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老人出书 家族出书 单位出书 教师出书
学生出书 自费出书 博客出书 其他出书
 
 

手机:13037972986

电话:0951-7895312 7895346

腾讯QQ在线客服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新昌西路132号银川当代文学艺术中心图书编著中心园

网址:http://www.csw66.com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原创天地 > >> 信息详情

《人类生存的博弈密码 》第二章 地球“抹胸带”中的分界线(王静)

发布日期:2021-12-29 09:50:59 

为什么宜居地是在纬度 35°~51°之间
 
把北纬 35°~51°之间定为人类最适宜居住的地区,有许多读者会提出反对的意见。他们认为,就中国而言,在纬度 25°~35° 间都是生活的好地方。南京、上海、杭州、广州,以及这些大城市所在的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正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为什么还比不过北纬 50°的黑河、满洲里地区呢?
这些读者肯定是把今天的现状看成了历史的永恒了。
如果我们穿越到过去,找一个夏、商、周朝的人出来,或者让秦始皇与汉武帝来代言,他们一定会否定今天读者的看法。
以广州、上海来说,这些城市肯定是比长安、洛阳繁兴得晚了许多年。在古代时,上海这座城市还没有出现,而广州(番禺) 还是蛮荒之地。

 
据《广州市志》记载,公元前 214 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南海郡尉任嚣在古番山和禺山上修筑了番禺城,俗称“任嚣城”。任嚣死后,赵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城,第一次把城区扩大到周长 10 里,俗称“越城”或“赵佗城”。
至唐宋元三代,广州人口数达 12~20 万人。
而唐代长安的人口。估计约为 170~180 万人。
上海繁荣得更晚,清朝道光年间,1843 年,上海正式开埠。人口也仅达 52 万余。
而南京呢?到公元 229 年,孙权在武昌称帝,于 9 月迁都于此,称作建业,才为南京建都之始。在这之前,汉代长江以南的城市只有吴都(苏州)、山阴等少数几个,这时增加了建业和武昌两座大城。到吴国亡时,孙吴在籍人口有 2562000 人,其中户数
53 万、民口 230 万,学者考虑到未纳入统计的人众,认为东吴总
人口有 550 万人以上。而首都南京(建业)的人口,最繁华时有
20 万人。
据《通典》卷七《食货》载,到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公元 754 年),全国有 907 万户,52880488 人。当时全国有十五道,秦岭淮河以北有人口 3000 万。人口最多的是河南、河北两道及淮北地
区,这些地区合计人口接近 2000 万。首都京兆府长安人口达到
196 万,东都河南府洛阳则有 118 万人口。
引一句王勃的《滕王阁序》:说南昌是“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由是看,今天的湖北、湖南之域,浙江古越之地, 还都十分荒凉。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中国几个主要大城市的纬度: 广州市政府(越秀区):北纬 23° 08′。
浙江杭州:北纬 30° 3′。
上海:北纬 31° 11′。
南京:北纬 32° 24′。
西安:北纬 34° 15′。
洛阳:北纬 34° 37′。
北京:北纬 39° 54′。
这说明,中国的古代,从夏、商、周、秦汉到唐、宋、元、明、清。要让民众自由选择的话,大都还是想居住在北纬 35°左右的地方。
而中国南方的开始繁荣,则是有着明显原因的。一是由于历次战乱,汉民族的大量南迁避难,是他们开发了南方;二是由于地球天气的转暖和科技的发达,南方的地域也成了宜居之地。在国际上,公认为从北纬 47°线处存在着一条黄金的奶源
带。因为北纬 42°以北地区,纬度适中,热量充足但不炎热。大部分位于半干旱区,降水少,但不干旱(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而草类又极其丰富、有多汁牧草(西欧)为其发展乳畜业提供了可能。
而中国的奶源主要也分布在国际公认的中温带季风气候区
(北纬 42°~47°),这个饲养带横贯东北、西北和华北草原带,包括 “三北”地区的大部分省份和胶东半岛,集中了全国 70%的奶牛和超过 60%的原料奶,这些地区因为适宜养殖奶牛,牛奶产量大,质量高,所以被称为“黄金奶源带”。传统上有内蒙古、新疆、东北、河北“四大黄金奶源带”的说法,近年来四川奶源带和济南奶源带也被加入这一行列,被总称为“六大黄金奶源带”。自费出版#自费出版网#自费出版流程#自费出版费用
  
国际上公认的黄金奶源带的说法,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在我们划定的北纬 35°~51°的地域内,不仅是人类生活的最好地段,也是牛羊马群的最好的养殖区域。试想,牛羊马能够供应人类的奶品和肉类,还能成为人类的运输与交通的工具,马匹如果训练成战马,就可以组成骑兵去打击侵略者。这就不仅仅这一带是气候温度不冷不热、水源丰富适合人类的宜居地,甚至连牲畜牧养、战争装备都具有了。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占据了这样一个地区,就不但得了天时之便,也得了地利之先,这个民族便肯定有了发展壮大的机遇。

一条永难弥合的“楚河汉界”
 
让我们先来观察一下下面这两幅地图:

 第一幅图中的黑斑区域,与第二幅图中的绿色标注密集区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欧亚最大的草原带。
这条草原带从中国的大兴安岭起步(再往东面是太平洋),一直向西,到达西欧的最西面,那里面临着大西洋,直线距离有一万多公里,中间几乎是毫不断线地连接着。
这个区域大约位于北纬 42°~51°之间。
不言而喻,有了丰盛的牧草,就能牧养牛羊与马群,所以,这一带就是天然的游牧民族聚集地区。
就中国而言,北纬 40°线通过的是如下一些地区:
 
40°N
辽/大连北、冀
/秦皇岛、津、京、晋/大同、内 蒙 / 鄂 尔 多斯、甘/敦煌、新/喀什北
辽东半岛、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太行山、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
黄河、 塔里木河、 迁安铁矿、大同煤矿、准格尔/东胜煤矿、玉门油田、包兰线、兰新线、津京唐工业区、南疆长绒棉基地
有地理常识的读者看过这条北纬线之后,一定知道在这一条线起始,一路向北,就是内蒙与蒙古国连结的大草原区了。
中国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图依据历史与地理学家的说法,人工建筑的长城当然是一条两种民族的分界线,但是还有一条自然的分界线,那就是阴山山脉,它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山地大部由古老变质岩组成,在断陷盆地中有沉积岩分布。煤藏丰富。阴山山脉是中国季风与非季风区的北界,属温带半干旱与干旱气候的过渡带。阴山山南为外流区,属黄河、海河水系,流水侵蚀为主,河流溯源侵蚀与分割作用较强烈,沟谷深切,地面破碎;山北为内流区,河流稀少,水量小,侵蚀基准面高,阴山山脉自古以来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的天然分界线。
而阴山山脉的北界的纬度正好是北纬 42°。它仿佛一座巨大的天然屏障,同时阻挡了南下的寒流与北上的湿气,因此,阴山南麓的雨水较为充沛,适宜发展农业。也是黄河流域的北部界线。
因此,在地球的这十六个纬度之间,存在着自古以来的两个打打杀杀的“冤家对头”,或者叫做时而敌对时而友好的“邻居”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它们的分界线,就是北纬 42°线。
于是,在 35°~51°的 16 个纬度中,农耕民族占据了 7 个纬度;
而游牧民族占据了 9 个纬度。

 
游牧民族生存依赖的就是那一片大草原,草原没有了,他们也无法生存了。所以,他们既走不出草原,也无法生活在向北更寒冷的地区。
但南方的农耕民族却不一样,他们还可以向南发展,可以扩大到北纬 30°甚至更南的地区,尤其是科技发达的今天,像中国的海南岛地区也成了宜居地(海南岛北纬 18°~20° 07′),它与夏威夷(18° 55′~21°)差不多是一个纬度线上。这个本来是炎热的纬度,今天成了度假圣地。
让我们把镜头从东方摇向西方,风景都一样存于这条带子上。
大约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在采集种子和狩猎的基础上,有了原始的农耕和畜牧业,渐渐形成了两大类型的生产活动
——农耕与游牧。农耕世界必须有雨量充足、灌溉便利、土壤肥沃的地带,如西亚、东亚和东南亚、中南美洲、北非等地。农耕地域要有适合水稻或小麦生长的温热带多雨之地。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的麦类种植技术,向东西两翼分别扩展。向东:东北到伊朗北部、阿富汗;东南:到印度河;向西:进入爱琴海诸岛和希腊, 再深入中欧、南欧和东欧。而中国和东南亚培育的水稻,中南美洲培育的玉米,也逐步向各自周围地带扩散。就亚、非、欧大陆而言,农耕世界的范围大致包括:中国的黄河至长江一带;印度的印度河至恒河一带;西亚、中亚由安纳托里亚、美索不达米亚至伊朗、阿富汗一带;北非的尼罗河下游和地中海沿岸地区;欧洲由地中海沿岸至波罗的海之南部、不列颠至乌克兰一带。由此形成了一个绵亘于亚、非、欧大陆两端之间、偏南的长弧形农耕世界,就整个世界而言(包括地球背面的美洲地区),就位于北纬 42°以南的地区内。
在与这个弧形农耕地带相邻的偏北地区,有着另一个人类广泛活动的区域。这就是游牧世界。游牧世界据有雨水稀少、草原辽阔的地带。在亚欧大陆中部草原地区的范围,几乎和农耕世界平行。东起西伯利亚,经中国东北、蒙古、中亚,咸海和里海之北,高加索、南俄罗斯,直至欧洲中部。这是一个与农耕世界南北相对、由东向西平行而行的另一个世界。
这两个世界的分界线,大体为:兴安岭、燕山、阴山、祁连山、昆仑山、兴都库什山、扎格罗斯山、高加索山和喀尔巴阡山等山脉。这一系列山脉的南部为农耕地带,北部为游牧地带。
这两个世界两类民族平行生存与繁衍,有着许多的交集
——和平贸易和争抢掠夺。彼此产品的交换和交流成为双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共同需要。但是,我们还可以常规地设想,一旦北方天寒地冻,牛羊成群死亡,积雪覆盖了北方原野,游牧民族衣食俱缺的时候,就会向南方来进行劫掠,于是侵略与征服也时有发生。其中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1)发生于公元前 2000 年代前期,印欧语人对西亚和印
度的入侵;喜克索斯人对埃及的入侵。(2)发生于 1000 年代中期左右,匈奴人西迁和日耳曼人对西罗马帝国的征服;阿拉伯人对农耕世界近一半地区的占领。(3)发生于 13 世纪,蒙古人对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西欧大片地区的征服。然而令我们十分纳闷的是,这种战争往往是游牧民族取得胜利,而南方的农耕民族则往往放弃了自己的家园一味地向南方撤退(或者叫迁移)。这个原因我们想一想也是可以猜到的。农耕民族往往是个体经营,一家一户居住在井田制的方格里,日出而作, 日落而歇,他们很难组织起强大的对抗兵团。而游牧民族却不一样,他们天生就生活在马背上,唐朝诗人高适有《营州歌》云: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这就是说无论是青铜器时代还是铁器时代,有了马刀和坐骑,胡儿十岁就都是一名能打仗的战士了。于是,游牧民族本身具有了三个不可或缺的优势,一是他们的单兵素质天生就好;二是他们的机动性(突袭的速度)要远高于步兵;三是他们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中逐水草而生,造就了他们坚韧和看淡生死的冷酷性格。到他们无法生存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是抢掠,并且不认为这是罪恶的事。而农耕民族面对着十倍速度的战马,他们只得筑起长城、围城之类的体系来抵抗。当南方国家还算强大的时候,就能战胜敌人或者维系和平,一旦内部斗争引发了内乱,则任何防御体系都如纸糊般不堪。
因此,每一次南北方对抗都会有一个大同小异的结果—— 游牧民族胜利而农耕民族失败。根据许多次统计而得出的结论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胜负比是 10∶1。#自费出版一本书多少钱#自费出版一本书需要多少钱#自费出版一本书要多少钱
关于我们 | 出版流程 | 基本价格 | 新书展示 | 精品图书 | 版权转让 | 咨询回复 | 联系我们 |
宁ICP备20000515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77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号:新出银字第061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64110022774484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