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原名张心远,安徽安庆潜山市人,中国章回小说家,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 [1]
1911年,张恨水开始发表作品;1924年,张恨水凭借九十万言的章回小说《
春明外史》一举成名;此后,长篇小说《
金粉世家》《
啼笑因缘》的问世让张恨水的声望达到顶峰。张恨水作品上承章回小说,下启通俗小说,雅俗共赏,对旧章回小说进行了革新,促进了
新文学与
通俗文学的交融。
1967年,张恨水在北京逝世,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2]
-
中文名
-
张恨水
-
别 名
-
曾名芳贵,学名张心远,谱名芳松
-
国 籍
-
中国
-
民 族
-
汉
-
出生地
-
江西广信
-
出生日期
-
1895年5月18日
-
逝世日期
-
1967年2月15日
-
职 业
-
作家
-
代表作品
-
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
-
籍 贯
-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
-
文学流派
-
鸳鸯蝴蝶派
少年时期
1905年,十岁的张恨水在江西黎川读书时,先后阅读了《
残唐演义》《
三国演义》等小说。从此,他“跌进了小说圈”。
1912年,因为家道中落,张恨水随母亲回到潜山,同年底考入苏州蒙藏垦殖学校。
1913年9,由于垦殖学校被迫解散,辍学后的张恨水开始自谋生路。
[3]
1914年,十九岁的张恨水到汉口投靠在报馆工作的本家叔伯张犀草,开始了媒体生涯,自取笔名“恨水”。
[4]
1918年,张恨水到安徽芜湖《皖江日报》任总编辑兼文艺副刊。同年,创作了中篇文言小说《紫玉成烟》,该小说也是张恨水真正的处女作品。
[5]
1919年,张恨水发表小说《南国相思谱》。
[6]
1920年,张恨水担任天津《益世报》和芜湖《工商日报》驻京记者,同时还兼任世界通讯社总编辑,并应邀为上海《申报》和《新闻报》撰写通讯报告。
[7]
成名之路
1924年,恨水开始在《夜光》上连载第一部后来产生影响的长篇小说《春明外史》,该小说对当时官场和社会的奇闻怪事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嘲讽和谴责。小说连载了五年之久,直到1929年1月底才刊载完毕,获得读者的青睐。张恨水也由此一举成名。
[8]
1925年,张恨水担任《世界日报》副刊主笔,其长篇小说《新斩鬼传》《金粉世家》也相继在该报的“明珠”副刊连载。其中,《
金粉世家》全书100万字,揭露当时上层社会和官场贪婪、伪善、腐败的生活。这部作品进一步扩大了张恨水的影响。
[7]
1930年,张恨水在上海《新闻报》副刊《快活林》上连载了集言情、谴责、及武侠成分集于一体的长篇小说《
啼笑因缘》。该小说被戏曲、电影、电视等多种艺术样式所改编,《啼笑因缘》而作的续书之多更是民国小说中之最。至此,张恨水的名声如日中天。
转变文风
1931年,由于东三省沦陷。为表示内心激愤,张恨水把在《新闻报》上连载的长篇小说《太平花》增写了抗战内容。这是张恨水的第一部宣传抗战的作品。此后,他又连续发表了《
热血之花》《东北四连长》《潜山血》等一系列抗战作品,并于1932年出版宣传抗战的短篇小说集《弯弓集》。
[3]
1934年,张恨水由北平出发,游历西北。他以西北人民的生活为素材,创作了《
燕归来》《小西天》两部长篇小说,分别发表于上海《新闻报》和《申报》。
1936年,张恨水前往南京,与张友鸾创办《南京人报》,编辑副刊《南华经》。抗日战争爆发后到重庆,张恨水任《新民报》主笔,并主编副刊,期间写了许多小说和诗文。
1937年,张恨水因病到芜湖住院治疗。病愈后,他和家属一同回故乡潜山。年底,张恨水前往重庆,加入《新民报》工作,任主笔、总社协理、重庆版经理,自编重庆版文艺副刊《最后关头》。
1939年,张恨水在《新民报》上连载寓言式长篇小说《
八十一梦》。由于这部作品鞭挞了贪官污吏,触犯了当时社会上的权势人物,张恨水受到严密的监视。因此,张恨水被迫只写了十四个梦便停了笔。
[3]
1945年,张恨水创作了直接描写国民党正面战场战役——常德保卫战的长篇小说《
虎贲万岁》,该小说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战史小说。
1948年,张恨水因故辞去北平《新民报》的所有职务,结束了四十年的新闻生涯。
[4]
晚年岁月
1949年,张恨水发表了《写作生涯回忆》。此后任文化部顾问、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所写长篇小说《秋江》《孔雀东南飞》《凤求凰》等发表于香港、上海等地的报刊上。
1955年,张恨水健康状况开始好转,便辞去文化部顾问职务,又专事写作。
1956年,张恨水创作了游记《西北行》,刊于上海《新闻日报》。
1967年,张恨水因脑溢血发作在北京逝世。
[2]
个人生活
张恨水出生在武将之家,其祖父曾经做过参将,其父张钰也会武功。
[12]
爱情婚姻
张恨水结过三次婚,第一次是包办婚姻。他还在苏州蒙藏垦殖学堂读书期间,母亲就为他聘定了徐文淑为媳妇。第二次是张恨水在朋友的介绍下与秋霞
(原名招娣)成婚。
[6] [6] 第三次张恨水认识了春明女中一个名叫周淑云的女学生,她爱读张恨水的小说,张恨水也非常喜欢她,于是便娶她做了外室,张恨水给周淑云改名叫周南。
[7]
笔名
早年时期,张恨水到小报工作闲暇之时,时常写诗。他给报纸投寄诗稿时,得署上名字,他想到父亲的教导,诗文小说之道,是雕虫之技,茶余饭后的消遣品,所以他不想具上心远这个名字。此时,张恨水想起了他家天井中纷扬凋落的桂花,以及他喜欢的
李煜的那阙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想起自己事业无成,命运多舛,世态冷热。因此张恨水提笔在自己的文章署名上,写上了“恨水”这个笔名。
[9]
三绝
张恨水除了著作等身之外,还有“三绝”。其一,张恨水能够同时撰写多部小说,最高纪录是七部长篇同时着笔;其二,他写作从来不打草稿,每每是一挥而就,甚至没有什么涂改;其三,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穿插于小说之中。
[10]
作品名称
|
小说类型
|
连载/发表时间
|
作品名称
|
小说类型
|
连载/发表时间
|
《旧新娘》
|
文言短篇小说
|
1913年
|
《游击队》
|
长篇小说
|
1938年
|
《梅花劫》
|
白话短篇小说
|
1913年
|
《冲锋》
|
1938年
|
|
长篇白话小说
|
1913年
|
《八十一梦》
|
1939年
|
《未婚妻》
|
中篇小说
|
1916年
|
《潜山血》
|
1939年
|
《紫玉成烟》
|
1918年
|
《秦淮世家》
|
1939年
|
《南国相思谱》
|
长篇小说
|
1919年
|
《蜀道难》
|
1939年
|
《皖江潮》
|
1921年
|
《大江东去》
|
1940年
|
《春明外史》
|
1924年
|
《水浒新传》
|
1940年
|
《荆棘山河》
|
中篇小说
|
1926年
|
《魍魉世界》
|
1941年
|
《交际明星》
|
1926年
|
《傲霜花》
|
1943年
|
《金粉世家》
|
长篇小说
|
1927年
|
《虎贲万岁》
|
军事小说
|
1945年
|
《春明新史》
|
1928年
|
《巴山夜雨》
|
长篇小说
|
1946年
|
《战地斜阳》
|
短篇小说
|
1929年
|
《纸醉金迷》
|
1946年
|
《落霞孤鹜》
|
长篇小说
|
1930年
|
《五子登科》
|
1947年
|
《满江红》
|
《梁山伯与祝英台》
|
1953年
|
《美人恩》
|
《孔雀东南飞》
|
1954年
|
《热血之花》
|
1932年
|
《记者外传》
|
1957年
|
其他作品
作品名称
|
类型
|
发表/出版信息
|
作品名称
|
类型
|
发表/出版信息
|
《热血之花》
|
电影剧本
|
1932年《上海画报》
|
《我的写作生涯》
|
回忆录
|
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
|
《弯弓集》
|
文集
|
1932年北平远恒书社
|
《剪愁集》
|
诗集
|
1993年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
|
|
散文集
|
1944年重庆万象周刊社
|
《最后关头》
|
杂文集
|
《山窗小品》
|
散文集
|
1945年上海杂志公司
|
《张恨水散文》
|
散文集
|
1995 年安徽文艺出版社
|
作品改编
播出/上映时间
|
改编作品
|
形式
|
导演
|
主演
|
1931年
|
《春明外史》
|
电影
|
史东山
|
金焰、紫罗兰
|
1974年
|
《啼笑因缘》
|
电视剧
|
王天林
|
|
1980年
|
《京华春梦》
|
电视剧
|
王天林
|
|
2003年
|
《金粉世家》
|
电视剧
|
李大为
|
陈坤、董洁、刘亦菲
|
2004年
|
《啼笑因缘》
|
电视剧
|
|
胡兵、袁立、夏雨
|
2006年
|
《夜深沉》
|
电视剧
|
姚晓峰
|
|
2008年
|
《纸醉金迷》
|
电视剧
|
高希希
|
陈好、何赛飞、胡可、罗海琼
|
创作特点
一、梦幻情绪
张恨水小说中特有的“ 现代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主人公的精神气质上,即他们的较为弱质的心理结构、 精神状态所体现出来的无奈的伤感情绪。因为,主人公的这种伤感气质从本质上说,可以看作是种时代情绪、 时代意识、 公共情感。 在张恨水的小说中,这种“悲伤”“哭泣” 则变成了渗透在文本中的某种审美的伤感情怀,被充分“ 诗意化” 了。这种无奈的伤感的时代情绪,不是作为文本“构成” 而存在,而是作了某种虚幻化处理。张恨水小说中的许多人物身上都较好的体现了这种“ 梦幻” 品质。他们大都属于同一种精神类型,普遍的情感丰富,富有才学,是富有感伤魅力的“ 才子” 或“ 才女”,属于多愁善感并带有轻微的神经异类色彩,多愁多病,大都患有“ 肺结核” 病、 忧郁症之类。情感文弱,体质纤弱,他们的个人努力最终无法融于时代之中。孤独、 伤感、忧郁、 无可奈何,充满了幽怨感叹之情。 但是,他们的个体精神品质却由此赋予了某种明显的“ 梦幻色彩” 和浓厚的“浪漫的感伤主义” 氛围,对当时的读者而言,他们更认同的却是幻想中的“具有安全意义的现实幻影的” 浪漫之思,在无边的压抑中寻求暂时的“ 梦幻” 解脱。 所以,张恨水小说的“ 浪漫的感伤主义”,既是时代情绪的生动体现,也是小说自身的魅力所在。
二、欲望叙事
这类主题不仅从张恨水作品中对琐事的描写中表现出来,同时也从当时的男女恋爱方式上体现出来。在他诸多的言情小说中,都写到母亲变相卖女儿的情节。张恨水小说中的许多女主人公从社会价值层面说,大都是“ 时代女性”。张恨水笔下的“ 时代女性” 带有更多的世俗价值倾向,更真实,更具有普泛性,因而也更具有代表性。她们是一种时代价值、公众欲望的体现:金钱对爱情的背叛。这种金钱对爱情的背叛主题,在张恨水小说中得到了深刻的表现。实际上,在这种小说模式中恰恰蕴含了当时的某种社会性的普遍价值趋向和文化心理,在这些看似雷同、 司空见惯的故事中,表现了生长于当时文化中的“ 某种无意识的或被压抑了的需要,或者明显的和象征的形式表现他们必须表现然而却不能公开面对的潜在动机” 。 张恨水笔下的爱情,是植根于世俗烟火中的普通男女的爱情,是一种凡俗人生的爱情故事。她们毫不掩饰对金钱的追求,表现了一种经济支配下的爱情观。 张恨水已经将中国文学中的浪漫爱情故事,进行了富有时代感的改写,将男女爱情的神圣乌托邦还原成了现代世俗的伦理观。 张恨水笔下的女性形象,已经具有了某种明显的现代世俗价值观念,她们在金钱和爱情上的选择,代表了一种市民文化的选择。
三、正义主题
在张恨水小说中,普通市民的正义“ 幻想”,主要表现为他的小说的“谴责性” 主题和“ 侠义” 主题。 “谴责性” 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某种“黑幕” 性质,以满足当时普通市民的某种对于上流社会的“怨恨” 情绪—一 种被压抑了的政治欲望,和潜在的不满与 当时的政治而产生的对于社会正义的幻想性满足。这些社会“黑幕” 之所以 能引起普通市民的广泛关注和兴趣,除了“ 黑幕” 自身具有某种刺激性之外,更重要的是满足了普通市民的某种被压抑的潜在的正义欲望。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无法实现的正义原则,在这里得到了某种替代性补偿。除了表现在这类“ 谴责性” 描写之外,还表现在张恨水小说中的“侠义” 成分。在情节的“侠义” 故事的外表下,仍然表现的是社会话题,是当时社会正义愿望的某种曲折的表现形式。因此,它们仍旧是“正义” 主题小说。 这类小说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侠义情操”、 “侠义情怀”,一种锄强扶弱、 行侠仗义、打抱不平的精神。其实,张恨水对“侠义” 小说的正义期盼主题有自己的认识。下层阶级无冤可伸,就托诸这幻想的武侠人物,来解除胸中的苦闷。“言情” 和“侠义” 都与当时都市大众的社会问题相关联。张恨水的四十年代创作的大量的“暴露” 小说, 所表达的同样是民间“正义” 主题。但是,是正义的另一个侧面,对贪官污吏、 道德败坏的指责、 批判。
[13]
注:思想主题仅从小说体裁分析
艺术特色
小说
一、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张恨水的文体特征之一便是第三人称叙事模式的大量存在,这与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一种潜在的,必然的联系。张恨水是中国传统的文人,对中国传统文学持肯定和宣扬的态度。即使是在“五四”这种批判传统文化的时代,第一人称的文学作品泛滥成灾,他的小说依然很少采第一人称的形式,其形态在人称上保持着最原始的民族性与传统性。另外,因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第三人称叙事模式大都着重对故事情节的表现,或对人物的塑造,但缺乏深刻的内在冲突与人性内容,心理描写的匮乏与粗糙显而易见。这种情况在张恨水的作品中,却得到了改善。他的第三人称叙事模式不是偶然的文体选择,却代表着张恨水对中国传统文化支持的态度。他以中国传统小说中最常见、最普通的形式,来讲述新时代的故事,表达自己和人们得新时代的观点,将传统与新文化不露痕迹地融合。
二、章回体的小说结构
张恨水小说作品走的是通俗小说创作的道路,大都采用章回体的形式。他对章回体小说情有独钟,从理论上对章回体的性质,以及如何改造旧章回体小说结构,都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成功运用在了他的小说创作当中。 他对传统的章回体加以运用和强调,但并不是毫不改进地死搬硬套。他将我国的传统小说与现代西方小说的表现手法相融合,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上都进行了新的探索与改进,显示出与旧章回体通俗小说不同的特征。如在情节结构上,张恨水将传统小说曲折多变、引人入胜的特点,与现代小说情节结构的开放性结合起来,抛弃掉传统粉饰太平的大团圆审美观念,而采用悲剧的形式收尾。
三、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
张恨水的语言风格亲切温和,含蓄节制,有如一个从容不迫、大家风范的蔼然儒者,与国人的审美心理恰好形成对应的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则存在相对应的继承关系。同时,张恨水除继续了中国语言的传统特征外,还具备自己的个性化特征。在他的小说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社会方言,使语言具备极强的表达力。他笔下的人物富有个性和生命力,给读者展现出一幅幅风格迥异的地方风俗画。歇后语、俗语、民谚的运用,使小说更加具有诙谐的语气和幽默感,生动活泼,更加贴近读者的现实生活。另外,小说中出现的人物,语言个性也相当鲜明。作品中不同人物的言语,各有其不同特点,行话、术语、土话、黑话的运用,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民风民俗,对语言学的研究也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在他的作品中,俗中有雅,雅中有俗,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实现了雅文化与俗文化的统一。既有尖锐的批判,但又不失幽默;既有义愤填膺的控诉,但又不失厚重;既是严肃的主题,但又不失情趣;既是诙谐平实的叙述,但又极富有诗意。
[14]
散文
张恨水的散文不但更直接、更集中、更具体地体现了作家的思想情感、人格意识和审美情趣,而且内容厚重、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品类齐全。叙事描写、写人状物、抒情言志、议论批评、理论探究、学术漫谈、艺术品鉴,无不涉猎;美文、杂文、评论、随感、琐记、漫谈、长文、短言、格言等各种形式运用更是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