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老人出书 家族出书 单位出书 教师出书
学生出书 自费出书 博客出书 其他出书
 
 

手机:13037972986

电话:0951-7895312 7895346

腾讯QQ在线客服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新昌西路132号银川当代文学艺术中心图书编著中心园

网址:http://www.csw66.com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书展示 > >> 信息详情

秦淮夜谈

发布日期:2021-10-28 11:03:05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秦淮夜谈 / 金毓平著. --北京:团结出版社,2021.10
(南吟北唱 / 张露群 杜哲 主编)
ISBN 978-7-5126- 9193-3
 
Ⅰ. ①秦… Ⅱ. ①金… Ⅲ. ①散文集-中国-当代
Ⅳ. ①1267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21)第 196189 号
 


                                              目  录
                                        content

人物长廊

从探花到闽浙总督的董教增………………………… 吴惠风  /  002
王以旗贵不易居……………………………………… 濮小南  /  007
一代学者严长明……………………………………… 吴惠风  /  011
清初廉吏陈鹏年……………………………………… 王经强  /  014

城市记忆

南京民国时期中国农民银行总行行址考…………… 濮小南  /  020
南京文正书院建院始末……………………………… 金毓平  /  024
瞻园路126号前世今生… ……………………………… 谷万中  /  027
长乐路中段旧貌……………………………………… 马学仁  /  030
贡院门前那条街……………………………………… 谷万中  /  034
西北穆斯林南京的家——三省会馆………………… 郑自海  /  042
明初南京涉外宾馆“叫佛楼”史实新考… 郑自海  郑宽涛  /  046
“秦淮两瞻园”摭谈………………………………… 袁  蓉  /  052

城南往事

自有此官从无此公…………………………………… 金毓平  /  060
胡正言与《十竹斋书画谱》………………………… 濮小南  /  063
钟惺秦淮河畔著书立说……………………………… 雁  夫  /  069
秦淮才女赵姬注解《列女传》……………………… 金毓平  /  072
吴非熊寓居秦淮……………………………………… 金毓平  /  075
乞丐王七与朱元璋(二)…………………………… 王庆顺  /  078
石桥巷口白练裙……………………………………… 金毓平  /  084
武酉山与“卖履翁”王生香………………………… 杨璐璐  /  087
遗民诗人林古度贫居乌衣巷………………………… 雁  夫  /  089
袁中道结社秦淮……………………………………… 王经强  /  095
江南贡院科举与中秋………………………………… 尹  磊  /  100
南京首枚一等奖……………………………………… 马学仁  /  103

白门忆旧

从老门东走出的著名歌词作家卢咏椿……………… 金  戈  /  106
缅怀恩师卢咏椿……………………………………… 高安宁  /  112
心中的歌……………………………………………… 金立安  /  118
南京古琴书画家……………………………………… 赵子云  /  122
秦淮风物
和菜与敬菜…………………………………………… 马学仁  /  128
南京斗鸭史话………………………………………… 马学仁  /  130
秦淮酒令……………………………………………… 马学仁  /  132

史海钩沉

清代尊经书院十位院长和主讲……………………… 杨献文  /  136
顾璘轶闻集萃………………………………………… 吴  一  /  140
尚书巷里三进士……………………………………… 王经强  /  144
淮上札记(续)……………………………………… 杨献文  /  149
江南贡院走出来的进士…………………… 王  凡  吉益乐  /  152
国子学大事记………………………………………… 吴惠风  /  158

志文点校

《太平寰宇记·江宁县》……………………… 濮小南点校  /  168
瞻园赋应许仙屏方伯 教并序己丑(陈作霖)
金毓平校注  /  173

碑碣园地

南京庐江试馆及其二碑文…………………………… 吴  一  /  178
旧志重刊
瞻园志………………………… 诸青来 署检  邱晓明 点注  /  186



节选

从探花到闽浙总督的董教增
吴惠风

       闽浙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福建、浙江二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福建、浙江的军民政务。有清一代,南京籍仅走出两位总督,一位是两广总督邓廷祯,另一位则是本文主人翁董教增。

       董教增(1750-1822),字益甫、益其,号观桥,江宁府上元县人。其曾祖志道、祖法建均为平常人,不曾取得功名。父董以学,字敏修,“安贫厉节,殖学工文”,因代人受过的义举,以岁贡荐与武英殿修书,选授赣榆训导。董教增少年敏悟,喜爱读书,“七岁能全诵五经”,小小年纪即以博学闻名遐迩。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方 19岁的董教增补为诸生。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环境,更加发愤读书,以书为伴,锲而不舍地探索追求,每有所得,辄撰写成文,随时与师友切磋。受到“一代儒宗”、乾嘉学派代表人物、少詹事钱大昕的器重,董教增关于阐述《汉书》数十事的见解,也为钱大昕认同撷入其代表作《廿二史考异》中。

       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帝南巡,董教增以生员献诗赋,钦赐为内阁中书。后中乾隆五十二年丁未科进士,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授职翰林院编修。其时和珅权倾朝野,炙手可热,朝廷官员多逢迎拍马,趋走其门下,唯独董教增“严正自守”,与其保持距离,从不来往。散馆改吏部主事,补吏部考功司主事,升文选司员外郎,乾隆五十九年(1794),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再擢郎中掌文选司印。吏部则例繁杂,一般人记不清,而他能娴熟掌握,对号入座,不给劣官污吏有钻空子的机会。

       嘉庆四年(1799),董教增以四品衔,道员身份进川。至清道光元年(1821),“皇上特命归乡调治”,二十多年封疆大臣的仕途中,他官运亨通,顺风顺水,为官勤廉兼备,保境安民,发展生产,关心民瘼,敢于为民作主和请命,给百姓办了很多实事和好事,为时人所敬重。

        董教增任道员不到一周,朝廷加其署盐茶道,不久又升为按察使。当时川匪余孽窜渡嘉陵江,川西一带百姓饱受川匪侵扰,纷纷逃往成都避难。成都官民担心难民进城,会破坏社会秩序,带来祸乱,紧闭城门不接纳。董教增闻讯后,力排众议劝阻。他说:“成都民,吾赤子也,川西民独非吾赤子乎?”在他组织与治理下,数万难民得以入城安居,秩序井然。

        他在四川任职时,民间风俗崇尚奢侈、豪华,董教增尽力矫正这种时弊,要求公宴不用优伶,力求节俭。一次,总督勒保请他到府上饮春酒,至勒保府门前,门卫进去通报时,忽闻舞乐曲之声传出,立刻返身离去。勒保为此撤去乐队,方才进门与其畅饮,一时间,民风得以改变。

        次年,峨眉山等一带“猓夷”(当时对彝族的蔑称)聚众滋事,百姓正常生活受到骚扰,在抚剿意见不一的态势下,有好事者想借此获取军功,积极主张发兵围剿,董教增认为“兵者,圣人不得己而用之,若玉石不分,概行殄灭,非所以广皇仁也。坚不允”,在事态可控前,悄悄安排得力官员前往,得知这是少数别有用心者嗾使所致,仅捉拿夷民滋事者六人,汉民挑衅者十一人归案处置。因他不兴师动兵,而能得到百姓们的心悦诚服,嘉庆帝还下谕嘉奖。不久,董教增调往贵州任按察使。嘉庆九年,又调回四川任布政使。他治下有名官员,近来办事丢三拉四,说话颠三倒四,原来这名官员见到刚上任的布政使,竟是当年被他羞辱的一名举子,紧张得丢魂失魄,只想趁董教增未曾发觉,辞官避险。董教增听说后,冥思苦想,才忆起这尘封久远的往事。

        那年,也是槐花黄,举子忙的日子里,董教增独自背着行李,徒步前往京城赴试,在途中遇到一艘前往京城的船,当时是久雨初晴,道路泥泞湿滑,行走困难,便请求搭乘这船进京,船老板欣然同意。谁知这船为一巨绅的两位少爷包下,他俩虽未表示反对,但面呈不悦之色。有一天,董教增在舵旁读书,船舱中的两位少爷,正在饮酒唱歌,听到舱外的读书声非常厌恶,便出舱大声斥责,董教增称自己是前往京城赴试,表示歉意。但那两位少爷不依不饶,还取笑说:“你这么寒酸的人也要去博取功名吗?”旁边的下人也纷纷随声附和。董教增不堪羞辱,只好上了岸……想到这陈年往事,他哑然笑笑,特地将这位官员请来好言安慰,并说:“韩信胯下之辱都能不记仇,我哪能连古人都不如呢?你也不要为这区区小事而耿耿于怀了。”他这宽以待人,不计前嫌之器量,得到人们的赞赏。

       嘉庆十三年(1808),董教增升为安徽巡抚。上任尹始,他便清理、审结数百起陈年积案,让这些人卸下包袱轻装生活。又查明全省亏空情况,弄清来龙去脉,奏请朝廷豁免等。

        由于海盗卷土重来,嚣张至极,朝廷敕文敏公百龄前往两广剿灭,百龄踌躇满志,路过安徽时留下一首诗给董教增,诗中有“岭南一事君应羡,杀贼归来啖荔枝”的诗句。后来,董教增调往广东。在广东巡抚任上,招抚了很多海盗。有的虽然已招降,但当海盗时放羁惯了,还有骚扰邻里的事发生,董教增惩治有力,但不妄杀一人。他招抚了海盗头子张保之后,给文敏公写信说:“过去蒙您赠诗。其中有一字应当改,‘杀’改成‘抚’,即‘抚贼归来啖荔枝’。”还有一次,曾有一名广州死囚,遇大赦而减为充军。因充军时逃窜被获,准备处斩。董教增认为虽然该犯罪上加罪,但按律条不该杀,可按察使不同意。他问按察使:“这个犯人可以不死,你干什么一定要杀他呢?”按察使说这是广州守备拟定的回复。董教增以唐诗人元次山《舂陵行》诗句“安人天子命,符节我所持”开导,又因总督蒋攸铦也认为董教增所言极是,终于使那名广州死囚免去处斩的极刑。

       在安徽巡抚任上,最棘手的是如何解决“棚民”问题。棚民,即在山上搭棚居住的流民,安徽是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朝廷一再要求安徽将宁国、池州、广德等各府州的棚民遣送回籍,董教增认为安徽棚民数量庞大由来已久,如果驱逐棚民,禁止他们开垦和种植山地,那棚民失去了生计,容易引发事端。如果允许棚民继续开发耕种山地,也不可避免地造成生态灾难。如山洪、水灾和干旱等等,更多的百姓遭殃。在此形势下,他“两害相权取其轻”,不是驱逐,也不“以邻为壑”,而是加强管理,承认其合法性,建立保甲之类的基层组织,同时制定避免和修复生态灾难的根本措施,并严格执行。其举措,得到关注民生的文人梅曾亮等赞同,梅还专门写了篇文章《记棚民事》予以推介。

       嘉庆十五年(1810),董教增调任陕西巡抚。陕西自嘉庆元年(1796)以来,多次经历战乱,经济凋敝,民生困顿,老百始愁眉苦脸。董教增一改以往在安徽驭下颇严之策,采取宽松之策,尽可能多出台惠民举措。如开放榆林采检之禁令,惩治不法富豪等等。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凋敝经济才呈现复苏的曙光。他还在汉中知府严如熤的支持下,进行盐政改革。如将兴安(今安康市)、平利、旬阳、白河等七县,旧食用河东引盐,改食用花马池盐;榆林、绥德、吴堡、米脂四州县,一向食用土盐,民力难以支付。董教增便恢复为原有办法,由州县颁发小票,每票五十斤,这既方便运输又节省了开支,受到老百姓的交口称誉。

       嘉庆二十二年(1817),董教增升为闽浙总督。他清除多种对船只的禁令和限制,方便渔民出海作业,查明福清地面豪绅林弥高抗捕、胁众抗捐,严令福州守备参将,拿获林弥高。他亲自审讯,查获其劫持全邑不准纳粮的信,以及自供状,马上将林弥高斩首示众。使多年的积欠的粮食得以全部收缴入库,那些祸害百姓的人也不得不洗心革面,老老实实做人。此外,董教增针对漳、泉两州府多持械争斗、劫掠财物,将五名罪魁祸首就地伏法,让受案情牵连的数百人受到教育,也让当地凶悍的习俗得以改观。

       此外,董教增对辖下的文化事业非常关注,据成都《锦江书院纪略》载,咸丰八年(1858),书院藏书仅 24 种 197 册。不敷学子们学习需要,但又一时无法解决。时任四川布政使的董教增闻讯后,率先垂范,捐出随身相伴几十年的藏书 7 种 159 册,一时引得官绅捐书蔚然成风,书院藏书量得以激增,也使锦江书院成为今四川大学主要历史源头之一。

       在陕西巡抚任上,见汉中古城断壁残垣,急待修葺,立即奏启朝廷拨款,得朝廷拨银六万九百五十两,工程包括砖包城身,修建炮台、卡房、马道、护城河吊桥、碉楼、城楼等,这是汉中城墙最后一次大的修葺。被勒石记进《汉中府修补城垣碑》,碑现存汉中市博物馆。

       在闽浙总督任上,他景行先贤,重建理学大师朱熹创建的考亭书院,将集成殿外两庑改建为沧洲精舍和竹林精舍,又建报德祠、道源堂、碑亭等。后又重建朱熹墓,事载《建阳县志·卷三》。同样,他也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曾牵头与福建巡抚史致光、布政使司明山,以及台湾府(其时台湾尚未单独建省)知府郑佐廷等人共同上奏朝廷,旌表今台湾省新竹市市民杨居娘并修建“杨林氏节孝坊”。杨居娘十七岁嫁给林炽为妻,二十四岁丧夫,因殉夫未果,便抚孤孝亲,坚贞守寡二十一年后去世。该坊四柱三间,三层,为台湾省新竹市历史最悠久的节孝坊,至今依然矗立在新竹市北区,为该市古迹之一,也是旅游者必去之景点。

       董教增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当官不阿,在督抚中最有名。长年的封疆大臣的生活,南北奔波,小病未能得到治疗,以致酿成重病缠身,直至道光元年获准“以疾解任”。

       道光二年(1822)七月二十六日,董教增卒于上元里第,年 73岁。皇帝特下诏悼念,赐祭葬,谥号文恪。入祀乡贤祠。其夫人蔡氏,诰封一品夫人,先董亡故。次年三月二十八日,董与蔡夫人合葬于聚宝门(今中华门)外姚家山。董有子三人,长子斯寿,字松门,工诗词,好书画,以荫为员外郎;次子斯福,官至建昌知府。斯寿子宗远,字瀛洲,性和厚,以荫官至给事中,道光年间,曾上疏弹劾两江总督牛鉴为政软弱不作为,授官湖北粮道。


王以旗贵不易居
濮小南

       明代中期的聚宝门(今中华门)外,南门外大街、米行街、西街、小市口、窑湾街等街巷,商贾云集;米行、箩行、筲行、斛行、八鲜行、驴行等商行,沿街林立,是当时南京最繁华的商业集中区之一。街巷南北纵横,商店鳞次栉比。伴随商贸发展应运而生的酒楼茶馆和饭庄浴堂,兴盛发达,名驰海内,著名的红灯区十六楼中的集贤楼、乐民楼、来宾楼、重译楼,就设在聚宝门外西街窑湾一带,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实在是货真价实的南都消费型商业街区。就在这喧嚣的闹市中,诞生了一位明朝嘉靖时期的能臣循吏——兵部尚书王以旗。

       王以旗(1486-1553),字士招,号石冈,江宁(今南京)人,生于南京南门外西街小市口王家宅院。自幼聪颖,少年入庠。正德二年(1507)丁卯科应天府乡试中举。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殿试三甲第 48 名进士,授上高(今江西宜春上高)知县。其时,上高县境内的华林山上,盘踞着以陈福一为首的一伙贼众,结寨山中,经常出山扰民掠夺,气焰嚣张,致使百姓人心惶惶,四境不安。王以旗及时组织乡兵,村村落实,以抵御山贼来犯。期年之间,山贼技穷,鸟兽星散;县境之内,复归安宁。百姓额首相庆,深感以旗之恩。

       正德十四年(1519),迁升监察御史,出按河南。当时,江西南昌的宁王朱宸濠(1479-1520)起兵造反,时局动乱。镇守太监刘璟倡议停止河南乡试,王以旗随即怼之曰:“河南距离江西那么远,罢试无名,一点道理也没有。”刘璟闻言无语,乡试得以正常举行。刘璟又竭力鼓动武宗皇帝朱厚照(1491-1521)御驾亲征造反的朱宸濠,牒令河南供应军饷白银四万两,巡抚召开会议讨论,王以旗坚决反对,遂使征饷计划落空。

       嘉靖元年(1522),世宗朱厚熜(1507-1566)即位之初,即准备追尊其父兴献王朱祐杬(1476-1519)为帝,王以旗认为此举于礼制有悖,大胆上书,抗言不可。皇帝当然不会听一个小御史的劝告,还是敕尊其父朱祐杬为兴献帝,庙号:睿宗。但是,十分欣赏王以旗的直言敢谏,迁任其为兵部右侍郎。数年后,迁升为光禄寺卿,位居“三公九卿”之列。

       嘉靖十七年(1538)七月,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今湖北十堰)。王以旗赴任伊始,正遇治内的房县、竹山、竹溪、郧西等地盗贼蜂起,竹溪县主簿被杀,百姓诚惶诚恐,不可终日。其时,又遭天灾,民生艰难可想而知。王以旗采取两项措施:一方面开仓施赈,按籍簿每户准给耕牛种子,使安生理;一方面二丁出一,按村庄组织乡兵以拒盗匪,四境遂安。郧民庶众,无不感激。翌年,上呈《楚豫陕川四省交会图》,以示郧阳地理位置的重要,希望得到朝廷的额外关注。郧阳西南天马山的景观,十分秀丽,为避免此山被无良小人滥占,王以旗令人在山上建亭凿洞,名之曰“天马亭”“日月窟”。时至今日,仍是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

       嘉靖二十年(1548),大旱,运河徐州段几乎水竭干涸,漕运舟船,大部搁浅。朝廷任命王以旗以右佥都御史总理河漕。是年五月,以旗到任即组织开工疏浚,历时八个月,第二年(1549)春,工程竣,渠水通。王以旗因此进阶一等,旋拜南京右都御史。

       在外地为官的二十多年间,王以旗每次回宁探亲休假,总是命车马停在离小市口远处的空地上,然后,自己简装轻随,步行回到小市口的宅院。此次返回南京为官,他更是谨慎,从不扰民,深受四邻父老的称赞。其父与邻翁知己为友,王以旗自幼以伯父相称,至老不改。当时,他的同僚都觉得其处于民间市廛的三间旧屋,实在太简陋,与他的高官身份极不相配,纷纷劝其择居搬家。某日,应天府赵府尹对王以旗说:“你住在城外路远,上朝回家都太不方便了,应该换到城里来居住。”正巧,当时城内羊市桥(今建邺路张府园)北有座宅院要出售,王以旗就带了两个随从,前去看房。刚进大门,他四下打量一番后,急忙退了出来,两个随从感到王以旗的举动有点莫名其妙,就问他为什么不多看几眼。王以旗回答说:“这座府第,门庭广大,少说也得七八个仆人看守,像我这样的老书生,哪里有钱雇得起这么多仆人啊!还是住在老地方吧!”一直到死,王以旗都没有搬过家。万历探花顾起元(1565-1628)在《客座赘语》中,对王以旗清亷之品有极为真实的记载:“王襄敏公以旗,家在聚宝门外小市西,去驯象门里许,屋宇朴隘,居之自若也。为都宪(南京右都御史)时,每过家必引避小市路口,曰:‘此皆吾邻居父老子弟为贸易者,吾不忍以车前三驺妨其务也。’邻有老人与封翁(以旗之父)善,公幼(以旗幼年)以伯父呼之,既贵犹不改。后有谓其郊居不便,劝市羊市桥北徐宅者,公一目即报罢。同年赵大尹守问其故,公曰:‘此府第也,门厅广大,必常得青衣者数人守之,吾一老书生,安能办此,矧儿辈邪。’卒老旧居中,其门厅仅如中人家。”推己及人,报残守缺;清正人品,堪称楷模。

       嘉靖二十七年(1548)三月,奸相严嵩(1480-1569)把持朝政,排斥异己,谗杀三边(延绥、宁夏、甘肃)总督曾铣(1509-1548),未几,又谗杀大学士夏言(1482-1548),一时朝野哗然,人人噤若寒蝉。当时,蒙古鞑靼俺答部屡犯三边,边关岂能无帅,仓卒之间,朝廷敕命王以旗以兵部尚书代理三边总督,赴甘肃兰州。到任即遇俺答部从青海东还,一路大肆掠夺,永昌(今甘肃金昌市永昌县)深受其害。镇羌总兵官王继祖,率部打退了这股俺答流寇。不久,它们又卷土重来,骚扰镇番(今甘肃民勤县)、山丹(今甘肃张掖山丹县)等地,王以旗急令帐前部将蔡勋、马宗援二人,率领骑兵部卒与之展开激战,三战皆捷,前后斩敌首 140 余级。论功,朝廷荫封以旗一子。已而敌寇又聚集数万兵卒屯于宁夏塞外,伺机大举南侵,王以旗亲率众将士奋力出塞抗击敌寇,斩敌首 60 余级,敌寇见三边将士斗志高昂,顿丧再战之勇,乘着月色朦胧纷纷向北逃遁。三边因此获得安宁,延绥(今陕西榆林)、宁夏的马市又重新开放,交易各种骏马达 5000 匹以上。负责维持马市治安的俺答部酋长狠台吉,认真公平地约束交易,自始至终没有发生一点冲突,圆满成功,皆大欢喜。王以旗将三边的战况及开放马市和文武将吏功绩等,悉数呈报朝廷,受到皇帝的赞赏,诏令:“录延绥将士破敌之功,大赉三边二镇文武将吏,以旗复赐金币,再荫一子。”王以旗在三边镇守六年,修延绥城堡 4500 余所,又筑兰州边垣 400 里,确保了西北三边的靖安和平。

        嘉靖三十二年(1553),王以旗卒于任所,兰州及三边军民为之罢市,以示哀悼。诏:赠太子少保;谥:襄敏。再予一子官。以旗生平,清廉正直,文能成章,武能御敌,不骄不躁,堪称良臣。著有《河漕奏议》《王襄敏公集》等,后世珍之。归葬南京南门外祖堂山西南麓,历经岁月风霜,墓冢至今仍在,《南京文物志》有较清晰的记载:“王以旗墓。在中华门外祖堂山西南麓,江宁县东善乡王家坟村。王以旂(1486-1553),字士铭(招),号石冈,江宁(今南京)人。正德进士,历官知县、按察使,世宗时累迁至兵部尚书。后代为总督三边(延绥、宁夏、甘肃)军务,屡败‘套寇’,修延绥城堡 4500 余所。又筑兰州边垣,边镇以安,为保卫西北边疆作出了卓越贡献。死后加太子太(少)保,谥‘襄敏’。有 < 漕河奏议 >< 襄敏集 >。墓前原有神道碑一,石狮、文臣、武将各一对。碑上刻有[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太子太(少)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王(襄敏)公(以旂)碑(之墓)]等字。现仅存文臣一,武将二,馀皆毁于‘文革’期间。墓室早年已被盗掘。武将高 2.60 米,一倒一立;文臣底部埋入土中,地面部分高 2.80 米,宽 0.90 米,厚 0.40 米。雕刻纹饰粗拙,1982 年,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堪慰襄敏公在天之灵矣。


关于我们 | 出版流程 | 基本价格 | 新书展示 | 精品图书 | 版权转让 | 咨询回复 | 联系我们 |
宁ICP备20000515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77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号:新出银字第061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64110022774484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