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老人出书 家族出书 单位出书 教师出书
学生出书 自费出书 博客出书 其他出书
 
 

手机:13037972986

电话:0951-7895312 7895346

腾讯QQ在线客服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新昌西路132号银川当代文学艺术中心图书编著中心园

网址:http://www.csw66.com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家传略 > >> 信息详情

郭沫若

发布日期:2025-03-03 11:55:47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从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主编组品有《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1952年4月9日郭沫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郭沫若

  • 别名

    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出生日期

    1892年11月16日

  • 逝世日期

    1978年6月12日

  • 毕业院校

    日本九州帝国大学

  • 主要成就

    诗歌

 
  • 语言

    汉语、俄语、德语、日语、英语

  • 学术研究

    古代社会、甲骨文研究新诗奠基人

  • 成名作品

    《郭沫若全集》《甲骨文字研究》等

  • 所获荣誉

    1952年4月9日郭沫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 人生经历

    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

  • 文学社团

    创造社

  • 社会评价

    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

 

    人物简介



      郭沫若(1892年~1978年)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乳名文豹;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沫若郭沫若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剧作家革命家。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

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

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曾经是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

郭沫若是中郭沫若郭沫若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1958年5月,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加速培养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方面急需的专门人才,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联合部分著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的建议。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书记处会议的批准。

同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国务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长。此后,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长达20年,显示出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领导下,科学院贯彻“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校方针,实施科研与教育一体化政策,充分发挥科学院各研究所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设备优良的优势,全力支持科大建设;确立了教学与科研、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倡导了“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优良校风,建立了培养兴、边缘、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体制,形成了开明开放、兼容不同学派的民主学术氛围,这些都在中国科大以后的办学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科大于建校30周年之际,在东区校园树立郭沫若铜像。

     生平经历


     早年


       郭沫若是四川省乐山县人,少年时曾就读于成都石室中学。父亲郭朝沛经营商业。母亲杜遨贞,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儿。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这一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同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日据时期台湾的早期新诗创作。

1926年到1927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1927年他就任蒋介石总司令指挥下的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安庆“三二三惨案”之后,蒋介石着手清党,郭沫若在朱德的家里,写下了声讨蒋介石的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指出“蒋介石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卖国军阀、所有一切反动派——反革命势力的中心力量”,是“一个比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张宗昌等还要凶顽、还要狠毒、还要狡狯的刽子手”。随后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加入中国共产党。蒋旋即通缉郭沫若,1928年2月郭前往日本避难。



     流亡日本


      郭沫若在流亡日本期间,开始研究甲骨文、金文。1930年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通过引用当时的历史文献资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学发展规律的论断,证明中国同样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但此理论后来遭到黄现璠等人的置疑,黄曾于1979年著文提出,认为中国没有奴隶社会),郭沫若由此在中国开创了唯物史观派,该学派在此后占据了中国学术界的主流地位。随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纲领的中国共产党走上执政舞台,该书的观点被当作今后中小学课本的参考教材之一。郭沫若凭借这一时期的甲骨文研究而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并借此于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


        郭沫若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回国。在日期间他娶了一个日本籍妻子,这个妻子没有跟随他来中国。回国后前往南京拜谒蒋介石,然后发表了一篇《蒋委员长会见记》,对蒋介石进行颂扬,但并未请求蒋介石原谅从前的事情,不久拜见汪精卫。之后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期间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武汉抗战文化运动,发动歌咏、话剧、电影等各界一同宣传抗战。

他本人也创作了大量话剧剧本,鼓舞民心士气,包括《屈原》、郭沫若郭沫若《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高渐离》六出历史悲剧作品,其中以《屈原》最受欢迎。台大历史系教授王远义认为郭沫若等人这一时期的作品,开创了一条大众形式与精英创作结合,现代性与传统民族文化共存的文学与文化道路。1948年国共内战期间郭沫若因为考古学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而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潘光哲研究员在《知识场域的桂冠:从第一届中研院院士的选举谈起》一文叙述了这次中研院院士选举和郭沫若的当选过程。

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所著《奴隶制时代》等书,提出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战国之际的见解。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

郭沫若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郭沫若的重要著作还有《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轰动;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其中《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被选入七年级人教版课本。《雷电颂》被选入八年级课本。


     建国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情感生活



     张琼华


      1912年,郭沫若与张琼华(有重名现象)(1890—1980)在父母的包办下与其结婚,实际两人并没有感情。

在享受五天新婚生活后,郭沫若离家,两人没有离异,以后68年里,张琼华孤独一人一直守在郭沫若老家。1939年郭还乡时,向还在守活寡的张琼华鞠躬表示歉意。1980年张病逝于乐山,没有留下子女。



     佐藤富子


       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与佐藤富子(1894年-1995年)同居,佐藤富子为此断绝了与父母的关系,郭沫若为其取名“安娜”。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郭沫若不辞而别离开日本,与安娜断绝了联系。此后佐藤富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大连,改名郭安娜,跟儿子郭和夫住在一起。

郭安娜曾被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文革爆发后,受到一定影响。在此间她还提出要回日本看她快百岁的母亲,但在很长时间内未能成行。直到1974年,八十岁的安娜才得以回日本,此次回国她处理掉了跟郭沫若一起生活过的在市川市的房子。第二年,她又到北京看望了当时已住院的郭沫若,这也成为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郭沫若与安娜生有五个子女:

长子:郭和夫是中国科学院的化学家,原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所长。

次子:郭博是建筑家和摄影家,退休前为上海民用设计院总工程师。

三子:郭复生(亦叫佛生)是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工程师。

女儿:郭淑瑀,郭淑瑀后来与林爱信结婚,生一女林丛。林丛后留学日本,归化为日本籍,改名藤田梨那,现任日本国士馆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教授,参与创立日本郭沫若研究会。

四子:郭志鸿是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授。  



    于立群


      1938年,郭沫若跟于立群(1916—1979)同居,并于1939年夏补办婚礼;1979年,于立群缢死于北京故居。两人共生有四男二女:

儿子郭汉英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物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于立群于立群理所研究员,博导。

次子郭世英肄业北大哲学系,1968年被北京农业大学的红卫兵抓去刑讯逼供,不久从四楼坠下而死,自杀他杀至今成谜。

三子郭民英肄业中央音乐学院,196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无预兆突然自杀,成谜。

长女郭庶英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现任北京中沛经济发展中心总经理

次女郭平英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兼郭沫若纪念馆馆长。

四子郭建英毕业于清华大学本科,北京大学硕士,现在美国电脑公司任职。著名指挥,音乐翻译评论和音乐活动家。

       主要作品

 

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

《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

《新华颂》《迎春曲》《雷电颂》

诗歌代表作品

1、天狗

2、笔立山头展望

3、凤凰涅槃

4、战声

5、罪恶的金字塔

6、天上的街市

7、骆驼

8、晨安

9、夜步十里松原

10、黄浦江口

11、血肉的长城

12、太阳礼赞

13、春莺曲

14、莺之歌

15、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6、我是个偶像崇拜者

17、诗的宣言

18、炉中煤

19、霁月

20、郊原的青草

历史剧本

《屈原》(已拍摄发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聂嫈》《高渐离》;

回忆录

《洪波曲》

评论集

《雄鸡集》

专著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殷商青铜器金文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郭沫若文集》(38卷)等。

翻译书目

《茵梦湖》(小说)德国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年,泰尔

《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1922年,泰东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年,商务

《雪莱诗选》(诗集)英国雪莱著,1926年,泰东

《浮士德》(诗)德国歌德著,1928年,创造社

《沫若译诗集》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年,创造社

《石炭王》(小说)美国辛克莱著,1928年,上海乐群书店

《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21年,神州

《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夫.托尔斯泰著,1935年,光明书局

《艺术的真实》(理论)

著作书目

《黄浦江口》

《女神》(诗集)1921年,泰东

《瓶》(诗集)1927年,创造社

《前茅》(诗集)1928年,创造社

《恢复》(诗集)1928年,创造社

《水平线下》(小说、散文集)1928年,创造社

《我的幼年》(自传)1929年、光华

《漂流三部曲》(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山中杂记及其他》(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黑猫与塔》(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后悔》(小说、戏曲集)1930年,光华

《黑猫与羔羊》(小说集)1931年,国光

《今津纪游》(散文集)1931年,爱丽书店

《桌子跳舞》(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文艺论集续集》(论文集)1931年,光华

《创造十年》(回忆录)1932年,现代

《沫若书信集》1933年,泰东

《豕谛》(历史小说)1936年,不二书店

《北伐途次》(散文)1937,潮锋出版社

《甘愿做炮灰》(剧集)1938.北新

《战声》(诗集)1938、战士出版社

《创造十年续编》(回忆录)1938,北新

《羽书集》(散文、论文集)1941,香港盂厦书店

《屈原》(剧本)1942,重庆文林出版社

《蒲剑集》(散文、论文集)1942,重庆文学书店

《棠棣之花》(剧本)1942,作家书屋

《虎符》(剧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论文)1943,群益

《今昔集》(论文集)1943,东方书社

《孔雀胆》(剧本)1943。群益

《南冠草》(剧本)1944,群益

《青铜时代》(史论)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学说述林》(论文)1945,福建永安东南出版社

《十批判书》(史论)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苏联纪行》(散文集)1946,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苏联五十天》,1949,大连新中国书店

《归去来》(散文集)1946,北新《筑》(剧本)1946,群益

《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

少年时代》(自传)1947,海燕

《革命春秋》(自传)1947、海燕

《盲肠炎》(杂文集)1947,群益

《今昔浦剑》(散文、杂文集)1947,海燕

《历史人物》(史论)1947,海燕

《沸羹集》(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天地玄黄》(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地下的笑声》(小说集)1947,海燕

《创作的道路》(理论)1947,文光

《抱箭集》(小说、散文集)1948,海燕

《蜩螗集》(诗集)1948,群益

《雨后集》(诗集)1951,开明

《海涛》(散文集)1951,新文艺

《奴隶制时代》(史论)1952,新文艺

《沫若文集》(1—17卷)1957一1993,人文

《雄鸡集》(诗集)1959,北京

《洪波曲》(自传)1959,百花

《蔡文姬》(剧本)1959,文物

《潮汐集》(诗集)1959,作家

《骆驼集》(诗集)1959,人文

武则天》1962,中国戏剧

《李白与杜甫》1972,人民

《郭沫若全集》四川人民 1982一1987



上一:巴金

下一:最后一页

关于我们 | 出版流程 | 基本价格 | 新书展示 | 精品图书 | 版权转让 | 咨询回复 | 联系我们 |
宁ICP备20000515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77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号:新出银字第061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64110022774484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