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即位后,广揽人才,桓谭是其中的一位。他被诏书传唤,却又因为上书言事不和君意,没有得到任用。
冯衍也来到了光武帝那儿,是去投诚的。他是更始皇帝刘玄的人,在河东行使大将军职权的鲍永的得力助手立汉将军。
冯衍和鲍永同心同德,对刘玄忠心耿耿。他们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归附光武帝,是后者主动去招降的。就是这样,他们也没有答应。当得到刘玄被赤眉害死的真实消息后,他们才将兵马解散,过来归顺。
光武帝对此很恼火,认为他们来迟了,也没有用他们。接着光武帝让鲍永去说降难攻的怀县,才给了他一官半职。怀县投降后,鲍永立了大功,继续被任用。冯衍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他仍旧被排斥。
鲍永去安慰他,说道:“以前汉高祖奖赏于他有罪的季布,却诛杀对他有功的丁公,这是权术在起作用。如今遇到明主,不搞这一套,何必担忧?”
冯衍听完,答道:“有一个故事,说一个男的去挑逗邻居的妻妾,挑逗大的,大的怒骂,挑逗小的,小的欢喜。邻居死了之后,这名男的娶了大的那位。有人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要娶骂他的。那人说,当时骂他,说明她对丈夫忠诚,是好女人。我们也同那名女的差不多的情形,却没能得到差不多的结果。不过,只要守住道义,也就没有什么了。”
大司空宋弘,刚正清廉,勇于举荐。光武帝向他询问博学之士,他推荐了桓谭,说他的才识快赶上刘向了。
大司空推荐的,又是自己主动询问的,光武帝就让桓谭做了议郎、给事中,充当顾问。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光武帝的余辉也映到了冯衍的身上,他被任命为曲阳令。
做了议郎、给事中的桓谭,开始行使自己的本职工作,对时政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光武帝看到他的奏疏,却没有理睬。
冯衍到了曲阳,很快将那儿的反动武装头子郭胜收拾了,一下还收降了五千多人。立了大功,却没有小赏。光武帝听信了别人的谗言,不喜欢不说谀言的冯衍,没有给他任何奖励。
桓谭的琴弹得特别好,这是他的特长。他见光武帝喜好听郑声,就用靡靡之音去迎合。这遭到宋弘的不满,严厉训斥了对方。光武帝本来就不爱听桓谭在书中的絮聒,借机将其给事中的职位免去了。
桓谭暂时没有上书,冯衍上书了。他列出了几条好的想法,光武帝准备召见。和上次一样,一些臣工又给光武帝说了坏话。他爱听也爱信,冯衍没能见到这位天子的龙影。
光武帝特别迷信谶言,在他登基时都利用了这点。他常常运用谶言来解答疑惑、决定事情,沉醉过甚。桓谭实在看不下去,又冒险上书反对。光武帝把奏章看下去了,火也冒了上来,他对桓谭越发不满。
没有得到光武帝重视的冯衍,却受到了外戚阴家兄弟的敬重。“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他同他们交往起来。孰不知,这下可撞在了枪口上。光武帝吸取前汉外戚结交宾客危害社稷的教训,也不论青红皂白,将现在那些宾客全部惩罚,重的死罪,轻的免职。冯衍属于轻的,只被枪打掉了头上的乌纱帽。不过,这也把他吓得够呛,回老家去闭门保身了。
桓谭不相信那些无稽的谶言,光武帝偏偏又去问他,想用谶言来做一次决策。桓谭觉得很可笑,又不好坚决驳斥,就委婉地说自己不读谶言,以此拒绝。光武帝却不知趣,非要桓谭讲个子丑寅卯。无奈之下,桓谭只好再次强调谶言虚妄,没有一点道理。光武帝听了大怒,说要杀了桓谭。桓谭赶忙磕头求饶,脑袋都流出了血。光武帝才消了一些气,将他赶出了洛阳。在路上,桓谭这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极其失意,很快就病死了。
冯衍的年纪比桓谭要小不少,回到家乡好多年后,他还是想为国家出力,一展抱负,又给光武帝上书。冯衍有忠心雄心,光武帝却没有悔心善心,他还在恨他,没有接纳。不得志的冯衍,只好将自己的感慨寄诸笔端,写下了一篇著名的《显志赋》。后来,他在家告终了。
在《桓谭冯衍列传》的最后,范晔写道:“谭非谶术,衍晚委质。道不相谋,诡时同失。体兼上才,荣微下秩。”
一朝正立多贤士,两人吐心来为君。
谶雾吞目独不信,荩火耀日孤留贞。
出京凄凄散九魂,归乡默默损六神。
何代没有遗弃才?明主未能撇谀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