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老人出书 家族出书 单位出书 教师出书
学生出书 自费出书 博客出书 其他出书
 
 

手机:13037972986

电话:0951-7895312 7895346

腾讯QQ在线客服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新昌西路132号银川当代文学艺术中心图书编著中心园

网址:http://www.csw66.com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原创天地 > >> 信息详情

文人自古多寂寥/书海茫茫话读书/ 万物静观皆自得/ 宝剑锋从磨砺出/(作者:郭彦全)

发布日期:2021-09-18 16:17:03 

                                   文人自古多寂寥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咏怀古迹》中写道:“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诗人借凭吊宋玉而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之感。历史上才华横溢的宋玉,曾写过《高唐赋》、《神女赋》等很多名篇。宋玉通过这些作品,寄托着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然而人们只把他当作一介穷书生,陶醉在他所描绘的作品形象中,觉得他只能写些云雨巫山、楚王神女之类荒诞不经的故事,而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深刻用意。这样就导致宋玉在政治上失志不遇,生活中冷落萧条,使得千秋万代之后的人们一洒同情之泪。杜甫通过描写宋玉的怀才不遇和萧条冷落,暗寓自己寂寞潦倒的悲惨遭遇。进而揭示出一条规律:文人们生前大多怀才不遇,寂寞冷落。
下面说说文人们的怀才不遇。西汉政治家贾谊,18岁即以撰写诗词文章闻名。汉文帝元年(前179),贾谊在老师的推荐下,被征召入朝,立为博士。一年之中,晋升为太中大夫,22岁就步入仕途,成为西汉政治集团中的一员。当时汉文帝对贾谊非常器重,想把他提拔为公卿,但“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的贾谊,仍然雄心勃勃,关心时事,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发表自己的独到看法。过了多年,汉文帝征召贾谊入京,在宣室内召见贾谊,贾谊本以为汉文帝要重用自己,询问治国安邦之策。不料,汉文帝却对鬼神之事十分感兴趣,竟然问起鬼神的起源,贾谊一一作了回答。汉文帝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地移席靠近贾谊,一直听到半夜。询问结束后,汉文帝还感叹地说:“我很久不见贾生,原以为学问超过他了,今天看来还不如他啊!”过了一段时间,又封贾谊为梁怀王太傅。贾谊的政治抱负和理想彻底破灭了。唐代大诗人李商隐针对汉文帝征召贾谊之事,写了一首诗,名为《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可谓一针见血,揭露了汉文帝求贤的虚伪,不问贾谊治国治军、国计民生之策,却问一些不关民生的虚幻的鬼神之事,岂不怪哉!
汉文帝时东方朔官至太中大夫,后来经常担任郎职,与枚皋、郭舍人一起侍奉在武帝左右,然而只是供武帝取乐、嘲笑、游戏而已。东方朔非常不满这种现状,就上疏论述强国富民之策,但是并未引起统治者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东方朔写了著名的《答客难》。文中提到,在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下,文人们的命运是“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淋漓尽致地发泄了对封建社会不重视人才的激愤之情。
对于封建帝王来说,文人们不过是供其消遣娱乐的一种工具而已,绝不会考虑他们政治上的诉求。北宋著名的词人柳永,本与一般文人一样,也想考取功名,博个封妻荫子。然而他的科举考试却毫不顺利,两次考试都名落孙山。第二次考试失败后,他写了首《鹤冲天》词:“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本来是作者的自我解嘲、自我安慰的戏谑之作,然而却影响到作者之后的仕途。过了几年作者第三次考试时,终于通过了。但等到宋仁宗圈点放榜时,看到柳永的名字,一下子想起了那首为人传诵的《鹤冲天》,于是就在旁边批注道:“且去浅斟低吟,何要仕宦浮名?”一笔把柳永的名字勾掉了,作者一下子由碧落高空坠入十八层地狱。考取功名之路自然是走不通了,他索性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沉湎于勾栏瓦肆、青楼酒馆,无复检约,写下了大量的歌妓情词。因其词出于民间下层,通俗易懂,以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始行于世,于是传声一时……‘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可见柳词影响之大,传颂之广。柳永最终还是免不了穷困潦倒,一贫如洗,据说死后还是靠妓女出资下葬的。
再谈谈文人们的穷困潦倒。文人们似乎命中注定要与“穷”结缘。过去人们习惯地称文人为“穷秀才”。西汉时的文学辞赋家扬雄,少时好学,博览多识,但家境贫穷,40岁后始游京师。大司马王音召他为门下史,推荐为待诏。他的官职一直都很低微,历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三世不徙官”。后受人牵累,即将被捕时跳楼自杀未遂。《汉书》称其“家素贫,嗜酒,人稀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学。”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长安古意》中云:“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扬雄穷得只剩下一床书,只有年年开放的桂花与他相伴了。
文人们怀才不遇仕途不济,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他们不少人有叛逆思想,不屑于封建礼教、功名利禄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所以不少人尽管才华横溢却屡试不中,首先是思想上与封建礼教那一套格格不入。庄子《惠子相梁》载:“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天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耶?’”庄子利用这个寓言故事,巧妙地说明自己蔑视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追求圣洁高远的内心;同时也讥讽了惠子如同鸱鸟一般的卑劣心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庄子的思想,很能代表正直文人们的崇高心境。
二是正直文人们往往不屑于阿谀奉迎,吹牛拍马。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有一年冬天,郡里太守派一名督邮来县督查。督邮本是小官,可是他一到旅社,就颐指气使,要求县令陶渊明来见他,陶渊明随即准备起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得罪了督邮,他在郡守面前就会给你添坏话,不利大人的前程啊!”陶渊明本身就不想见这种爱发号施令的小人,听县吏一番话,再也忍受不下去了,长叹一口气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啊!”于是,毅然解印去县,辞归故里,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唐代大诗人李白又何尝不是这样。他本来满怀政治抱负,去长安求取功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踌躇满志,欲博取功名。不料事与愿违。结局是,因为他不肯与统治者合作,“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并醉中命唐玄宗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最后连唐玄宗也对他不满了。李白只在长安呆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美梦也彻底破灭。在唐玄宗眼里,他不过是个写写词、作作诗的御用文人、帮闲狎客而已,描写描写贵妃的容颜,写些《清平调三章》“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之类的东西,以博得一笑。他却偏偏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叛逆性格,怎能让统治者相容呢?
 
诗云:
十丐九文曾古评,百无一用是书生。
枉迷宣帝空听鬼,终怒秦王坑儒丁。
取乐谐优狎帝客,填词奉旨素衣卿。
更闻暴帝求忠信,曾阉状元作宦公。
选自如何出版个人自传
 
                                  书海茫茫话读书
 
 
 
张元济先生曾经说过:“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好事”而且是“第一”;比较天下无数好事得出结论还是读书“最好”,把读书提到了无以复加的重要地位。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前提就是要爱书读书。所以,天下文化人无论是一言九鼎的高官,还是蓬门陋室的穷书生没有不爱书者,有的甚至被人称为“书痴”。这就如同战士爱武器、农民爱农具的道理一般。战士不爱武器上战场后武器锈迹斑斑就会有丧命之忧,农民不爱农具绝不会有好的收成,文化人不爱书读书也不会写出优美动人的作品来。
为祝贺国家发展改革委读书协会成立,马凯主任利用陪同领导同志出差之机,在飞机上曾撰写了《读书者言(十首)》,把书籍的作用以及自己爱书、读书的情怀和盘托出,读后令人深受启发,产生共鸣,使我竟起狗尾续貂之意,写了《和马凯主任读书者言(十首),试步作者原韵》:
 
其一 书籍
天光云影臻佳境,祛病医愚指路灯。
坑儒焚书何蠢暴,残灰化料卉倍生。
其二 开卷
琪花瑶草竞芳菲,翠色蕊光共日辉。
姹紫嫣红胸臆惬,糟粕莠草自当肥。
其三 好书
万金未易好书读,雅癖文痴世所殊。
桃李春风融翰墨,江湖夜雨伴书足。
其四 精读
无限风光险处成,山重水复魅无穷。
三年两句呕心后,未度金针也自通。
其五 泛读
翰海文山随涉翻,水穷云起地天宽。
风光满目徜徉遍,百万书兵信手拈。
其六 勤学
春风翻卷耕耘乐,夏雨润心亦快哉。
秋月殷情添室亮,冬梅绰约伴书来。
其七 好问
沙锅打破释存疑,牛角尖中探不移。
究问深钻求奥谛,三人行处有师依。
其八 购书
人生有限知无涯,宦海常悲岁少暇。
兴至欲将天日系,诗书万卷购回家。
其九 裁书
环顾陋居乱似堆,抛妻别子竟忍谁?
夜阑犹自难割舍,宛对昭君去不回。
其十 用书
腹有诗书俗气少,英雄自古擅诗多。
孔文半部安天下,纸上谈兵愧圣哲。
 
读书人如此痴迷读书,读书究竟有什么好处呢?我有如下一些认识与体会:
读书是通向真、善、美境界的阶梯。真善美是读书人追求的最高境界。追求这种境界首先就得弄清楚什么是真善美。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日积月累就会给出答案来。为此就得认认真真读书,锲而不舍,孜孜以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懂得了真善美还要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和实践。圣人“一日三省吾身”,作为一个知书识理的读书人,也应日省己身,检验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真善美?除此之外,读书人除了读书外又喜舞文弄墨,而文章好坏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看其在作品中是否歌颂了真善美的东西,并加以艺术的再现。可见,懂得、追求、歌颂真善美应是一个真正文人毕生努力的方向。
读书可以使你进入天光云影、良辰美景的佳境。世间最美的东西在我看来还是在书本之中。只要你打开书本,一些写景散文和诗词名作就会把你带入一种美的境界,你就会有一种如入山阴道上的感觉:但见千峰竞秀,万壑争流,姹紫嫣红,天光云映……令人目不暇接。诚然,你身入名山大川、山光水色之中,也会使你得到美的愉悦与享受,但这种美比起书本之美还是直观的、浅显的、逊色的,因为书本中反映的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是作者精心的艺术加工之美,是雕琢提炼之美,是情景交融之美,是源于生活又美于生活之美。
读书是治国理政的需要。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写作目的开宗明义:“鉴于往事,资于治道”。通过总结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兴衰得失,即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加强封建统治服务。人们说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历史与现实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对其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对其失败教训则避免重蹈覆辙,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立于不败之地。通过博览群书,借鉴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对加强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都是十分必要的。
读书是洞明世事的途径。文学巨著《红楼梦》中说得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文学即人学,通过阅读书籍,你会了解个性鲜明的各式各样的人物,以及他们的为人处世,他们的性格特征,他们的成败得失,从而使你得到启发,更好地与各类人物打交道,做到人情练达,关系融洽;通过阅读书籍,你会了解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世事的沧桑变化,从而顺应这种发展变化。“看破红尘”并非只能让人消极低沉,而是要在顺应“红尘”中有所作为,大显身手,不做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傻事蠢事。书籍是显微镜,是照妖镜,是望远镜,是探照灯,是良师益友,可帮你辨奸识妖,寻微探末,洞察一切,开阔视野,明辨方向。
读书是医愚治昧的良药。古人云:“书犹药也,可以医愚”。一般来说,政治流氓、江湖骗子、歪理邪教等,只能欺骗那些文化低下者。通过读书,可以破除迷信,克服盲从,掌握科学知识,认清事物的本质。你掌握了科学道理,就如孙悟空在八卦炉中炼就了火眼金睛,那些歪理邪说就会原形毕露,难以兜售其奸,在生活中不上当或少上当。
古人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车马簇,书中自有颜如玉”,以此来激励人们刻苦读书。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些劝诫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读好书说明你掌握了创造、获得财富的“金刚钻”,就会有吃有穿,有车坐,有钱花,有美女追求,这也没有什么不正常的。如若不是这样,难道让那些目不识丁者、流氓地痞者赚大钱、发大财、住别墅、开豪车吗?总之,书籍是个好东西,读书也是人间快事,当然坏书糟粕不在此列。
读书有好处,读书有用处,在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里似乎没有多少人怀疑。“读书无用论”在今日基本上寿终正寝,已没有什么市场。代之而起的是家长们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和各类补习班的应运而生。但如何读书却也有不少讲究,方法对头,学习得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书要读有用之书。内容无聊、格调低下、艺术粗糙的书不如不读,因为它耗费你宝贵的时间,无异于图财害命,弄不好还会象毒品一样污染你的灵魂。有用无用,最好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和兴趣来确定。读书要有计划、有目的性为好,以便于检查鞭策督促自己。因书海茫茫,浩瀚无垠,如无目的地学习就如旅行者在瀚海沙漠中极易迷失方向一样。随便翻翻也未尝不可,也不失为休闲度日的好办法,但我以为总不如有计划地读书收获大。
读书既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有字之书是前人优秀文化成果的科学总结,无字之书则是实践,即在新的实践中检验、完善前人的文化成果,发展前人的文化成果。文人们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作毕生追求,避免一味地钻在书斋里“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为书呆子。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告诫人们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机械地照抄照搬书本,而忽略了鲜活生香的现实生活。“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
读书要学以致用,不能纸上谈兵。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代林鸿也云:“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皆强调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如果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指导工作实践,这样读书就真正收到了实效;如果能在实践中将书本理论加以创新和发展,就证明你读书突飞猛进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纸上谈兵的致命弱点:一是理论不能联系实际,不会用来指导实际,只是把理论用作装潢门面,口中虽然说“好箭、好箭”,但却总是拿在手里,不想射出去;二是理论不能指导实际。纸上谈兵者读书不可谓不多,但却不能联系实际,只是不顾客观条件照抄照搬书本,汉代的赵括、三国时的马谡就是典型的代表人物,导致身败名裂,贻笑千古。
读书要敢于存疑。《论语·为政》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要思考,要开动脑筋,边学边想,这样才能学得进、记得深、收获大。朱熹《学规类编》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与无疑也是辨证统一关系。对一门学问,提不出疑问,毫无自己的想法,说明你还在门外徘徊,知识的石子投在你的脑海里,连一点涟漪也产生不了。只有多看、多思之后才会改变这种情况。经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后解决了疑问,这就是进步。读书为文不会或不擅长思考,不擅长存疑,不擅长联想,只能停留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就不可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神游八极,天马行空;就好比只能在椽檐中打转转的蓬间雀,而不能像大鹏、老鹰那样翱翔高空。读书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敢于钻牛角尖的精神,不能人云亦云,不能盲从,不能象赵翼批评的那样“矮人看戏何曾见,也随他人论短长”。
读书要尊师重教,互相切磋。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强调虚心学习,互相学习,谦恭求学的重要性。陶渊明也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反映了文人相亲、以文会友的乐趣。东晋王羲之等文人的兰亭雅集,就是被传颂千古的盛事。《诗经》中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也是强调学习应象加工象牙、玉石那样仔细反复地切磋琢磨。韩愈在《师说》中特别强调了学习中尊师以及能者为师的重要性。教师传道授业、释疑解惑,对于引领入室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友们互相切磋,互相启发,可起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念书”的作用;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其专长,认真学习他们的长处,不耻下问,十分有益。学习最忌目空一切,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和“一瓶不满、半瓶晃荡”的态度,因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茫茫书海中,读书人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谁也不可能穷尽知识、垄断知识,谁也没有骄傲自大的资本。
读书要广博。人们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不到天涯海角,不知天地之大也;不置身书海,则不知学问之深也。为学首先要开阔自己的视野,这样始知天外有天。书海茫茫,学海茫茫,尽量地多读书应是每个读书人孜孜不倦的追求。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其创作经验之谈,只有多读广读,借鉴别人的创作经验,才能从中受到启迪,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写作水平。大学问家首先是大读书家。当然由于生也有涯,如何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也应因人而异。
读书要立志,非志无以成学,非学无以广才。三国时徐干云:“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读书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荀子《劝学篇》云:“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说明了坚持不懈的重要性。“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出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少、壮、老学习效果虽然不同,但还是要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要抓紧时间。唐颜真卿《劝学》云:“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古乐府》中也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均劝人们要抓紧时间为学,等到发落齿豁、垂垂老矣时就悔之晚也。东汉董遇的“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读书法、宋代欧阳修的“三上(马上、枕上、厕上)”读书法,皆为后人留下抓紧时间读书的美谈。
以上讲了读书的重要性和古人读书学习的经验以及自己的一些认识。读书既然如此重要,既然是“人间第一好事”,我们就应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当成一种休闲,当成一种享受。最后,我想以自己的《四时读书乐》结束全篇:
 
春 日
万象更新景物清,读书之乐在其中。
嘤鸣小鸟寻诗韵,欢舞飞花逗笔桁。
芳草平铺权纸笺,翠峰化笔漫抒情。
涟漪碧水丹青蘸,绘我心中烂漫情。
夏 日
夏日长长溽热蒸,一书在手爽凉生。
轩窗开启薰风入,诗卷摊读羲上憧。
摇扇送凉银汉灿,飘萤助亮檠灯明。
此时睡意朦胧至,读罢天边皓月倾。
秋 日
萧瑟秋风雁翥翔,诗苑画圃获收忙。
蛩吟螀唱书声汇,篱落豆馨翰墨香。
云淡天高撩诗臆,神清气怡恋书房。
此时吟诵何其美,不用悬梁自昂扬。
冬 日
瑞雪飘飞凛冽寒,千山万径无人还。
梅花点点馨室内,茗气浓浓笼书山。
映雪夜读诚美境,玉壶储水净心肝。
琼楼玉宇宜书画,一览诗情漫岳川。
 
诗云:
云影天光方寸间,医愚治病济人篇。
偷光拆壁传佳话,映雪囊萤资圣贤。
曾助英雄争逐鹿,更添谋略克难关。
取精去莠弘光大
选自自传出版

 
                                 万物静观皆自得
 
 
 
宋程颢《秋日偶成》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在当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急功近利、浮躁喧嚣的环境下,静读、静思程颢这首诗,不啻为一副沁人心脾的清凉剂。
静,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历练。据说佛教中的禅,是印度语音译,简称“禅那”,近年翻译为“静虑”。因而坐禅入定,成为参禅悟道的基本功。惟其静,方可放下俗念,妄念顿息,放下功名,祛除私欲,洗心革面,一心向佛,最终得道。从以上可看出,静对参禅的重要性,我们不是佛教徒,自然难以完全领略其中奥妙。
坐禅静虑虽然是佛教徒的基本功,但对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做到深思静虑,我以为也是好处多多。
诸葛亮《诫子书》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诸葛亮把静作为修身养性,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如果功名利禄、私心物欲充满头脑,就不可能立身高洁,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当今无数事实证明,不少高官身陷囹圄,就是因私欲膨胀,忘乎所以,最终身败名裂。因而作为从政高官,应当像古人一样,每日“三省吾身”。在忙碌一天后、夜深人静时,静下心来考虑一下自己的言行,是否违反党纪国法,是否合乎为人准则,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自醒、自警、自励、自强,立于不败之地。反之,白日忙忙碌碌,晚上灯红酒绿,整日陶醉于喧嚣浮躁、阿谀逢迎,陶醉于酒色熏人、声色犬马的环境和场所中,浑浑噩噩,也就离犯错误甚至犯罪的日子不远了。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荀子《劝学篇》云,腾蛇无足而飞,鼯鼠五技而穷,故君子结于一也。就是说,为学者不可心浮气躁,见异思迁,这山望见那山高,浅尝辄止,而应凝神静气,专心致志,孜孜以求,方可获得真知。故真正的学者,大都过着“寂寂寥廖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的生活,不为名利所囚,不为功名所惑,不为女色所迷,不为喧嚣所动,吃得苦功夫,坐得冷板凳,一缕阳光,一间陋室,一杯清茶,一方小桌,一枝笔具,则足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纵横捭阖,自得其乐,俯仰天下了。
静,也是健康体魄所必须。心地平静,恬淡而平和,如同一潭止水,水波不兴,自然心宽体胖,不会劳神费力,损伤肝脾。而心气浮躁,私欲蠢动,做官者,当处长则望局长,当局长则望部长,“人心不足蛇吞象”,既得陇、又望蜀,整日奔走权门,策划密室,惴惴不安。有的甚至买官卖官,雇人杀官,最终“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命丧黄泉。为商者,终日企盼“金山银山”,恨不得一口吃个胖子,一锨挖个深井。为达此目的,甚至制假贩假,谋财害命,其结局也可想而知。即使平头百姓,如果心地狭促,心理不平衡,甚至不切实际地与别人攀比,朋友怎样,同学如何,进而产生嫉妒心理:“既生瑜,何生亮?”也必然会成为医院常客。本来生活就不宽裕,而又平添一笔医药费,何必自寻烦恼呢?我以为,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有点“精神胜利法”还是必要的。你看阿Q先生,面对砍头,仍然是“痛并快乐着”,先是笑嘻嘻地把圈画圆,最后高呼一声“老子二十年又是一条好汉”,也是一种精神寄托。
如何才能做到心地平静呢?当然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长期修养,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以为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曰淡泊。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粗茶淡饭,陋室茅屋,皆可随遇而安。放下功名利禄,放下虚妄之念,我行我素。诚如一位哲人所言:“胸中即无半点物欲,已如雪消炉焰冰消日;眼前自有一点空明,时见月在青天影在波”。据禅宗故事说,有婆罗门教徒献两瓶花给佛陀,希望展示佛法,佛陀只说两字:“放下”。不仅示意教徒放下花瓶,而且要求放下一切物欲,放下一切杂念,才有资格谈佛。所以,要淡泊,首先要能“放下”。
二曰豁达。“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展示的就是豁达境界。豁达的具体内容,主要是能够善待生死、善待名利、善待成功、善待劫难。庄子丧妻后,击缶而歌,表现的是一种豁达;革命先烈瞿秋白面对死亡,席地而坐,并说“此地甚好”,表现的是一种豁达;唐代诗人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改革失败,被贬不毛之地,回京城后仍写下了“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表现的是一种豁达;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因“乌台诗案”几丧性命,之后又屡遭打击,直至被贬荒蛮之地海南,写下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的是一种豁达。
三曰超然。禅家云门中有偈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只要你超然物外,春天百花竞艳,夏时凉风爽人,秋日明月似水,冬天瑞雪冰心,年年都是好时节,天天都有好心情。超然者,不畏浮云蔽日,不畏功名羁绊,如天马行空,如鲲鹏展翅,如闲云野鹤,如高空浮云,自在无比。
四曰笃志。笃志的前提是明志。所谓明志,也就是一生的兴趣、爱好和追求。当然这种追求首先是正确的、有意义的、高尚的、健康的。反之,如果追求一些乌七八糟的、俗不可耐的东西,不仅做不到心地平静,反而使人意乱神迷,惶惶不可终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应是不少文人读书者的追求了。所谓笃志,就是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奋斗终身,生死贯之,至死不渝。达摩悟道修禅,面壁九年,以致身体映石,终成一代宗师;唐代玄奘为弘扬佛法,赴印度取经,历经一十九载、劫难无数,终于取得真经回国,其事迹被写入《西游记》万代传诵;清代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年,增删五载,为此过着“举家食粥常为赊”的清贫生活,并经受中年丧子的沉重打击,虽然“泪尽而逝”,却留下一部千古雄文映照寰宇。
五曰怡情。情操并非生而形成,而是要靠后天陶冶。一是投身大自然,寻求野趣。“山光悦鸟性,潭水空人心”,“烟霞清静尘无迹,水月空虚性自明”,面对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赏心乐事,自然会涤除杂念,令人心地澄澈空明。本人曾夜游普陀,是时明月映照,和风骀荡,瑞霭氤氲,古木参天,刹影婆娑,梵音经声,涛声雪浪,如入仙境。顿觉飘飘欲仙,凡念顿息。面对此境,昔日观音尚不肯归去,何况我这个凡人?二是与琴棋书画相伴。书画爽人心目,琴棋余音绕梁,均是陶冶高雅情操之物。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耳濡目染高雅之物,自然会使人移情怡性。
总之,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中,欲成就一番事业,必须静下心来;而要静下心来,则需要长期的修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诗云:
人间百事须达豁,万物悠扬皆自得。
闲看庭花飘落尽,坐观云水映于波。
纷繁世道千般乱,淡定心田一曲歌。
放下胸中诸种念,山高水险任蹉跎。
选自自传出版网
 

                                  宝剑锋从磨砺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个格言告诉我们,干任何事情,都要先有付出,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历史上的很多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骄人成就,除了其自身的天赋之外,还与他们孜孜不倦的付出和刻苦努力分不开的。“成功等于九十九分汗水加一分天才”,我认为这话是不错的。
人非生而知之,人们的聪明才智和知识,都是通过后天的勤奋学习和实践得到的,刻苦学习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荀子说:“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学习可以使你如登高山,如临深渊,视野开阔,胸襟洒脱,深知天高地厚,天外有天;学习可以使你洞察万物,洞明世事,辨奸识微;学习还是古代社会读书人改变命运、青云直上的必由途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车马簇”,古代社会正是靠这种诱惑来激励书生们刻苦学习,博取功名,改变命运的。
自古英雄多寒门。古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不少出身寒门。他们为了改变这种命运,就必须刻苦学习。然而,因为生活所迫,他们学习中又会遇到种种困难需要克服。
西汉文学家匡衡,幼时家境贫穷。他十分热爱学习但却买不起蜡烛照明,邻居家点蜡烛但烛光又照不过来。匡衡就在墙壁上打了个洞让烛光照过来,借着邻家蜡烛所映之光而读书。同乡的大姓不识字,因为富裕家里存书较多,匡衡就给他干活儿不求报酬。主人感到奇怪不解,就问匡衡这是怎么回事?匡衡回答道,我希望得到主人家的藏书能够阅读一遍。主人感叹他如此爱好学习,就把书借给他阅读,于是匡衡最终成了一个大学问家,以研究《诗经》著称于世。当时的人们说:“没有人能讲《诗经》,只有请匡衡来讲解;匡衡讲解《诗经》,能够解除人们的疑虑。”
晋代的孙康,幼时酷爱读书,但晚上无钱买油点灯。有一年冬天,一连下了几场大雪,他正在床上拥着破被读书,突然觉得窗户前越来越亮,他连忙披衣出户观看。原来窗户前的皑皑白雪把窗户照亮了,他发现积雪之光甚至比油灯还亮。于是他披着破衣就着雪光在窗外读了起来,一下忘掉了寒冷和疲倦。数九寒冬、雪花飘飞的季节也被他充分利用起来。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终于得到了回报。学业大进,最终官至晋代的御史大夫。
还有孙康同时代的車胤,年幼即勤奋好学,不知疲倦。他家境贫穷,家中没有办法给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没有多余的钱财为他买油灯学习,因此他只能利用晚上来默诵白天所学。有一年夏天的晚上,他正在院中默诵一篇文章,忽然发现许多萤火虫在黑暗中飞来飞去,发出阵阵亮光。于是他想,如果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到一起,不就能代替一盏油灯吗?他随即找了一个白绢口袋,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口袋,把口袋悬挂在屋内,晚上就可以用它来勉强读书了。功夫不负苦心人。在他夜以继日的苦读下,无论在学问还是在事业上,都取得了成功。
南朝齐时的顾欢,自幼聪明好学,却因家贫无法供他上学,他就经常到乡中学舍墙壁后偷听。一堂课下来,竟然能全部记下来。有一次,父亲让他去稻田中驱赶麻雀,他却花心思做了一篇《黄雀赋》,等赋写完了,田中的稻谷也被麻雀吃了大半。父亲大怒,想狠揍他一顿,但看了那篇《黄雀赋》后就作罢了。后来顾欢被名人顾恺之器重,又向雷次宗请教玄、儒学,终于成为南朝齐著名的道教学者。
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以草书著称于世。他从小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学习书法,终于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年少时家境贫寒,被送到寺庙里混饭吃。在诵读经文之外,怀素十分爱好书法。师兄见他爱好书法,就送给他一支毛笔。没有纸张,怀素就摘芭蕉叶来练习,用铁锅下的烟灰就着水当墨汁。为了练习书法他特意栽种了一片芭蕉林。怀素还找来一块厚木板制成漆盘,由于反复擦写,天长日久,漆盘竟然磨通了。在这种刻苦练习下,怀素的书法终于出人头地,自成一家。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其母郑氏在他四岁时就守了寡。家中十分贫穷,全靠母亲自力更生维持生计。郑氏亲自辅导欧阳修学习。有一年大雪夜,郑氏以芦苇杆蘸着炉灰叫欧阳修在地上画字习书,并常常教育年幼的欧阳修说:“你父亲当官时廉洁好救济别人。俸禄不多,常常剩不下多少。所以他死后没有留下一个钱,没有留下一亩地。我所以觉得以后有依靠,就因为你父亲仁孝,将来一定有很好的子孙啊!”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勤奋学习。家里买不起书,他就借书来抄,不顾疲倦,终成一代文学宗师、“唐宋八大家”之一。
元代著名画家和诗人王冕,出生在浙江诸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酷爱学习画画。白天给人家放牛,晚上到附近佛寺长明灯下读书,一年四季,孜孜不倦。有一天,放牛时把牛赶到野地里吃草,自己却跑到私塾里听老师讲课,一下子听到天黑。这时才想起牛还在田里,结果去田里看牛不见了,回家后被父亲打了一顿。他的好学精神,感动了会稽的一位读书人,此人收王冕为徒,教他习字作画,王冕终成元代著名的画家和诗人。他最为人传诵的《墨梅》诗云:“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通过写梅而抒发了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和圣洁志趣。
历史启示我们,一个人要成才成功,还需有惊人的毅力和奋发有为的励志精神。晋代范阳人祖逖,少时生性豁达,不修仪表,不拘小节,不爱学习。然而他轻财好侠,慷慨有节,爱赈济贫困之人。他胸怀大志,与刘琨同为司州主薄,关系甚密,同寝共被。有一天,祖逖半夜听到鸡叫声,就唤醒刘琨说:“此非恶声也。”于是,两人一起起床习武。他常与刘琨半夜披衣而谈,谈起天下大事,慷慨激昂,不能自已。为了恢复西晋,他力主北伐,毅然率领100多名私人军队横渡长江北伐。当船行到中流时,祖逖敲着船楫,慷慨激昂地发誓说:“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群情为之振奋。但由于东晋元帝司马睿担心祖逖力量过大不易控制,因而派人监督牵制他,加之朝廷内部争权夺利,导致北伐失败,祖逖忧愤而死。
与祖逖同时代的陶侃,曾多所征战,屡立军功。后被王敦所忌,转任较为清闲的广州刺史。陶侃因在任无事,害怕髀肉所生,常常朝夕运百砖于室内外。别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致力于统一中原,如果太过优逸,恐怕会不堪任事。”他的勤奋励志,令人钦佩,终成一代名将。   
北宋时的司马光,为了早日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史学巨著,每天工作到深夜,到五更初,挑灯再干。为了提醒自己不贪睡,他专门用圆木制作了一个枕头,取名“警枕”。入睡后只要稍稍一动,警枕就会翻滚,人也会马上惊醒。他就是用这种方法提醒自己珍惜光阴,夜以继日,争分夺秒,投入创作历时19年终于完成这部史学巨著。司马光也由写作之初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变成发白齿豁略显龙钟的老人了。
历史上那些大学问家,刻苦学习,热爱书籍,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这也是他们获得成功的基础。恰如《聊斋志异》中所说:“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晋朝的杜预,不仅武功盖世,为消灭孙吴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死后被晋武帝追赠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而且还博学多通,是著名的研究《左传》的大学问家。当时,司徒王浑之子王济擅长相马,又极喜爱马;袭父爵起家的和峤,家财富贵,性却吝啬;杜预则极好研究《左传》。杜预常常对人说:“王济有马癖,和峤有钱癖。”武帝听到这些说法就问杜预“卿有何癖好?”杜预回答道:“臣有左传癖。”正因为杜预痴迷于《左传》研究,一生著述颇丰,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等等,为唐代孔颖达等人深入研究《左传》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魏晋时期著名学者皇普谧,年幼时不思进取。到二十岁时仍不好学,不务正业,整日游荡,别人认为他傻乎乎的,不会有什么出息。后来在养母的耐心教育开导下,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于是,他向同乡席坦借书,夜以继日地学习起来。由于家境贫穷,他就一边务农,一边读书。他博览群书后,发愤著书,创作了《礼乐》、《圣真》等著作。即使得了麻痹症仍然手不释卷。别人劝他交友出仕,被他加以拒绝;别人劝他不要过度沉迷书籍损害健康,他也不以为然,仍然我行我素,苦读不倦。于是被人们称为“书淫”。
唐代诗人李贺,自幼身体羸弱,写诗为文极度认真。他常常骑驴野外缓缓而行,身边跟随一名身背破书囊的小书童。途中看到什么好的景色触景生情得了佳句,就在驴背上写出来投入囊中,晚上再加以整理推敲成篇。其母心疼地对他说:“你这样写诗会呕出心血来啊!”李贺只活了短短的二十七岁,却为后世留下近二百四十篇想象奇特、瑰丽多彩的诗篇。他的诗风影响到之后的大诗人李商隐和杜牧。杜牧在为其诗作序中高度赞扬了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云烟绵连,不足为其志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壑,不足为其怨恨悲秋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另一位大诗人李商隐则为其作传,十分痛惜李贺才高寿短、官微职冷、怀才不遇的悲凉遭遇。
唐末诗人周朴,被人称为“诗痴”。为了写好诗,他寄食于寺庙,与和尚一起吃大锅饭。每日搜景觅奇,废寝忘食。有一次来到野外构思诗作,见有一樵夫挑担过来,他过去一下抱住,说:“总算让我寻着了!”樵夫吓了一跳,挣脱他的手丢下柴担就跑了。此时恰好被路上的巡差看到,还以为樵夫是小偷,抓住进行盘问。这时周朴慢慢走过来,解释道:“没他什么事。刚才我在推敲一首咏古墓诗,一下没有想好。恰好樵夫过来,启发我得了佳句,所以一激动就抱住他了。他害怕挣脱后就跑了。”说罢高声朗诵道:“‘子孙何处闲为客?松柏被人伐作薪’,岂非妙联?”把大家弄得啼笑皆非。
还有一次在野外,周朴看到一只黄雀叼走一只凤蝶,悲伤不已,之后又鼓掌大笑起来,大家一下子摸不着头脑。这时周朴说:“我先看到凤蝶被黄雀叼走时,不免有些伤心。之后想了想竟得了一联佳句,所以高兴起来。‘苦遭黄雀衔将去,遂使庄周梦不成’,此事题为《咏蝶》如何?”大家觉得他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诗痴”。
对自己的作品,那些大学问家也要反复推敲、反复思考、反复修改,绝不含糊。贾岛、王安石等人反复推敲自己的诗句,被后人传诵千古。
晚唐诗人任翻,曾到巾子峰游览,游览后把一首七绝题于壁上:“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题完诗后,下山而去。一路上他仍在推敲自己的诗句,忽然觉得诗中“一江水”不妥,因山峰遮挡月亮不可能照满整个江水,应改为“半江水”,然而此时已离巾子峰有数十里远了。为了使诗句更加准确、精彩,任翻决定返回去修改。到巾子峰后,看到高人已把“一”字改为“半”字了。任翻“奔波百里改一字”的故事,在文学史上成了佳话。
 
诗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霤滴经岁穿石碎,彩练当空破雾开。
无术焉能擒虎豹,有恒自可上高台。
孜孜跬步积千里,一分辛劳一分才。
 
                                国家不幸诗家幸
 
 
 
清代著名诗人赵翼《题遗山诗》云:“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诗人大意是说,元好问身处金元交际之际,为整理金元两代文献而不顾身老体衰。元好问坚持不做元朝之官,就像周代叔齐、伯夷一样,未损其气节。在国亡家破之际,他最担心的是历史文献的丢失。灭亡后的金代行宫痛毁于战火,故国的草木仿佛也在秋风中哭泣。国家的不幸反过来为诗人们的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诗人们写到江山易代的诗句更加情感深挚、工整动人啊!
赵翼的诗说得一点没错。经历战乱当然是国家的最大不幸,同时却为诗人们创作出好的诗歌提供了便利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诗人们又十分幸运。元好问的诗歌中有不少抨击战乱对人民生活造成的巨大破坏,这些诗作情感充沛,苍劲悲凉,催人泪下,脍炙人口。如《岐阳三首》中“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惨澹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以及《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白骨纵横乱似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把战乱对祖国河山、人民生活的极大破坏,写得触目惊心。
国家的不幸为诗人们扩大了创作内容。一般来说,在和平年代,不少诗人们生活比较安逸,生活圈子比较狭窄,他们很少关心国事政事,热衷于写一些风花雪月、伤春悲秋、男欢女爱之作。还有一些在官场混迹的诗人,往往写一些歌功颂德的应制诗、奉和诗之类,这种诗一般来说谈不上有多少价值。特别是一些年轻诗人,因缺少生活经历和磨砺,缺乏生活感受,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写不出来还要硬写。
当战争降临、国破家亡、世代交替之际,诗人们的命运一下子与祖国人民联系在一起。他们被迫妻离子散,背井离乡,不得不改变以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脱离平日的象牙之塔,写出了体现腥风血雨的作品来。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歌之所以被人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背井离乡,过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般四处漂泊、无处可依的生活,沿途看到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严重破坏,官吏豪绅们的趁火打劫,普通民众生活的艰辛痛苦,触发了诗人的真情实感和仁爱情怀,并通过诗歌作品把它反映了出来。他的《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等,莫不如此。
被郭沫若先生称为“词中李后主”的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年少时生活安稳,与金石文字学家赵明诚结为伉俪,生活美满幸福,因而其词大多反映伤春悲秋、儿女情长、闲愁闺怨的内容,体现了女词人细腻缠绵的性格特点。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人因季节的变化,触发多愁善感的情怀。又如另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描写自己年轻贪玩,泛舟湖上,至晚迷路的情景。《一剪梅》则描写她与年轻的夫婿赵明诚短暂相别的绵绵相思之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藕残香谢暗示离别对人的打击;独上兰舟更衬孤独相思。遥望云中,月满西楼,皆触发乡思之情;不仅自己相思愁苦,还想到远方情人的相思。真是相思绵绵不尽,无处排解。还有《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词,皆反映了作者早期伤春悲秋、相思怀人的情怀。
南渡后,词人为躲避战火,四处漂泊不定,加之国破家亡丈夫赵明诚去世,所嫁非人,国仇家恨交织一起,作者的词风也为之一变。其词大多反映对故国、旧事的深深眷恋,隐晦曲折地反映了对国事的不满。其词既充满了绵绵愁绪又感到无可奈何。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永遇乐》中则反映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深眷恋:“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作者还写了一些充满阳刚之气、金刚怒目、刚健遒劲的作品。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这首词与作者前期词的风格,简直判若两人。透过其词,一种抗金复国的凛然正气,仿佛扑面而来,欲一洗金人入侵的战尘妖氛,读后令人倍感鼓舞和振奋。著名的《夏日绝句》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其人,残暴而少谋,但却极爱面子。而南宋统治者,为了一己私利,不要脸面,甘当儿皇帝,不惜赔款割地,在气节方面,还比不了项羽。通过对项羽气节的歌颂,简直是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苟且偷生,卑躬屈膝,不思北伐的当头棒喝!
一些封建皇帝,因其独特的地位和经历,在国破家亡之前,往往醉生梦死,声色犬马。他们雅好舞文弄墨,附庸风雅,但却因其生活圈子狭窄写不出什么有社会内容的好作品。当异族入侵、国破家亡之际,一些帝王一下子由昔日的“九五之尊”变成阶下之囚,内心受到很大触动,由此写下了一些令人称道的诗篇。
北宋宋徽宗赵佶,在位时重用奸臣,雅好文艺而荒于朝政,终于酿成靖康之祸,父子二人与大臣妃嫔被金人掳掠。在被金人囚禁过程中,他写了一首《眼儿媚》:“玉京曾忆旧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通过回忆故国山河的美好,帝王生活的繁华奢侈,再看而今被囚北国,萧索凄凉,耳听异乡曲调,鼻闻牛羊腥膻,更加怀念昔日美好生活,然而悔之晚矣!
当然,最具有典型意义的还要数南唐后主李煜了。国破家亡之前,所写的内容不过是些宫廷中的男欢女爱、偷腥调情之类。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通篇无非写宫女嫔妃、歌儿舞女夜以继日的无聊生活情形。再如《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剗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晌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则是描写夜晚男女偷情:提鞋敛步,蹑手蹑脚,生怕别人发现;见面后又何等缠绵悱恻。这些是他前半生词的主要内容。
李煜真正为人所称道的、较有广泛社会意义和审美价质的词作是其亡国之后所作。这一时期他的词作内容主要是:回忆故国江山、风物的美好。如《望江梅》:“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船面绿,满城飞絮滚轻尘,忙杀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描写昔日帝王生活与今日囚徒生活的巨大反差:“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丧失自由的囚徒生活,长夜耿耿,孤灯只影,罗衾单薄,难御风寒。唯有梦中回想起昔日帝王生活,增添些许欢乐,醒后又一切皆空。昔日与今日,真如天上与人间啊!抒发深深的亡国之愁:“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见欢》中则描写了一种绵绵愁绪对自己的折磨:“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亡国后的作品,内容广泛,情感真挚,血泪交融,感人至深,因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在国破家亡、异族入侵之际,成了鼓舞人们热爱故土,拿起刀枪,进行英勇反抗,保卫美好家园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食粮,人们早已不把这些词作仅仅看成是抒发落难帝王的个人恩怨,这也正是文艺作品强大的魅力所在。
总之,国家的不幸和战乱,触发了诗人们的爱国情感,扩大了诗人们的创作内容,同时也有利于诗人们转变诗风,从而写出感天动地的作品。这就从一个侧面证明:欢愉之词难写,悲愁之句易工。欢愉之词,一般难触发作者的感受;而悲愁之句,则伴随着作者血与火的现实经历,深深触及了作者的灵魂,故而能够写得工整感人。
 
诗云:
国家不幸诗家幸,血雨腥风铸性情。
烽火惊雷驱象塔,哀鴻飘鸥砺人生。
采莲船坏河湖涸,暖日酒回春梦醒。
国破家亡千万恨,于无声处蕴新声。
选自自传出版费用

关于我们 | 出版流程 | 基本价格 | 新书展示 | 精品图书 | 版权转让 | 咨询回复 | 联系我们 |
宁ICP备20000515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77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号:新出银字第061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64110022774484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