唐。《汉书•地理志》载:“漯水出东郡东武阳县。”漯,《集韵》、《正韵》音沓。《集韵》音壘,水名,出雁门,或作灅。按说文,本作濕。后以溼为乾溼之溼,而濕又转为漯字。湿即漯原字。《说文》:“湿水出东郡东武阳入海。”两处提到东武阳,东武阳即莘县朝城。按《说文》莘县附近即有“海”,莘县不仅海村密集,莘县南端还有南海村。《集韵》、《正韵》音沓,很显然,漯与湿结合最紧密的即[ta]音,漯在山东省音[ta],在河南省漯河之漯音[luo]。那么,与“湿”通假的“漯”只能在山东省境内,而不可能在河南省境内。莘县古有燕塔,初称黑塔,古之玄鸟即燕子,色黑。海内雁门的位置在西北角。《山海经•北次三经》太行山系出现了雁门山。若按湿水出雁门,雁门定在聊城北部,不是茌平即是高唐。雁门的位置靠近北海。齐国位在北海,“风马牛不相及”的典故明确说出齐国在北海,楚国在莘县、阳谷南端的南海。涨,是南海名,阳谷涨湫应即南海。《后汉书》:“交趾七郡土皆从涨海出入。”涨湫或即涨海。
九河是往济水与漯水方向南向流淌,与向东部大海流淌的河北九河的流向不是一个概念。那么,聊城一带具不具备河水逆流南向的条件?黄河是在华北平原滚动散布的,东阿、阳谷一带史有阿泽,一旦黄河在民间传言的高唐三十里铺处决口南下,那么,河水是有可能不分主流与支流倒灌到莘县、阳谷、东阿、济南,甚至更东的地域,成为易被水患的“空桑”。在三十里铺的黄河河道“水势汹涌”,自高而下,决口时,往往方圆百里大水漫灌,泥沙俱下,有时根本分不清主次河道。”高唐县三十里铺镇之东、赵寨子乡之西留下约3.7万亩黄沙,沙荒是“西南-东北” 走向,自茌平县菜屯镇蜂李庄开始,于清平镇南入高唐境,一直北延至三十里铺镇东北之沙窝刘庄,长达20千米,东西最宽处自赵寨子乡葛屯到清平镇之丁堤口则达12千米。过去沙丘连绵,古木荆棘丛生,茅草一望无际,人烟稀少。民国二十四年《清平县志•古河考》言:“汉志两言,水势邪直贝邱县,则邑当河流之冲,地势危险,概可相见。”足证此处惊险,有较大不可测性。水势较大,必会积水成泽。在高唐、茌平、东阿东部一线有较多大洼,阳谷莘县等地也有较多洼地,如阿泽、柯泽、九州洼,阳谷张秋陆海等,菏泽一带有更大湖泽出现,比如东平湖、雷夏泽、大野泽等,也有流沙带几乎围着阳谷转了一圈,这都是客观现实。“逆河入海”的真正含义:本来黄河水由西往东流,但是黄河主要支流竟然由东北向西南流淌,这才是真正的“逆河”之指,这只支流虽不似主流汹涌,但是一旦发大洪水,则不可收拾,正好水淹龙山文化城处,住在九河处的先民领袖于是学来外地筑城经验,建造龙山文化城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人民住在城中高台上,躲过水患。反观聊城《禹贡》中所言,“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奠”的结果就是筑起一个个龙山文化城,高耸于水中的高台,这一点在张从军论文《阳谷龙山文化城猜想》中早有提及。这些龙山文化城的名字不仅叫城,更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昆仑”,水中的昆仑镇住流水,于是中国开始有了“城”与“镇”。九河下落处为济水、漯水流经之地,水量大时可抵达淮泗。全新世中期鲁北降水量惊人,河北更大,河北水量大到形成巨大湖泊,聊城一带水量大到九河倒灌,可以参见全新世中期降雨量调查统计资料。
2.河北沧州、衡水拥有超大湖泊,是北海还是九河河北省地理研究所《关于河北平原黑龙港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位置图地区古河道图》表明,在衡水、冀州、南宫、新河、巨鹿、任县、隆尧、宁晋、辛集一带确有较大湖泊遗迹,古湖长约67公里,湖泊带即古广阿泽,至今河北南部还有衡水湖。据部分学者猜测,上古水量大时,东可达德州平原,此湖或就是春秋时期所指“北海”,齐国所居最北端正是河北南部边沿,连德州志书中也将自已列为玄枵位,但若是玄枵,必近北海之地,齐国位处“北海”。故,根本没法判定河北的九河处是北海还是九河原始区域。另外,如果北海足够大,“九河”又是怎么穿越广大广阿泽湖泽进入真正的东海的?德州现在低势校低,古代更低,极易积水成湖或成泽。高唐一代又有东海传说,根据本无法断定水量大到何种程度。况且河北南部地名多对应《山海经》北部地名,且有北海禺强之“枣强”投影名,且那一带确有大湖泽,怎么能判定是“禹疏九河”而不是大禹《山海经》里的“北海”?
3.聊城市境存在大量以海为名的村庄。我普查全国村庄名称后确知:聊城市境有较多以海为名的村庄,大约120余个,聊城海村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菏泽海村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山东省300余个海村。濮阳邻近山东地段亦有少量以海为名的村庄。然而大多数省份,一个省才10余个或20余个,多则50个以海为名的村庄,聊城1个市的海村数量是河南全省的9倍有余。可知,全国没有一个市地能够超越聊城海村的密集度,全国范围内以海为名的村庄密集度和数量相差不谓不悬殊。尽管这些村庄得名很难查清渊源,但它们就那样真实存在于鲁西平原上,我认为这些海村即“四海”的海、“诸海”的海的源头,当地人因袭上古习称“海子”,因已习以为常,故海村会大量存在。聊城市境的海村主要分布于“阳谷”、“莘县”与“东昌府区”3个县区,成为“海内”的核心主干,茌平、高唐基本就属于“海外”,东阿部分地区属“海内”,部分地区属“海外东经”。莘县有标志性村名“南海村”标示出南海底部的位置。根据天象所指,南天中理当有张轸翼,而阳谷、东阿,甚至与其接壤的地带大量出现“张”,聊城最典型的地名就是“张秋”、“寿张”,南方是传说中“南极仙翁”所处之地故有“寿”。涨海是被典籍中指为“南海”跤止之地,阿谷恰有“阿胶”。又知“聊”与“膠”是通假字,阿膠产地的“膠”与有蟜氏的“蟜”与教父之“教”、张秋的“秋”通假字“湫”第二音【jiao】一也,上古所指“秋”正居南方午马位,与“四海”之南到“跤止”是一个位置。
4.聊城与“四海”之地有较强密合度。《山海经》所列“海内”、“海外”与“大荒”之地与聊城关键点正好对应,《山海经》海外西经、大荒西经中指明西周之国、帝俊、夏后启的具体方位。灭蒙鸟、大运山之后就是夏后启——“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濮阳一带龙山文化城密集分布,濮阳又被称为颛顼帝丘,在濮阳之上就是“南乐”,濮阳、莘县一带极有可能就是夏后启的夏朝中心,名字与方位均极吻合。夏后启处于“四海”的西南角,《山海经》指示在南海一带。帝俊又叫高辛,高辛又可叫高莘,辛即莘,二字可通,又与莘县极吻合,莘县境内有三条水流经,正好组成“三身”的实质内涵。“巫咸国”,商有十祖巫,明显是商的中心区域之一,伊尹就是商的大国师,又或言大巫师,只有十祖巫所居之地才可能孕育出伊尹这样的巫师兼国师。何况,聊城商文化发达,有早商文化存在,龙山文化城本身就可以成为商之城址。《楚辞》中“玄鸟”飞过“灵丘”,高唐正有“灵丘”,商认为自已的祖先就是“玄鸟”,山东正有少昊玄鸟部落,以解救黄帝的“九天玄女”为代表。有专家分析称是山东的少昊部落背叛了昊部落,故而倒着帮黄帝不帮蚩尤,这是强加给九天玄女的不实之辞。黄帝才是真正的东方部落的一员,九天玄女是在帮自已的族人作战。在上古语言不通、文化不十分融合的情况,只有明显的血缘关系方才会帮助有血缘关系的一方做事。故而,九天玄女帮助黄帝作战本身就说明黄帝属东不属西。“海外有截”,截实有墙之意,指海外之“城”,找到四海的位置自然能找到最早的商朝位置。“奄有四海”,“奄”通“俺”,山东人的方言中把我说成是“俺”,故知,俺即奄地,只能在山东,故知,山东才有四海。奄弇一也,轩辕国近处即有“弇州之山”,弇山正与莘县河店的弇山泉处吻合,我去莘县考察,发现当地人信奉弇山泉不敢动其土,至今仍在田间赫然留有遗址。诸夭之野,此野与兰沃乡之名甚是匹配。海外北经:有聂耳国、夸父国、积石山、颛顼的务隅山,积石山又与龙门近邻,龙门是大禹开凿的,而西部的龙门山险峻异常,显然不是人力可为的,龙门另有其地,龙门与高唐古隧道有关,或古隧即真正的龙门,亦有龙名。夸父国又是博父国,聊城古博州源远流长,《韵会》言:“春秋,齐之聊摄隋为博州”,聊城市境才是最早的博。另外,夸父、蚩尤与黄帝作战,夸父岂能与蚩尤住处相距十万八千里,相距遥远而能一战未闻之有也。另则,夸父追日的传说中指明夸父追逐太阳的方向,太阳是东升西落的,那么,夸父理应从东方向西方奔跑,最初位置理当在东方。“北海”,有史以来最早见诸史册的是在齐国境内。“平丘”,聊城多处记载有平山,茌平之名中本含平、堂邑乐平亦是平。颛顼,史载聊古庙内有颛顼墓。海外东经:“黑齿国”与之相关的“凿齿”是山东昊部落的一种拔牙习俗。汤谷上有扶桑,扶桑又叫搏桑,传为日出之地。《集韵》:“余章切,音阳。与旸同。旸谷,日所出也。亦作阳。”《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汤谷。”依此处所言,汤谷即旸谷、阳谷。《春秋纬命历序》:“人皇九头,提羽盖,乘云车,出旸谷,分九河。”旸谷是与九河密不可分的,不仅密不可分,而且是说,旸谷处高位,九河在旸谷分野。汤谷也与九州之一的“古扬州”有关。海外南经:苍梧之山,舜葬处,后映于济南一带,距聊城并不远。海内经:雁门与漯水有关,聊城境内的漯水是有史记载较为详尽的出处。海内有昆仑虚,若水、开明兽等,昆仑即是城,阿城与景阳冈当是所指,因指昆仑上城有三重,所界定范围甚小,甚至只有茌平教场铺与景阳谷冈才符合唯一之要求,而在张秋境内有景阳冈,张秋又为古阳谷所在地。故不能排除,张秋景阳冈的位置其实就是最早的阳谷的可能,因其近处有九岭十八堌堆,九岭九河又可为一解。河北南部部分县市地名与《山海经•海外北经》与《山海经•大荒北经》中的地名极其相似:广阿泽或许就是春秋时期所指的“北海之地”,河北东南部其实是齐桓公强大时期或能抵达的“北海”。《海外北经》有北方禺强,禺强神管理北海;《大荒北经》北极天柜山,海水北注,有神名曰强良。可见,与北海沾边的神名字就叫“强”——衡水市有“枣强”县,与广阿泽位置正相符合。《大荒北经》有“犬戎”,河北南部正是春秋时期戎狄活跃地带。“一目人,威姓 ,少昊之子。”枣强西南就冒出一个“威县”。“继无民任姓”,威县西北就冒出“任县”。西北有“苗民”,与苗民在黄河之上的传说相似,点明有 “章山”,河北山东边界有“漳水”流过。北海在这个位置,其它的海不言而喻。史书中最早记录北海的是这句——《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指明齐国居“北海”南岸的事实,故知,庄子所言的北方极处正是齐国所处的“北海”。在通往北海的山系存在减水河,这条河出现于高唐。河北邢台、邯郸一带遗存比较丰富、时间也较早,与聊城、安阳、濮阳、菏泽、济宁、泰安、济南、潍坊、淄博、日照一带有龙山文化城与龙山文化遗存及早期文化遗存丰富的地区共同组成较为完整的山海经体系的主干。另据,孟子所言九河先沦济漯,故知,九河的高位在北不在南,决淮泗而中国得保,故知,淮泗之地不是重心,淮泗之地是被排水之地,之所以把水排到淮泗是因为在高位的“中国”水患太大,聊城正在淮泗之北,且有济漯二河,漯水是连菏泽、济宁也未有之河水。
5.蚩尤登“九淖”以伐“空桑”,“空桑”才是九淖下落之处。《归藏•启筮》云:“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空桑”是古中国的重心之地,名人辈出,孔子、伊尹均生于空桑。伊尹居有莘,孔子居宋鲁。故知,不管宋还是鲁,位置皆靠南,就算天象所指,早宋的位置也是东南方,而莘县东部最北的莘地也就是莘县的古有莘,为伊尹躬耕之地,“禹疏九河”如果是往东北方向流淌的怎么到达“宋地”与“鲁地”进而出现伊尹与孔子呢?河北东北部绝对不可能是宋地,更不可能是鲁国的范围。九河经河北东北入海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与此后历史不符!目前聊城境内马颊河、徒骇河均是因应九河之名的河流,实属天意。
6.“九河”与“中”、国”、“九”与“巢父”有关,巢父与张良同居颍水之滨、箕山一侧。《史记·邹衍传》:“中国之外有赤县神州者九。”“九河”与“古中国”核心是近邻,根据孟子之言,只有九河治理好,“中国”才会安然无恙。那么何谓“中国”?尧舜禹等上古领袖世居地。囶 为“四字含土”为“国”,国即“四土”;圀“四字含方(武则天时造此字)”,国即“四方”;诗经中常有“四方”、“四国”、“九囿”之谓。国最早的定义是“城”——《周礼·冬官·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说明,国首先是“城”,无城则无国,而“中国”的本义应是居中的城。三个秦字组合的汉字也是国,秦始房筑阿房宫,又名阿城,黄帝居“涿鹿之阿”,《史记·五帝本纪》言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于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点明“涿鹿之阿”即是黄帝所都之地 “阿城”。阿是圆是曲如城之围,查与“可”部相关的字,全无直处,几是曲的,河为曲、歌为曲、荷为曲,“坷”与“坎”连,也为不平貌,当然太极的外圆也是曲的,而正是伏羲、黄帝创建与发展了太极八卦,太极外围也是大圆,创建太极之地当然正在中央都城之中。故疑阿城就是最早的“国”,伏羲的“大成”即“大城”。阳谷民间传说阿城王庄城,一甲子一轮回,现于地表,称为神秘的“大城”。
“中国”与齐地息息相关——“齐”与“脐”、“济”通,脐是腹之中,济是水之中,按《书正义》载:“浮于济漯,达于河,从漯入济,从济入河。”济水显在最中间,漯水从河南濮阳一带发端,到聊城处交汇,聊城才是古兖州最准确最早的位置。《春秋谷梁传》与《春秋公羊传》中提及“齐宋之地”皆言“中国”,《春秋谷梁传·僖公二年》:“秋九月,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注:贯之盟,不期而至者,江人、黄人也。江人、黄人,远国之辞也。中国称齐、宋,远国称江黄,不以诸侯皆来至也。”中国之称指向“齐国”与“宋国”。《春秋公羊传·僖公二年》释文说,“远国至矣,则中国曷为独言齐、宋至尔?”故知,宋地在中,故而宋国对应周易六十四卦之“大同”。与此同时,我们却可知郑地不是“中国”。《春秋公羊传·襄公七年》:“郑伯将会诸侯于为,其大夫谏曰:中国不足归也,则不若与楚。”可知,郑地非为“古中国”辖地,很明显春秋时期的“古中国”地界是有明确所指的,这是西周时期遗留下来的地理称谓定式。更有《越绝书》中直言,齐国所部乃“中国兵疆”。《史记·邹衍传》指出,“中国之外赤县神州者九。”那么,不仅中国有固定区域,连九州区域也是个定数,九州又与九河息息相关,九河的范围也是个定数。“州”与“周”息息相关。“中国”与“周地”息息相关,周武王时始有“中国”概念,周本字里含“了”,乃异体字,乃甲骨文极似“了”字,足证二字的关联度较高。坎为耳,主水,位西方,周在西方位,西周之国。卯为离火位,左耳西,右卯东,故知,聊即中心。而卯又古为丣音酉,实指西方,整个聊字向“西”指。聊古为聊古庙,聊古庙东即“王城”,聊城近侧又有畔城。聊位在西,则畔城曾为中心。畔通泮,半即中心,即阴阳交汇两半合一之地即交地,也为教地,之地,故《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泮宫所在地实为诸侯的都城。《诗·鲁颂·泮水》:“既作泮宫,淮夷攸服。矫矫虎臣,在泮献馘。”《读史方舆纪要》列出聊城有“畔城”,但是未知此城讫于何时,而整本书中也未列别处有“畔城”。畔城的位置当在聊城西北方,正是鲁国天象对应的西北“戊狗”位,正北即齐国,又恰逢东北方位有高唐民间所传“齐长城”,齐长城南位即有“鲁义姑”传说地,周公居摄,茌平有摄城,聊城东北还有被载为后人所开的“周公河”,竟与“周公”之名完全吻合。历史烟云虽难完全看清,但是,聊古庙是龙山文化遗址,庙由来已久,有庙有社,左祖有社,是为帝王之都。畔城、王城、聊城,三城组合实诡异之至,不排除鲁国最早实处聊城的可能。周的中国方位理当在闫寺聊城之东南方,那个位置正有巢父的故事,并有巢陵城。
    “九州”、“九河”、“九有”之“九”字: “九”字部所在的“乙”字部中隐含的信息如下:“乙”在东方。“乙”字,《韵会》、《正韵》载,“十干名东方木行也”,这说明乙在东方位;《尔雅·释鱼》载,“鱼肠谓之乙”,《京房易传》载,“乙屈也”;鱼于河中,河鱼皆曲,是此乙的原形。又知旸谷的“旸”第二读音就是“乙”,与乙相近字,《说文》载,“玄鸟也,齐鲁谓之乙,取其鸣自呼”。 乙部还有此字,此字《玉篇》载,“古文隐字”,《说文》象识曲隐蔽形。乙部还有此字,《字会补》载,“古文荒字”,《广韵》载,“柔也”。 然后看“九”本字,《说文》载,“阳之变也”。“变”为九天之变天,“北斗”正居“变天”,指向北斗城“东北方”,变天亦是幽隐之地。再看乙部此字,《集韵》载,“州古作”,可见“州”在东方乙位。乙部还有“乨”、“乿”、“乱”。 “乨”,“始”字古文;“乿”,“治”字古文,均在东方乙部。因九州河道众多,故而混“乱”,是为“浑沌”!为治理乱象而筑高“台”成九“州”,因由“乱”而“治”,故有“治”字,九河侧岸筑城“台”为文明之始故有“始”,因台为女主使筑故为“女台始”。“三台三阶三能”又是政治的高层,“熊”的本指。中国的汉字中早就标出了雷打不动的“东方方位”与“历史定论”,标示出聊城古兖州之域的核心内涵。
    巢父与九州有关,传说中巢父许由为九州长。“巢”字与“聊”字有关。聊、,同为“耳鸣”之意。聊,《说文》,耳鸣也。,《玉篇》耳鸣也,《广韵》耳中声也。,《广韵》,耳中声,《集韵》,耳鸣。,音聊,《碑苍》,耳鸣也。可知,“耳鸣”是此四字共性,必有未知的内在联系。又知,“嘈”共用,《玉篇》声也,《集韵》大声。故知,大声有噪音,故为乱。“潦草”共用,也是“乱”。乱而致耳鸣。又知,“翏”与“卯”有内在联系,乱即“浑沌”而无序。“卯”实与“卵”有内在联系。综合前面“九”字分析,可知:东方乙位是有巢氏许由隐士居住之地,位在四海大荒,内含北斗七星城(含“东一角”昆仑宫五城),为齐鲁玄鸟部落所有、偏北方的九州之地。“巢”与九州之“州”同在“巛”部中。“州”与“周”音同,周文王创周易定中国,州与周朝又有密切关系。“巢”与“州”同在“巛”部中,此部字数甚少,从造字角度看,因巢父与九州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故巢与州归为一个字部。巢父居于黄河下游,与九河九州处于同一区域。巢父许由是黄河下游的昆吾首领,《古史考》言,“许由夏常居巢故号巢父”。《孟子•滕文公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东汉学者赵岐注:“在洪水泛滥时,地势低洼之处,居民位于树上,以避洪水,埤下者于树上为巢,犹鸟之巢也。”从孟子书中不难看出,巢父有巢氏部落应当处于黄河下游区域,因处低洼地区,无高处可自保才会躲到树上,如就近有高山,先民肯定会躲到高山上而不会居于树上,故而有巢氏最有可能居黄河下游。昆吾之地即夏禹治水之九州之地,传说中巢父曾是昆吾首领,尧时大隐。昆吾巳姓,昆氏夏诸侯昆吾之后,居昆仑重地,昆仑的外延又与天地之中的混沌同。巢父最早居处即是天地之中的昆吾中冀之地。《淮南子·天文训》中,“昆吾是谓正中”,即太极之中。
“陈”的位置在天象中属于东南方“角亢”辰龙位的古兖州,聊城正是河济漯交汇的标准古兖州之地。《禹贡》言,“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浮于济漯,达于河。”又知菏泽、济宁等地无漯水,多处典籍均指向聊城境内的漯水,莘县、茌平、莘县皆有踪迹。陈有险意,陈留地势低洼,九河易灌,当然是“最险”之代名词。《晋书》中明确说“济北陈留”属兖州,聊城古属济北的范围,济北地望早于秦之济北郡。又按西南有莘位在梁,以东阿茌平为兖州,方位正好吻合。“陈思王”曹植埋骨东阿鱼山,他的死葬地也能说明哪儿才是真正的古陈地。河、济、漯组成“三河”,此三河之南即是尧之葬地,东阿县与东昌府交界一带正有尧冢。山东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地名中只有几个带“东”字的地名,如“东阿”、“东营”、“东平”、“东昌”等,对比“诸东”可知,“东阿”与“东平”的历史较为悠久,东平可上溯到大禹时期,《尚书·禹贡》所载“东原底平”是原始初意,东阿与东平又是近邻,符合地域“东方”的概念,“东阿”可上溯到春秋信史时期。东阿在当地人的称谓中,有时不叫东阿,就叫一个字“东”,百姓以方言戏之:
   
  白菜不叫白菜叫贝菜,高兴不叫高兴叫喜里航,收拾不叫收拾叫拾捣,老鼠不叫老鼠叫老负,勺子不叫勺子叫所子。做梦不叫做梦叫揍梦。脖子不叫脖子叫“胳拉崩”……东阿不叫东阿叫东
    四、黄帝与“东北方”有关
    后世史籍与近人研究者均有指称,黄炎均系伏羲之后。那么黄帝与炎帝的方位是东方还是西方呢?那么让我来分析一下文字本源:
1.“熙”与“姬”相仿,熙在东方,熙河在高唐。《国语·晋语》言,“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却又并未指出具体出生地点,聊城西北部亦曾隶属晋国。据万历版《东昌府志》:“东昌府属禹贡兖冀之域,春秋时齐西鄙聊摄境,西北为晋,东鄙又南属卫,为帝丘之虚。”指明春秋西北为晋国范围,东南是颛顼之帝丘又是卫。《冠县志》:“冠,唐虞三代地属冀州,春秋为晋。”“姬水”所指虽不明,但聊城市境有“熙河”。万历版《东昌府志》图录中标有“熙河”,高唐旧志云:“熙河在州东南三十里,东北入禹城界,其源无考,疑即屯氏河”,但经考证,屯氏河河道过长,与熙河河道相去甚远,“熙河应是黄河故渎演变而来,上游可能占屯氏河故渎亦未可知。”认为今高唐友谊沟与古熙河大致相符。“此沟从琉璃寺高庄,至杨屯乡云庄东南入禹城境,入徒骇河。县境内沟长21.8公里。”  “熙河”是否就是“姬水”?《舜典》:“有能奋庸,熙帝之载”,“熙”与“姬”从字形上看非常相近,而《舜典》中出现了“熙帝”,未出现“姬帝”。少昊四叔之的“熙叔”能不能称为帝呢?四辅臣怕是无法称帝的。《孔子家语》云:“黄帝者,少昊之子,曰轩辕。”如果黄帝是少昊之子,黄帝出现于聊城少昊领地还是极有可能的。
2. 黄帝之“黄”指向北方。黄帝尚“黄”,《易•坤卦》:“黄裳元吉。”神州天,位在东南,其余皆是地,即坤,故而,昆仑在北在西在南,就不在东南。后坤位有定,皆指北方,玄通元。《尔雅•释诂》:“元,始也”,“元吉”之“元”通“玄”,古常混用。《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实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句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桑。”句芒在东方,重丘的位置即东方方位,重丘的本义就是三层曾城的昆仑,距龙山文化城最近位置的重丘是真正的重丘。“修”及“熙”是主管北方玄冥水事的官员,与聊城的位置大体相合。可见,“黄”属于地、坤与水,而阳谷张秋一带亦有“崑山”,可见,“黄”与“坤”的指向是明确的,主要指向北方。
3.黄帝之“黄”指向东方。按《说文》,黄“从田从光,光火同出”,《礼∙王制》:“昆虫未蛰,不以火田。” 惊蛰、启蛰,干支历卯月起始,在农历二月初一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震”的位置正是“东方”。“熙”下部为“火部”,黄帝如是熙叔后代,是否因此还得一名讳为“熙帝”?不管是“熙”还是“姬”都与济水的“济”音近。“熙”还与“析”音同。《史记•律书》:“寅曰析木”,“寅”与“析”的位置相合,“寅卦”的位置正好在尾宿箕宿幽燕位之对应的“东北方”。析木,十二星次之一,与十二辰相配为“寅”,与二十八宿相配为“尾”、“箕”两宿。“寅”与伏羲有交集,伏羲与虎图腾息息相关。聊城市境,特别是东昌府、阳谷一带以虎为名的村庄特别多,与先民所处地域环境中有猛虎有关。参见范三畏所写的《伏羲虎图腾与中国文化》。《帝王世纪》:“伏羲都于陈”,“陈”与“东”通,实指东方。可见,黄帝与伏羲的方位都是东方,“都”,必有祭祀之地,祭祀应有台。聊城、濮阳一带古属东郡,东郡又被文人墨客称为“古东”,东郡就是最早的“小东”所指。
姬氏出析木。《国语•周语下》:“我姬氏出自天黿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牵牛焉。”这与黄帝生于北斗枢星位附近的记载有共通之处。析、箕、姬、熙,可看作统一的概念。这样就能明白,黄帝生于“古中国”之东北方位有“箕”与“析(熙)”的地方。析木应箕山,“箕”与“姬”音通。按析木所指正是尾宿与箕宿,可知,析木居箕位,找到了箕自然就找到了析。《天官书》:“箕燕之分野。”《甘氏星经》:“箕四宿,主后宫别府,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为相天子后也”,《正韵》:“箕音姬,宿名”,可见,不管“箕宿”所指或是箕的内涵直指“姬”。“箕宿”对应地面定点方位就“箕山”。黄帝最初生长于“箕山”、“熙河”附近是很有可能的。嘉庆《东昌府志》指明《后汉书》中记载有“东郡箕山。”《后汉书》:“明年,又率陈俊及前将军王梁,击破五校贼于临平,追至东郡箕山,大破之。北击清河长直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可见,陈俊等先破“临平”后抵“箕山”,又北击“清河”、“平原”。清河,东汉时为清河国,治甘陵(今临清)。平原在高唐北,清河在高唐西,那么,“临平”的位置就特别重要:《汉书新注》载:“临平,故城在今河北束鹿县北”,《后汉书•光武帝纪》注:“临平,县名,属巨鹿郡”,位置大约在河北石家庄东部辛集一带。临平、平原均较偏北,而箕山在东郡境内,箕山在聊城的位置居中,但也不能高过清河,因是“北击”清河,在清河南。嘉庆《东昌府志》所指出的“箕山”与高唐清河南的位置大体相符。箕山应北斗,箕山又与“遂国”、“巢父”、“张良”、“颖水”有关。《诗经•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北斗”显然在“箕”下。根据古代纬书所言,黄帝出生于“北斗”附近,黄帝又是姬姓,指向是十分明确的。天象之“箕”直指“箕山”,“北斗”直指“七座昆仑城”。箕山是东方之山,方位偏东,与熙水河大体持平或相近。与熙河相近的纬度上,聊城中位正有聊城巢父陵与巢父遗牧处。聊城旧志中记载“巢父许由”就在箕山脚下,是昆吾首领,“昆吾”即是天地之中。《聊城县志》载:“今城东南有巢陵城,巢父陵在城十字街东南角。”在今聊城东南15里的许营乡大石槽村西,俗称其曰“旧州坡”,或“旧州洼。”“巢父遗牧”作为“聊城古八景”之一载于史册。《吕氏春秋》:“遂之箕山之下,颍水之阳晚,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这里指出“遂”的方位。《左传》中曾载“齐人灭遂”,可见,遂后来成为了齐国所属之地。故知,黄帝出生地在齐国境内。《韵会》载:“春秋,齐之聊摄隋(随)为博州”。又知“隋”、“隨”、“随”、“遂”可通假。在高唐县爽鸠氏的传说中,有“遂”的影子:“爽鸠氏的妻子还带领大家烧制出陶器,……高唐专事陶器制作的一些村庄还祭祀着一尊神像。这尊神是个女身。当时,天下出现大旱,爽鸠便命令虬龙从地下拱出一条从高唐直通东海甘渊的地下水道,引甘渊之水灌溉农田。据高唐土著人氏说,至今这条水道犹在,有两个开口处俗谓之海眼。口部直经约有六、七尺。一个在鱼丘湖北湖玉带桥的北边,一个在现在的老县城西街和西关之间的桥下。过去曾有人用数万丈的麻绳系上石块以探其底,绳子放尽,也未达到尽头。在海眼口架上水车,用毛驴昼夜车水,亦不见其干。现在海眼仍然存在,只是封闭后没人敢开启过。” 又知随国位置亦在东方。照此看来,箕山的位置与高唐境内的“东海大壑”即“隧”的位置、以及“熙河”的位置有交集。
“北斗七星”的定义与“昆仑”的定义重合。“昆仑”的定义指向“城。”而与箕山方位巧合的是,茌平、东阿一带有着密集的龙山文化城。黄帝出生地北斗昊枢附近灵寿之地。《今本竹书纪年》:“黄帝轩辕氏,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于寿丘。”《诗含神雾》载:“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而生黄帝。”显然,由于北斗天枢星位置直指黄帝出生地,这里不是实指天空真实的北斗星,此记录实指“天地人合一”之地。聊城市境七座龙山文化城正好组成北斗七星,位在东阿兖州的北方。单一“昆仑城”记载指向“龙山文化城。”《尔雅·释地》:“丘一成为敦丘。《注》,成,犹重也。”《周礼》:“为坛三成。”《疏》言丘:“上更有一丘,相重累者。重,层也。”《穆天子传》转《淮南子》曰:“昆仑去地一万一千里,上有曾城九重,或上倍之是谓阆风,或上倍之是谓玄圃。”《山海经》:“明明昆仑玄圃,各一山,但相近耳。又实维帝之平圃也。”这一段描述说明如下两点:第一,昆仑即丘上之城,而且城高三重,两处山甚平,为平圃,即高高的平台,这样的描述非常符合阳谷景阳冈龙山文化城与教场铺龙山文化城的三层台阶大小二坛的特点,而且“圃”与“铺”同音通假字,教场铺、乐平铺与昆仑丘的“场圃”、“平圃”正好吻合。七处昆仑山指向城。《渤海十洲記》:“昆仑山有三角,其一角正干北辰,名阆风巅

上一:窗外

下一:财富密码

关于我们 | 出版流程 | 基本价格 | 新书展示 | 精品图书 | 版权转让 | 咨询回复 | 联系我们 |
宁ICP备20000515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77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号:新出银字第061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64110022774484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