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老人出书 家族出书 单位出书 教师出书
学生出书 自费出书 博客出书 其他出书
 
 

手机:13037972986

电话:0951-7895312 7895346

腾讯QQ在线客服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新昌西路132号银川当代文学艺术中心图书编著中心园

网址:http://www.csw66.com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原创天地 > >> 信息详情

忠厚传家万年长(梁金才)/ 石 窟/ 洛浦与游园/古 树/万安山/(作者:赵建平)

发布日期:2021-10-01 15:04:48 





 

                                      忠厚传家万年长(散文)
 
 
 
 
我家都是忠厚老实之人,忠诚勤勉、老实厚道做人待事是我家的传统。
我曾祖父读过私塾,有点文墨,给他两个儿子即我祖父和二祖父取名正仁、正义,意为做人要正直,要讲仁义道德。曾祖父有一好友,膝下只有一女,应好友要求, 曾祖父毫不犹豫把二祖父过继给他做子嗣。祖父成家立业结婚生子后,曾祖父又给我父亲和两个叔父取名叫学玉、学义、学瑜,寓意同上。
十多岁开始,我就在外求学、工作,在记忆中,尽管曾祖父在村子里德高望重,但家人对大家真诚热情,亲密友善。父亲在区里的手联社(全称手工业者联合社) 工作,城镇户口,吃商品粮,每每回来,总是和村里人一路招呼不断,谈笑风生。母亲读书不多,却很识礼,见人总是主动打招呼,不论年龄大小,都要按辈分称呼,哪怕是比自己年小的,都要称其某某叔、某某姑。做了好吃的,总是毫不吝啬分给邻里吃,送完以后,自己就剩下一点点了,我们做小的总是抱怨,别人吃得多,自己吃得少。
曾祖父的深明大义让我记忆深刻。曾祖父去世时, 叮嘱家人不要告诉我二叔,不要影响他工作。那时国家正在兴修水利,邻县兴建一座大型水库,从各地抽调了不少民工,我二叔也在其列。曾祖父病重期间,打个电报完全可以让二叔赶回来的,但曾祖父坚决不让家人告诉二叔。直到水库工程完全竣工,参加援建的二叔回到家时,不见了曾祖父,只见到一堆黄土,二叔长跪在曾祖父坟前一边喊着曾祖父,一边嚎啕大哭,那情景深深刻在我年幼的心里,直到现在。
父亲兄弟三人,他是长子,对于家庭他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后来手联社解散,父亲回家务农,无论生活压力多大,父亲任劳任怨,默默承受着。他不工于心计,也不善于钻营取巧,斤斤计较,只是勤恳地劳作,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一样,默默无私地为家庭付出。
九十年代初,我南下寻梦,父亲心里有诸多不舍,还是支持了我的选择。到东莞后,我继续从事热爱的教师职业,把满腔热情倾注在工作上,却忽略了对在千里之外辛勤持家的父母的身体的关切,父亲是一个有困难自己扛着不肯吱声的人,即使有病,也不肯向家人说,后来发展到再也无法坚持下去,到医院一检查,已是肺癌晚期!那一年我正带一个毕业班,我的父亲为了不影响我工作,和曾祖父一样,不让家人告诉我他的病情!那年毕业考试,我们年级考了全镇第一名,可我却没有见上父亲最后一面!在他病重的时候,没有伺候过他一日!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亲的离去,是我心里永远的伤痛,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痕!我永远有愧于我的父亲!父亲明白,自古忠孝两难全,为了不影响我工作,父亲独自忍受着病魔的折磨,父亲是何等的忠厚之人 !
时光如白驹过隙,我来莞不觉已三十年,在教坛辛勤耕耘,不负韶华,无愧青春。我早已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我们遵循着祖辈的遗训,继承了祖辈的传统,忠厚老实,规规矩矩,与人为善,诚实勤勉,厚道本分。
忠厚是善良,忠厚是宽容,忠厚是坦荡。忠厚是对人敬重,于己谦卑;忠厚是上善若水,与人无争;忠厚是洁身自好,胸襟宽广。为人忠厚,甚好!
忠厚传家万年长!
个人出书

                              石   窟

 
龙门山在洛阳的南部。站在洛阳城眺望那里,就看见伊阙龙门山平缓的如大大的山包,绝无险峻挺拔之感。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自从摩崖石刻的仙人来到这里,历尽艰辛,开凿成大大小小的石窟群,龙门山就有了仙境般的灵气。“来伊洛不去龙门, 就等于未到洛阳。”凡是来到洛阳的人,龙门石窟总是不可或缺的一站。而托手拜佛者更是慕名来此,面对千年神色不变,巍然屹立的佛祖,虔诚地叩首一拜,了却一番心愿。那无字天书的石佛如若真显灵的话,也会暗暗手捻佛珠,仰天长笑,时刻都在默默期待点石成金的朝拜者好运。龙门山的自然环境迎来了天外的仙人来此下凡,安命于这里的山水之间。这里,不知何时构造出这样一种独一无二的形态:一山劈成两半,中间形成一阙,促
文本框: 古古  古古  古古?石    石使流过来的一股水不再向南,而是毫无顾忌地来到伊阙间,形成了伊河。涛涛河水,从这天然开凿的河道间穿行而过,留下了一
道昼夜不停歇的自然景观。不知是先有伊河水,还是先形成了伊阙,大自然没有回答,历史的典故没有回答。这让来到此地的寻道者顾盼神离,面对千年石佛有了一番“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脱俗美感。山水也在寻找知音,请来佛门入围, 共同领略凡人善事,福音经典,从寂寞的徘徊中寻找人世间的造化,以飨奉于青玉案头的顶礼膜拜者。

据记载,北方的鲜卑族拓跋氏原信奉各种杂卜巫术,建立北魏后才转为信奉佛教,并向南迁移至平城(今大同)为都。自北魏文成帝在平城武周山开凿石窟,其中,昙曜(tan yao)五窟是以北魏的五位皇帝为化身而建。真天子变成了神佛,天子离天更近了。而到了孝文帝(493 年)时又动了再举南迁的念头。这是由于平城成为都城后,大量移民的涌入,造成了粮食的恐慌。
 
城地处边塞,土地贫瘠,气候恶劣,即使没有灾年,粮食也往往不够吃。加上朝政不稳,农耕民族不断发生起义,就连僧侣也有起义反抗者,从而使政权维持在风雨飘摇中。而且边塞都城鞭长莫及,向南迁移可以处在中心地带,对维护巩固政权至关重要。南迁还可以解塞北的粮食恐慌。当时黄河之北的鄴(ye)地(今河北漳西)是富饶之地,粮食,绢布的产地。王仲牵的《魏晋南北朝初唐史》中有“洛阳当时是政治文化中心,地处黄河以南,便于通达中原,关中广大地域。”的描述孝文帝最终选择了迁都洛阳, 这为龙门石窟的开凿埋下了伏笔,成为这一宏大工程的开端。迁都洛阳之后,这座黄河南岸的新都顿时有了发达的机缘,城内的人口迅速增加,总户数曾达到十万九千余户。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回顾了全盛时期的情景:“洛阳大市,周回八里。……市东有通商,达货二里。内里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钜万。”可见,当时的市井繁荣带动了寺院的盛行。
孝文帝自从迁都洛阳后,龙门山上的地理优势就为佛祖有了安身立命的位置。如果说武周山红棕色的岩石可以开凿石佛,
那么龙门山灰色岩石结构更显细密。岁月留痕,至今依旧。龙门山上开始了凿建石佛的历史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与当时的
历史渊源密不可分的。北魏时期,佛教空前兴起,这与皇朝的意志是难以解脱的。虽则有后来的宣武帝的一时犹豫,但神学的意志似乎是天注定的,是不可触动的,天子也会转而拜会神佛。北魏时期,避开尘世遁入佛门盛行,皈依寺院的兴起,挤占了城内百姓的居所。据记载,僧侣曾达二百万人之多,这与之前的七万多人相比,佛学的传播真可谓达到了空前的境地。
孝文帝把平城的石雕艺术带到了洛阳,从此,龙门山迎来了
最尊贵的邻居。佛门入围,神态安详, 静思默想,被雕琢在山水之间的伊阙, 可以静心养身,口念佛经。此一去,又一往,自从西域的风刮来了传经送宝者,历经艰辛,带来的是一卷卷经书宝典,神学佛像,人造物成佛,一尊尊崇拜的偶像形似安详端庄,栩栩如生。
在北魏朝代之后,这种摩崖石刻艺术一直延续到唐末还经久不衰。宾阳三洞,有的是北魏时期就完成了,有的延续到隋朝才修建完成。最晚的一个宾
洞,宾阳北洞直到唐朝才完成。龙门最大的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是宏大而最为精美的石佛雕像。站立在两侧的是阿难、迦叶二罗汉、二菩萨、供养人,左右壁刻有天王、力士像。据记载, 奉先寺是唐代所建,武则天为建这座奉先寺捐助了脂粉钱两万贯。可见神的力量超过了物质的需求。朝代的更迭都会给社会带来灾难,而佛学的信仰似乎是心心相通的。人们安心在洞内念佛,战火是烧不到这里的。每一个舞枪弄棒者来到这里必会毕恭毕敬,失去了往日的威严。千年来龙门石窟的香火不断,还有那散不尽的脂粉气。
来到洛阳,不到龙门石窟看看,算是不能真正了解洛阳。还是应了文中前面的那句话“来伊洛不去龙门,就等于未到洛阳。” 我作为迟到的落宿者,在成为洛阳居民的第二年就拜会了这处文化古迹。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中期,再早一些的话恐怕要徒步或乘马车前往。可那时已经有了公共汽车,从市区乘车,

 
一条道就开到了龙门石窟。从高大的伊河大桥下通过,顺着山边的道路一路行走,就可望见右侧山上大大小小的石洞,只记得佛像模糊的形象。当登上一处台阶,逐渐抬起头来,只见一尊大佛——卢舍那,微微平和的慈善面孔最先映入眼帘。好大的一尊佛,慈眉善目,含而不露。那时的来访者只有一些稀少的游客。大佛之处门可罗雀,周围的荒草都没有人践踏的痕迹。那时, 石窟下面的一条道路还是与外界随意通行的。在这条小道上见到的是赶马车的,拉着架子车的村民。
在以后的多年里,龙门石窟始终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挥之不去的一段历史渊源。山水景色的衬托给这里的古迹增加了彩绘的光环。可以说,龙门是洛阳的第一景。如果有心的话每一次来到这里,都会增加一段历史课的内容。了解以往如


 

梦似幻的过去,这是许久年代发生在这里的真实故事,那些先人们就是这样经历了自己的一生,也许有些是我们无法理解的。我们只能怀着对先人过往历史的一种崇敬感,借助岁月之手,以求知的欲望,抽丝剥茧地梳理发生在这块神奇土地上的如烟往事,挖掘蕴含着这段历史沉积的痕迹。
作为洛阳的居民,在以后的多年里,总要到龙门一游。因为这里有绿色的龙门山,有古老的石窟与之相伴,它默默地延续这一段长长的历史,还有山下流过的伊河水不停歇地喃喃呓语。这里整个就是一处包含古迹含带山水的大公园。郊外的风格外清新,河边的青柳也在随风荡漾。大自然变得那样平和安详,石佛依旧,大地依旧。而 1982 年的一场大雨,打破了这种平静安详的局面。据说,一场大雨过后,上游的洪峰倾泻而下,冲毁了道路上的树木,所到之处一片汪洋。卢舍那大佛下面公园服务部的几间平房也荡然无存,那里面的几个工作人员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时有人遭遇灾难,这些都是令人担心的。洪灾过去之后,我有机会又一次来到龙门。这时的龙门像平常一样,天气晴朗,阳光普照。来到卢舍那大佛的山下,洪水冲刷的痕迹历历在目。那几间服务部的门房已荡然无存,就像深埋在水中。旁边一块铺就地面的大大的水泥板高高地翘起在水面上。龙门大桥边的电线杆上还挂着草芥。这是多大的一种力量。洪水已经退去,河水虽然涨高还是和善平缓地流动着,当时的那股子咆哮的涌力,已经成为时光岁月的记忆。
从北魏时期最早的古阳洞(495 年)开凿之日起,龙门石窟的落户就给这座名不见经传的绿色山包带来了历史。这段历史从哪里写起,北魏孝文帝,还是更早?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朝代更迭,历史变迁,而龙门山依旧。石窟虽遭受岁月的侵袭,人为的毁坏,而卢舍那大佛仍然是千年的姿态不变。有朝拜者,抑或是瞻仰者,当他们气喘吁吁登上最后几级台阶的时候,大佛仍然用原先的尊容迎接着每一位到访者。而每一位到访者都会瞪大了眼睛向大佛行注目礼。时代在变,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流动,不同时代的人有着不同的时代感受。历史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对于今天的人来说那是值得珍惜的历史宝藏。千万有变,它的根本是不变的。有关龙门石窟的资料里提到:“龙门石窟艺术所表现的对象是神,对于当时造像的雕刻家来说,他们承担了为神造像的使命。但是在对于这些神的形象的创造和性格神情的刻画上, 如果只靠宗教所规定的仪轨,而脱离人的生活观摩,雕刻家们是无所成就的。我们所以被龙门艺术所吸引,所感动,正是他们富有生活气息。…… 无一不是观察了现实人民的内心活动来加以概括集中,而创作出的典型。”

                       洛浦与游园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上中学的时候,学校搞建设,需要盖房用的沙子。我和几个同学被安排去拉沙。我们乘着拉沙的卡车来到洛河的南岸,古城公社的一处河滩。宽阔的视野里,眼前有一大片滩涂地。这里的沙子均匀细腻,在浅水中晶莹清亮。我做了一次深呼吸,呼入的是河边清凉的空气。看到滩涂地上晶亮的沙粒,就想起教科书上说它们是经过千万年水的磨砺冲刷而成。挖掘沙土,就是挖掘埋藏在历史长河中,经岁月冲刷而成的沙土,是在挖掘历史吗?它微粒柔软,多少年不曾被动用过。沙子和大小不等光华的石子,如千年的古董陶片混杂于岁月的长河中。这里没有堤坝,自然原始的河滩,平道走来就到了这一片茫茫的河水边。沙子正被一锹一锹装到车里,远处走来一个中年人,走近了向司机递上一支烟,想乘着汽车到城里,司机毫不理会地摆着手,看来中年人是坐不成车了,剩下的就是要迈开两腿走到城里。后来,又过来了一个中年人,来到汽车跟前,二话不说,从一名同学手中拿过铁锨,就往车里铲沙子。当汽车装满沙子之后,这位中年人就不被拒绝地上了汽车,来到城里。这是一位大厂的工人,家就住在附近的村庄,古城公社的一处村子吧,正好是去上班,搭乘了这辆拉沙的车一直顺路送到厂门口。这次旅程虽然短暂,但这是一段抹不去的记忆,是我对当时的洛阳南面的这条河流——洛河,第一次的认识。河滩、河

 
水、细软的沙粒,绿色的大卡车,戴墨镜的司机,还有那两个不同结果的中年人,构成了这次洛河河滩初次纪行的记忆,足以丰富这次行程的宝藏。唯独记不起的是同哪几位同学有了这次共同的经历。这些,就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左右的黑白照片一样,即陈旧,又遥远,荒凉的滩涂上,一辆卡车,再带上几个身影,这是洛河河滩中瞬间凝固的一处缩影——最初认识这条河的主要印象。我从此认识了这条河,洛河。就像居住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一样,开始感觉这条河与人逐渐亲近了,并且这条河正在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城市也与这条河密不可分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洛河边西苑桥下,当夏日来临的时候, 在桥的东面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游泳场。平静的水面,水下细软的沙子,虽然看不清河底,踏到上面会有一种海绵的感觉。水底的细沙聚集在水下是一处良好的天然游泳场。望着蓝天晃看一下,焦灼的阳光,大地在热浪中经受这熟烤。西苑桥下,潜在水中就是秋日凉爽的感觉,顿时大自然有了和善的一面。而走出水中,一切照旧。
那时的洛河有一种自然美,一种自然的状态,似由自然神早  已按照神化的意志作了一切安排。人们对它还是一种从属默认
自然,任由天意自由发挥。洛河如玉带般流淌了不知多少年,平常温顺的它,却容易受到人们不经意间的污损。1986 年,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来到洛阳。当他站在洛河边,看着不停歇的河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要把洛河两边建成一座公园。我骑车来到洛河边,要经过杂芜的荒地,高低不平的黄土丘,只有一条尘埃起伏的土路可以通过。这里是市区最近的垃圾填埋场, 虽然还没有出现四处横溢的塑料袋随风飘舞,可夏日腾起的一股股恶臭就让人情不自禁地掩面止息,快速通过。我所增加的记忆中,洛河沿边就是脏乱的交响曲,这种曲调奏不出欢快的曲调,只有低音的沉闷感。
不知过了几年,再次来到人们不太把这里当回事的洛河边时,那些自然形成的水域,还有人为造成的高低不平的土丘被抹去。河边建起了堤坝,堤上载上了树木花草,花木从中的小道弯曲延伸,心中顿然腾起赏心悦目的感觉。
洛浦公园这个响亮的名字终于在沿河的每一段进出口处, 用艺术玩趣的字体似在展现公园的建立,一曲温和畅快的旋律在唤醒这块久违的土地,它其实是很美的,自然神能缓慢地改变美的效果,人为因素的叠加似有时间的瞬时效应。当我来到洛浦公园的时候,我心目中始终在为公园定格,这里不收取门票, 每个人在这里都是以主人的身份来到这里,作为一名轻松的畅行者来呼吸这里的新鲜空气。洛河宽阔的河水在滋养着大地。在城市西面的洛河处,高起的河床被河水隔开,形成了多个小块陆地,就是一块块小岛。小岛密布在树木花草之中,云蒸雾罩, 把小岛周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魏国时期的曹植,在出行经洛水时,梦幻的境界里,由此巧然遇见洛神女,只见“肩若削成,腰如束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然而,河洛之神终不能使这段爱情延续下去,只能“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 快乐地相聚,终究要伤痛地离去,此生没有相会的机缘。这种诗一般的梦幻绵延传颂了 1800 年,民间的种种流传抒情般的打动了多少朝代诗人学子的心。这是发生在洛河水边的故事,一切是那样的动情和古老。这里也是一个发生时间差位的地方,仿佛洛神在钢筋水泥的凌波大桥的烟雨朦胧中,“凌波微步,罗袜

 
生尘”,“时而体迅飞凫,时而飘忽若神”,所留下的是洛神女的一片恋情,虽有奇思妙想,梦幻天籁,却有一种神话般的飘逸,微朦如织。而最终未能如真,洛神女翩然而去,落得个香消玉殁,形单影只。一段怅然若失的恋情。
而在洛阳城洛河东面的洛河与瀍河的交汇处,又一处按照当年的布局复建的风景点“瀍壑(chan、he) 朱樱”落成。相传古代(隋唐时期)瀍河沿邙山沟壑中长满了朱樱(樱桃树的一种),绿树丛中樱桃露出朱(红)颜,似有一种“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它春色中”般的诗情画意。当年“武则天春游赏樱”在这朱樱花木之中,为这里注入了新的典故。
走在瀍河水与洛河水交汇的地方,看到以隋唐洛阳城为原型恢复的这一“洛阳八小景”的景观,既有现代的元素,也饱含着古典的味道。在两河交汇处的这座塔,称朱樱塔,六檐塔身,以朱红色为主色调。紧邻它的旁边水中一座小岛,上有一座晴望阁。它们正是处于两条河流的交汇点。当年,古船行来尚在远处就能看到朱樱塔,就像一座灯塔,看到它就知道快要到岸了。据史料记
文本框: 古古  古古  古古?洛浦与游园载,这里是都城与外界的水路通商口岸,与京杭大运河首尾相连,   曾涌现过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繁忙场面。河边的陆泽会馆就是
商人所建,它的气势足以证明当年这条水路给这座都城所带来的繁荣。交通的发达,印证这座古城古老文明的发展。洛阳是一个傍水而居,依据码头发展起来的。从这一点说,这里有码头古老的影子。当年的武则天在这里划地为都城,兴许也有天时地利的考量。从意象上看是古典与浪漫的,洛河之水带来的浪漫传说, 通商故道带来的繁荣以及山水草木的矫情,惊动了皇室,感叹了达官贵人,也引来了文人墨客的陶醉。
左面是晴望阁,右面是朱樱塔,一幅复原的图景,古代与现代的交融。这里是洛河与瀍河的汇合处,当年繁忙的水路口岸。
 
洛浦游园有着古典的气息,如今又多了一层现代的新面孔。夏日的清晨,我骑着自行车来到洛河只有一坝之隔的游泳 场。潜在水里就好像当年在大桥下游泳时的那份心情。洛河已  成为公园的一部分。当年的大桥下的天然游泳场已经修起了堤  坝,挂起了禁止下河游泳的警示牌。之后,已经有十多年没有再  同洛河水有过亲近的接触。从游泳池中出来,坐在休息的台阶 上,旁边的洛河水从水坝中溢出,声声作响。这还是当年的那股  洛河水吗?声声不息,永无终止。初到这里时,我遇到了一位年  长的游泳者。他自我介绍,那年是七十二岁,退休教师,一口很 浓重的上海口音。当他问起我的年龄后,毫无介意地说了一句 “小儿科。”他显然觉得我的年龄比他小得多。他虽然游得很慢, 就像教书先生一样,在课堂上慢慢朗诵一首诗,很认真地完成每

 
一个动作,并从起点游到终点,又从终点返回到起点。上了岸后就同他的一位棋友在一处遮荫篷下下起棋来,而且非常专注。第二年没有见到他,第三年,第四年仍没有见到他。我成了他的接力者,游泳的早场票价从 5 元涨到 8 元,又涨到 10 元,我都没有掉队似的来到游泳场。有时当我离开游泳池,来到花木丛中的一处廊道小憩,心平如水地感受着大自然所带来的那份宁静。我也深知,是当年的胡总书记的那声感召,以及多少人的辛勤努力才成就今天的变化。远处,一位操琴手在绿茵丛中拉奏一首古典的曲子。芬芳和旋律是一种别样的生活吗?舒心的生活,平心静气的生活。
洛河南岸的游园更具有原生态的色彩,自然景观大于人文景观,至少是我初始的印象。我来到当年似曾拉沙的地方,已经找不到原来的位置,沿岸的村庄早已不见踪迹。代替它们的是一栋栋高大的建筑。光秃秃的滩涂地早已是绿树成荫,而愈显一种浓密感。我和妻子有计划地来到游园,由凌波桥走到西苑桥。下次,再由西苑桥走到另一处桥。每一处都有每一处的风
景。在慢慢踱步中,视觉逐渐移动,感受着大自然的风情画面。          走在这里,可以构思,可以随想,把思绪中的情感组成一首抒情
诗,带着咏叹调的味道。
园林已经遍布到市区的各个角落。一个个袖珍版的小园林给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色彩,增加了轻松的气氛。我经常路过或来到秦岭路上的一处游园,石板的路面,各种健身器材,特别是周围园林式的布局,休息庭,小型广场,活动场所,山石绿树草坪,还有错落的台阶构成了小游园的主色调。有一种小巧赏心悦目的感觉,至少在这里时是可以放松心情的,公园式的品味。

 

这是当地政府为市民办的一件好事。这样的小游园在市里有上百处。秦岭路上这处小游园不知是第多少处了。可以说,在洛阳城市中不经意间就会看到这样一处小游园,你可以坐在这里欣赏一下身边无声的花草和微风中摆动的小树。
个人出书网

 
 
 

                      古   树

 
古树是古老的象征。当苍老的古树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就会情不自禁地走上前去,看到的是古树斑驳的树干,一道道经过多少年岁月洗礼的印痕,满是粗糙纹理的树皮。我站在它的面前就像婴儿一般需要渴求的依恋,把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模拟为家庭的结构,把古老的自然之物诗意般想象着伴随着整个个人成长的历史。恐怕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关系,当看到古树,我的心中就会肃然升起一种崇敬的情感,仰望着这遮天蔽日的大树。天地意志的反映,古树能伴随着一代人,抑或几代人共存的历史,在粗糙宽大的树干上,映射着天地万物变化的见证者。不同年代的人,从儿时到老年,簇拥在古树下,古树是默默记录着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历史变化。人们拜天拜地,也把古树奉为一
文本框: 古古  古古  古古?古    古尊神,一尊自然神,用最朴素的方式表现为亲情的色彩,最多是               对它的一种敬畏,一种感激。神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带给人
类的多是一种精神的启迪。能在这样一种招牌下,使人类得以繁衍生息,兴旺有加。自然神是人类想象中最拟人化的一尊神了。古树参天,宽大的树干,正有一种神的形似,人们站在它的面前,不由得肃然起敬。我虽然不推崇神,但把古树神化了,是有着共同的诉求和情感。我在它的面前驻足许久,内心产生出从厚重的历史书的记忆中,上溯到过去的朝代历史。也许,这棵古树又跨过了一个朝代。它的身下记载了、经历了许多历史传


 

说所发生的故事。这是一位与人类永远同甘共苦,记载人类轨迹的默默呵护的神。
山西省洪洞县城北面有一棵古槐树,人们俗称为大槐树。大槐树与明朝初年人们的一段历史有着悠久、渊源的关系。明洪武年间(1368 年),由于中原一带连年战乱,田地荒芜,村庄毁灭,造成人口大量减少。而山西一带由于特有的地理位置,避开了兵火的蹂躏,反而商贾繁荣,人口众多。由人口众多地区向人烟稀少的土地移民,就成了当时统治者弥合战乱造成中原地带荒芜蛮野现状的手中之策。城北面的那棵大槐树在当时要说是一处标志性的地标,据说,大槐树当时还是处于一块空旷之地, 很远就能看到高大的绿荫。大槐树就成了当时移民来到的终点, 出发的起点。集结号吹起,移民百姓结绳而行,从此与亲人天各一方。作为见证者的大槐树兴许体味到了人间苦暖,亲人离别时的悲哀和哭声震天的悲切声。多少年来,随着树龄的增长,坐在树下还能听到大树的摩磋声,那是远方亲人思念的哭泣,大槐树也是有灵性的,它在传达着远方的呼唤,唤醒淤积的往事。大槐树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看到大槐树就不由得想起了那段移民史,它是那段移民历史的同义词。人们在一次次地呼唤中没有忘记历史,骨肉相连,悲情不断。也许是口口相传,离别之痛打动了后人,返璞归真,寻根问祖,后人们首先相互传送的,让人们记起的就是那棵见证了历史的古树——大槐树。大槐树已经老了,变作了“化石”。明朝初年,大槐树就是一棵跨越朝代的古树。它的第二代,乃至第三代子孙正与移民的后人不期相遇,古树的后代兴许也是有灵性的,它宽大的树干正演绎着当年移民的情景。而此刻已经没有了移民,只有移民的后人重返故地。

 
是瞻仰故地寻根问祖,抑或还带来对古槐树的一份敬意,这种本色的爱,会从人性与神性呈现出叠加耀眼的光芒。毕竟,这是一段挥之不去的以往,一旦谈起这段历史时,总会提到大槐树。古老的大槐树是和明初的移民史是分不开的。
树是有年龄有生命的。与大自然与人类有一种共同的默契。它的生命可以延续几代人,乃至几个朝代。周围的房屋,以至殿堂遭到毁坏。而古树有一种天然的尊贵,毁坏者似乎也深知这个道理,轻易是不会对它下手的,依过去的那句话,“那是要遭天的报应的”。古树,年代的记录者,默默走过一个轮回又一个轮回。人们对它是敬畏,还是敬仰。敬仰大于敬畏,古树老人其实是挺和善的,人们总愿意坐在它的荫下,聊作栖身之所,谈古论今。在供奉自然神的时候,对古树也有着崇拜感。祈福寿命的红色长飘带都拜托给了长寿树,古树似乎也是灵性相通的。和洪洞县的古槐树一样,人们普遍有一种不约而同的感
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有一部电影《槐树庄》,以槐树命名的村庄,那应该是一棵古槐树了,可见古树在这个村庄的地位。也许这是过去北方农村古老的象征。一个村庄有一棵古树,总能让  村里,乃至周边的居住者见异思迁,可以说出古树的历史,乃至
牵扯到村庄的历史。一部无字天书挖掘依附于历史断层中的联想,淘洗着岁月尘埃丰富记忆的宝藏。古树上的每一道深深的树纹,记载的是一段段看似平凡,却内容丰富的以往。
不但在农村,在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城市里,古树仍是人们无法抹去的一段古老回忆。洛阳的老城千年故都,虽几经变迁, 仍饱含着古老沧桑。过去,有人对老城区的古槐树作过一次探访发现,城内有古树不下 10 棵之多。其中,大部分是古槐树。
个人出书要多少钱
 
 

                                            董宣古槐树依然枝繁叶茂

兴隆街有株古槐“老干横斜, 蓊郁成荫,东西马路整个被它遮蔽了。……此树绿化部门设有标志,有 600 年历史,树干需两人合抱。”这样推算应是明初的树木,这正是洪洞县移民时期。勒马听风街有棵古槐树, 粗壮高大,传说当年因关羽在此刺探曹操军营情报而得名。如果说勒马听风街这棵古槐目睹过关羽纯属玄想的话,但兴

隆街有株古槐树可亲眼见过近代第一位美国传教士的身影,这可是真的。路东的基督教堂里就埋葬着这位传教士付一民。
在东大街东段路北董公祠有棵古槐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人称“强项槐”。董公祠是为纪念东汉大夫强项侯京兆洛阳令董宣而建。祠堂里的古槐树标志的树龄是 600 年。相传这里曾演绎过一段故事,董宣为洛阳令时,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纵容奴仆杀人,董宣不畏权势,惩办凶手。从此,董宣的名声大噪,洛阳令被冠以“强项令”的称誉,就是坚决依规办事。董宣的“强项令”由此得名。举重若轻,化瞬间为永恒。以后的戏剧《洛阳令》就是 根据这个传说而改编。
但也有一些古树却藏于深宅僻巷,不被人们注意,也是静静地伫立了几百年了。古树下不仅是栖身之所,也是诉说以往的最好场所,面对悠悠古树,那可是经历过多少个朝代,多少代人的过往,淤积了多少个历史传说。演绎了多少个壮士跨马出

 
征,强悍悲情,秋风所破,以及风花暗柳的多情故事,往往就是从“古”说起。思古之幽情,古树下的故事还多着呐。
前些年,我有机会经单位同事的一位洛阳嵩县朋友介绍,来到嵩县南部深山区作了一次探访,记得是叫龙池漫的地方。车行走到一处山坡停下来,大山深处,山高林密,一切景色都是自然形成,既无三山五岳的巍峨壮美,也无典故之托。呈现出一种原始的千年未变的状态,大自然赋予的一种美。两山峡谷间一条溪流养育了沿山的村民。旁边的一处院落,需上几级台阶,里面是一所农村小学,校舍有着农村风味,但很干净,没有院墙,走过尽头,周围的景色确有一种亚热带公园的感觉,一股撩人的山野香气。这位朋友把我们领到山边的一处坡地,在下面流水之间,蓦然山林中有几棵粗圆的银杏树直通云天,走到树跟前,仰天望去,笔直的树干竟看不到树梢,树干上标注这一棵树木的年龄是 800 年,算起来是南宋时期生长的。这些银杏树在这大深山里,依附这山间清泉,在原始山林的状态下,默默地经历了几个朝代的变迁,脱开人世间的尘埃,凡人琐事,无所顾忌于山间
的寂寞,它们经历了好几代人的爱抚和赞叹,依然挺拔茂盛,郁 郁葱葱。
古树给人以悠悠的历史感。当年瀍河桥附近的一处大酒店若少了那棵大槐树,那就少了一种特有的象征。常说,大树下面好乘凉,这是一个聚集的场所,酒店也是沾了大槐树的福气。有关古树的传说是很广泛的,元代北京首创的国子监,那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到后来这里的元代遗址荡然无存,已经无法寻觅到当年的任何遗物,只留下了一棵古柏,一棵老槐树,两棵活的灵魂。据说是国子监的第一任祭酒,(现在称这个职务就是校长)


 亲自栽种的。栽树育人,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年栽的树也有几百年了。古树是一处移不走的地标。据说,一位美国的政界要人在游览了北京的天坛之后说:“我可以在美国重建一座与北京一模一样的天坛,但我无法使它周围生满古树。”这位政界要人说的是实话。古树是无法复制的,它具有生命,也有灵魂。更不可替代的是,在不停歇的时光流动中,它总是无声息的体味这世间匆忙行走的人们——不同时代的人。
个人出书费用
 
 

                           万安山

 
每次向东远行,无论是乘坐火车,还是乘坐汽车,如果是一个晴朗的天气,向南望去,就会看到万安山的全貌。一座宁静的山神,用一种安详的姿势在静静地移动,两边的山峦推出了不规则的山峰。当透过玻璃窗凝望,总似有万安山如影随形,避不开的视线。已经快入嵩岳山界了,侧过脸去,万安山还在频频侧头斜视。万安山的地理位置,东面与嵩岳山接壤,西面是秦岭山脉绵亘数千里,大大小小的山头举不胜举,即使再挺拔高峻的山也有叫不上名字的。万安山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突显在洛阳东部一片平原上。多少年,万安山似乎并不被人们所知,只有到了朝拜的日子,才有人开始向山上张望,山上的寺庙总在这个时候才大显灵光。
万安山穿越古城洛阳与邙山遥遥相望。看山不似山,看水          不是水的邙山,它的名气可是大得很。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对这
座不是山的山大动笔墨,多少朝代的皇亲权贵葬身于此,逐渐形成了千年古墓群,就有了“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说法。其实, 站在邙山上,能望到的不过是一片连绵起伏的丘陵地,连近在咫尺的洛阳城也难望到它的全貌。这还不算,还有多处沟壑相阻。在过去,有一种荒山蛮野之感。而邙山与遥遥相对的万安山于洛阳故城来讲是阳光普照之地,而万安山倒像是遥遥几十里外的一位和善的背阴使者,左手牵着嵩岳山的余脉,右手拉着秦岭


 

一只粗大的手腕,成为一条连接的纽带。洛神云蒸雾罩中时隐时现,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秀娘也在掩面遮笑哪。
 
       
平缓的万安山,像个挑着担子的老夫。
 
万安山像一介挑夫,下垂这两个臂膀,是挺和善的,可是多少年似乎顾影自怜,独善其身,并不被人们所认知。而它处在洛阳古城相距几十里,隐隐在目,仿佛有一种神幻莫测,讳莫如深的感觉。前几年,我曾作为一名骑行者一路来到万安山。顺着一条柏油公路先到了一处村镇,又顺着一条乡间水泥路一路向上,有上坡,有弯道,也有平缓的一段。一路上孤影随形,周围绿色的庄稼与我相伴,颇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可巧,有一队年轻的骑行者打着招呼从身旁擦肩而过。看到他们三十多岁,健康的肤色,浑身充满着活力,彩色的骑行服条纹般的在队伍里变换图案。相比之下我早已过了他们的年龄,凭着一股耐力,骑到山脚下的一处客栈,把骑行的车子寄存在这里。一路向上,山高林密,是一条多少年被人踏出的自然道路,

 
拨开眼前的树枝,深深地吸一口气,爬到了山顶,心想,只登这一回了。不知是忘了登山的艰难,还是万安山这里的神秘之处还意犹未尽,第二年,又顺着这条山路做了二游万安山。而这一次正赶上山上庙会的日子。不知是上山烧香的香客急于上山,还是前去踏青的人不肯让路,沿着上山的半道上就被堵严了。汽车流,人群流,就连挑担子的村里人也无法前行。眼望着万安山近在咫尺,这次只能望而却步了。这是一次失败的旅行。
万安山看似一个普通的山却有着隐秘之处。一个活跃的思考者,用心去思,用心去想,才能真正领略出大自然中的人文地理是最值得关注的地方。挖掘历史断层中的突显,细细揣摩其中的旧有痕迹,在这里,每一处尚存的景物与历史都是渊源而不可分的。激起历史的灵感,陶冶岁月遗留的尘埃,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就如同豁然展开一帧画卷,对认知一下子扩展了上千年。
据记载,当年魏国的皇帝魏文帝曾在万安山处打猎,当时山里的动物众多,还有老虎之说。可见当时的万安山是一处荒山
野岭之地。而魏国的皇帝似乎看上了这片山高领地,他的儿子 魏明帝逝后就葬于此,称高平陵。
在万安山东麓有一个水泉村。这里有与龙门石窟同时期的北魏石窟,窟内有二主佛并立其中。这种造型颇能引起人们的一番猜测。也许这里有一段渊源轶事在里面。而时隔千年,当年的种种渊源终化为烟云,飘散而去,留给现代人的总是无限的遐想。为何没有同龙门石窟群同为一处,孤独地来到这相距甚远的一处角落安身立命,静静地留下了这段不解的传说。
万安山南山下一处僻静的地方有一座古建筑群。虽然不显


 

气势有多宏大,可在万安山的南面算得上是不多的一处古建筑群了。放眼望去,前面是一尊高以过人的白色塑像——范仲淹 像。这里就是范仲淹和他母亲及族人的墓园。入口处有一条石  砖铺道,称神道。神道两侧有护墓的石虎、石羊及文武官员伫立  两旁装点着古老的神色。中有一座石牌坊,上雕有石狮,四柱三进道,“高山仰止”铭刻其间,风刮日晒,千年不蚀。墓地内一座 硕大的石碑,上面镌刻着宋代仁宗皇帝题“褒贤之碑”,还有欧阳 修撰写的碑文,是一件宋代的珍贵文物。就连清末的光绪皇帝, 在八国联军打入京城逃难的第二年,途径洛阳,也没有忘掉八百  年前安葬在这里的范仲淹,还亲自为范仲淹题写匾额。可见,范  仲淹一生为官一直为天子所赏识。据记载,范仲淹有他的一套 治理地方的独特之处。范仲淹在南方为官时,正赶上浙东灾年, 他未让灾民逃荒一走了之,而是大行工程,留住灾民,又提高米 价,从而使外地的粮食纷纷涌来。他的举措虽使人匪夷所思,但  留住了灾民,增长了经济,难得是一件两全的事情。它所倡导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下乐而乐”成为几代人,为人处世,行为规范的座右铭,乃至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颂。
范仲淹为苏州人,没有在洛阳任职,在徐州过世。对于墓葬地的选择,后人均有一番猜测。有一种说法,唐代名相姚崇,死后埋在万安山南麓山下。他生前曾扶持武则天左右,早年丧父, 由其母一手带大。范仲淹的身世与姚崇身世有共同之处。由此, 受到同病相怜的启发,三百年后也将家族的归宿选在这里?姚崇的族墓多少年后处在一片麦田之中,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气势。而与相距不远的范仲淹祖墓群,却显示着沧桑历尽,岁月留痕。万安山平静高起的山峦下静静地演绎着千年的生离死别,被一

 
阵凋零枯燥的山风吹去,留下的是安魂,推演的是时光。
有人说,山的灵秀在于它的山川流水,巍峨壮美,以生俱来的美景,总会被人们所赞叹。而另一些就要有典故的味道,从历史的传说中,拨开时光的迷雾,窥探栩栩如生的人生故事。这些, 都会被后人带着求索的心情,走入千年的时空,从一座土丘,一片树林,山顶上一代代繁衍生息的草木中,寻到千年的足迹。要说在万安山处并不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山峦之地,历史的典故触发对这座山有了一种肃然起敬的尊崇。无字天书如果供奉于青玉案头,就能发掘出千年典籍。一个个悠远的典故记录在泛黄的线装书中,印刻在时光的记忆里。万安山已经开始被人们所接受,它的神奇力量正在被一拨一拨的游客所发现所吸引。
人有看山不喜平,若凌驾于一切山峰之上,这才算与高山灵秀相通。站在万安山山顶仰望天空,俯瞰大地,顿时感悟到天是
这样的高,大地是这般广袤,天地相连。那远处的一处土坡不就是邙山吗?住在城市中感悟不    到天地间的遥远广大,自
然界竟有这样多的不可琢磨处。这就是香客们虔诚地膜拜的原因?有的庙宇建在僻静隐秘的山林中,为虔诚的信徒修

“石林雪雾”八小景之一,山石突显形成石林状,由此得名。
 
炼净身,渲染禅境。也有许多庙宇是建在山的最青春。我早已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我们遵循着祖辈的遗训,继承了祖辈的传统,忠厚老实,规规矩矩,与人为善,诚实勤勉,厚道本分。
忠厚是善良,忠厚是宽容,忠厚是坦荡。忠厚是对人敬重,于己谦卑;忠厚是上善若水,与人无争;忠厚是洁身自好,胸襟宽广。为人忠厚,甚好!
忠厚传家万年长!
个人出书需要多少钱


关于我们 | 出版流程 | 基本价格 | 新书展示 | 精品图书 | 版权转让 | 咨询回复 | 联系我们 |
宁ICP备20000515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77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号:新出银字第061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64110022774484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