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老人出书 家族出书 单位出书 教师出书
学生出书 自费出书 博客出书 其他出书
 
 

手机:13037972986

电话:0951-7895312 7895346

腾讯QQ在线客服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新昌西路132号银川当代文学艺术中心图书编著中心园

网址:http://www.csw66.com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原创天地 > >> 信息详情

沧海横流显本色/伤心红颜命蝼蚁/拍马有术也有限/ 父母爱子思长远/(作者:郭彦全))

发布日期:2021-09-22 14:55:13 


                                             沧海横流显本色
 
 
 
度量,即一个人的容人器量、胸襟或气魄。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形容封建社会高官的器量。宰相身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特殊地位,位高权重,阅历丰富,见多识广,一般来说,其胸襟、度量较大,大到肚里可以撑船的地步。当然,这只是一种形象的比喻而已。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一般来说,未遇急事大事,即风云突变、泰山压顶、血火考验之际,人的度量似乎都差不了多少;而一旦遇到生死攸关的紧急关头,或涉及到个人的切身利益之时,每个人的器量、胸襟、气魄表现得就截然不同了。苏轼在《留侯论》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英雄豪杰有过人之节,无论遇到何种情形,能隐能忍,能屈能伸,均能心态平和,泰然处之,是因为他们胸中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作支撑。
一是大敌压境、生死悬于一发之际,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度量。被毛泽东戏称为“青年团员”的三国时的周瑜,就是一个度量、气魄超强的军事统帅。公元208年9月,不可一世的曹操亲率号称80万的大军顺江而下,势如破竹,刘表之子刘琮举众投降。消息传到东吴,群臣大为震恐。因为孙权只有3万人马,即使加上刘备的人马,也不过5万多人。与士气正盛、兵强马壮的曹操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在这种情况下,张昭等一些老臣纷纷劝孙权投降,孙权此时也没有了主意,是战是降犹豫不决。这时,只有周瑜与鲁肃,不为曹操气势所吓倒。周瑜经过冷静地对敌我形势的分析,反复权衡利弊,力劝孙权与曹操决一死战,最终使孙权下定了抗曹的坚定决心。通过采取连刘抗曹的战略,运用火攻之策,在湖北蒲圻赤壁,把曹操号称的80万大军杀得一败涂地,仓皇北撤。这一战也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成就了历史上一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苏轼在《念奴娇》一词中写道:“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潇洒镇定的周瑜的形象,也从侧面反映出周瑜作为一个战略家的胸襟、气度与气魄。这是历史上真正的周瑜。小说《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以扬刘贬吴的正统思想,为衬托诸葛亮的大智大勇,不惜把周瑜描绘成一个器量狭小、嫉贤妒能的人物,离历史的真实已相距十万八千里了。
东晋名士谢安也是一位镇定自若、器度超常之人。公元372年,东晋简文帝去世,太子孝武帝即位。手握生杀大权的野心勃勃的桓温,原以为简文帝临终前会把皇位禅让自己,不料却事与愿违。于是桓温率领大军以进京祭奠简文帝为由来到建康城外,欲杀大臣以立威。此时建康城内人心惶惶,执政大臣王坦之急问谢安该怎么办?谢安神情自若地对王坦之说:“晋祚存亡,在此一行”,力劝王坦之到桓温军营交涉。王坦之见到桓温军营内杀气森森、刀斧林立的情形,早吓得六神无主,汗流浃背,连手中的笏板都拿颠倒了。谢安却神情自若地入座,徐徐对桓温说道:“诸侯设守应在四方,明公何必在幕后埋伏士卒呢?”说得桓温尴尬不堪,又没有理由发作,不得不下令撤掉士卒。由于谢安的镇定与机智,终于化解了一场杀戮,保存了晋祚的延续。
之后东晋、前秦的淝水之战,更是把谢安的气度、雅量,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公元383年,前秦苻坚亲率百万大军,渡江而下,其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苻坚夸口说:“我的百万大军,投下马鞭就能把长江阻断!”而东晋这边,谢安虽为征讨大都督负责军事,但可调遣的军马还不足十万。此时军情危急,建康危在旦夕,人心惶惶。谢安却镇定自若,面无惧色,不慌不忙地派子侄辈谢石、谢玄、谢琰和桓伊等,率兵8万前去抗拒苻坚的百万大军。此刻这些率兵出击的年轻将军们也心中无底,忐忑不安。临行前谢玄问叔父谢安的应对之策,谢安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我都安排好了”再没了下文。谢玄又让张玄打听,谢安却绝口不谈军事,只是拖着张玄下棋。张玄棋艺本在谢安之上,此时却因惊慌输给了神态自若的谢安。其时在外地驻军的桓冲,忧虑京师军力薄弱,欲派3000人入卫,却让谢安辞退了。
当淝水大战捷报送到时,谢安正与人下棋。他看完捷报后毫无反应地放在一边,继续下起棋来。此时客人倒憋不住问谢安战事,谢安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小儿辈已经打败了敌人。”他的内心真是如此镇定吗?史书载其客人辞别后,谢安不禁高兴得手舞足蹈,竟然在门槛上把木屐上的屐齿也给碰断了。这就是东晋名士谢安的儒雅气度。
被宋太宗称为“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的北宋名相寇准,也是一位胸襟胆略过人之人。“澶渊之盟”签订之前,契丹多次侵扰北部边境,并大肆掠夺。寇准在京师得到频频告急的文书后,却压而不发,照常饮酒谈笑,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寇准认为,契丹是在激怒宋军,我们不能轻易出击以上其当。此时,朝内的一些投降派大臣,力劝宋真宗退保南京,以避契丹锋芒。寇准挺身而出,痛斥投降派议论,力劝宋真宗御驾亲征,宋真宗最后接受寇准建议,带兵渡过黄河,使宋军将士大受鼓舞,奋勇出击。契丹损军大半,只得狼狈撤退。此时宋真宗派人看寇准在干什么,只见寇准正和杨亿下棋饮酒,歌笑谈欢,真宗心里一下有了底。之后宋、契双方相持十几天后,契丹统帅挞览督战时被宋军射死,契丹只好奉书请和,终于签订了“澶渊之盟”。后世史官评价寇准“澶渊之幸,力沮众议,竟成隽功。古所谓大臣者,于斯见之。”史官的评论暂且不论,仅看寇准临危不惧的气度,就着实令人钦佩。
二是关键时候能够忍辱负重,表现出超常的器度。被人誉为“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人物。《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刺杀秦始皇未遂后,秦始皇大为震怒,在全国搜捕张良甚急,张良只得隐姓埋名,藏匿于下邳。有一天张良散步闲游于下邳圯上。看见一个穿着粗布衣服的老头,在张良面前把鞋掉到圯下,然后看着张良说:“小子,到下面把我的鞋拾上来!”张良十分惊愕,想打老头。因为老头年龄大,便强忍着下去把鞋拾上来。老头说:“把鞋给我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把鞋拾起来了,于是跪地为老头把鞋穿上。老头笑着离开了。张良于是大惊,眼睛瞅着他离去。老头离开后忽然又返回来,说:“小孩子可以教啊。过五日清晨,与我在此相会。”张良觉得很奇怪,跪下说:“哦。”到五日后清晨,张良前往圯上,老头已经在那里,发怒道:“与老人约定好时间后,后到,什么原因啊?”接着离开说:“再过五天后清早相见。”五日鸡鸣时张良前往,老头又先到了,又发怒道:“迟到了,什么原因?”接着离开说:“过五日再早点过来。”到第五日,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稍等一会儿,老头也来了,高兴地说:“就应该这样。”于是拿出一编书给了张良,说:“读此书可以为王者师。”老头给张良的就是太公兵法。张良认真学习该书,终于成了刘邦的重要谋士。这段故事,充分反映了张良忍辱负屈的过人器度。对素不相识、穿着粗布衣服的一位老头,为他拾鞋,又为他穿鞋,然后多次地被老头捉弄,这对一般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来说是做不到的。张良能这样对待老人,恰如苏轼所说,“必有过人之节”,因为他胸怀远大志向,故而能泰然自若地对待眼前发生的事情,最终修炼成为“豪杰之士”。
再看另一位“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韩信年轻时生活潦倒,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常常被人瞧不起。有一次,淮阴一位年轻的屠夫当众侮辱韩信说:“你虽然个头高大,身上又好佩带刀剑,但内心却很胆小。”他接着侮辱韩信说:“你要不怕死,就刺死我;怕死,就从我胯下钻过来。”于是韩信看看了屠夫,俯身钻了过来。满大街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确实很胆小。大丈夫容人雅量,体现在能屈能伸,忍辱负重,这就是英雄豪杰的过人之处。韩信后来统帅大军回到淮阴之后,找到了那个屠夫。屠夫很是害怕,以为韩信要杀他。谁料韩信却封他为护军卫,并对他说:“没有当年的胯下之辱就没有韩信的今天。”其心胸真是广阔无边。
东汉汉光武帝刘秀,其器量也是大得惊人。其兄刘縯,起兵反抗王莽,屡立战功。起义队伍发展壮大后,各路起义将领计议立刘氏后裔做皇帝。刘縯功劳最大本应该当皇帝,但一些起义将领畏惧他刚毅果断不利于自己,于是拥立懦弱无能的刘玄当皇帝,是为更始帝,刘縯被任命为大司徒。随后,刘縯率兵攻破宛城,刘秀则在昆阳一战大败王莽军,兄弟二人声望与日俱增。后来刘縯终于被刘玄借故杀掉了。刘秀听到兄长被杀的消息后,内心悲痛欲绝,但为了骗取刘玄对他的信任,专门前去拜见刘玄,表示效忠。在大臣面前,也是心平气和,从来不提哥哥被杀之事,也从来不提自己昆阳之战的功劳,也不让别人提及;即使有人提及,他也从不归功自己。他不给兄长穿孝,别人宴请他照样大吃大喝,谈笑风生。只有晚上一回到住地,无人时就抱头大哭,常常泪水洒湿枕头。在他的掩饰下,获得了更始帝的赏识,封他为武信候。通过一系列掩饰和准备,他终于登上了帝位,成为东汉的开国皇帝。如果刘秀不能隐忍兄长被杀的屈辱,也就难于保全自己,更不要说登上皇帝宝座了。
人的气度高还体现在能够有容人雅量,特别是能够容忍反对过自己的人。历史上这方面的事例也是不胜枚举。比如著名的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赵国的蔺相如,官职本来十分低微,只是一名宦官首领的门客。后来因“完璧归赵”的功劳,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而廉颇作为功勋卓著的老将,出生入死,屡建战功。他觉得蔺相如本来出身就低微,只是凭一张巧嘴,就获得如此高位,心里很不平衡,就放出话来:“如果遇到蔺相如,必当面羞辱他。”蔺相如知道后,就躲着不见廉颇。上朝时常常称病,不与廉颇争列。有时蔺相如驾车出来,看见廉颇,就赶忙躲藏隐匿。于是蔺相如手下的舍人不干了,觉得蔺相如这样做太窝囊了,一般人也不会这样,何况作为一个将相呢?所以提出来要辞职走人。蔺相如慢慢开导他说:“廉颇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些?”舍人说:“还是秦王厉害。”相如接着说:“秦王那样厉害威风,我都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呵斥,并辱其大臣。我虽然无能懦弱难道就独怕廉将军吗?我思虑强秦不敢侵犯赵国,就是因为我们两人在朝。今天我如与廉将军争个你长我短,必然会削弱赵国的声望。我所以这样做,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啊!”廉老将军听到蔺相如这番话后,就到蔺相如处负荆请罪,并说:“我这个粗鄙之人,不知道你对我宽恕到如此地步啊!”两人终于成了生死与共的好朋友。蔺相如之所以有容人雅量,就因为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时时处处考虑的是国家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鸡虫得失。
 
诗云:
泰山压顶不弯腰,宰相胸中船驶高。
断水投鞭河阻断,弈棋谈笑气堪豪。
风声鸣鹤山川惧,儿辈平贼屐齿销。
刀斧丛中颜不改,存续晋祚镇当朝。
 选自学术专著出版
 
 
                                              伤心红颜命蝼蚁
 
 
 
封建社会的女人真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话题。民间老百姓说:“女人没正经,嫁了皇帝作正宫”,这里说的“没正经”,是指她们的命运虚幻缥缈、捉摸不定的意思。当她们大权在握后,其杀人如麻、阴险狠毒、奢侈腐化等,绝不逊于男人。她们中的掌权者,在封建社会不过如风毛麟角,微乎其微,但她们的名声却赫赫有名,这以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为例。总体上看,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女人绝大多数成为男性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和工具,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其遭遇令人一洒同情之泪。
女人们往往被男人们作为夺取政权的工具所利用。众所周知,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是一个出生在浙江诸暨苎萝山村的浣纱女子。江浙的灵山秀水,孕育出这个绝代佳人。据说她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当时越国勾践被吴国夫差所打败,臣服于吴国,但又不甘心失败。越国为了打败吴国,报仇雪耻,越王勾践一方面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积蓄国力,储存人才;另一方面,针对吴王好色的致命弱点,采用文种、范蠡的美人之计,在苎萝村找到了美女西施,并用几年时间教习其歌舞,最后献给了吴王夫差。好色的夫差果然中了越国的圈套。夫差得到西施后,“从此君王不早朝”。为讨西施欢心,吴王在姑苏建造春宵宫、馆娃阁、灵馆、响屐廊等,整日歌舞升平,花天酒地,荒废朝政,使得越国有了可乘之机,终于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最终打败了吴国。西施作为绝色美女,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和年华,还背上了“亡国祸水”的恶名。唐代诗人罗隐诗云:“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灭来又是谁?”以形象的笔触,为西施做了有力的辩解。
另一位美女貂蝉也被男人们当作争权夺利的工具。东汉时美女貂蝉,据说是山西忻州人氏。由于聪颖漂亮,被选入宫,负责管理宫内头饰和冠冕,貂婵为其宫内官名。《三国演义》中记载,东汉末年,奸臣董卓当权,欲篡夺帝位。其人残暴好杀,肆意杀戮朝廷内正直大臣,又收勇猛异常、武艺高强的吕布为义子,如虎添翼,无人敢与争锋。充满正义感的女子貂婵,有一日月下焚香祷告,欲除去奸臣董卓,为朝廷分忧。恰好被朝廷大臣司徒王允所见,两人说明情由,王允就收貂婵为义女,并设连环计,决心除掉奸臣董卓。王允先是暗地里把貂婵许配吕布为妻,再公开把貂婵献给董卓作妾,这引起了吕布的极大不满。貂婵则周旋于吕、董二人之间,逢场作戏,添油加醋,挑拨二人,激化矛盾。有一日,董卓上朝,吕布入董府探望貂婵,二人相约凤仪亭。貂婵假意向吕布哭诉被董卓霸占的不满和愤怒,使吕布怒不可遏。此时恰好董卓回府,撞个正着。董卓大怒,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掷向吕布,吕布飞身逃脱,二人为此积下怨恨。最后在王允的竭力劝说下,吕布下决心杀掉了董卓,为东汉王朝除去一大祸害。
女人们还可以成为安抚异族,增强民族团结的友好使者。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一直贯穿于封建社会之中。为了缓和这种矛盾,利用皇室宫廷女子与少数民族首领联姻,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有时可以抵得上十万精兵,当然,这是以牺牲这些女子的爱情和幸福做代价的。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其兄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约定汉匈一家、互不相攻。呼韩邪单于还三次赴长安,向汉元帝请求和亲。这时宫女王嫱提出,自己愿意出塞和亲,汉元帝答应了她的请求。王昭君出塞后,被封为“宁呼阏氏”。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王朝的大力支持下,逐步控制了匈奴全境。王昭君一方面劝单于不要与汉朝打仗,另一方面又把中原文化传入异域,使汉朝和匈奴和好了60多年,王昭君可谓功不可没。但封建王朝的这种做法,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指责。唐代诗人戎昱《咏史》最具代表性:“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再看公元前7世纪,李渊、李世民建立了强大的唐王朝,对周边的民族部落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纷纷与大唐王朝修好,或称臣供奉,呈现出所谓“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大好局面。与此同时,松赞干布也称雄于雪域高原,并定都于今西藏拉萨市,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为了谋求与大唐王朝建立良好关系,从公元634年开始,他两次派大相禄东赞出使长安,向唐王朝求亲。公元641年,唐太宗同意了松赞干布和亲的请求,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了他。文成公主西行3000多公里来到了西藏,开创了汉蕃和好的新局面。文成公主到西域后,把汉族的文明佛塔、经书、佛像和一些耕作、酿造技术传了过去,并先后建立了大昭寺、小昭寺弘扬佛法,松赞干布则为文成公主专门修建了布达拉宫。从此化干戈为玉帛,使臣、商人往来不绝,汉番和好200多年。王昭君与文成公主出塞和亲,在今天看来,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之事,因为她们自己的奉献与牺牲,暂时消除了战争,使不少人保全了生命。
然而,在封建社会,更多的情况下妇女们则是像羔羊一样,任凭统治者宰杀。
春秋战国时,燕太子丹为了讨好刺客荆轲,在荆轲出席的一次宴会上,太子丹特意叫来一位琴女助兴。荆轲听着美妙动听的琴声,不觉如痴如醉。太子丹看到荆轲陶醉的样子,就对荆轲说:“如果你喜欢,美女与琴就送你了”。荆轲听后连忙掩饰说:“真是一双好手啊!”只是表示喜欢琴女的玉手,不好意思说其他。结果回家后没有多久就收到燕太子丹送来的一个精美盒子,里面盛着琴女的一双玉手。看来这个燕太子丹也是一个既残暴又不懂变通的蠢货,连人带手送来不是更好吗?这个琴女就像一件物品,统治者可以随便拿来送人。
还有与荆轲同时代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以善养门客、礼贤下士著称。投奔其门下的一名瘸子有一天去打水,楼上平原君的一名侍妾看到他一瘸一拐的样子,就忍不住大笑起来。这个瘸子非常生气,就找到平原君说:“我们听说你招揽贤客而轻视侍妾,才千里迢迢来投奔你。我不幸得了瘸腿病,你的侍妾却嘲笑我,希望你能杀掉她”。平原君笑着答应了他。等瘸腿门客走后,平原君一想:“仅嘲笑了一下就杀了侍妾,是不是太过分了。”因此平原君没有理会瘸子的这个要求。过了一年后门客走了一半。平原君觉得十分奇怪,一位门客对他说:“因为您没杀那个侍妾,所以大家就离开了您。”平原君听后就立即杀掉了那位侍妾,并将其头盛于盒中,亲自登门送给了瘸子,并当面向瘸子道了歉。没过多久门客依然又多如初时。在封建社会女人之命真不如蝼蚁啊!平原君为了浪得礼贤好士的虚名,却肆意草菅妇女性命。
历史上以逞富争豪闻名于世的王恺与石崇,也是些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据说有一次王恺宴请客人,请美女吹笛助兴。谁知美女紧张,一时失调,引得王恺大怒,立即令人拉出去打死了。另一位富豪石崇设宴摆酒,每次都让许多美人劝酒,哪位客人饮酒不干杯,哪个劝酒的美女就要被杀。有一次,石崇请王敦喝酒,王敦故意不饮酒,石崇一连杀了三个劝酒美女。
女人们在困难时期还可以作为特殊食物供男人们享用。《唐书忠义传》载,安史之乱时,“张巡守睢阳城,尹子奇攻围既久,城中粮尽,易子而食,析骸而爨。巡乃出其妾,对三军杀之,以飨军士。曰:‘诸公为国家戮力守城,一心无二。巡不能自割肌肤,以啖将士,岂可惜此妇人!’将士皆泣下,巡强令食之。”
普通女人们命如蝼蚁,而一旦成为得宠的皇后或贵妃,特别是再给皇上生个龙子龙孙,命运就大为改观,可谓由鸡变凤,“一跃龙门,身价百倍”。为了争宠,得势的女人竭力想保住自己的地位,而其他未曾得势的女人则是千方百计地笼络皇帝,以便得宠。她们之间的争斗,可谓势不两立,鲜血淋漓。
宋光宗赵惇贵为皇帝,却受制于妒悍残忍、又喜揽权的皇后李凤娘。有一次,宋光宗洗手,见端盆宫女的双手白如凝脂,嫰若柔荑,十分喜悦。此事让李凤娘得知后,几天后就派人给光宗送来一具食盒,装的正是那位宫女的手。宋光宗还特别宠爱黄贵妃,李后就借机将她杀掉了,并骗宋光宗说其暴病而亡。吕后惨杀戚夫人、武则天残杀王皇后、萧淑妃,均是惨绝人寰,骇人听闻。
康熙权臣明珠,其夫人赫舍里氏,为人妒忌,残忍至极,她从不允许明珠与侍女接近交谈。有一天,明珠偶然谈起“某侍女的眼睛很迷人”,第二天,其夫人就派人用盒子装着那位侍女的眼睛送到明珠面前。
宫女们生前犹如困在金丝笼中的鸟雀,有的活守寡,有的成为统治者纵情泄欲的工具,皇帝即使死后也不放过她们。秦始皇死后,秦二世逼迫未生子的宫女全部殉葬,死者近万。到了明代,这种残酷的制度又死灰复燃。朱元璋死时以46名宫女、妃嫔殉葬;明成祖朱棣30多名;明仁宗5名;明宣宗10名。有的宫女入宫不到1个月就被指定殉葬。实在是残忍至极啊!
 
诗云:
孰非孰对论重重,一女真敌百万兵。
环佩有心谋社稷,脐灯不灭照洛城。
承平尚可安夷类,乱世犹能饷士丛。
一跃龙门身百倍,阴毒杀戮未输公。
 选自自费出书需要多少钱

 
                                             拍马有术也有限
 
 
溜须拍马是古代官场的一种恶习。封建社会是人治社会,皇帝一言九鼎,掌握着生杀大权,具有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把皇帝拍高兴了,官员自然就会得到好处。从人之常情来看,都爱听好听话,皇帝也不例外。但有时也会拍到马蹄上。皇帝一旦知道你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编造一些好听话来哄骗他,就绝不会手下留情,给你好果子吃。特别是对那些相对开明之君,这一招就更失灵了。所以,拍马有术,也有效,但欲以此成大事者,在历史上也十分有限。
拍马有术,就是说拍马也需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起码你能准确地揣摩透皇帝的心思,能用甜言蜜语令皇帝高兴,而不是让皇帝糟心,这样才能收到成效。有术才能有效,二者是正相关关系。
唐代女皇武则天在其统治时期,既喜重用酷吏,又喜欢重用吹牛拍马者。《资治通鉴》记载,有一名叫朱前疑的人,曾经上书武则天:“‘臣梦陛下寿满八百’,即拜拾遗。又自言‘梦陛下发白再玄,齿落更生’,迁驾部郎中。出使还,上书曰:‘闻嵩山呼万岁’,赐以绯算袋。时未五品,于绿衫上配之”。女皇武则天当皇帝时,已经土掩半截,将近70岁了,实事求是地说已经离死不远了,这个朱前疑摸透了武则天怕死的心思,说些不着边际的马屁话,居然正中下怀,女皇随手就封了他个拾遗官。尝到甜头后,他又有发挥,说女皇头发可再黑牙齿落了可再长出来,还是围绕女皇的长寿做文章,居然又收到了效果。第三次还是顺着女皇的心思拍,这次只不过利用了天意,不仅人间希望女皇长寿,连上苍也希望女皇万岁。天人合一了,女皇更高兴了,赐个绯算袋算什么。
唐代引发安史之乱的胡人安禄山,也是个溜须拍马的高手。史载安禄山“应对敏洽,杂以诙谐”,常常能博得皇帝欢心。有一次,唐玄宗李隆基儿戏地指着他的大肚子说:“你这个胡人肚子中装的什么,为什么如此之大?”安禄山马上说:“我肚里没有其他东西,只有对皇帝的一片赤忱忠心!”皇帝一下高兴起来。安禄山凭着一双巧嘴,居然能够随便出入宫禁。他不放弃任何拍马机会,竟厚着脸皮要当杨贵妃的干儿子。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坐在一起,安禄山先拜杨妃。眀皇问他什么原因这样做,他说:“胡人先母而后父。”皇帝又高兴起来。安禄山的这些马屁也收到了奇效:“上尝宴勤政殿,百官列坐楼下,独为安禄山于御座东间设金鸡障,置榻使坐其前,仍命卷帘以示荣宠”。还让杨家姐妹与安禄山叙兄弟。然而就是这个满肚子赤胆忠心的胡人,不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安史之乱”,使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走向衰亡。
北宋时期“六贼”之一的朱勔,也是个拍马屁高手。得到宋徽宗重用后,特地在自己锦袍上绣上金手印,还得意地告诉别人皇帝常常用手抚摸这一块。从宫中归来,用黄帛缠臂,与人行揖,缠黄帛的臂膊不动,以示荣宠。
清代巨贪和珅也是个“善体圣心”者。能够把乾隆皇帝伺候得舒舒服服,体贴入微。乾隆皇帝每有“咳唾之时”,作为大学士的和珅竟能“以溺器进之”,为此深得乾隆皇帝宠信,也为他疯狂地揽权敛财提供了便利条件。
上面这些人一般是凭三寸不烂之舌拍马屁、获好处的,还有一些人不仅用言语拍,而且还用令人意想不到的行动来拍,把拍马之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儿女们对父母来说,那是心肝宝贝了。但为了拍马屁,竟不顾这些了。战国时齐桓公的宫廷厨师易牙,烹调技术十分高明,但又不安心一辈子做个厨师,也想到齐桓公那里混个一官半职。他想齐桓公这辈子什么珍肴佳品都吃过了,唯独没吃过人肉。于是就把自己六岁的儿子杀死,做成肉羹献给了桓公。桓公只觉得味道鲜嫩可口,就问易牙用什么做的。易牙说:“臣听说人肉鲜美,您又没有尝过,所以把自己六岁的儿子杀了,做成这道菜,请您品尝”。桓公听了又恶心,又高兴。恶心的是易牙竟然能把自己的儿子杀了做菜,高兴的是易牙对自己如此忠心,实属难得。于是对易牙这个小人宠爱有加,并封其官职。
粪便作为排泄物,本是奇臭无比,三岁小孩也知掩鼻言臭。然而历史上不少人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为了讨好皇帝或高官,留下了不少尝粪识病的故事。
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打败,为了报仇雪耻,不惜当吴王的奴隶。有一日,吴王生病,太宰伯嚭端着吴王的粪便出来。勾践一下子迎了过去,伏拜于地,请求品尝吴王粪便,以识别吴王病况。说着就抓了一块粪便品尝起来。接着又进入吴王卧室,跪拜于地说:“恭喜大王不久即可痊愈。”吴王说:“何以知之?”勾践回答说:“臣曾经学习医道,知道顺毂味逆时气者死,顺时气者生。今日臣尝大王粪便,其味苦且酸,这种味道应是顺春夏之气,臣故以知之。”勾践的言行使吴王感动不已,觉得勾践忠心耿耿,早已把警惕之心抛到九霄云外,勾践则为实现自己报仇复国的理想迈出了重要一步。
还有武则天时的郭霸,也是谄谀拍马的高手。中丞魏元忠生病,郭霸前往看望,而且亲自尝魏元忠的粪便,尝后说:“大夫粪甘则可忧;今苦,无伤也。”不过,正直的魏元忠却不吃他这一套,对这种行为极为反感,逢人就说郭霸的为人有问题。郭霸这次算看走了眼、拍错了人。
除尝粪之外,还有为皇帝吸吮脓疮者。西汉人邓通,只因与汉文帝梦中之人所合,就受到汉文帝大力提携。汉文帝赏邓通巨资,又封其官至上大夫,并让人给邓通看相,不料看相者说邓通“当贫饿死”。文帝听后不以为然,说:“能让邓通富贵荣华的在我,他怎么可能贫困呢?”于是“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其富贵如此。文帝对邓通宠爱有加,邓通对文帝也是忠心耿耿。史载汉文帝身上曾长一毒疮,邓通经常用嘴为文帝吮吸脓水。不料他的这种行为却得罪了太子即以后继位的汉景帝。有一日,邓通又为文帝吮吸脓疮,文帝忽然很不高兴,就问邓通:“天下谁最爱我呢?”邓通回答说:“那谁也比不了太子爱你。”太子入问疾,文帝令其吮疮,太子面露难色。后听说邓通常为文帝吮疮,心里就惭愧起来,由此怨恨起邓通来。景帝即位后,立即免除了邓通的官职。后来又有人告发邓通自铸钱币,景帝即派人审讯。事实确凿,于是没收邓通全部财产,邓通身无分文,最后贫困而死,应验了相者之言。邓通只顾拍老皇帝马屁而忽视了小皇帝的感受,拍得火候没拿捏掌握好,使自己身败名裂。
还有的人不惜自残身体来取媚于皇帝。史载五代时西蜀皇帝王建有一日登兴义楼,忽然一个和尚挖出自己的一只眼献给了王建,王建很是感动,随即下令“饭僧万人以报之”,不过翰林学士张格对和尚的做法很反感,于是劝王建说:“小人无故自残,赦其罪已幸矣,不宜崇奖以败风俗”。王建觉得有理,就撤回了成命。这个和尚白白损失了一只眼睛,当了独眼龙,又落下了千古笑名。
马屁精们能取得成效,除了自己拍术高明之外,还取决于被拍者的态度和水平。一旦被被拍者识破,轻则被马蹄踢得头破血流,重则脑袋搬家,历史上这方面的事例也不少见。
首先是被拍者头脑清醒,颇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这样,无论拍马者说得如何天花乱坠,也无济于事。后赵主石勒有一日大宴群臣,“谓徐光曰:‘朕可方自古何等主?’对曰:‘陛下神武谋略过于汉高,后世无可比者。’勒笑曰:‘人岂不自知!卿言太过。朕若遇得高祖,当北面事之,与彭、韩比肩;若遇见光武,当并驱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宜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效曹孟德、司马仲达欺人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石勒给自己准确定位,拍马者也就无机会可拍了。
还有的统治者更高明,先是设套让那些拍马者往里钻,然后再一网打尽。天佑二年六月,朱温“尝与幕僚及游客坐于大柳之下,全忠独言曰:‘此柳宜为车毂。’众莫应。有游客数人起应曰:‘宜为车毂’。全忠勃然厉声曰:‘书生辈好顺口玩人,皆此类也!车毂需用夹榆,柳木岂可为之!’顾左右曰:‘尚何待?’左右数十人言‘宜为车毂者悉扑杀之。’”朱温这一招比较损,出手也太狠,拍马溜须者稀里糊涂地掉了脑袋。
一些拍马者虽然拍得很圆滑,可以说是左右逢源,八面玲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但也有被识破之时。三国时东吴侍中刘晔,为吴帝孙权所亲重。“帝将伐蜀,朝臣内外皆曰‘不可’。晔入与帝议,则曰‘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曰‘不可’……或谓帝曰:‘晔不尽忠,善侍上意所趋而合之。陛下试与晔言,皆反意而问之,若皆与所问反者,是晔常与圣意合也。每问皆同者,晔之情必无所逃矣。’帝如言以验之,果得其情,以此疏焉。”这也是辨识拍马者的一个好办法。
统治者正气凛然,拍马者自然也就难以得逞。《资治通鉴》记载:“上(指唐太宗)尝止树下,士及从而誉之不已。上正色曰:‘魏征常劝我远佞人,我不知佞人为谁,意疑是汝,今果不谬!’士及叩头拜谢。”在开明之主唐太宗面前,拍马者自然难以得势。
宋太祖也是一个不喜欢拍马者,一旦让其识破,他毫不留情。宋太祖欲把年号改为“乾德”,对赵普和卢多逊说这个年号自古以来一直没有别的朝代用过。赵普马上就在一旁附和说,这个年号起得好。卢多逊却说,“乾德”这个年号前蜀王王衍曾经用过。宋太祖大怒,提笔就在赵普脸上点了一下,说:“你什么时候能像他这样啊!”赵普回家后一晚上都不敢洗掉墨迹,第二天上朝时宋太祖看到了,才让他洗掉。这就是只知随意附和统治者所付出的代价。
《续资治通鉴》载:“蒙古主召王鹗、姚枢赴上都。窦默、僧子聪,尝偕枢入侍。默言:‘君有过举,臣当直言,都俞吁咈,古之所尚。今则不然,君曰可,臣亦以为可;君曰否,臣亦以为否,非善政也。’次日,复侍帷殿,猎者失一鹘。蒙古主怒,使臣或从旁大声谓宜加罪。蒙古主恶其迎合,杖之,释猎者不问。”这些拍马者拍错了时候,统治者气头上说的话他们也当真,所以挨了板子;蒙古主厌恶那些不问青红皂白一味迎合自己的态度,也是值得称道的。
总之,在封建社会中,拍马溜须有术,有时能收到一定效果,但最终难成大的气候,有时还弄巧成拙,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诗云:
拍马有成也有术,偏引奸佞趋如鹜。
嵩山呼喊君百岁,黑发重生齿万古。
大腹便便存赤胆,巧言蜜蜜拜妃母。
可怜烽火渔阳起,鼎盛江山葬鼙鼓。
 选自自费出书一般多少钱
 

 
                                               父母爱子思长远
 
 
 
父母亲都爱自己的子女,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即使动物也一样。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生活过得好,希望子女们能够有出息,以光宗耀祖,泽延后世,万世不竭。但究竟怎样做才算是真正的爱护子女,人们的认识和做法却不尽相同。
明太祖朱元璋,夺取全国政权以后,对功臣宿将大开杀戒,诛杀殆尽,他的出发点就是为朱家王朝的子孙后代所考虑。他觉得功臣们往往功高震主,对自己不敢不敬,而对子孙们就不一定了。因此,在他闭眼蹬腿之前,决心把功臣们诛杀殆尽,给子孙们创造执政的良好条件。然而,最终却祸起萧墙,他权杖上的这些刺是不能完全去掉的。他的儿子燕王朱棣,首先起兵,最后推翻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朱元璋本意是为了朱家天下,子子孙孙政权永固,然而却避免不了内讧,葬送了建文帝的性命。这种爱子孙、杀功臣的做法,并未收到多少好处,是不可取的,在历史上也留下不少骂名。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中《触龙说赵太后》里左师公的这一句话,高瞻远瞩,见解深刻。赵太后刚刚执掌政权,秦国就来攻打,而此刻赵国人心未稳,国力、兵力也不济,要与虎狼之秦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死路一条。此时此刻,只有一条路,就是祈求齐国出兵相助。但齐国出兵也有条件,必须以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抵押在齐国。而小儿子长安君又是赵太后的心肝宝贝,出于妇人之仁,赵太后又舍不得答应,并放出狠话,谁要敢再劝她以长安君为人质,她就要往谁脸上吐口水。在这个危难时刻,左师触龙冒着风险愿见太后。他通过将心比心,循循善诱,以及阐述父母应该如何爱子的道理,对赵太后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最后打动了赵太后,同意以长安君为人质,最终解除了赵国的危险。这篇名文诠释了一个道理:父母之爱子,必须要为之考虑深远,不能以妇人之仁、弱者之泪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最终葬送子女的远大前程;子女的命运如何,必须系于国家的命运,国家旺,则子女的前程旺;国家亡,子女们焉能有好前程?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对帝王贵胄、龙子龙孙来说,必然如此;对平头百姓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
历史上有远见的政治家,他们在如何教育和对待子女方面,有很多有见地的做法。比如,教育子女不爱财、不贪财,不为子孙们留下巨额财富。史书中在记载这些政治家时,往往有死后“家无余财”之语,这就避免了那种自己似乎清贫廉洁,而子女们则背靠大树,仰仗父辈声望而拼命敛财的后果。
汉宣帝时,大臣疏广为太子师傅,教导皇太子,其侄疏受也受聘为同样职务。有一日,疏广对其侄疏受说:“我听说‘知足就不会受辱,知止就没有危险’。咱们现在俸禄已达到两千石,可谓功成名就,何不引退!”其侄疏受接受叔父的建议,一起上书皇帝,他们的上书被皇帝批准,并给于黄金赏赐,叔侄二人也获得见好就收的美名。疏广回乡后,每天摆酒设宴,宴请同族宾客,还把剩余的黄金,催促家人赶紧用来宴请乡亲宾客花掉。别人不解就问疏广,为何不用金钱买房置地留给儿孙呢?疏广回答道:“我难道不顾及子孙吗?我觉得,家里现有的田地、家宅,已经够子孙们勤勉经营,养家糊口,他们的生活可达到一般人家的水平。如果再给他们多留财产,造成多余,子孙们就会懈怠懒惰。他们贤能而富有财产,这样做会影响到他们的志向和奋斗;如果愚蠢而富有财产,就会引发别人的怨恨。而且这些金银,本来也是皇帝赏赐给我用的。”人们对疏广的说法心悦诚服。无独有偶,唐玄宗时贤相姚崇,死时也遗书子孙云:“古人云:‘富贵者,人之怨也。贵则神忌其满,人恶其上;富则鬼瞰其室,虏利其财’。”他还把家财分为若干份,让子孙们各自经营。
古时这些贤达之人都能够一分为二地看待财产,既看到其遗留子孙的好处,又能看到其对子孙的不利之处,至今他们的看法对我们今日仍有启发。今日一些贪官之所以身陷囹圄,就是为了给子孙们拼命敛财,为子孙们营造“安乐窝”,有的对钱财可谓“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不仅害了自己,而且也害了子孙。轻则使子孙们不思进取,坐享其成;重则举家入狱,身败名裂。
有的帝王还要求子女们不事奢华,不能忘本,并以自己的奋斗经历或遗留物品警示子孙。《资治通鉴》载:“初,上(指隋文帝)使太子勇参决政事,时有损益,上皆纳之。勇性宽厚,率意任性,无矫饰之行。上性节俭,勇尝文饰蜀铠,上见而不悦,戒之曰:‘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久长者。汝为储后,当以俭约为先,乃能奉承宗庙。吾昔日衣服,各留一物,时复观之以示警戒。恐汝以今日皇太子之心忘昔时之事,故赐我旧所带刀一枚,并葅酱一合,汝昔作上士时常所食也。若存记前事,应知我心’。”隋文帝因太子杨勇性好奢华,所以以自己的经历要求他“存记前事”,不能忘本。
后唐大将李存审出身寒微,常常告诫子孙们说:“你们的父亲提一剑离开故乡,四十年里位及将相,其间出生入死多少回,射碎骨头的箭簇就有几百支。”他还拿出那些碎箭头,命儿孙们收藏,并说:“你们这一辈生于膏粱之中,应当知道你父亲当年是如何起家的。”李存审不为子孙们留多少财产,而是把自己昔日九死一生中被敌人射入的碎箭头留给子孙们,颇具远见卓识。
这些政治家对子女们要求极为严厉,极为严格,告诫他们不能搞特权,不能过分张扬而得意忘形,特别是要爱民如子,不能滥杀无辜。《资治通鉴》载,有一天,唐太宗对大家说:“朕自立太子,遇物则诲之。见其饭,则曰‘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见其乘马,则曰‘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见其乘舟,则曰‘水所以载舟,亦可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见其息于木下,则曰‘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唐太宗教子可谓引喻譬类,循循善诱,紧密联系实际,不空讲大道理。
汉武帝时的金日磾,本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因其父不降汉朝而被汉武帝诛杀,金日磾与其母其弟一起被收入宫中,给皇家养马。因其身材高大,容貌威武,深得武帝喜好,提拔为高官。金日磾的两个儿子也都得到汉武帝的宠爱,成为汉武帝的弄儿。即使如此,金日磾对儿子要求也极为严格。只要儿子身上发生他看不顺眼的事情,就绝不姑息。有一天,其子从后面抱住汉武帝的脖子嬉戏,金日磾在前面看到了就双目怒视他,表现得十分气愤。其子吓得哭了起来,对武帝说,父亲发怒了。汉武帝觉得没有什么不妥,又是个小孩子,于是埋怨起金日磾。后来孩子长大后行为越发不检点,常在大殿与宫女嬉戏。有一次正好被金日磾看到,金日磾发怒其子淫乱宫廷,就把他给杀掉了。汉武帝闻知大怒,金日磾只好顿首谢罪,并告知武帝杀子原因,武帝虽十分悲伤但也不好治罪,内心深处则十分敬重金日磾。
对掌握一定权力的子女们,开明的父母亲最怕其利用手中的权力,贪赃枉法,鱼肉人民,滥杀无辜。汉昭帝时,隽不疑被提拔为京兆尹。每当他视察完监狱回家后,其母就会问他:“今日有无平反?使几个人活下来?”如果多有平反,母亲就喜笑颜开,说话、吃饭也多起来;如果杀得人太多,母亲就不高兴,并为之绝食。所以,隽不疑虽为严吏,却不残忍,与其母教育是分不开的。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父母亲作为子女的最早接触者,对子女的表现最为知根知底,往往能见微知著,敏锐地觉察到子女们的毛病和面临的危险,并给以忠告,不管这种忠告管不管用。
汉景帝时,大臣晁错被皇家称为“智囊”。为了巩固西汉政权,他奋不顾身,出谋划策,主张削弱诸侯国权力而加强中央集权。他为人刚毅严苛,因此,既得罪了诸侯势力,又触动了不少朝廷大臣的利益,特别是与吴国丞相袁盎势不两立,水火不容,常常是只要袁盎在场,他就走开;他在场,袁盎回避。当其父听到晁错“削藩”的建议后,就匆忙来到长安,对晁错说:“皇帝刚刚即位,你执掌政权就侵害诸侯国的利益,疏远人家的骨肉。人们纷纷议论、怨恨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晁错回答道:“不这样做,天子不会受到尊崇,国家也不会安宁。”其父说:“你这样做,刘家天下安宁了,我们晁家就危险了。我要离开你回去了。”晁父回家后就服毒自杀了。后来结局果如其父所料,吴王刘濞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联合其他诸侯国反叛,一时气势汹汹,震动京城。在此情形下,晁错的死对头袁盎又向汉景帝建议,只有杀死晁错才能平息叛乱。冷酷的汉景帝采纳了袁盎的建议,即刻把身穿朝服的晁错腰斩于市。
被人们称为“屠伯”的汉代酷吏严延年,为人精明凶狠,做事果断,爱憎分明,嫉恶如仇,但往往杀人过多,以致血流成河,老百姓暗地里称他为“屠伯”。严任河南太守时,接其母来河南。严母沿途看到道旁囚犯累累,正解往河南处决,不禁大惊。行至严府,不肯入内。严延年欲见,闭门拒绝,严延年感到莫名其妙。好多时其母才开门呵斥道:“你幸位列郡守,辖地千里,不闻仁爱,专尚刑威,难道为民父母就该这样残酷吗?”严延年赶忙谢罪。没住几天,其母就要回去,延年再三挽留,其母愤然说:“你可知道人命关天,不容妄杀。你现在如此滥用刑罚,天道神明,岂肯容你!我不想到了老年再看到儿子被杀。我现在走了,等着为你清扫墓地吧!”仅过了年余,严延年就被人劾奏十大罪状,后依律定罪,延年被诛死。
还有南朝时宋金紫光禄大夫颜延之,其子颜竣虽受到当权者重用,但他却不以为然。对其子经常资助的物品一概不受,仍然是布衣茅屋,粗茶淡饭,一贫如洗。他常常乘坐羸牛笨车,当他碰到儿子出行的仪仗车队时,就停在道侧。他常常告诫颜竣说:“你要好自为之,不要让后人笑话你愚蠢。”看到儿子宾客盈门,而颜竣依然大睡不起,就发怒道:“你本来出自粪土之中,而今简直升到云霞之上。骄横如此,能维持长久吗?”颜竣最终被贬而死。
上述这些事例说明,父母亲看出了儿女们潜伏着的危险,而作为子女有时则面临着保国还是保家的大是大非问题。保住了自家的性命,却使国家潜伏着危险。西汉时晁错,他削弱诸侯国权力的主张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却丢掉了自己的性命。所以,父母们干扰子女行政,未必都是正确的,但作为提醒还是必要的。
封建社会家庭往往是几代同堂,因此父母们教导子女正确地处理好亲戚间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与皇亲国戚的关系尤为重要,否则就有亡家灭族的危险。《资治通鉴》记载,唐代时功臣郭子仪之子郭暧,娶代宗之女为妻。有一日,与升平公主发生口角。郭暧说:“你倚仗你父亲是天子吗?我父亲是看不起天子而不为!”公主大怒,立即驱车向父皇告状。唐代宗对公主说:“这不是你公主所知道的。确实像郭暧所说,假如郭子仪要当天子,天下难道是我们李家的吗?”唐代宗还劝慰公主回婆家。郭子仪闻知此事,赶忙把郭暧捆起来,入宫谢罪。唐代宗对郭子仪说:“民间谚语说:‘不痴不聋,当不了家长。’儿女们闺房之言,何必当真来听!”郭子仪谢罪归家后,用藤杖责打郭暧数十下。这个故事后来被编入戏剧,比如晋剧《打金枝》演得就是这一出。
北宋大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在《家苑》中写道:“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陷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这段话值得我们为父母者深思。至今我们社会上的一些人,尚不能正确地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一味地骄纵溺爱,即使孩子触犯法律还浑然不觉,仍然为子女辩护,这恰恰是司马光批评的“慈母败子”的一类愚蠢做法。
总之,历史上有远见的父母们,往往会从长远利益出发,教育子女们不爱财、不贪财,不奢华,不忘本,有爱心,有孝心,重德行,同时还要善于处理好家庭关系。这些即使在今天也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诗云:
骄奢淫逸害如戕,鼠目寸光祸必殃。
蒟酱食能铭旧苦,箭头藏可远膏粱。
贪财生怨邪盯室,滥狱惹仇兆未祥。
放眼筹谋儿辈计,勤劳积善定鑫昌。
选自自费出书要多少钱

 
关于我们 | 出版流程 | 基本价格 | 新书展示 | 精品图书 | 版权转让 | 咨询回复 | 联系我们 |
宁ICP备20000515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77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号:新出银字第061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64110022774484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