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
东岭地处关中平原,盛产小麦和玉米。在人民公社化的岁月,小麦亩产四百多斤。按一般情况来说,这个产量还算不错。然而,原上不比川道。人家川道除了有稻地能旱涝保丰收外,即使不种水稻,也有水浇,粮食丰收不是问题。可是原上就不同了,主要靠天吃饭,特别是东岭,历来是十年九旱。当然,由于杨天亮为首的一班人带领村民艰苦奋斗,打了几眼机井,解了一些燃眉之急。可是,五谷杂粮生长的规律是顺天应时。
然而,若要提高产量,关键在于经营方式。人民公社化时期,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制,经营方式是集体兵团作战,吃大锅饭,此种方式单一,不利于调动大家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生产队把铃一打,群众浩浩荡荡扛着农具去下地干活,只顾挣工分。如此以来,与粮食产量没有直接因果关系。那个年代,农业社把人管得很死,谁若是偷着外出做了生意,轻者批评一下,重者就挨批斗,说你是走资本主义。偷着做生意,这可是个牵扯到政治路线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比如,村上有个老汉叫封土改,只因家里贫困,死守农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只要是听见队长上工的铃响,就得扛起工具下地,靠挣工分度日,而工值仅有几毛钱,除了工分能在年终分一点钱外,再无别的经济来源,老汉有两个儿子,早已到了娶媳妇的年龄,然而每当提亲,女方都是嫌穷。为此,封土改灵机一动,偷偷做起贩卖旱烟叶子的生意。他做生意是用包袱把旱烟叶子包好朝身上一背,按农历追赶每月三六九的集市贸易。老汉不敢让村上的人知道,天不亮就偷偷溜出村子,大路不敢走,怕人看见,专拣野地小路图安全。但是,世上没能不透风的墙,谁料三个月以后被人知道了,这下可不得了,不但没收了封土改的旱烟叶子不说,还要罚不少钱,更令人同情的是给封土改扣上了走资本主义道路、投机倒把的帽子,公社让杨天亮带头对封土改召开群众批斗大会。杨天亮却认为不让封土改做生意就算了,但不应该把货物全部没收了。若说封土改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搞投机倒把,还要开批斗会,这样做实在是太过火了。于是,杨天亮和村上封长忍、杨红旗等领导班子认为对封土改教育、学习一下就行了,绝不能开什么批斗会。还好,由于杨天亮灵活处理问题,这事就算结束了。
窥一斑而知全豹,由一叶而知全秋。结合东岭一直粮食产量搞不上去的原因,杨天亮苦苦思索,根子就在于一直是吃大锅饭,虽然东岭乡亲们的心也齐,没有人与村干部直接作对。可是,如果能把土地包产到户下去,实行家庭承包形式,也许更能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呢!
然而,作为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怎敢挑战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呢?
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国改革开放的步子,从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变化就已最先表现了出来。此时,中央电视台和一些新闻报纸上开始有了商业广告。这一现象,可是从来未有所闻的新鲜事物啊!还有,女子们有人穿起色彩鲜艳的花衣服;有的姑娘在发型上多姿多态,有卷发,有染发;有的男青年竟然穿起了喇叭裤;有的男青年还留起了港台青年那样的长发。再有,面对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人们走出了久居的深山,顿时感到天又高又蓝,地又宽又远。
在快要收获秋粮的一个晴朗的夜晚,东岭村的大槐树底下周围和往常一样热闹。在树的东边,有一群娃们在兴高彩烈地玩耍着,有的在捉迷藏,有的则唱着歌谣“月亮爷,丈丈高,骑白马,戴腰刀。腰刀长,杀个羊。羊有血,杀个鳖。鳖有油,炸个麻花吱喽喽”。领唱歌谣的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名叫杨春苗。她领唱了《月亮爷》这首歌谣后,小伙伴们兴趣盎然,拍手喝彩,请求道:“春苗,春苗,给俺再领唱一个!”杨春苗得到小伙伴们的支持,更加有了信心,就清了一下嗓子,说道:“我说个《女儿爱媒》,大伙用心听,把耳朵伸长了听。大伙听着:“红豆豆,绿米米,婆婆叫我搬椅椅。我婆婆说我好乖娃,我在后院栽菊花。一窝菊花莫栽了,我听门上黄狗咬。黄狗、黄狗咬谁哩?咬得是我二伯哩!二伯二伯你坐下,我给你烧茶馏馍呀。
你二伯做啥呀?俺女子莫长十七八,拿不了钥匙当不了家。
婆呀婆呀你甭愁,半夜起来梳油头,瓮里揽得雪白面,掺着掺着白蛋蛋,擀着擀着成了铺扇扇,擀成纸薄切成丝,下着锅里莲花转,盛着碗里像牡丹。公吃婆看,媳妇擀的好长面。”
当杨春苗刚一说完,小伙伴们就“好好好”地拍手喝彩!
杨春苗说:“我下来给咱领唱,大伙跟着唱!”
“这歌太长了,记不下!”
“就是的,就是的,短一点就能记下了。”
小伙伴们“叽叽喳喳”,把人们带到了幸福童年的过去,大人听着、看着、分享着……
此时,杨天亮和一群大人在一旁也谈天说地,议国事,讲家常,东南西北,海阔天空地尽情畅谈。
杨天亮说:“听见娃们说歌谣,倒叫我也想起了小时候念得一首歌谣,名字是《白杨树》,内容是白杨树,白杨叶,白杨树底下坐个白大姐。白如雪,爱擦粉。买粉她不擦,她说当家不买麻;买麻她不搓,她说当家不买锅;买了锅,她却不做,她说当家不打醋;打了醋,她不调,她说当家不买猫;买下猫,她不喂,她说当家不买柜;买下柜,她不放,她说当家不买棒;买下棒,她不锤,她说当家不做贼;做了贼,她不收,她说当家不害羞。”
这时,一个四十出头的男子,外号“快板王”,真名叫封宽厚的人从人群中钻出来,对着众人说:“哎哎,听我给咱说一段—
咱把歌谣谝一谝
风吹湖水起波澜
环环接着在扩散
八十年代有变化
生活方式多灿烂
姑娘头发烫环环
擦粉描眉像演员
朱唇笑开如花瓣
生活幸福比蜜甜
男子穿得喇叭裤
脚蹬皮鞋显干练
情人勾手在恋爱
世风解禁春满园”
“快板王”缓了一口气又说:“我的水平真有限,多请大家提意见。杨柳树绿把讯报,改革开放要来到!”
杨天亮给“快板王”递了一支烟,并给点燃,正儿八经地笑问道:“你凭啥预料社会要来一场大变革?”
“快板王”抽了一口烟说:“你看嘛,过去穿衣都是清一色,可这会子花彩多了、形式多了,一些小青年的裤子是喇叭口的,还有的仿照电影上的港台青年那样穿戴,竟然有男子穿红的、花的,你说奇怪不奇怪?有的男子还留起了长头发来,等等,等等,所以说,这些都是社会变革的前兆。”
杨天亮和周围的人听了“快板王”的一席话,顿开茅塞,无不为“快板王”嗅觉灵敏而咂嘴感叹:“你说得也真是大实话,可咱就是看不出有啥社会变革的味道。”一个六十多岁的男人说。
“人与人不同,花有各色红。若是人人都能通过现象看透世事了,那就也没世事了。”一个民办女教师说。
“七怪八怪,秋树上结了蒜苔。昨天去城里我姑妈家,猛然间我在电视上看见南方一个城市公园里有一对男女恋爱亲嘴的镜头。嗨嗨,当时把我吓了一大跳!我表哥说人家南方人比咱北方人开放,这种事不算啥,是人的本性。我不服,还反驳了几句,可我表哥说我真是个土包子,少见多怪!开放的风,慢慢也就刮到北方来了。还说,开放改革是趋势。”一个三十五六岁的男子说。
杨天亮听着大家的议论,对“快板王”说:“今晚上这么个景象,令人难忘。请你触景生情,编几句儿童歌谣。”
“快板王”欣然点头接受,他环视一下周围小伙伴们在嘻闹的场面,又听见有人拉二胡,接着他仰望天上一轮明月,思绪如潮,片刻后,他出口说道:
“月亮爷,你真好
给我们照路有功劳
有功劳,使我们走路绊不倒
绊不倒,我们把月亮记到老。”
他缓一口气,又说道:
“共产党,像太阳
照到哪里哪里亮
为了祖国早强大
改革开放满春光
满春光,百花放
社会发展要变样
东岭人,要自强
跟党走,奔富强”
此刻,掌声响来,大家都为“快板王”拍手叫好!
杨天亮此时心潮澎湃,诗意盎然,顺口说道:
“础润雨先兆,柳绿春要到。让我们迅跑在社会主义金光道,伸开双臂,敞开怀抱,去迎接即将来临的改革春潮!”
当杨天亮用他充满激情的语气朗诵完自己的诗句后,雨点般的掌声“叭叭叭”响个不停,久久不息。
此时,热烈的气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天空吊挂着一轮明月,地上洒满了一层银光。小朋友在嘣跳做着蛮有童趣的游戏,大人们有的谝闲传津津有味,更有别具一格的诗歌会,真是令人耳目一新,畅快极了!人们陶醉着,对八十年代充满着美好的向往……
这一天晚上,杨天亮像换了个人似的,觉得自己生命的每个细胞像地里的麦种一样在膨胀、发芽,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他从大槐树底下回家,一路上,迈着欢快的步子,激动地唱起了京剧《沙家浜》中的一段戏:“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烈日喷焰晒不死,严寒冰雪郁郁葱葱。那青松逢灾受难,经磨厉劫,伤痕累累,瘢迹重重,更显得枝如铁,杆如铜,蓬勃旺盛,倔强峥嵘。崇高品德人称颂,俺十八个伤病员,要成为十八棵青松。”当他快要走到家门口时,他把戏词的最后一句高音降了下来,怕惊醒他与封翠玲生下的已有两岁多点的小儿子杨春天。
他轻手轻脚地打开门,回到了家里。
封翠玲见杨天亮回来,轻轻地从熟睡的小儿子杨春天身边起身,下了炕。
“你肚子饿不?”封翠玲问。
“还有啥吃的?”杨天亮问。
“没有剩饭了。”
“那我去灶房捞点浆水菜吃,压压饥。”
“那不行,还是我给你擀一碗面吃。”
“太麻烦了。”
“不要紧。”封翠玲说着,就去院子灶房忙活去了。
一会工夫,利索的封翠玲擀好了一案子面,又用刀切成面条,很快做成了一碗叫人流涎水的面条。
杨天亮怕吃饭声惊动孩子,就在灶房吃。吃罢饭,他给封翠玲绘声绘色地把晚上大槐树底下的热闹情景学说了一遍。杨天亮最后说:“根据种种迹象表示,社会要来一次大变革哩!”
封翠玲说:“千变万变,人民公社集体化总不会有啥变化吧?”
杨天亮神秘地说:“不一定!”
封翠玲说:“难道还会倒退,不走集体化道路了?”
杨天亮说:“也有可能。”
封翠玲说:“不走集体化,难道单干不成?那不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了?”
“只要不损害社会主义性质,能多打粮食,我想,谁承包也能成。”
“可这是冒险,是路线问题,你可不敢出这个风头呀!”
“只要能多打粮食,甩掉穷帽子,我把这个想法提出来,通过民主决定,我想,我就不会摔大跟头!”
封翠玲郑重地说:“要先摸摸上边口风,慎重再慎重!要是犯了路线错误,你有个三长两短,俺娘们几个可怎么活呀?”
这一夜,他做了一个难以忘怀的梦。
一个仲秋的早晨,朝阳从东方升起,灿烂的光辉金光四射。杨天亮独自站在一个名叫“灯盏窝”的地边,手抓一把黄土正在端祥沉思一个问题,如何能让这块土地多产粮食?
正在此时,忽然,身边玉米叶子“唰啦”一下,只见一只受惊的野兔“呼”地一下从玉米地里跑了出来,且从他面前经过。
此刻,他的思绪被打乱了。他抬起头,只见迎面走来一个肩挎黄包的人。他仔细辨认,那是自己的父亲。
父亲问道:“你来‘灯盏窝’这么偏僻的地方干啥?”
“我想,这块地为啥不能高产?”
“地方偏僻是一方面,但这不是决定因素。”
“你说是到底为啥?”
“是经营方式问题。”
“咋讲?”
“咱的经营方式一直是大集体,这……”
父亲插言道:“莫不是你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脱离集体经营?”
“我是说,爸,土地的性质不会改变,还属集体。只不过是改变一下经营方式。”
“咋样改变?”
“比如,尝试着开个会,把‘灯盏窝’这块地包出去,给村上集体亩产每年交一定费用,同时把这块地的公粮任务也由承包人去完成,余下多余的粮食,都归承包人。”
“可这样做,哪有先例呀?”
“世上本没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别的事你咋说都由你,而要打破集体化制度,千万不敢出这个风头!这可是个关于走什么道路的政治问题呀!”
“不错,是个政治问题,但是,改变一下经营方式,如果土地能提高产量就是好事。”
“好事是好事,但不能不讲政治。”
“但我们党的初心和宗旨就是为了人民过上生活幸福嘛!再说,老是集体单一化经营方式,有些固步自封,不太科学,社会总要变革嘛!”
“天哪,变革这话可不能随便说出口,你作为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只能按照公社这一级政府的安排办,千万不能出了这个格去自创什么经营方式,那样做是会犯原则性错误的!”
“改变经营方式,如果把地承包出去,有利于调动社员的积极性,如果能提高粮食产量,就证明承包这种方式是先进科学的。当然,土地性质不会变,依然姓公,是集体的,仅仅改革了经营方式罢了,这有啥不好?”
“但是,要这么干,就得上边有文件呀!”
“可我也听说安徽、云南、广东等地方实行了包产到户。”
“真的?”
“真的。”
“可人家是人家,政策还没到咱东岭。”
“爸,你对我的前途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可你想想,党的奋斗目标是啥?”
“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这就对了!”
“你在套我?”
“不不,我是与爸你探讨。”
“探讨是搞理论的人的事。咱一个农村干部,只知道按上边的政策办就行了。”
“唉!那是保守派,河水要想朝前流动,必须有点波浪,否则只是平静,那样就很难流走,咱村上土地总的来说土质不错,可是为啥小麦亩产总是四百斤左右,我想,若是改变一下经营方式,把地承包给谁,谁就会一心一意把工夫下到地里,千方百计要提高产量。咱可试一试经营方式嘛!”
“但是,你要给干部、社员开会,民主决定,千万不能自做主张。
最后,爸告诉你,要牢记入党誓言,牢记党的宗旨,一心为东岭父老乡亲的幸福去奋斗!我帮不上你的忙,只能对你嘱咐这些,期盼你当好东岭的领头羊!”父亲说完,转身离开。
“爸,爸,你坐这歇一会。”
然而父亲头也不回,愈走愈远。
……
“咯—咯—咯”,邻居家的鸡叫声传来,打破了秋夜的宁静,也惊醒了杨天亮正在做得梦。他拉了电灯,回忆起刚才在梦中与父亲相逢的情景,一切依然历历在目。他被感动的热泪盈眶。他再也无法安睡了,索性起床,伏案看书。一会又对东岭村以后的脱贫致富及经营方式皱眉深思……
当公鸡鸣唱第二遍时,杨天亮走出屋子来到了院子,开始练起了武术……
此时,东方渐渐露出鱼肚白。黑夜的面纱缓缓收缩,继而,东方出现一条狭长的河流,一个火球从天河鱼鳞般闪光中徐徐冒出,接着上升、上升,不断地向天空发射出金色的光芒。那光芒愈来愈强,照亮着祖国的山山水水,恩泽着人间万物。
杨天亮一阵腾挪翻打后,望着亮丽的东方如诗如画般的情景,顿时热血沸腾,心想中国农村的一场改革将要到来,而这场改革,将会给东岭带来生机。
他决定在今天早上就召集村干部会议,商议一下土地包产到人一事。
一大早,杨天亮就去了村部,用大喇叭喊道:
“通知,通知,大小队所有干部,听到通知后,请到大队部来开会,有事需要研究。”
通知播出后,不到半小时,大小队十几个干部纷纷来到大队部。
杨天亮诙谐有趣地对大家笑说道:
“有谁能猜着今个儿开啥会吗?”
此时,与会人员你看我,我看你,都瞪着眼睛对杨天亮的问话觉得不解,就小声“嘀咕”着。
忽然,身为大队文艺队队长兼三小队队长的“快板王”封宽厚先“哈哈”一笑,然后说:“我知道!”
封长忍问:“你知道开啥会?”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是讨论村上以后的生产经营方式。”
“啥?”封长忍觉得很惊奇。
“生产经营方式。”“快板王”肯定地回答。
“这话咋讲?”封长忍又问。
“就是村上这土地是吃大锅饭哩,还是承包出去来种地。”“快板王”说。
啊!啊!此言一出,在集体化的火红年代,犹如一声惊雷,霎时,让在场所有人震聋发聩!在场的人无不伸舌,表示惊讶!
“人民公社集体化制度,是多年来中央定的政策,岂敢把地发包给谁去种?”封长忍说。
“就是谁吃了豹子胆,也不敢出了集体这个圈子!”杨红旗说。
“这就看有没有先例。”民兵连长封冬生说。
复员军人杨向东说:“从目前生活方式来看,女娃们有烫头发的,有擦粉戴花的,男青年有留长头发的,有穿喇叭裤的。我看,国家正朝着改革方向走。我认为,如果咋样能提高粮食产量,把群众生活搞好,把土地下户承包了,也是科学可取的。”
复员军人杨红军说:“向东说要改革,是正确的。我前天从安徽我舅家回来,还带来了一份报纸,讲得是有个村子把土地下放到户的报道。我早知道今早上是说这事的话,就把那份报纸带来了。”
杨天亮一听杨红军说有张报纸报道把地包给人的,就激动地说:“赶快回家把报纸拿来,让大家开开眼界!”
杨红军“哎”了一声,起身出了村部办公室。
杨天亮说:“大家继续讨论吧。今天,我把大家叫来,主要是讨论关于提高粮食产量、改变生产经营方式的事。从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来看,人民公社吃大锅饭的政策很可能要发生变化。我从广播里听到一些新闻讯息,讲得是土地如何承包的事。听了新闻,令人振奋!所以,触发了我今个儿叫大家开会的心思。”
杨红旗说:“上边没有政策,咱东岭不敢冒这个险开这个头!”
封振东停止了“叭哒叭哒”抽得旱烟,说:“枪打出头鸟。若是把地发包给个人,那还不成了走资本主义道路了吗?”
正当大家争执的不可开交时,杨红军一股风地手拿报纸进来了。
杨天亮迫不及待地伸手接过报纸,顿时,所有开会的人全“呼”地一下围了上来。
杨天亮说:“大家都让开,让开,请杨红军同志给大家读一遍,我们就心里有数了!”
杨红军拿过报纸,心情振奋地一字一句地念了起来。
在场的每个人都怀着兴奋、激动的心情,侧耳倾听。原来,这份报纸的内容太感动人了,令人大开眼界!这篇报道的内容讲得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十八户农民在一九七八年冬天秘密联合签订分田和包产契约的事。
报纸念完了,在场的人都瞪大了眼睛,显得十分震惊!
沉默,死一样的寂静。
忽然有人问:“到底国家有啥政策?”
杨天亮说:“中央在这方面有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实行包产到户,是联系群众,发展生产,解决温饱问题的一种必要的措施,正面肯定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
“既然有文件精神,不妨东岭也可试验一下经营方式。”
“没错没错,只要有政策就不怕犯错误。不过,万一涉及路线问题,在这问题上谁批准谁肯定要负责任哩!”
杨天亮慨然表示:“如果有人敢承包‘灯盏窝子’的十亩土地,万一发生问责,我负全部责任!”
杨红军激动地说:“杨书记,我是复员军人,又是一名共产党员,受过党的教育多年,我今个儿表态承包土地是个新生事物,我年轻,愿意尝试一下!”
此时,大家掌声响了起来……
杨天亮接着兴奋地说:“太好了,太好了!还是年轻人有勇气!不过,这事得分两步走,一是将‘灯盏窝子’的十亩地发包出去,必须征得村民的同意。二是具体合同由承包人与村上签订。现在,我问在坐的干部谁都同意东岭村经营方式的改变,把‘灯盏窝’十亩地发包给杨红军承包?若同意,请举手!”
此时,参会的十三个人中,有九人举手同意。
杨天亮说:“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今天表决有效。不过,下午再召开一下全体社员大会商议一下。”
当日下午,东岭大队召开了全体社员大会,就尝试承包土地的问题让社员讨论,结果仍是大多数社员同意搞试点。
接着,杨天亮让封长忍负责起草承包协议。原则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承包人的。
经过与杨红军几经协商,一份承包“灯盏窝”十亩土地协议终于签约、生效。
承包协议生效后,杨红军全身心地守护着“灯盏窝”十亩承包地。他给地里搭建了临时房子,夏秋两茬,全年耕种,春夏秋冬,都守护着承包地。由于他的精心耕种,全身心投入,头一年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把原来亩产只有三百来斤的产量,一跃提升到四百七十斤,第二年提升到亩产五百八十多斤。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灯盏窝”十亩地在东岭村是从古至今出了名的劣质低产地,不料经营方式发生了改变,而产量也发生了大变化,这怎能不叫人欢喜呢?又怎不令人眼馋呢?人们对此现象热议不停:
“杨红军真行,竟然让‘灯盏窝’这烂地长出了高产粮,真的不可思议!”
“有啥不可思议的,红军给地里上了肥料哩,当然能高产!”
“其实我认为,粮食若想要高产,因素是多方面的。然而,过去也是这土地,却为啥是低产?关键问题只一个,那就是经营方式不同。过去是集体化经营,社员们只知道挣工分混日子,可而今经营方式一改变,成了家庭承包,对土地的管理更殷勤、更科学、投入的精力和物资更多。所以,杨红军才能取得高产。”
杨红军为了答谢东岭村党支部及全村父老乡亲们对他的支持,特地给村里包放了两场电影。
放电影这天,是个麦收忙罢的一个星稀月明的夜晚。杨红军请公社放影队来放电影,地点放在了东岭大队部门前的大场子里。宽大的银幕上有一辆马车上坐着一男一女,他们甩着长鞭赶着马车,尽情放声唱道:“长鞭哎,那个一甩哟,‘叭叭地’响哎……‘哎咳’依呀,赶起那个大车出了庄‘哎哎咳哟’……要问大车哪里去吔……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哎……”
歌声饱满激情,唱出了青松岭一代农民大干社会主义的豪情壮志。画面生活,劳动场景逼真,把观众一下子带到了那热烈的劳动场面,给人力量和希望。银幕正反两面都有人看。观众不但有东岭村的,而且有周边邻村的人,都兴高彩烈地跑来观看。人数多达少说也有三千多人,场面十分壮观。
歌曲嘹亮,在东岭村的不夜星空上飞旋着……
东岭村土地承包试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像一股春风,吹遍了全县。县委对此极为重视,并组成工作组来到东岭观摩、学习,并对杨天亮勇于大胆创新的做法给予肯定。
出书/
自费出书/
个人出书/
老人出书/
出书流程/
出书费用/
如何出书/
怎样出书/
出版/
图书出版/
出版图书/
书籍出版/
出版书籍/
出版网/
出书网/
自费出书网/
个人出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