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老人出书 家族出书 单位出书 教师出书
学生出书 自费出书 博客出书 其他出书
 
 

手机:18695139841

电话:0951-7895312 7895346

腾讯QQ在线客服

邮件:邮箱chinachushu@163.com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新昌西路132号银川当代文学艺术中心图书编著中心园

网址:http://www.csw66.com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书展示 > >> 信息详情

黄美金建盏艺术

发布日期:2019-02-28 16:23:30 访问统计: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黄美金建盏艺术 / 黄美金编著.—武汉 : 武汉出
版社,2019.2
          ISBN 978-7-5582-2740-0
          Ⅰ. ①黄… Ⅱ. ①黄…  Ⅲ. ①建阳窑-陶瓷艺术-介绍
 Ⅳ. ①J52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37274号
 
编          著:黄美金
责任编辑:孙     敏     徐建文
编  辑:杜 哲 黄 娜 刘 娜 晏 子
策  划:银川当代文学艺术中心图书编著中心
                     (http://www.csw66.com)
出      版:武汉出版社
社      址:武汉市江岸区兴业路136号  邮 编:430014
印      刷:宁夏润丰源印业有限公司   
经      销:新华书店
开      本:880mm×1230mm 1/16
印      张:7.5             字 数:170千字
版      次:2019年2月第1版 2019年2月第1次印刷
定      价:48.00元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自    序
 
      我是一位普通的老工匠,是一名普通的老党员。没想到我从事制瓷30多年之后,在各级组织和有关部门领导以及同行同仁的关心、支持、帮助和推荐下,仅在2018年就先后获得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两项国字号殊荣。我认为:这不仅是我个人和全家的荣誉,更是建窑建盏界全体共产党员和所有工匠们的荣誉!
      党和政府给我很高的荣誉,让我感到十分光荣,也增添了强大的动力。在恢复、传承、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窑建盏过程中,我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深知,要做好恢复、传承、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窑建盏,还有很多事需要依靠各级有关部门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做为建窑建盏协会党支部书记,我应该不遗余力,竭尽所能,带头做好这项工作。
      中国是茶的故乡,更是瓷的国度。建窑曾是宋代八大名窑之一,它出产的黑釉建盏与当时饮茶风俗有关。我国的饮茶习俗在唐代中期已蔚然成风,并开启品饮艺术的先河,但饮茶的方式主要是煮茶法,先烧水煮茶,然后将煮好的茶用瓢向茶盏分茶。到了宋代,饮茶方式改成了点茶法,比煮茶更讲究。之后,斗茶之风刮起,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茶饮习惯。
      斗茶之风始创于以贡茶闻名于世的福建省建州茶乡,这是因为此地盛产极品茶叶“建茶”茶饼。当时斗茶所用的茶叶,大多为建茶中的白茶。于是北宋朝廷在这个地方建立了完善的贡茶制度,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评定茶叶品位高下的形式和规矩,斗茶之风由此而生。每年春季新茶开采后,斗茶风便开始兴起,这是茶农比茶优劣的一项赛事活动。因斗茶讲究色、香、味,黑釉建盏以其独特的多彩斑纹与乳白色茶汤最为般配,故建盏成为斗茶首选的茶器。加之负责此地的御茶官员丁谓、蔡襄等重臣推荐和众多名宦、文人的赞誉,使得建盏成为唯一一种因茶而生的名贵瓷器。尤其是在宋徽宗的大力推崇下,建盏烧制业兴盛了400多年,在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池中一带建窑遗址上堆集如山的残片、匣钵就是明证。
     及至元朝、明朝,茶饮风俗改变,随着斗茶之风的衰微,曾经风靡一时的建盏因茶饮风俗改变而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然而,“一窑一世界,一盏一孤品”是建盏的独特魅力。日本迄今仍视建盏为国宝,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依然有不少匠人致力于建盏技艺的恢复。20世纪70年代末,在一些有关专家人士的大力倡行下,福建省科委等部门组织攻关小组,着手恢复这一传统烧成技艺,经过百余次烧制实验,仿古兔毫斑建盏于上世纪80年代初终于烧制成功,失传800年的瓷坛明珠重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2011年5月,建盏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传承和保护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过程中,出于爱国精神使然,我由烧制青瓷转为烧制建盏,就是想要把失传的建盏技艺壮大、传承和发扬。30多年来,尽管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我们父子俩不畏艰难困苦,日以继夜地辛勤操作,一身泥一身汗,努力摸索,在失败—再失败—终于成功的道路上拼搏。
       我先后投下巨额成本,经过数以百次的反复烧成试验,终于苦尽甘来,烧制出金斑璀璨的金油滴建盏。此种金油滴建盏既传承了宋代烧制的金油滴的特点,又比宋盏金油滴建盏更加璀璨夺目。金斑大于宋盏的斑核,如同孔雀之羽色彩斑斓,如同菊花艳丽无比。在传承中创新的金油滴建盏成为仿古建盏中最为吸引人们眼球的瑰宝。建阳市政府于2015年3月授予我建盏技艺传承创新奖。我的金油滴建盏先后被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西安法门寺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院、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等国内外顶级博物馆(院)收藏,并先后被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和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长星云大师等著名人士和收藏家重金购买予以珍藏。尤其是2017年6月,在福州召开的金砖国家政党论坛会上,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和福建省领导亲切接见了我,并给予热情鼓励。
       为了更好地做好非遗项目——建盏的恢复、传承、保护工作,报答党和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我决定将自己30多年烧制建盏的经验总结出来,结集成书,期望得到中、青年工匠的重视,让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在他们中间得以普及、传承,使建盏业少走弯路,健康、有序地发展壮大,使瓷坛明珠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是为序。
 
                                                 黄美金
                                           2018年12月26日
 
 
 
 
 
 
 
 
 
 
 
目    录
 
 
第一章    建窑建盏概况
第一节    建窑遗址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第二节    建窑四大窑场
第三节    世界最长的龙窑
 
第二章  建盏器型、釉色、款识分类及特点
第一节    建盏器型的分类及特点
第二节    建盏釉色的分类及特点
第三节    建盏款识分类及特点
 
第三章  建盏兴盛的成因及背景
第一节    因茶而生的建盏
第二节    建盏与茶文化    
 
第四章  建窑建盏之魅
第一节    建盏的艺术魅力
第二节    建盏的文化魅力
第三节    历代名人题咏建窑建盏诗词精品选
 
第五章  建窑建盏在海内外的巨大影响
第一节    海外丝绸之路的高贵使者——建盏
第二节    建窑建盏在日本被视为国宝
第三节    现代建盏风靡海内外
 
第六章  建盏烧制技艺的恢复与传承
第一节    建窑建盏的沉寂之因
第二节    建窑的探索与复兴之路
第三节    黄美金在传承建窑建盏的执著追求
第七章  建窑建盏烧制工艺及要领
第一节    建盏烧制的工艺流程
第二节    烧制建窑的主要种类
第三节    黄美金烧制金油滴建盏的实践及创新
 
第八章  宋代建盏与现代建盏的销售渠道
第一节    宋代建盏与现代建盏的销售渠道
第二节    黄美金金油滴的销售理念
 
第九章  宋代建盏与现代建盏的鉴别与养护
第一节    建盏的鉴别
第二节    建盏的养护
 
第十章  建窑建盏的收藏
第一节    建窑建盏收藏的前景乐观
第二节    收藏建窑建盏的正确理念
第三节    当代仿古油滴斑建盏的收藏
 
第十一章  黄美金论著选
第一篇    黄美金金油滴建盏烧制技艺
第二篇    精心打造建窑建盏“金名片”之我见
 
第十二章  新闻媒体相关报道文章选
黄金美的金油滴等报道文章


 
 
 
第一章    建窑建盏概况
第一节    建窑遗址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建窑遗址坐落东经118°23',北纬27°28',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池中村一带,北距水吉镇约10公里,西南距建阳市区43公里,南距建瓯市50公里。
在历史行政区划的沿革中,建窑所在的水吉镇曾属于建瓯而不属于建阳,这要从建瓯的行政建制谈起。建瓯是闽北重镇,最早称作建安,于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正式立县,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升置为建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为“建州”,此后一直成为闽北地区的州郡治所。《宋史·地理志》载:“建宁府,上,本建州、建安郡。旧军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升为建宁军节度;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以孝宗旧邸,升府”,领“县七:建安、浦城、嘉禾(建阳)、松溪、崇安、政和、瓯宁”。其中瓯宁县是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从建安县分野出来的,二县衙署都设在建州。
 
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改建宁府为建宁路,明清时期恢复为府制。至民国二年(公元1912年),建安、瓯宁二县合并,名取第一字称建瓯县,先后辖于建安道、第三行政督察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仍称建瓯县,1990年改为县级市。
建窑属于建瓯辖治地域,宋代文献已有明确记录。北宋蔡襄《茶录》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这里所说的纹如兔毫的黑盏即建窑烧造的黑釉兔毫盏,产地在建安县。该书撰写于宋仁宗皇祐年间(公元1049~1054年),以后刊行,蔡襄为本书所写的序言时间是在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即瓯宁县从建安县分野出来的前二年。南宋祝穆《方舆胜览》称:“兔毫盏,出瓯宁之水吉。”是书序言有嘉熙己亥(公元1239年)吕午落款,故成书时间应在宋理宗时期,当时瓯宁县已从建安县分野有173年,把建窑兔毫盏产地说得更加具体了。蔡襄(公元1012~1067年),仙游人;祝穆(?~公元1255年),建阳县人,都是宋代福建籍的著名学者,他们对建窑的有关著述是准确的。
宋代以后的地方志继续把建窑的地理方位划归为建瓯。明弘治《八闽通志》:“兔毫盏,出瓯宁之水吉。”水吉又称“禾义里”,嘉靖《建宁府志》附瓯宁县地理图中,北境有“禾义里”,正当水吉方位。至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出版的《建瓯县志》里称:“兔毫盏,出禾义里。”说明建窑遗址所处的水吉镇从古代至近代都隶属于建瓯地域。
那么,水吉镇何时划归建阳呢?建阳最早叫做建平县,始于汉末,晋代改称建阳,历史上一直都是建安郡、建州、建宁府治下的属县之一。1946~1956年,原建瓯属地的水吉镇,一度独立为县治,其后并入建阳县,1990年,建阳县亦撤县改为县级市。因此,建窑遗址变更为建阳水吉镇后井、池中建窑遗址。
我国唐宋时期的瓷窑,一般以所在的州、县命名,且以州郡或郡府命名的情形居多,如越州窑、邢州窑、定州窑、寿州窑、洪州窑、吉州窑、磁州窑等,又如景德镇窑称饶州窑,龙泉窑称处州窑等。其中又往往加以省称,如越州窑称为越窑,邢州窑称为邢窑,定州窑称为定窑等。因此,根据类似的定名惯例,从地理位置考察,追本溯源,建窑的得名,应源于建安郡、建州或建宁府,称之为建安窑、建州窑,简称建窑。
第二节    建窑四大窑场
一、大路后门窑场
大路后门窑址位于后井村东南部,为一座南北走向的山丘。遗物面积约占4万平方米。堆集层平均1~5米,有些地方厚达8~9米。1989年12月至1990年4月,省考古队曾发掘出一座斜长123.6米龙窑。之后,又挖掘出一条长达135.6米、宽1~2.35米的龙窑,为世界上已知的最长龙窑。
在窑炉旁的堆积层,发现刻有“供御”铭的残片及“供御”“进琖”铭垫饼。说明大路后门除烧造普通建盏以外,也烧造贡品。这些贡品款器物,在窑室中最好的位置烧造,成品率更高。
从该窑的长、宽、高以及窑内放置的匣钵密度可以推断,其产量之大为当时全国之最,充分体现建窑窑工的高超技艺和建盏在市场上受欢迎的程度。
二、芦花坪窑场
芦花坪窑场分布在后井村西北部、池中村东北部,是一座东西走向的低矮山丘,面积约占四大窑场总面积的一半。其中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130米。其堆积层非常厚,有的达到十几米(其他几处多为4~5米),即使深深踩一脚,都只能踩到窑具和瓷片,踩不到地。每走一步都会担心脚会踩空。光是瓷片和窑具就有十几米厚,可以想见当年芦花坪窑场烧造时间之长,烧造规模之大。1977年5~7月间,厦门大学考古系曾在此挖掘出一条龙窑长达56.1米。
据考古资料表明:芦花坪出土的标本中有多件标有明确年号,为建窑的断代带来很大参考意义。根据考古结果,芦花坪窑场始烧于晚唐五代,兴盛于北宋中晚期至南宋时期。
芦花坪不仅是上述几处窑址中规模最大的,而且所烧建盏是建窑中品质最好、工艺最为成熟的,从造型、釉水、胎质上来看都是如此。芦花坪出土发现有不少“供御”“进琖”款标本及垫饼。
三、牛皮仑窑场
牛皮仑窑场是建窑中较早的窑址。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堆集层厚约1~3米。以烧造黑釉器为主,除黑釉器外,也有一些青釉器的残片与窑具堆积。该处出土的黑釉器器型基本是碗,带文字符号的盏底和垫饼较少,产品特征与芦花坪接近。
位于牛皮仑附近的庵尾山属于建窑年代最早的窑址,其产品主要为青瓷。烧窑年代可追溯至唐代。庵尾山也曾发掘出三座龙窑,长度均超过70米,这么长的龙窑在唐代也是少见的。可见当时建窑的烧造规模与烧造技术之盛,已经为宋代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四、营长乾窑场
营长乾窑场位于后井村南部,东与大路后门窑址相望。堆集层约0.5~3米,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据考证判断为南宋到元初,是建窑中年代较晚的窑场。营长乾西侧的源头坑主烧黑釉器,东侧则烧黑釉器与一些青白釉瓷器。1989年12月~1990年4月,省考古队在此挖掘出一条长达64.6米的龙窑。1992年4~7月,省考古队又在此挖掘出一条长达118米的龙窑。
 
水吉建窑遗址分布示意图
第三节    世界最长的龙窑
大路后门窑址依山势而筑,呈东西走向,其中一条窑址斜长为135.6米,为中国目前已发掘的最长的龙窑,堪称世界之最。
1989年12月至1992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省博物馆、建阳市博物馆联合对大路后门窑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挖掘。考古队在发掘中,挖掘出一座斜长135.6米龙窑。1999年,建窑遗址考古发掘(1989~1992年)被列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该窑窑室1~2.3米,高约1.7米,头尾高差达28.6米。为世界上已知的最长龙窑。该龙窑也是一般游客最为熟知的建窑遗址地标。
从长长的龙窑里的红壤上,随处可见垫饼匣钵,黑釉瓷片,根据大路后门窑址看到的轴顶碗、荡箍、拨手等生产工具分析,建盏已全部采用轮制成型,因此,器物胎体厚薄均匀,器型规整,胎骨皆厚重,一般胎厚0.3~0.6厘米。施釉方法以蘸釉为主,外壁施釉均不及底,下半部露胎。从大量堆积如山的生烧、半生烧品残件的出土数量来判断,当时的窑工们的烧造技术尚有缺陷,这可能同窑炉过长有关,影响了火候的控制。
如今,龙窑的两侧修建了石阶,人们可以沿阶缓缓而上,仔细观察龙窑的全貌。窑室由砖块砌成,宽度在1~2.35米,每隔一定距离,龙窑两侧各有一个火膛,使窑工能够方便地掌握火力。建窑专家介绍,这条龙窑前缓中陡,尾部又趋平缓,这种结构充分利用了山势,最大限度地提高窑室内火焰的抽力,前段陡容易上火,后段缓易存火,整窑的装烧量最高可达10万件左右。
2001年6月,大路后门窑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路后门窑建窑遗址
 
第二章  建盏器型、釉色、款识分类及特点
第一节    建盏器型的分类及特点
建盏的基本器型是大口、斜壁、小底,多为圈足且圈足较浅,足底面稍外斜,形如漏斗,造型简练质朴,胎骨似铁,手感沉重。整个造型特点是自然、脱俗、安静,仿佛藏之于深闺的芊芊女子,只要一走出来,便艳惊四座。建盏与其他盏碗造型繁复、俗世、呆板不同的是,建盏器型走的是一条大方、简素、脱俗的路子,或者说是一条彰显艺术气质的路子。
建盏器型主要分为:束口、敞口、撇口、敛口四大类
束口盏是建盏中最常见的器型,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器型之一。敞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也有加强口沿强度、防止烧制变形的工艺上的考量,该凹槽俗称“注水线”。此类碗腹较深,器型整体饱满,手感厚重,为最具代表性的建盏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建盏,出土或传世品最多。
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俗称“斗笠碗”。
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
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矮圈足,挖足浅,造型较丰满。小、中型器盏较多见。
主要有灯盏、钵、瓶、罐、高足杯、盏托、执壶等。
 
 
 
 
 
 
第二节    建盏釉色的分类及特点
建盏是黑釉瓷的代表,它的特点和魅力在于黑釉表面分布着多姿多彩的斑纹。可以说,建盏的釉色之美将建盏推向了审美的极致之境。这些斑纹是在窑火中天然形成的,既善变不可控,又绚烂斑驳;既仰仗原料、烧制技艺,又浑然天成、独一无二。如果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的话,那么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建盏,因而有“一窑一世界,一盏一桃源”之说。为得一件釉面斑纹具有大美价值的建盏,无数陶艺家穷其毕生心血孜孜以求,期许与享有极致之美而又可遇不可求的建盏相遇。
由于釉色配方的不同,窑内温度及气候的变化,加之装着建盏的匣钵在窑内位置不同等因素影响,建窑黑瓷釉面便会呈现多种纹理。按照通俗的叫法,大致可分为乌金、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和杂色等六大类。
一、乌金釉
“绀黑”一词在宋代蔡襄的《茶录》中已有记载:“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这是建窑黑瓷较典型的釉色。乌金釉有的表面乌黑如漆,有的则黑中泛青,此外也有的呈黑褐色或酱黑色。一般来说,酱黑釉釉层普遍较薄,光素无纹,早期建盏的釉色多属此类,釉面略显呆板,黑而不润,极少挂釉。建窑成熟时期的乌金釉釉层普遍较厚,“色黑而滋润”,上乘者亮可照人,表现出庄重素雅之美。
二、兔毫釉
所谓“兔毫釉”是一种结晶釉,其黑色的釉层会呈现均匀细密、状若兔毛的自然纹理。兔毫的形成与胎釉中的含铁成分多少有很大关系。
“兔毫”一词早在宋代文献中已频繁出现。如《茶录》中“纹如兔毫”,祝穆《方舆胜览》中“兔毫盏,出瓯宁之水吉”以及苏东坡、黄庭坚、杨万里等诗文中都频频出现这个词。兔毫是建窑最典型且产量最大的产品,以致人们常常习惯以“兔毫盏”作为建盏的代名词。所谓“兔毫”,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中透析出均匀细密的丝状筋脉条纹,形如兔毛。由于“窑变”等因素影响,兔毫形状既有长、短之分,粗、细之别,颜色还有金黄色、银白色等变化,俗称“金兔毫”“银兔毫”等。一般认为具有银色光芒(带蓝光更好),且纹路流畅清晰、分布状况适宜的兔毫盏更佳。良好的分布情况具体表现就是疏密有致,覆盖范围不会太狭窄也不会太拥挤。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写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兔毫斑(局部)
三、油滴釉
所谓“油滴”,是指在乌黑的底釉上散布着无数具有金黄色或银白色金属光泽的小斑点,故又有“金油滴”“银油滴”之分。这种斑点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大者直径一般为三四毫米,最大者达1厘米,小者仅1毫米,形如沸腾的油滴散落而成,呈点状分布的结晶斑纹,使人眼花缭乱。
油滴盏的烧成条件,比兔毫盏更为苛刻。窑温偏低, 难以形成点状斑纹;窑温偏高, 斑点又容易流成条形。宋代油滴盏的传世品、出土品都很少,完整器更是鲜见。同兔毫类似,油滴斑也有形态、清晰度、分布状况等指标。不过后者比兔毫多出一项:镜面感。兔毫因斑纹一般较细长,多数为漫反射,很少能形成镜面反射,油滴斑则有足够的空间来形成镜面。
一般认为,油滴以具有银色光泽(带蓝光更佳)、斑点较大且呈卵形(大小和形状要兼顾,太大的斑点易随着釉的流动而变形)、有金属感(镜面效果好则更佳)、有一定立体感、斑点边界清晰、分布范围和疏密程度适宜者为佳。
近年来,我经过千百次烧成试验,成功烧制出金、银油滴盏。品质好的金、银油滴盏,不但金属质感好,立体感强,而且杂色较少(要求完全无杂色又过于苛刻了),又泛着金光或银光,神秘深邃,动人心魄,当然烧制难度也大得多。在日本的文献记载中,“油滴”是仅次于“曜变”的名贵瓷品。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的宋代建窑油滴茶盏口径12.3厘米、足径4.3厘米、高7厘米,1951年被指定为国宝。这件定为国宝的油滴盏按《君台观左右帐记》中所说“油滴属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的油滴盏,都有明确记载是建窑所烧。
 
 
四、鹧鸪斑
所谓“鹧鸪斑”,亦称“珍珠斑”,是以白点为特征,起先一次施釉,一次烧制而成。 “鹧鸪斑”一词在宋代文献中常有出现,如陶谷《清异录》中载:“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方舆胜览》载:“兔毫盏,出瓯宁之水吉。”黄庭坚《和答梅子明王扬休点密云龙》诗中写道:“建安瓷碗鹧鸪斑,谷帘水与月共色。” 僧惠洪《元学点茶乞诗》中也写道:“点茶三昧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陈蹇叔也在诗文中赞道:“鹧鸪碗面云萦宇,兔毫瓯心雪作泓。”可见,鹧鸪斑在宋代不仅是建窑的成熟产品,也是一种名贵产品。
宋代建窑生产鹧鸪斑。但怎样的建窑黑釉纹理才能称得上“鹧鸪斑”呢?目前陶瓷界争议很大。有的学者认为,“油滴”就是“鹧鸪斑”;也有的学者认为,1992年5~6月间,在水吉池中村原瓷厂内发掘出土的,以往研究者称为“珍珠斑”的釉面品类就是“鹧鸪斑”;还有的学者将“珍珠斑”列入“正点鹧鸪斑”,而将油滴列入“类鹧鸪斑油滴”,曜变则命名为“类鹧鸪斑曜变”。据有关权威专家认为:鹧鸪鸟的羽毛通体有两大主要纹理,其背部为紫赤相间的条纹,而胸部则为“白点正圆如珠”,因此,建窑出土的“珍珠斑”应是宋代文献中的“鹧鸪斑”。此类斑纹比“油滴釉”更富有立体感。
 
建窑生产的鹧鸪斑
五、曜变斑
“曜变斑”建盏记载见诸于日本16世纪前期的《君台观左右帐记》中,把建盏珍品划分为若干等级,其中将“曜变”列为“建盏之至高无上的神品,为世界所无之物。”所谓“曜”即“耀”、“照耀”之意。“曜变”,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上聚集着许多不规则的圆点,其周围焕发出以蓝色为主的耀眼的彩虹般的光芒,故而得名。曜斑广布于建盏的内壁,并随所视方向的移动而变化,垂直观察时呈蓝色,斜看时闪金光。由于在不同角度观赏,仿如夜空中星光闪烁,其妙无穷,故人称之为“碗中的宇宙”。“曜变”烧成难度极大,数以百十万件建盏在窑里烧成中也难得一件,故传世甚少。迄今止,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仅日本收藏三件宋代建窑曜变茶盏,分别藏于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口径12.2厘米、足径3.8厘米、高7.2厘米,1966年6月被指定为国宝)、大阪藤田美术馆(口径12.3厘米、足径3.8厘米、高6.8厘米,1953年被指定为国宝)和京都大德寺龙光院(口径12.1厘米、足径3.8厘米、高6.6厘米,1951年6月被指定为国宝),其中以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收藏的最佳,号称“天下第一宝碗”。该茶盏当属宋代建窑黑釉茶盏中的传奇之作。
2009年上半年,在杭州市上城区的原杭州东南化工厂遗址出土了一件宋建窑曜变釉束口盏,尽管此碗残缺,但碗内壁的曜变斑纹展现梦幻般的光彩,与斑纹格外鲜丽惑人的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曜变天目盏相较,其釉色也毫不逊色。
 
杭州出土的宋代曜变建盏
六、杂色釉
由于建窑黑釉器系“窑变”所致,故釉面纹理变化多端,除上述五大类釉面纹理之外,还有一些杂色釉,如柿红色、茶叶末釉、龟裂纹釉、铁锈色、“灰白釉”、酱绿釉、酱黑釉、酱黄釉、虎皮斑等。这些产品大都是火候不够高或火候过高的次品(生烧或半生烧品)。
因此,在分类建盏釉色中,凡不能归类为兔毫、油滴、曜变、乌金釉的釉色,都可以归到杂色釉范畴。多数杂色釉虽然不是窑工有意去烧制,而是意外所得,但也分好坏,有包含一些烧坏的次品,也有美观、量少的佳品,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三节    建盏款识分类及特点
建盏的款识大多刻在盏底部。大致分为文字、数字、年号和其他类。其一是贡盏类。常见建盏盏底有“供御”“进琖”的字样。除此外,还见有“监匠”“御”“官”“皇”“圣”等字款。凡刻有上述字样的,一般可视为官刻或官监造。字样多呈阴刻,字形坚毅俊俏乃刻刀锋利所致。多呈欧体风格。
民窑出产的建盏盏底底款有:“公”“正”“放八”“张”“詹小二”等姓氏类。年号类有:“治平年三月”“大中祥符四年冬”“淳熙十二年八月”等。数字类有:“三”“四”“二九”“卅五”“二合”等。
 
 
 
 
 
 
 
 
 
 
 
 
 
 
 
宋代建盏底部刻有“供御”“进琖”字样
 
第三章  建盏兴盛的成因及背景
第一节    因茶而生的建盏
中国是茶的故乡,更是瓷的国度。茶文化和瓷文化相互辉映、不可分割的唯一代表物就是建盏。建盏传承了中国宋代浓厚的茶文化。建窑的历史与斗茶历史息息相关,可以说,建盏是唯一一种因茶而生、因茶而寂的瓷器。
为什么说建盏是最好的饮茶瓷器,我们要先从宋代的点茶、斗茶文化说起。
我国的饮茶习俗在唐代中期已蔚然成风,并开启品饮艺术的先河,但饮茶的方式主要是煮茶法,先烧水煮茶,然后将煮好的茶用瓢向茶盏分茶。饮茶时要将鲜白的茶沫、清香的茶汤和柔嫩的茶末一起喝下去。到了宋代,饮茶方式改成了点茶法,比煮茶更讲究。之后,“斗茶”之风刮起,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茶饮习惯。
斗茶之风始创于以贡茶闻名于世的福建省建州茶乡。地处闽北的建州是宋代首开斗茶风俗的地域,这是因为此地盛产极品茶叶“建茶”茶饼。当时斗茶所用的茶叶,大都为建茶中的白茶。朝廷于是在这个地方建立了完善的贡茶制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评定茶叶品位高下的形式规矩,斗茶之风由此而生。每年春季新茶制成以后,“斗茶风”初始时,是茶农比茶优劣的一项赛事活动。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在北苑(建州市建安县)设御焙,制作龙凤团茶上供。北苑贡茶声名鹊起给建盏发展带来契机。建盏和建茶同属一地,地理人文关系千丝万缕。茶是碗中之物,离开碗将无所依存,建茶在寻找最能够体现自我的道具。好马配好鞍,建盏和建茶一起“年年号供御,天产壮瓯闽”。
 
宋代北苑焙制的龙凤茶饼
建茶和建盏成名兴盛,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得益人力的推动。庆历四年,宋代重臣蔡襄调任福州知州,庆历六年秋改任福建路转运使,有督办贡茶的任务。蔡襄巡视北苑御茶园,所用茶盏即兔毫盏。他认为这种茶盏极优。皇佑三年(公元1051年),蔡襄被召回京复职。其撰写的《茶录》一文在推广宣传“斗茶”时就大力赞赏建茶与建盏。
此外,由于闽北自宋室南渡后,相继涌现出游酢、杨时、李侗、李纲、罗从彦、朱熹、陆游、辛弃疾、柳永、蔡襄、刘克庄等儒家鼻祖、诗界巨匠、一代词宗等众多文人雅士、迁客骚人。每到斗茶季节,文人雅士汇聚至此“斗茶斗诗”。宋徽宗虽治国无能,但他善百艺,书法绘图堪称顶级大师。尤其情钟茶艺。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夸耀:“天下之土,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可谓盛世之清尚也。”他还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在他的极力推崇下,上行下效,黑釉建盏便成了皇族、士大夫不惜重金追寻的宝物,成为宋代最上乘的“斗茶”茶具。于是这项活动也就随着这些诗文在全国各地迅速流传开来。唐称“茗战”,宋代文人则进一步把这种高级娱乐推而广之,于是斗茶盛行朝野,从高居庙堂之上的皇亲贵戚到行吟泽畔的骚客墨士;从策马御轻的公子哥儿到引车卖浆的平民百姓,无不以斗茶为乐事,形成了“一日不可无此君”的比屋之饮。
建盏与建茶的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共同成就了宋代茶文化的一段佳话。由此,建窑的炉火愈烧愈旺。相传宋徽宗至宋理宗的100多年间,在全国许多地方窑场都有大规模烧制黑釉茶盏的记录。诸如吉州窑、景德镇窑、遇林窑、茶洋窑、福清窑耀州窑等。但规模最大当属建窑。据考古记录:水吉建窑窑址群曾一度多达数十座龙窑。
第二节    建盏与茶文化    
宋代是极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均有记载“斗茶”的要领,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茶的生活情趣,宋代斗茶之风极盛。北宋著名茶学家蔡襄在《茶录》中细致描写了斗茶的过程和要诀,提出斗茶赢家的标准:“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斗茶者先要将茶饼碾成细粉,置于茶碗之中,然后用沸水注入,使茶与水融合到一种最协调的程度。在比斗过程中,首先要看茶末是否浮出水面,如果茶末浮在水面,茶不能与水交融,说明茶末碾得不够细致;再看茶的颜色,对白茶来说,茶色越好,说明它的品种越纯,品级就越高。而“斗茶”,又必须有黑釉瓷的茶盏,最为匹配。《茶录》里还写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皆因斗茶最讲究是斗色,茶为白茶,茶汤呈白,黑与白的对比才能最为分明,因此,黑瓷茶盏最为贵重。
闽北山区每逢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古人斗茶,或十几人,或五六人,除茶农外,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还有店铺的老板,街坊亦争相围观,像今天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有些人家,有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临水,或清幽,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古代茶叶大都做成茶饼,再碾成粉末,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二胜。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茶百戏。
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一斗汤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汤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艺,茶汤纯白,表明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说明烘焙过了火候。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调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然后烧水煎煮。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点茶、点汤,指茶、汤的调制,即茶汤煎煮沏泡技艺。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称为击拂。反之,若汤花不能咬盏,而是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这就输定了。水痕出现的早晚,是茶汤优劣的依据。斗茶以水痕晚出为胜,早出为负。
 
 
点茶点出乳汁般的茶汤
有时茶质虽略次于对方,但用水得当,也能取胜。所以,斗茶需要了解茶性、水质及煎后效果,不能盲目而行。
斗茶令,即古人在斗茶时行茶令。行茶令所举故事及吟诗作赋,皆与茶有关。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兴增趣。
茶百戏,又称汤戏或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即将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在宋代,茶百戏可不是寻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戏与琴、棋、书并列,是士大夫们喜爱与崇尚的一种文化活动。宋人杨万里咏茶百戏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茶百戏,能使茶汤汤花瞬间显示瑰丽多变的景象。若山水云雾,状花鸟鱼虫,如一幅幅水墨图画,这需要较高的沏茶技艺。宋代,茶大都是用来招待贵客的,喝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难度较大的茶百戏,流行的范围比较窄,一般只流传于宫廷和士大夫阶层。
 
 
 
第四章  建窑建盏之魅
第一节    建盏的艺术魅力
宋代建盏随着历史潮流和时代风云变化,更着重讲究韵味,更重视艺术作品中的空灵、含蓄、平淡、自然的美。建盏的艺术魅力在于讲究的是细洁净润、色调单纯、趣味高雅,它上与唐之鲜艳华贵,如唐三彩;下与明、清之俗丽,如明中叶的“青花”“斗彩”“五彩”和清代的“珐琅彩”“粉彩”等,迥然不同。
建盏与其他瓷器不同,其艺术风格追求的是朴实无华,摒弃矫揉造作,自然造化甚至达到了某种极端,这种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社会的审美时尚紧密相连。
建盏的艺术之美,需要静心地品味它。它不施浓墨重彩,却得以在窑内自然形成多彩斑斓,而这种斑斓却深深地隐藏在它低调而恬静的外表下,只有细品,方能深知它的美。建盏的黑,是包容万事万物的神秘色彩,乍看平淡无味,却又暗藏各种美丽的釉色,正契合“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语)的禅意。得于自然、归于自然,正是佛教圆通空灵之美、道教幽玄旷达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的最终结合点。
 
宋代“会文图”
一、大方简素的器型
建盏的造型典雅、胎质古朴、釉色璀璨若星,完美地展现了宋代这种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建盏的造型俊巧多姿,秀丽典雅。建盏中最具代表性的造型是束口盏,它的特征是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1.5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内壁则相应形成一圈凸圈。凹槽又称水线,是古代斗茶注入茶汤的标准线。整个造型呈“V”字线形。当两条倾斜的线呈这种线型存在时,会相互排斥,相互抗衡,给人以舒展、开阔的视觉印象。而且,这种“V”字线形,体量关系对比强烈,它的口沿部分体量大,圈足部分体量小,两者之间相互衬托。体量小的圈足,衬托出体量大的口沿部更为突出,使视觉感更为明确;反之,体量大的口沿,烘托出体量小的圈足更为精巧,亭亭玉立。
从造型的整体效果来看,束口盏的腹与足比例协调,构成形体的外轮廓线形收放适度,轮廓曲线由外敞的口边向内缓收至圈足,这种一收一展的微妙处理,赋予整体以舒展秀美典雅的风韵。
与此相反,撇口盏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弧型壁,浅圈足,斑纹在表面得到充分张扬,其淋漓尽致的绚丽斑纹美轮美奂。一般大型器均采用此种器型烧制。但因表面面积较大,烧成一件品相好的难度颇大,十分不易,故尤显名贵。
二、变幻莫测的釉色
建窑釉色主要分为两大类:黑色釉类和杂色釉类。建窑黑釉的烧制原理简单地解释为:建窑黑釉是铁系结晶釉,施釉普遍较厚,在1300℃左右的高温熔烧过程中,将单质铁从釉和胎里还原出来,根据窑内火候的高低和氛围变化,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花纹。这种花纹难以预见,难以把握,可谓自然天成。
建盏最具代表性的斑纹有兔毫、油滴、鹧鸪斑和曜变。状如野兔皮毛的建盏是建窑产量最大的黑釉瓷器。其栩栩如生的兔毫斑纹在黑釉底色的映衬下,鲜活灵动;状如闽北山野的鹧鸪羽毛的鹧鸪斑建盏,色彩斑斓,惟妙惟肖;金、银油滴斑建盏在已烧制的仿古建盏中,最具特色。其金色或银色的油滴斑在黑色的天空下,犹如珍珠洒落在夜空,其韵无穷。当然,最珍贵的是“曜变盏”,曜变是建盏的极致之美,它是一场意外,或者说邂逅,可遇不可求。曜变的斑点给人感觉是沁浸釉中。这种曜变盏最令人难以割舍的地方,是斑晕在光线照射下放射出七彩光芒。更重要的是,随着人的目光转移,光彩会不断变化。小小一只茶盏,色彩变幻无穷,有如“盏中宇宙”,怎么看都看不尽。
建盏的艺术美是独特的。欣赏建盏,并不在其外表,而在其内涵与气质。与传统要求的透明轻巧的陶瓷制品不同,建盏颜色深沉,形体厚重,大巧若拙。建盏的胎土、釉料、制作工艺不变,产生出来的器具外观却千变万化,不相雷同,完全自然形成,是自身气质的表现,这也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
 
 
三、自然朴拙的烧制
建盏是土与火交融而诞生的伟大艺术品,用其饮茶是品位与身份的体现。每只建盏从诞生便注定是独一无二的孤品,拥有与生俱来的骄傲,是任何茶器都无法比拟的。
它在龙窑里经过土与火的涅槃重生,在自然朴拙的过程中形成独一无二的美。
第二节    建盏的文化魅力
纵观陶瓷史,古往今来,唯一能博得包括宋徽宗在内的历代众多名臣、鸿儒、诗词泰斗级人士以诗词齐赞的一种瓷器,就是建窑建盏。
建窑地处福建省闽北建阳水吉镇后井、池中一带。在两宋时期,这里曾是我国八大名窑之一。此地生产的黑釉瓷器——建盏以其具有的特质,适应了宋人闲雅平淡的文化追求,在瓷界独领风骚数百年。
宋代的茶文化以斗茶、点茶为代表。从蔡襄至赵佶所有的点茶、斗茶之法,无不以建安人的法则为准绳。闽北一带超迈绝尘的赏鉴艺术,又极大地推进了赏茶器具的发展。朴实无华的黑釉器在天才的建窑匠人手中,被演绎出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最华美的乐章。窑工们在黑色的底釉上变幻出无限的绚彩:或黝黑似漆,或辉光曜变;或如鹧鸪斑,如油滴;或异毫纷呈,如兔毛,如霜、如玉毫……应运而生的建窑黑釉茶盏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斗试茶的专用器具,并随斗茶、点茶的流行而风行天下。
作为建茶绝配的茶具——建窑建盏如同茶圣蔡襄在《茶录》一书所言:“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最为要用。”宋徽宗在《大观茶论》特别提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在宋家皇帝的宣传下,建盏与建茶相得益彰。宋代“斗茶”风行朝野,引得皇帝名宦、诗词大家、迁客骚人乃至僧人布衣纷纷以建茶建盏为题材吟诗作赋,视为风雅。
 
据《建瓯茶文化经典》一书《序文》所记载:据不完全统计,历代赞誉建茶诗词的古代名家就多达268位。包括理宗皇帝在内副宰相以上的就有38位。诗词曲赋达735首。其中在诗词里直接提及建窑建盏(诸如兔毫斑、鹧鸪斑、兔盏、毫瓯、紫盏、黑盏、紫瓯等)诗词就有逾百首。数量之多、名家之齐、关注之殷、声誉之高,在中国茶文化百花园里蔚为奇观,精彩纷呈,瑰丽无比!建盏诗词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研究和开发利用的价值,有力地增强了茶文化氛围,使之成为茶文化的巨大助推器。建盏诗词无疑是中国茶文化园中的一朵惊艳四射的奇葩。
 
 
 
 
 
 
 
第三节    历代名人题咏建窑建盏诗词精品选
宣和宫词 (节选一)
北宋·赵佶
(一)
今岁闽中别贡茶,翔龙万寿占春芽
初开宝箧新香满,分赐师垣政府家
 
(二)
上春精择建溪芽,携向云窗力斗茶
点处未容分品格,捧瓯相近比琼花
 
【注释】
①宫词:古代的一种诗体。多写宫廷生活琐事,一般为七言绝句。
②闽中:指地处闽北建安(今建瓯市)北苑御茶园。
③翔龙、万寿:贡茶中极品的小凤龙团春茶饼的名号。这里指建州北苑御焙产制的“瑞云翔龙”和“万寿龙芽”头等茶品。
④宝箧:装茶饼的宝盒。
⑤师垣:《诗·大雅·板》:“价人维藩,大师维垣。”郑玄笺:“大师,三公也王当用公卿诸侯及宗室之贵者,为藩屏垣干,为辅弼。”后用以指宰相的职位。
⑥上春:泛指正月。
⑦斗茶:宋朝盛行的一种茶艺。
⑧琼花:斗茶时茶面呈现出奇异的花纹。
 
【释文】
闽中北苑御茶园,新送来今年与往年不同的极品贡茶——翔龙和万寿。刚刚打开盛装北苑御茶的宝盒,便闻到茶香四溢,于是,分发给在京师紫禁城里的皇家宠臣。在正月里携带上精心选择来自建溪出产的春茶茶芽,面对云窗,用此茶来斗茶,太绝妙了!在点茶还未开始划分品味时,看着手捧着建盏里的乳花时,就感觉到乳花堪比琼花还美。
 
 
宣和宫词 (节选二)
北宋·赵佶
 
螺钿珠玑宝合装,玻璃瓮里建芽香。
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
 
【注释】
①螺钿:是一种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薄片,根据画面的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
②兔毫:一种釉面呈现兔毫状斑纹的茶盏。
③红颜:美丽的女子。
 
【释文】
本词大意是:选用此种高档茶饼装进用螺钿工艺装饰的宝盒里,或是精美的玻璃瓮里都会散发出建安出产的茶芽香味。选用建窑出产的兔毫茶盏烹茶,香气如云缭绕,能令身边的美人因茶而忘我,醉入梦乡。
 
宋代皇宫试茶图(碉体)
 
北苑十咏(节选)
北宋·蔡襄
 
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
雪冻作成花,云闲未垂缕
愿尔池中波,去作人间雨。
 
【注释】
①兔毫紫瓯:指建阳水吉建窑所产的兔毫盏。
②蟹眼:泛指茶汤初沸时状如“蟹眼”。如大沸时则曰“鱼眼”。
③雪冻:茶汤表面泡沫轻细者,像汤面凝成一层雪花般的泡沫。
④云闲:指茶汤泛起的香味似闲云飘荡。未垂缕:即无水痕。
⑤池中波;指茶汤。
 
【释文】
这首诗是蔡襄对北苑御苑贡茶冲泡的细节描写,从茶具的考究,到清泉煮沸、贡茶冲泡过程中的茶形变化,描写得生动美妙。
他在诗中这样描绘道:用新烧成出来的兔毫紫瓯(即建窑出产的紫黑色的建盏)茶具和清泉烹茶,当沸水初滚时,便可清晰地看到如同蟹眼一般大小的沸水泡。随之用竹筅搅动茶饼在沸水中,茶汤的汤面上会凝着一层如同雪冻花一样的泡沫,而茶汤泛起的香味似闲云飘荡,且无水痕。
但愿能制出这般好茶,作为监制贡茶的我才能放心地送出北苑,让它真正成为佳茗、甘霖,去滋润人间百姓的生活。
 
 
和梅公仪尝茶
北宋·欧阳修
 
溪山击鼓助雷惊,逗晓灵芽发翠茎。
摘处两旗香可爱,贡来双凤品尤精
寒侵病骨惟思睡,花落春愁未解酲。
喜共紫瓯今宜酌,羡君潇洒有余情。
 
 
【注释】
①击鼓:闽北茶农在采春茶期间,有一种击鼓喊春的习俗,旨在祈祷今年茶丰收。
②两旗:两片茶树枝头的嫩芽。
③双凤;指进贡朝廷的两种龙凤茶饼。
④紫瓯:泛指建盏茶具。
 
【释文】
初春时分,惊蛰将至,尚未五鼓天明。成百上千的茶农聚集在茶山之下,备好锣鼓,抬着祭品,只等官员们的一声令下,就要登上茶山,为这一年茶叶的开采做最重要的准备。鼓声一阵急过一阵,喊声也一浪高过一浪,茶农们齐声喊:“茶发芽!茶发芽!”原来,他们是将茶芽惊发的希望寄托在这鼓声和喊声之上。茶农采摘茶树枝头的嫩芽,香甜可爱,用来制作进贡朝廷的龙凤茶饼品位精良。天气虽冷乍寒,令人倦怠,昏昏欲睡,花儿落去,春愁依然解不了酒愁,难以打起精神呵!然而,喜用黝黑的建盏和老友在今天一同喝这精品贡茶,看到君子您潇洒饮茶,我就非常开心了!
 
 
送南屏谦师
北宋·苏轼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腋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注释】
①南屏谦师:指南山净慈寺道教大师。
②三昧手: 三昧为佛教用语,是梵文的音译。意即精神集中,专注一境而不移。点茶三昧手就是说点茶手法已经炉火纯青,尽得奥义了。
③鹅儿酒: 春瓮酿制的高档酒。
④天台乳花:指天台山禅僧点茶时出现罕见的灵瑞图案。
 
【译文】
其诗大意是:在天刚拂晓时,大名鼎鼎的道教大师——南屏谦师就从南山净慈寺特地赶来拜访我。这位有着三昧点茶高手的大师斗茶,在现场露了一手点茶的绝活,令人叹为观止。使诗人更为惊讶的是道人在表演点茶时,是用当时最为名贵的兔毫斑黑釉建盏盛茶。于是,诗人用春瓮酿制的最为高档的鹅儿酒香比作斗茶出来的茶香。当茶碗中出现灵瑞图案时,广览博闻的诗人油然想到,即使珍贵的玉川风腋今天可以得到,但谦师斗茶出现的如同天台山罗汉斗茶出现的灵瑞图案般的“天台乳花”却十分罕见。诗人认为:如果陆羽有意再续茶经的话,那必须将南屏老谦师写进茶经,会使之名垂不朽。
 
 
满庭芳 · 茶
北宋·黄庭坚
 
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
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
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
纤纤捧,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
相如虽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
为扶起灯前,醉玉颓山
搜搅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
归来晚,文君未寝,相对小窗前。
 
【注释】
①北苑春风:北苑,即今福建建瓯,是贡茶的主要产地。春风,据蔡襄《北苑焙新茶诗》序云:“北苑(茶)发早而味尤佳,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前十五日,即采其芽,日数千工,聚而造之,逼社(临近社日)即入贡。”因此“春风”二字,即指社前之茶。
②圭(guī):中国古代在祭祀、宴飨、丧葬以及征伐等活动中使用的器具。圭方璧圆,喻茶饼形状,也指茶饼珍贵。
③尊俎(zǔ)风流战:“战胜风流尊俎”的倒装。尊,通“樽”,酒杯。俎: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④鹧鸪斑:指建窑出产的鹧鸪斑茶盏,极珍贵。
⑤醉玉颓山:形容男子风姿挺秀,尽情陶醉的风采。
⑥文君:卓文君(前175~前121)汉代才女,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卓文君与汉代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被后人津津乐道。
 
【译文】
这首词是咏茶词。其词大意是:地处闽北的北苑茶山春风浮动,茶饼形状万千,方的如圭器,圆的如碧玉,都十分珍贵,连万里之遥的京城都为其名产而心动。茶饼被研磨成粉碎,进奉御用,可谓有功社稷,可与凌烟阁中为国粉身碎骨的忠臣功德并列。这茶既能战胜酒醉风流,又能解除春天的睡意,清神醒脑,排忧解愁。美艳的女子用纤纤玉指捧着研出的茶膏、溅出乳花的茶盏侍候在身前。这茶盏是镶着金边,纹色状如鹧鸪鸟的羽毛斑,美艳极了。司马相如虽有渴疾,饮一觞茶便咏一首诗,豪兴十足,引来群贤宾客。相如被扶起坐在灯前,风姿挺秀,趁着酒醉诗兴大发,搅动胸中万卷,文辞充沛,犹如三峡之水源源涌出。相如与文友酣饮集诗、比才斗学的雅兴甚浓,以致很晚才归家。此时,爱妻卓文君并没入寝,两人坐在小窗前含情脉脉相对。
 



关于我们 | 出版流程 | 基本价格 | 新书展示 | 精品图书 | 版权转让 | 咨询回复 | 联系我们 |
网站备案 /许可证号:宁ICP备17001555号
本网站在北京、银川两地办公
银川地址:银川市金凤区新昌西路132号4号楼3层银川当代文学艺术中心图书编著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号:新出银字第061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641100227744848C
电话:(0951)7895312、7895346、18695139841(此号可加微信)、13037972986 QQ:1186761037 、2891760382、 1264790248、 1207402571 邮箱:chinachushu@163.com
出书范围:自费出书 、老人出书、家族出书、单位出书、教师出书、学生出书、博客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