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老人出书 家族出书 单位出书 教师出书
学生出书 自费出书 博客出书 其他出书
 
 

手机:13037972986

电话:0951-7895312 7895346

腾讯QQ在线客服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新昌西路132号银川当代文学艺术中心图书编著中心园

网址:http://www.csw66.com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书展示 > >> 信息详情

秦淮夜谈

发布日期:2019-02-18 09:54:41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秦淮夜谈/南京秦淮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编著.--北京:团结出版社,2018.1
(笔墨书香/ 杜哲  黄娜,主编)
  ISBN 978-7-5126-6858-4
 Ⅰ.① 秦…Ⅱ.①南… Ⅲ ① 民间故事—作品集—南京Ⅳ.①I277.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03318号
 
 

 
                                           目   录

 
人物长廊
一自白云人去后,红叶清泉到如今
     ——记白云道者张怡/乐华云  ‖  002
南京
张氏家族掠影及其诗文情结/吴惠风  ‖  012
国学大师夏仁虎的故事/徐廷华  ‖  022
史海钩沉
金陵十八坊/方诚修  ‖  028
民国实业部国货陈列馆与国货运动/李琴芳  ‖  032
盘点夫子庙地段曲艺演出场所/孙玉亭  ‖  037
天山学会旧事谈往/尹磊  ‖  044
朱履先——辛亥革命攻克聚宝门城楼第一人/韩工  ‖  050
耆宿忆旧
夫子庙重建前三题/谷万中  ‖  060
昔日夫子庙的古玩商店/王源恩    俞宝书  ‖  070
灯下漫笔
金陵蒋氏家族史点滴(二)/蔡科林  ‖  078
老万全酒栈/马学仁  ‖  082
周亮工与《印人传》/濮小南  ‖  090
淘得“乐此不疲”一印章/濮仕坤  ‖  098
被树“去思碑”的吴鉴泉和他的鉴园/王经强  ‖  102
丁继之的秦淮水阁/王经强  ‖  107
当代杰出“中馈”杨步伟/马学仁  ‖  112
美厨神董白/马学仁  ‖  115
明故宫机场“风波”/谷万中  ‖  119
文教古今
金陵官书局/吴新  ‖  122
南京当年的书店街/王恒宇  ‖  125
湮没史籍的南京美术专门学校/赵元植  ‖  129
藏身泮宫的南京市立图书馆/吴一  ‖  135
艺林拾萃
终身从事昆曲推广的甘贡三/赵子云  ‖  138
花鸟画家张正吟的古琴情结/陶基富  ‖  142
名园春秋
陈作霖在愚园/陶起鸣  ‖  146
愚园中八名状元的诗·匾·联/陶起鸣  ‖  151
传说故事
乞丐王七与朱元璋(上)/王庆顺  ‖  156
秦淮艺文
秦淮歌/爱新觉罗·弘历  ‖  166
史志资料
东晋西天取经回国的法显及《佛国记》节录/杨献文 ‖  170
艺海拾贝/吴惠风    杨璐璐 ‖  173
运渎桥道小志/陈作霜  著    杨献文  校 ‖  178
 
 
 
 
 
                                                            节选

 
                                                            乐华云
 
       在清初剧坛上,孔尚任的《桃花扇》,名满京华,擅场一时。孔在《桃花扇》中写了一位遗老,并让他充当了向观众和读者启示题旨作用的特殊角色。这个遗老就是张怡。
      大家公子    出家隐居
张怡,江苏上元(今南京市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约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原名鹿征,字瑶星;明亡后,以遗民自居,改名遗,字薇庵;康熙七年(1668)清朝统治基本稳定,又改名怡,字自怡。他的号很多,如白云道者、白云山人等。
       张怡的家庭在明代世为军户。但是,他的祖父张如兰十分喜爱读书、赋诗;虽官至淮徐漕运参将,却能“博极群书,谈古今事如指诸掌”。著有文章兵法谱10卷,诗文集30卷。他的父亲张可大,万历二十九年(1601)举武进士,历官都司参游、宁绍副总兵、登莱总兵。著有《驶雪斋文集》《驶雪斋诗集》《白下初集》《白下二集》《南京锦衣卫志》等,人称“儒将”。他的叔父张可仕,字文峙,号紫淀老人。崇祯九年可仕被南京兵部尚书范景文礼为上客,询防江策,并聘纂《南枢志》170卷,“数千里形势要害,数千年人物风范,可按籍而举”,人称奇才。其五七言诗歌,有数十余万言。他的季叔张可度,字二严,号罽筏老人,著有《罽筏道人诗集》等。
      在这样家庭环境里,他本来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可是甲申突变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他的前半生(约38年)是追求仕禄,后半生(约50年)过着隐居著述的生活。
他从7岁起读经,11岁进学,成为生员。崇祯二年,张怡22岁,到山东登州(今蓬莱)看望任总兵的父亲,恰巧碰上清兵进犯畿辅,张可大带领山东兵赶到北京勤王,奉命防守西直、广宁诸门,张怡也参加了。次年,京师解严,张怡回南京乡试,不中。崇祯五年(1632)张可大殉国。张怡因父亲死难而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在北京供职4年多。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统率的大顺军占领北京,张怡被执,据其《謏闻续笔》所记:大顺军大将刘宗敏在审问他时,原想量才录用,问他能写作吗,他说:“武人不解写作。”问他弓马如何,他又说:“南人不会弓马。”刘宗敏很不高兴,把他关押起来。不久,清军进占北京,张怡躲在寺庙里。六月初,他离开京师,十月初,回到南京。弘光元年,张怡上疏陈述自己在大顺军占领北京的遭遇,表示对明朝的忠诚,得到弘光的嘉奖,恢复了官职,后升任锦衣卫指挥使。当时阉党阮大铖掌握兵部大权,有意笼络张怡,遭到他的拒绝。相反,在马、阮迫害东林、复社人士时,他利用职务之便从中维护。五月,清军入南京,弘光小朝廷垮台,张怡出家为道士,先后在雨花台松风阁、秣陵关外邵家边村和栖霞山白云庵隐居著述。康熙十六年,张怡70岁曾预立遗嘱:死后“但于墓前勒一石曰‘明徵君私淑弟子、少傅庄节公次子白云道者张怡之墓’”。张怡隐居后,“足不履城市者几五十年”,在栖霞山去世,终年88岁。
北京奉侍    广为交游
崇祯十三年到十七年,张怡因他父亲殉国的功绩,去北京任锦衣卫仪正,负责侍卫崇祯皇帝。对此,虽然事隔20多年,他仍然留下美好的回忆:“当年执戟侍明光,亲见彤云捧玉皇。”(《六十初度》)由于职务的便利,张怡广为交游。正如他自己所述:“昔我游长安,时势尚可为。所志在豪侠,不异金与赀。天子召见借颜色,公卿握手争交知。”他结识了范景文、倪元璐、刘理顺、周亮工、方以智等人。范景文,字梦章。吴桥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张怡因叔父可仕与范知己,早就对范熟悉。崇祯十五年,范任工部尚书,后经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范为人正直,一心为公。他常说:“天地人才,当为天地惜之;朝廷名器,当为朝廷守之;天下万世是非公论,当与天下万世共之。”张怡对他十分景仰。崇祯十四年,周亮工赴山东任潍县县令,同张怡、方以智饮酒赋诗话别:“同是江南客,他乡情倍关。如何客里酒,未是送予还。”(《方密之张瑶星过饮,予将发北海》)甲申三月闯王入北京,崇祯帝自缢。当时北京城人心惶惶,大臣或死或降或逃或藏。张怡却一心一意地为死去的皇帝买棺收殓,戴孝守灵,以后又执幡送殡,将崇祯安葬在昌平州。范景文、倪元璐、刘理顺等大臣殉难。张怡又为他们设坛祭祀,表彰他们“绝粒刎颈恨难消,坠井投缳志不挠”的高尚精神。
抵制马阮    维护正义
崇祯帝在北京死后,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借拥立福王为弘光帝之机,把持朝政。阮大铖因《留都防乱公揭》一事,对东林、复社人士积怨甚深。他勾结马士英想将东林、复社人士一网打尽,于是大兴党狱。阮大铖欲杀周镳、雷縯祚,当时任锦衣卫指挥使的张怡认为不可,故狱久不决。其后,缇骑四出,逮捕了“四公子”之一的陈贞慧。张怡对被捕的东林、复社人士多方维护,例如在审讯陈时,他对参加会审的镇抚司官员冯可宗说:“此皆志节之士,有何罪而拷问?”陈贞慧等因而免遭荼毒。后来,他又趁左良玉起兵讨伐马士英、阮大铖之际,偷偷释放了他们。但是,他自己却因此而遭到马、阮的追捕。张怡只得出家归山了。他的义举,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孔尚任在《桃花扇》剧中就赞扬了这件事,孔借以张怡为原型的张薇之口说:“一个是定生兄,艺苑豪;一个是主骚坛,吴次老。为甚的冶长无罪拘皋陶,俺怎肯祸兴党锢推又敲。大锦衣,权自操;黑狱中,白日照。莫教名士清流贾祸含冤也,把中兴文运凋。”
诗文唱酬    交流心声
张怡在南明灭亡后,虽然归山隐居,但是他仍与友人保持诗文唱酬。除了北上游鲁,南下客吴以外,在南京有两个地点形成了交流心声的中心:前期在雨花台的松风阁,后期在摄山的栖霞寺。
在松风阁往来的友人有方以智、周亮工、方文、王元倬、杜浚、杜岕、陈大亨、姚寒玉、朱胤昌、龚鼎孳等。顺治十年,清朝官吏两度逼迫方以智出仕,方不应,到南京师事觉浪道盛,圆具天界寺,吴伟业见访,方答诗誓不出仕,随即闭关高座寺看竹轩,他与张怡松风阁比邻,两人同气相求:“此日寒山难共语,隔篱知音是松风。”方以智的儿子方中通也有诗:“竹下关犹闭,松间容共吟(自注:张瑶星先生居松风阁,看竹轩比邻)。一声钟度日,风雨莫相侵。”(《楚回直趋竹关省亲》)顺治中,周亮工赴闽任按察使,张怡与之书信来往,周亮工从福建寄诗怀念:“锦囊绿字伴青萍,弃去柴门但自扃。莫话当年尘土梦,松风阁下雨溟溟(自注:松风阁在雨花台畔,瑶星读书阁上,久与世隔)。”王元倬是张怡老友,崇祯九年(1636)举于乡,甲申后遂绝意公车,著诗自娱。张怡赠诗说:“自署旧京遗老字(自注:先生镌章用之),堪联元祐党人碑。春时曾订冬时约,别后常悬梦后诗。”因此,王元倬是松风阁上的常客,吃住自由,他有诗云:“霭霭岁云暮,风雨恒见侵。须臾微霰集,晨起雪在林。皎皎二三子,贞白同松心。炎晖谅可竢,见晛消重阴。”(《宿松风阁分韵得“吟”字》)朱胤昌,字嗣宗,上元庠生,后隐居卢龙山。张怡曾为他的《洗影楼诗集》作序,称赞他的诗:“如纤云四卷,华月流波。又如雪诸夜琴,霜天晓角。”朱也曾到松风阁与张怡述旧:“旧事那堪说,寻君醉一觞。欲悲应泪尽,强笑亦神伤。峭石横流水,孤花表夕阳。由来心远者,无处不羲皇。”(《松风阁访张瑶星》)
摄山有胜迹,更有二师:一是道士张怡,一是和尚楚云,他们两人是挚友,正如楚云大师所说:“邻有白云道人,邈然高尚,包罗载籍,错综百家,三日不对,必致书相讯,晤则旷谈上古黄虞三代风物之美。”张怡在登栖霞最高峰后“卧得十绝句,次日出示楚公,楚公亦出中秋对月诗示”。可见两人过从亲密。来拜访他们的人很多,有杜浚、施闰章、王铎、方文、王士禛、王泽宏、纪映钟、白梦鼎、邓旭、王宏祚、车万育、蔡、丁炜、孔尚任等人。邓旭,字元昭,是邓廷桢的第五代祖,有《初春望繖山怀瑶星、楚云二师》诗,白梦鼎有《寄摄山楚云和尚并呈张白云》诗,蔡有《寄繖山张白云》诗,吴嘉纪也有诗:“短褐张道士(自注:张瑶星),长安旧锦衣。饥眠紫峰阁,老掩白云扉。尘世鹿还逐,鼎湖龙不归。时时一回首,血泪尽情挥。”孔尚任为了写《桃花扇》,专门到摄山拜访张怡,有诗为证:“淙淙历冷泉,乱石路频传。久之见白云,云中吠黄犬。篱门呼始开,此时主人膳。我入拜其床,倒屣意颇善。著书充屋梁,欲读从何展。数语发精微,所得实不浅。先生忧世肠,意不在经典。埋名深山巅,穷饿极淹蹇。每夜苦风雷,鬼出为神显。说向有心人,涕泪胡能免。”张的许多肺腑之言,谈到了有关改朝换代的问题,使孔尚任这个有心人,激动得涕泪不止。黄仙裳在为这首诗所作的注中说:“白云心事,一一写出,是一篇逸民传。”
 
 
忠臣孤愤    以史为鉴
张怡亲身经历明朝亡国之痛,决心以史为鉴,撰写史书。清初方苞《白云先生传》中说到其父方仲舒,曾到摄山拜访过张怡,见其室内“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方苞的父亲所看到的“论述史事”之书,就有张怡的名著《玉光剑气集》。该书在清代列入《全毁书目》,被埋没了300多年,未见刊本,只是到1981年,这部书的手稿本在上海古籍书店被发现。
据周亮工《与张瑶星书》中说:“《玉剑》(即《玉光剑气集》)尊闻在儿子(即周在浚)处。儿子一月内可归,归时即以奉寄。”说明张怡把书写好后,为了精益求精,他请长于文史的周在浚、黄虞稷提意见。周在浚、周亮工之子,夙承家学,淹通史传,有注《南唐书》十八卷。黄虞稷是周亮工的学生,著名藏书家,参与《明史》修撰,分纂列传及艺文志。所以书稿的眉评中有“雪客曰”“愈邰曰”(雪客即周在浚,俞邰即黄虞稷)等字,以蓝笔增注评语之首。手稿本分为30卷,是一部规模较大的有明一代的史书,特点是事无巨细,无所不包。如其中关于市舶司的记载,说浙江一带由于“罢市舶”,致使“番人失利,乃为寇。贵官则以下御寇让有司,及出师又设计以哃啗番人,于是海上无宁岁矣”。这就指出了症结所在。张怡虽然心怀故国,但对明代政治上的腐败,则给以无情的揭露和指斥。如记载天顺年间贵族达官蛮横地抢夺民产的事实:“有所谓奏讨庆。皆是皇亲侯伯,受人投献,将民间产业夺而有之。如庆阳伯奏讨庆都、清苑、清河三县地五千四百余顷。”还记述了明武宗强抢少数民族妇女数十人,以致“中外切齿”等等。《玉光剑气集》手稿本的发现,不仅是发掘和保护了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还为明清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同时,还有被周亮工誉为“必传之书”的《史挈》,是“囊括今古之藏约略数编之内,学人侈谈赅博,每苦记忆不真,得此奇观顿如指掌,真艺林之要录也”(《致张瑶星书》)。还有《须眉集》,金鳌评论说,该书为“张白云之孤愤也。明政不纲,士风日下,或为客魏之义儿,或从闯贼以劝进,或附马、阮而为之鹰犬,乃裒巾帼之贤用媿须眉之士”。(《金陵待征录》)总之,张怡的史书都是有所感而发的。
评论丹青    题诗跋文
明末清初,南京画坛十分活跃。康熙八年(1669),龚贤在题周亮工集《名人画册》时,将江南画家分为“二派”“三品”,即正、别二派和能品、神品、逸品三品,以逸品最高。论金陵画家时,则首推“二溪”(即石溪、青溪)之画为逸品。张怡和他们都有深交。清初“四僧画”之一的石溪,名髡残,楚之武陵(湖南常德)人,弃举子业,20岁削发为僧,云游名山,后住南京祖堂山幽栖寺。所写山水,专以干笔皴擦,墨气沉着,张怡对他评价极高:“举天下言诗,几人发自性灵;举天下言画,几人师绪天地;举天下言禅,更几人抛却故纸。”而髡残大师是“个中龙象,直踞祖席”。张怡隐居摄山,髡残也曾为其于摄山作画,题云“白云山房”。青溪即程正揆,字端伯,湖北孝感人。他同髡残为密友,同龚贤是师兄弟。崇祯四年进士,清初官工部侍郎,顺治十四年(1657)挂冠。山水画初得董其昌指授,后则自出机轴,多用秃笔,枯劲简老,设色秾湛。张怡极为欣赏他的画,得他的画也多。张怡用唐寅学画于周臣,而胜过周臣的例子,指出程正揆的画诀在于“直是胸中多数百卷书耳,此事固当让青溪独步矣!”还有浙江武林派创始人蓝瑛为张怡画《桃源图》,安徽桐城方密之作《断截红尘图》。据方苞跋云:“此幅乃为摄山中峰张白云先生作者也。”
张怡还为著名篆刻家胡正言,在《江宁府志》中备载其行谊。为苏州邵弥的《秋水图》,武进邹之麟的小条,如皋黄济叔的山水画册,江宁施雨咸的山水画等题诗题字。“金陵八家”之一的高岑和陈旻昭还常到张怡的松风阁作画。
同时,张怡的从兄张幼仁善画能诗。从弟张风,字大风,号昇州道士,署款喜书“真香佛空”四字而不名,不特山水画称妙,画人物、花草亦恬静闲适,神韵悠然,无一毫妩媚习气,被张庚誉为“笔墨中之散仙”。大风去世后,张怡作《纪梦诗》六首以志弟兄怀念之情。
正是由于张怡对书画具有很高的鉴赏水平,所以周亮工写的《读画录》书成后,请张怡为之序。在序中,他反对一味临古,提倡性灵求真,批评“辗转模仿,如小儿学步,专藉提携,才离保姆,立就倾仆矣”。
工长短句    怀故国情
张怡在词学上也是有成绩的,著有《古镜庵词集》六卷。张怡曾请其盟弟宋征舆为他词集写序。宋征舆,字辕文。少负才名,工诗词,与同里陈子龙、李旻称“云间三子”。宋把张的词作,“敬珍之笥中,朝夕讽咏,以当把晤矣”,对张怡咏梅花“冰心玉骨,觉暗香浮动”之句很是赞赏。又说:“蒙示新词,格高气老,合子瞻、鲁直而出。大庥序言,容舟次撰成,觅便寄上。”可惜仅见著录而不传。现存的词只有一阕,即《卜算子·题王子京画》:“冉冉绿荫中,位置层轩好。松外亭空天更空,天阔孤亭小。石壁绝攀跻,可有幽人到。壁后还藏千万峰,峰际闲云绕。”王子京,四川人,其山水小幅,笔意在黄公望、吴镇之间。张怡的题词和王子京的画相得益彰。清初词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周在浚,以《花之词》《梨庄词》擅名于世。《梨庄词》中有《贺新郎·钱塘卓方水年七十,走数百里来白下,觅予合选〈词汇〉,于其垂成,作此志喜,再用瑶星韵》,说明当时张怡、周在浚和卓方水为了选编《词汇》,在一起填词唱酬。朱彝尊是浙西词派的领袖,他的词作虽不如诗多,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很重要。他以姜夔、张炎为宗。他自题词集曰:“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朱在《静志居诗话》中说:“曾过金陵张锦衣瑶星松风阁,见几上有《玉田生诗》一册,偶忘借钞,尔后锦衣殁,便不可得。”张炎,字叔夏,号玉田,生于宋末元初,工长短句,有《山中白云词》集,可是诗已失传,现在只留下一首诗。张怡为什么要读张炎的诗词?因为他们之间的遭遇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两人都失去了故国;两人都是公子哥儿落魄;两人都以“白云”为友,一个是“山中白云”,一个叫“白云山人”。张炎词的主要内容是抒写亡国之痛,他“怕见飞花”“怕听啼鹃”“怕登楼”“怕有风波”。这正反映了呻吟于异族统治之下的人民的痛苦心情,当然要引起张怡的共鸣。
潜心著述    成果累累
张怡一生著述甚丰,他的绝大部分著作是在清初隐居后写成的,是清代早期士林当中一个比较著名的人物。康熙十六年(1677),他在70岁时写了一篇自传,题为《白云道者自述》,文中列举自撰和编辑的书籍有:《读易私钞》20卷、《大学古本钞》1卷、《中庸通一解》2卷、《春秋四传会通》12卷;辑录历代史事纲要的《史挈》12卷、分类编纂自洪武至弘光的明代掌故轶闻而成的《玉光剑气集》30卷、《謏闻续笔》4卷;仿效世说体的《消夏集》34卷;地方志书有《金陵私乘》8卷、《摄山志略》4卷;家乘类有《张氏家谱》8卷、《张氏一家言》6卷;自著文集有《濯足庵文集》12卷、《濯足庵文外集》4卷、《濯足庵诗集》35卷、《濯足庵诗外集》4卷、《濯足庵诗余》6卷、《云乳杂俎》2卷;戏剧类有《标意堂杂剧五种》。分类汇抄他的诗文编成的书籍有《周流天壤集》9卷、《闲中掌录》6卷、《纵横笔砚录》4卷、《多识录》2卷、《勃窣理窟集》4卷、《绅笏记》4卷、《多宝塔》2卷、《古字通考》2卷、《缘督庞抄》4卷、《古文摘录》4卷、《笔搜》2卷、《历代古文选》36卷、《明文选》20卷、《古诗唐诗钞》4卷、《宋元诗钞》4卷、《明诗钞》4卷、《钞诗摘句》1卷、《遥忆录》4卷、《上律编》1卷、《栎郢》4卷、《西窗夜雨录》2卷、《依永集》2卷。康熙二十六年(1687)他80寿辰时,又效离骚体作《云谣九叠》1卷。以上书籍总共43种300余卷。这里还没有包括他70岁至88岁的其他著作。在张怡自列目以外的,还有《尚书策取》15卷、《白云言诗》12卷、《三礼合纂》28卷,都是研习十三经的心得,以及《武闱经史汇》《古镜庵诗内外集》《须眉集》等。
张怡享年88岁,隐居后没有世事缠身,潜心著作,自然也就成果累累。不过,他的著作流传下来的似乎不多。据方苞《白云先生传》说,他的著作“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现在各地正在整理善本古籍,但愿张怡的著作有较多的发现。
 
 
 
 
南京张氏家族掠影及其诗文情结
吴惠风
 
今箍桶巷的南部曾经有条无名的小巷,南起三条营,北至剪子巷,长一百四十多米。巷东豪宅——小东园,是明末抗倭名将张可大的府第,故此巷被命名为张家衙,又名张家园、张家桥。1993年拓建箍桶巷时,该巷成为箍桶巷的南部,巷名湮没,小东园亦融入老门东文化街区。
张可大及其父张如兰、其子张怡的张氏三代,是明末张氏家族的杰出代表,是显赫一时的世家大族,近年来,被称为“南京张氏家族” 而引起人们关注及研究 。
张氏家族第一人——张如兰
张如兰,字德馨,人称九嵕先生。湖北孝感人,因祖辈或父辈的军功,世袭指挥使,遂为南京羽林左卫人。后中武举第一人,曾官淮西道参将、淮徐漕运参将等,因长子可大抗倭有功,赠特进荣禄大夫右都督。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称他“好学励行,动准古人,人疑为杜元凯、羊叔子之流” 。所谓杜元凯即杜预,羊叔子即羊祜,这二位均为西晋著名大臣,文韬武略十分了得,是结束汉末以来封建割据重归一统的名将,又都是耽思经籍,博学多才的人物,人们如此把张如兰比作杜预、羊祜,可见张如兰也非等闲之辈。
陈作霖《金陵通传》称其“博极群书,洞达时弊,奋身励行,动准古人”,在官时,张如兰对朝廷大事,是利是弊,当兴当废,他总是提出自己的意见,很多都被朝廷采纳执行。对上司的指令,他总是身体力行,常以古代先贤为榜样约束自己。所任漕运参将,是协同督催粮运调遣、河工守汛防险等的正三品官员,他尽职尽责,所至有声有绩。
张如兰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虽然是名武将,但因其擅诗能文,被归入“武官好文”典型人物之列。其子张可大说他有“看诗癖,客曰:‘军务劳,词赋工无益。’曰:‘官何物,许废诗耶。’”可知张如兰对诗文情有独钟。著有《功狗集》三十卷、《文章兵法读》十卷等。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春,陪都有传言说李某、王某等纠众在方山图谋不轨,南都兵部尚书孙旷令部下张如兰前往侦察。如兰遂率一行人连夜上路,他们在方山一带山上山下,沟沟壑壑搜索了几个来回,又探访山民樵夫后,始知这纯是子虚乌有。他久闻方山定林寺历史悠久,佛事兴旺,便进寺观光礼佛,见到寺壁镌有杨成诗二首,读后一时心潮起伏,依韵和以《方山定林寺》二首。其一曰:“四际苍烟合,重围曲径遥。狐踪无可觅,鹤侣似相招。梵行因僧觉,闲情与世超。山头一长啸,螺髻满青霄。”其二曰:“寒岭雪不湿,荒茅火尽然。乾坤自寥落,岩壑总钩连。鸟影云霞外,龙精水石边。曷来占气象,幸得此攀缘。”次日,以二诗交差,孙大人也只笑笑而已。
张如兰有《淮阴祠》诗,诗中悲叹韩信的奇特命运:“天心草草困英雄,把钓应难比梦熊。宰肉有谋偏蹑足,分羹何忍况藏弓。谋臣无计留高鸟,猛士空劳咏《大风》。蒯彻徉狂栾布少,何人哭向未央宫。”“剑锷模糊洗血痕,颓垣如见旧精魂。谁知寥廓无双士,犹自徘徊一饭恩。咳唾河山归赤帝,解推衣食误王孙。吁嗟此意空千古,淮水凄凉白日昏。”
此外,张如兰的小品文, 也写得有声有色,他的《食海味随笔十六品》是明代小品文中的一朵奇葩,这是他在其子张可大任职镇海、舟山时,多次小住海边,走岛上礁,亲近海错,品尝“生猛海鲜”。 用他那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多彩多姿玲珑剔透的笔触,写下这“十六品”。一经问世,便备受文人学士的青睐。在明代小品进入一个炉火纯青的阶段,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
《海味随笔十六品》,由十六篇短文组成,体式有赞、颂、铭、解、歌、笺、说多种,其用笔或描写、或叙述、或议论,或诗、或骈、或散,篇幅短小精悍而意味深长,形式多变而言之有物,如《蛎房(牡蛎)赞》:“蜂房水涡,几千万落。附石以生,得潮而活。所茹海藻,所吞月魂。贮白玉瓯,云凝雾结。沁甘露浆,涎流溢咽。是无上品,形容不得。” 《江瑶柱(干贝)赞》:“冠于江,石髓琼浆,美如瑶云腴露。膏圆而柱,玉须冰筯。倘生北海,伯夷不采西山之薇以供,赤松、留侯永辟人间之谷。笑说麟脂是俗羹,不堪大嚼屠门肉。 《醉蟹赞》:“世人皆醉而我独醒者,灵均也;世人皆醒而我独醉者,伯伦也;不肯以我之察察,而受物之汶汶,弃世者也;甘我之沉沉,而任物之皎皎,溷世者也。以汝之醉,苏我之醒;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再饮再醉,举杯持螯,是谓醉蟹,解我宿醪。” 《土铁(泥螺)歌》:“土非土,铁非铁,肥如泽,鲜如屑。乍来产自宁波城,看时却似嘉鱼穴,盘中个个玛瑙乌,席前一一丹丘血。见者尝,饮者捏,举杯吃饭两相宜,腥腥不惜广长舌。” 及《蚶子颂》《淡菜铭》《鲎笺》等。


上一:吴中情愫

下一: 大漠红柳

关于我们 | 出版流程 | 基本价格 | 新书展示 | 精品图书 | 版权转让 | 咨询回复 | 联系我们 |
宁ICP备20000515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77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号:新出银字第061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64110022774484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