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老人出书 家族出书 单位出书 教师出书
学生出书 自费出书 博客出书 其他出书
 
 

手机:13037972986

电话:0951-7895312 7895346

腾讯QQ在线客服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新昌西路132号银川当代文学艺术中心图书编著中心园

网址:http://www.csw66.com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原创天地 > >> 信息详情

《家国人才的雄起密码》第四章中国十大姓氏、十大望族和八个人才高潮(王静)

发布日期:2022-01-19 15:50:18 

人口众多的十大姓氏
 
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全国姓氏中以李姓最多,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王姓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 是中国第二大姓。张姓人口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一,是当今中国第三大姓。
排名前十位的姓氏是:
1. 李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94%= 95,300,000 人。
2. 王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41%= 88,900,000 人。
3. 张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07%= 84,800,000 人。
4. 刘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5.38%= 64,600,000 人。
5. 陈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4.53%= 54,400,000 人。
6. 杨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3.08%= 37,000,000 人。
7. 赵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29%= 27,500,000 人。
8. 黄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23%= 26,800,000 人。
9. 周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12%= 25,400,000 人。
10. 吴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05%= 24,600,000 人。
(这十大姓氏的总人口约为 5.5 亿人)
当我们细看排列前几位姓氏时,就会发现,历史朝代中当过皇帝的那个姓氏,总是占据着人口的优势。
例如,汉朝是刘家的天下,所以刘姓占据着第四的位置。唐朝是李家的天下,所以李姓占据着第一的位置。
宋朝皇帝姓赵,所以排在第七的位置上。 南北朝时的陈朝皇帝姓陈,所以排在第五位隋朝皇帝姓杨,因此排在第六的位置上。
三国时的吴国皇帝姓孙,因此排名在十二的位置上。
明朝的皇帝姓朱,则被排在第十四或第十六的位置上(朱姓占全国总人口的 1.21%)。
在中国,这个人当上了皇帝,他的姓氏成为国姓,无疑是最荣光的一件事情。而他所在的家族也能够兴旺发达。这段时间延续得愈长,这个家族就愈兴旺,汉朝立国 400 余年,唐朝立国
300 年,当然会繁兴出一个巨大的族群。这是不言而喻的。
排在十位前的王、张、黄、周、吴,则有另外的说法,他们的祖先本身如果不是帝王,就是出身于帝王之家。
王姓:
大多为帝王的后人。
  1. 周文王第15个儿子高的后裔,因本来为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陕西、河北等地;
  2. 东周灵王太子姬晋被废为平民后,世人因其原来为王族而称之“王家”,以后便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山东胶南县、山西等地;
  3. 出自子姓之王,是王子比干的后代。比干被昏君纣王剖腹致死后,其居住在河南卫辉的子孙改姓王,这支王姓后来又发展到天水、东平、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等地。
  4. 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信陵君的孙子在灭国后逃往泰山, 因原为王族,就也以王为姓。
  5. 出自田姓之王,田姓为战国齐国之君,为秦所灭后,齐人仍称其“王家”,后也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今山东昌乐、河南开封等地。
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加入汉姓后,自称姓王。王昭君嫁入匈奴后,她的后代都称王姓,所以,王姓是王者后代混杂的大统称。
张姓:
张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传说。黄帝的孙子挥创制出弓箭,这在当时对社会确实贡献很大,因此被赐姓张。
张姓还有一支形成于春秋时期,是以祖辈的名字中的字作为姓的,韩国的开国者解张,字张侯,他的子孙以张为姓,这一支张姓主要在今河南省境内。此外,居住在云南的南蛮酋长于三

 
国时被诸葛亮赐姓张,此后其子孙便以张为姓。
黄姓:
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他的后代分为14个姓, 其中的黄姓是他的后裔在商末周初时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 后黄国被楚国灭后,其国人皆以黄为姓氏。
黄姓的另一支起源是远古时从河南黄水迁到山西汾水下游的,其所建的黄国,于春秋早期为晋国所灭。亡国后的黄姓人氏, 有的北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迁至今湖北境内。后“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名黄歇)被封于江苏苏州,他的13个儿子有的就在江苏定居。自战国后期以来,湖北武汉一带一直是黄姓繁衍的中心。
周姓:
一般认为,黄帝的后裔迁徙到陕西岐山下的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周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即北魏献帝的兄长原来是少数民族姓氏,北魏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族姓为汉姓,将其改为周姓。
吴姓:
吴姓出于吴国,祖宗是太伯和仲雍,形成于战国时期。太伯和仲雍的父亲有三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叫季历,聪明又很有才干,太伯和仲雍明白父亲想让弟弟季历当继承人,于是便自动让位,他们趁父亲有病时,远奔东南沿海一带,不再返回陕西。由于当时江南还很落后,太伯和仲雍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当地的人便拥护太伯为领袖,建立吴国。吴国的都城在今江苏苏州,占据今江苏、上海、安徽、浙江的大部分地区,后吴国传到了夫差时,被越国所灭,吴国的子孙四处避难,为不忘故国,以国名为姓。
这里面,有一点是需要弄清楚的。中国古代有姓与氏之别, 姓是大姓,氏是分支。例如说,周文王得天下,他姓姬,他生了一大堆儿子,正妻生的是嫡子,其他小妻生的是庶子。嫡子继承姬姓,继承王位,其他的二十多个儿子不能继承王位,分封小国,为侯,到了某一个地区,以国名或地区名为他的氏,称姬姓某氏。这小国王或侯爷再生一堆儿子,仍然只有嫡子继承侯国的氏名, 其庶子又被分封到各地,为伯爵或为子爵,那他们的氏就又有另外的称呼了。所以,先秦时期保留下来的姓只有三十余个,保留下来的氏却有千余个。
弄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这几个姓氏的老祖宗都是王族出身,概无例外。
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好谈中国的名门望族,他们的发达与兴起。
 中国古代的名门望族
 中国历史上的官举制度,从秦到清,经历过几次大变化。最先是两汉时代的察举制,也就是靠熟人推举而进入朝廷。其后是九品中正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
(220 年)命其制定的制度。此制度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然后是隋唐的科考录取制度,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三大选官制度。
在前两大制度的长期实行下,便产生了中国式的“家族”,即“士族大家”。
在中国排在前面的十大姓氏,几乎都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从秦到唐,虽然“封藩建卫”的封建制度已经不存在,但是
秦灭六国之后,并没有把六国的宗族子弟全部消灭,而是迁移他处。这些宗族子弟逐渐演变成了地方上的势力集团,形成了所谓“士族”。在这段时期,中国政治属于门阀政治。
这些士族世家不单单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地方豪强势力,同时还是文化世家,在士族力量顶峰的六朝时期,所有历史上有记载的达官贵人、文人学士,都是出自世家大族。
在六朝时期,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说法,所有品阶高、清闲的职位,都被士族占据。士族与庶族(寒门)的分界相当鲜明。
门阀政治结束于晚唐和五代十国,从宋开始,中国进入了另一个形态:平民社会。
从隋开始的科举制度,给平民参与政权开启了通道。在唐末士族力量被完全消灭之后,通过科举入仕的平民成为国家政治的主要构成力量。
因此,名门望族是唐朝以前的历史产物。
中国古代有十大公认的名门望族,他们是——
一、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地区。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创基的: 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汉朝时,陇西李氏出了两位重要人物: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 李蔡。李广孙李陵战败被俘降于匈奴,使陇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 一位皇帝。
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声望超过了赵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将李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 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自费出版#自费出版网#自费出版流程#自费出版费用
二、赵郡李氏
赵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仅次于陇西李氏,在唐朝以前声望高于陇西李氏。赵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赵郡在今河北赵县,初后魏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
李牧。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李牧是战国时有名的武将,为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为赵郡李氏的始祖。赵郡李氏在北齐官位显赫,支派繁多,在唐朝有 17 人出任宰相,是仅次于陇西李氏的大族。
三、弘农杨氏
汉时之弘农郡治所位于今河南灵宝境内,辖华阴等地,秦汉初期,杨姓子孙分布以弘农最为集中,影响也最大,至今犹有“天下杨氏出弘农”之说。弘农杨氏人才辈出,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以“四知”而著称的“关西孔子杨伯起”。据《后汉书》所载,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出生于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即公元54 年,为当时之大儒,少时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时人称之为“关西孔子”,曾隐居于湖州数十年,五十岁,才开始为官,后多次升迁,官至太尉。
曾在赴东莱太守任上,途径昌邑,时任昌邑令的王密乃为其所荐,听说杨震路过昌邑,就前往拜见,到了晚上临别之时取出十斤黄金送给杨震。杨震说道“:我了解你,你却为什么不了解我的为人呢?”王密劝说道:“天黑了,没有人知道,你就收下吧。”杨震回答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走了。后来杨震转任涿郡太守,因为官清廉,不接受馈赠,所以子孙过得很清贫,经常要以步代车,而且无肉可食。以前的朋友中有想为他们置些产业的,但杨震却不答应,说“:让我的后代被人称为‘清白吏’的子孙,把这个传给他们,不是很好吗?”
杨震的子孙们受其言传身教,皆博学而清廉,《后汉书》云, “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遂“为东京名族”。
弘农杨氏以“四知”为荣,并以“四知”为堂号,以“清白传家”为门额,遗风至今可见。杨震的十四世孙杨坚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隋朝,更是把杨氏地位推到了巅峰。北宋杨家将的创始人杨业是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裔,精忠报国,抗辽卫国,一门五侯, 名垂青史。
四、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始祖为太子晋,乃周灵王太子,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 565 年,卒于公元前 549 年,本姓姬。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后来仕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请老致仕,避居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其墓地称“司徒冢”。宗敬的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成为太原之著姓。其后子孙繁衍,遍布各地。太原遂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且为王氏之总号。十八世
孙王翦公及其子王贲、孙王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翦公为大将军,贲公封典武侯,离公称武陵侯。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之时,翦公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始皇论功行赏,翦公与大将蒙恬共执牛耳。始皇驾崩,二世胡亥继位,矫诏赐公子扶苏死,又夺蒙恬兵权,遂令离公为大将军。二世胡作非为,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刘邦、项羽起兵响应。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巨鹿,离公兵败自殉。其长子元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
五、琅琊王氏(略) 六、陈郡谢氏
陈郡谢氏为中国古代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士族,起初只是一个普通士族,后来太傅名德,冠绝当时,封胡、羯未,争荣竞秀, 由是王、谢齐名。到了谢尚时期,尚有求婚诸葛恢被拒之事。直至谢万出仕,掌握了豫州之后,方才开始崛起,到谢安任相时期达到顶峰。陈郡谢氏的主要功绩为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保住了东晋。淝水之战之后,谢氏子弟大多隐退,但仍旧保持了最高门第的地位不坠。
自东晋至梁朝(317~557 年),谢氏共有 12 代、100 余人见于史传,其门第之高,连皇帝有时也不得不借助于他们的影响力。
七、清河崔氏
崔姓起源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曾长期是山东望族和全国著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名列第 74 位。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开国君主吕尚。吕尚本姓姜(民间叫他姜子牙),因其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从其封姓。吕尚的儿子丁公伋,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清河崔氏,是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大族。南北朝时期的崔氏名人大都出自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如北魏吏部尚书、白马公崔宏,司徒崔浩,经学家崔灵恩,史学家崔鸿,书法家崔悦。唐代有诗人崔国辅、崔颢、崔护,而且崔姓曾任宰相者多达 27 人,地位显赫一时。
八、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源自古郑国。春秋末郑国灭亡,公室子孙迁他地, 但均将国名冠于名字之前。此方式称为“以国为氏”,形成郑氏之姓。后世郑氏族人在荥阳大发展成为望族。东汉末年,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南北朝时荥阳郑氏中高官累世不断。唐以后荥阳郑氏连续出了 9 位宰相, 其他如尚书、侍郎、节度使等更多。声望达到鼎盛,其先贤或勤政于朝堂,或教化于州郡、或建功于边陲,都为社会经济文化作出贡献。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 最为显赫的一支。
九、范阳卢氏
卢氏历史上自称来自范阳,涿州(郡)或幽州。公元前 385 年,田和代齐,卢、高二氏被驱逐,离开山东省长清县之卢邑以后,散居于燕、秦二国之间,主要一支是聚居于范阳。范阳卢氏在秦始皇时,有大名鼎鼎的五经博士卢熬,天文博士卢生。继之西汉初期有燕王卢绾,东汉末被尊称“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之海内儒宗之大儒卢植,均出自范阳。及魏、晋、南北朝至隋,卢植之裔卢志、卢谌、卢偃、卢邈、卢玄等,都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从卢玄起至其曾孙,一家百口,共财同居,为官著名而被史传记载者就有 18 人。
帝族之子要找卢氏成亲,史称“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帝族也要纳范阳卢氏之女为贵妃。至唐代尤为突出,不仅状元、进士、帝师,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杰”之卢照邻,“大历十才子”之卢纶等。自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记载的卢氏历史名人达 840 多人。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 文豪蜚馨。乾隆皇帝也写下“: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的诗句。范阳望族已成为几百年来卢氏家族的荣耀,因而卢氏家族亦冠以“范阳堂”的称号。
十、太原温氏
温氏之先出自姬姓。西周唐叔名虞,字子于,周成王之弟。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把唐地封给他。其子燮继位,因南有晋水,改国号晋。之后晋公族受封于河内之温(今河南温县),因以为氏。晋大夫郤至食采于温,号温季亦以为氏。西汉功臣温疥封茕侯,疥孙何始居太原成为望族,后裔遂以太原为郡号。
太原祁县温氏望族,人才辈出,数世昌盛,从汉代到宋,代代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名吏贤士或才华横溢的诗画巨匠。如此兴旺之族,中华文明史上寥寥可数。温氏家族是皇家最宠幸,百姓百官争相攀附的门第之一。连唐文宗都感叹“:李氏君临天下二百年,但想和皇家联姻的人竟然比想和王、温等望族联姻的人还少。”
笔者在这里所以要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的十大姓与十大名门望族,是因为在隋唐以前,朝中的官员一般都在名门望族中产生的。因此,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中国的名门望族,实际上就认识了那个时代的人才情况。
不过,这些家族不能永远是老大,随着历史的翻开新页和朝代的分合变化,每个时代都会不一样,而称谓也不同。
东汉到唐末为第一阶段,我们称他们为门阀士族,或者高门;五代“白马之祸”到清末是第二阶段,我们称他们为名士望族; 清末到现在是第三阶段,我们称他们为著姓高族。
东汉时期:
汝南袁氏;弘农杨氏;平舆许氏;桓氏。
三国魏晋及南朝:
颍川陈氏和颍川钟氏;中原曹氏;江东孙氏;琅琊诸葛氏;河内司马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兰陵萧氏;谯国桓氏; 吴郡朱氏、张氏、顾氏、陆氏(号称“吴四姓”)。
北朝至隋唐:
北朝高门出自北魏鲜卑人汉化。以河南郡为郡望,有了河南元氏、河南长孙氏、河南宇文氏、河南于氏、河南陆氏、河南源氏、河南窦氏。
随着北魏政权的分裂,郡姓分裂成两支:一支为经东魏到北齐,仍然保持汉代讲经学、重儒术的传统,叫做山东郡姓,以太原王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为大姓。在唐朝,此七族合称七姓十家。
另一支是经西魏到北周,再由隋而唐,在宇文氏的以关中文化为本位政策下,渐趋胡人化的士族,就是所谓关中郡姓,以京兆韦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弘农杨氏、京兆杜氏为大姓。
两宋时期:
真定韩氏、东莱吕氏、河内向氏、两浙钱氏、春明宋氏、临川王氏、义庄范氏、澶州晁氏、南丰曾氏。
明清时期:
长洲申氏;杭州横桥氏(也叫钱塘许氏);昆山徐氏;毗陵庄氏;余姚王氏;苏州彭、宋、潘、韩四大家族;明代武进唐氏;吴县潘氏;吴江叶氏;长洲彭氏;太仓王锡爵家族,祖上太原王氏;华亭徐氏;古徽州,也就是新安郡的望族,程、汪、吴、黄、胡、王、李、方八大姓。
门阀制度在中国虽然是落后的死亡了的制度,但是如今的世界许多国家却仍然时兴得很。早在 1937 年,费尔南德·伦德
伯格就在《美国六十个家族》一书中,阐述美国由 60 个最有权势的家族“掌控”着。而从历史上看,美国政坛上也有最显赫的  “四大家族”——亚当斯家族、罗斯福家族、肯尼迪家族和布什家族。在日本,国会参众两院的议员中“子承父业”或“沾亲带故” 的比例在发达国家中最高。鸠山家族就是日本世袭政治中的典  型一例。除此之外,仍然活跃在日本政坛的还有小泉家族、安倍  家族、麻生家族和福田家族,并称日本政坛“五大家族”。
所以别小看了名门望族的声望和关系网所散发出来的力量。
中国历史上的八大人才高潮
 中国历史上曾经形成过八次文化高潮,由上所述可知,在唐朝之前所形成的文化高潮,基本上都是门阀士族中的名人文才们雄起时留下的印痕。
中国文化与人才的第一个高潮
诸子百家中以“子”为级别称呼的思想家,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文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吴子、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子、邹衍、晏子、吕不韦、管子、鬼谷子等。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 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 189 家,著作4324 篇。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诸子百家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儒家、阴阳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诸子百家时代是中华文化的黄金时代,其过程大约是在公元前 500 年至公元元年前后,总共有 500 多年的时间。但真正
的高潮时段,是孔子诞生起(公元前 551 年)至其后 200 年的时间里。荀子、韩非子、商鞅(公元前 395 年~前 338 年)、吕不韦(公元前 292 年~前 235 年)基本上可以说是最后的学说家,即截止到公元前 300 年左右。
中国文化与人才的第二个高潮
中国文化的第二个高潮是“两司马”时期,代表人物是司马相如(前 172~ 前 118 年)与司马迁(前 145~87 ?年),他们的成名与发挥是在汉武帝时代(前 140~ 前 86 年),这个时间段中,除了汉武帝刘彻雅好汉赋外,隔他一代的汉宣帝刘询也好辞赋,他仿效汉武帝的故事,招致了不少辞赋作家,又延续了这个高潮, 到西汉末年东汉前期的著名辞赋家像扬雄、班固、张衡等都可以并入其中。但张衡(78~139 年)之后,辞赋已无高潮之言。因此我们可以断定,中国文化与人才的第二个高潮,也就是两汉中的公元前一百年至公元后的一百年,总共也有两百余年的时间。
中国文化与人才的第三个高潮
中国文化的第三个高潮开始于“建安文学”,我们通常所说的就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和建安七子,以此往下延续,还有阮籍与嵇康,再经西晋的太康、元康时期,这期间出现了陆机、潘岳、左思、刘琨等人,直到东晋的陶渊明。
从曹操(155~220 年)至陶渊明(365~427 年),时间也有 200 年左右。
中国文化与人才的第四个高潮
这第四个高潮就是唐诗时期,实际上是唐中期的唐玄宗朝开始的,第一个高潮的代表人物是李白(701~762 年)、杜甫(712~770 年),而第二个小高潮的代表人物则是白居易(772~846 年)。
从李白出生或唐玄宗开元盛世(713 年)算起,到唐朝灭亡
(904 年),也有 200 年左右的时间。
中国文化与人才的第五个高潮
第五个高潮是宋词阶段,其代表人物就是苏轼(1037~1101 年)。而宋词的繁荣一直延续到南宋,其代表人物是李清照
(1084~1155 年)、陆游(1125~1210 年)、辛弃疾(1140~1207 年)等。如果以辛派词人与姜夔(1155~1221 年)的去世划一条界限,那么从苏轼的出生到姜夔的去世之间(1037~1221 年),仍有 200 来年的时间。
中国文化与人才第六个高潮
第六个高潮是元曲阶段。在金亡前后,就有元好问的诗词
(1190~1257 年)与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见名于前。继后元朝夺得北京大都之后,关汉卿(1213~1320 年)、王实甫(同时代)之外,还出现了一批著名剧作家。这个阶段一直从金末延续到明初。元朝的铁木真于 1206 年建国,1368 年元政权灭亡。总计 162 年,但是元曲却在金国的末代就已经盛行,只是不叫元曲而
已,所以总体上说在中国这个时期戏剧的繁荣,也有 200 年的时间。
中国文化与人才的第七个高潮
这个高潮是明朝的小说阶段。虽然中国的两大名著《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出现于明朝初期,但是真正的高潮还是应该计算在明朝中叶。继后的时间段是在明世宗(嘉靖)到明神宗(万历)之间,即从 1522 到 1620 这个时间段里。在这之后,文坛也不寂寞,由冯梦龙编辑的“三言”《喻世明言》(1624 年),《警世通言》(1624 年)《醒世恒言》(1627 年),和崇祯年间,凌濛初编
写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1628 年)、《二刻拍案惊奇》(1632 年)就出现在这个时间段里。
明朝立国 276 年,从成化年间(明宪宗)开始显现高潮(1465
年),至明灭亡(1644 年),这个高潮也持续了 200 年的时间。
中国文化与人才的第八个高潮
这个高潮是清朝的小说阶段。康熙继位于 1662 年,这是一个喜爱各类知识、附庸风雅且爱好书法的皇帝,假如我们从这位皇帝起算清朝文化高潮的成长期,到曹雪芹《红楼梦》的出现,标志清代小说的高潮出现,再延续到嘉庆、道光年间(道光帝在位于 1821~1851 年),那么整个高潮的时间区段也有 200 年的时间。
中国历史上各个高潮的时间区段为
第一个高潮:公元前 550 年 ~ 前 350 年左右,从《诗经》到楚辞阶段。
第二个高潮:公元前 100~100 年左右,汉赋阶段。
第三个高潮:公元 220~420 年左右,从“三曹”到陶渊明阶段。
第四个高潮:公元 700~900 年,唐诗阶段。第五个高潮:公元 1030~1230 年,宋词阶段。第六个高潮:公元 1200~1368 年,元曲阶段。
第七个高潮:公元 1465~1644 年,明朝小说阶段。
第八个高潮:公元 1662~1851 年,清朝小说及其他文化样式阶段。#自费出版一本书多少钱#自费出版一本书需要多少钱#自费出版一本书要多少钱
关于我们 | 出版流程 | 基本价格 | 新书展示 | 精品图书 | 版权转让 | 咨询回复 | 联系我们 |
宁ICP备20000515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77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号:新出银字第061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64110022774484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