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关于南京“王气”的传说
曾听到不止一人言及,说凡是在南京建立的历史王朝,都没有长命的,但这话起源于何时何人,却找不到出处了。
有专家说应该是民国时期开始出现的,当时蒋介石为了定都南京,一些学者就以此提出了这种观点,也有人说是在清朝时期。而南京文史专家薛冰则说,在 20 世纪 80 年代左右,南京曾举办过关于给南京定位的学者讨论会。地方志专家蒋赞初表示, 如果真要追究,可能从六朝以后,唐朝开始就有南京是亡国之都、六朝短命的说法。可以从唐诗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唐诗中也确实出现了说金陵王气已尽的诗歌。诗人李商隐在《咏史》诗中写道:“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这最后的一句话,就是对金陵有无王气的质疑。
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西塞山怀古》也透露了同样的意思。“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过了六朝,“金陵王气”已经“黯然收”了。
那么,说南京古有王气。后世王气已断,那是怎么回事呢? 关于南京为何会成为王朝的噩梦,民间主要有以下两种
传说。
其一,楚王埋金说
春秋战国时期,楚王巡视自己的疆土,登上狮子山。突然, 他的脸色阴沉下来,说:“此地风景虽好,但王气太盛!”有一个风水师替楚王想了一个办法,即在狮子山上埋一批黄金,以镇压此地的王气,可保不再出帝王。楚王同意后,大臣们马上照办。
其二,秦始皇斩断地脉说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出巡金陵。陪同左右的方士常生对
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西塞山怀古》也透露了同样的意思。“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过了六朝,“金陵王气”已经“黯然收”了。
那么,说南京古有王气。后世王气已断,那是怎么回事呢? 关于南京为何会成为王朝的噩梦,民间主要有以下两种
传说。
其一,楚王埋金说
春秋战国时期,楚王巡视自己的疆土,登上狮子山。突然, 他的脸色阴沉下来,说:“此地风景虽好,但王气太盛!”有一个风水师替楚王想了一个办法,即在狮子山上埋一批黄金,以镇压此地的王气,可保不再出帝王。楚王同意后,大臣们马上照办。
其二,秦始皇斩断地脉说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出巡金陵。陪同左右的方士常生对


而那以后,南京的王气就没有了。
又传诸葛亮早就看出这一点,在为刘备图谋统一大业的时候,有意搞了个“风水阴谋”,是他建议孙权建都建邺,反正此地王气不长,又被秦始皇“镇压”过,东吴迟早会“断气”,不怕吴囯与蜀国争天下。
另外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说法:
一说是因为长江靠城太近,江水太急,风水轮流,王气泄得太快,改朝换代也快,所以在此定都的王朝只会短命,而不会有万年基业。
二说是南京的龙气前有“照”,而后无“靠”。什么意思呢?
中国古代把皇帝比喻成龙,皇帝叫“真龙天子”。
所以许多的占领者、起义者在建都的时候,都想要找到有龙脉的城市,而且摸准龙脉在于何处,保护好了龙脉,在龙脉上建立王城,就有长远的基业。

其实,说到“龙脉”并不神秘,就是寻找逶迤盘绕像龙一样形状的山脉或地脉就是了。
但这里是有讲究的。
山脉象征为“龙”,俗称“龙脉”,龙脉突起处叫“龙脑”,山脉开始的地方,叫“起龙”,脉之结束处,是山尾,叫“注龙”,或“龙尾”。但是一处风水宝地不能只有一条龙孤零零趴在那里,它的后面得有“祖龙”的支撑。背后有龙叫“来龙”,即往自己这边呼啸而来的大山,近者叫“宗山”,远者叫“祖山”,共同叫“祖龙”。只有“宗山”与“祖山”都很雄伟,才说明此龙有祖宗强有力的庇佑,帝国才能万年久长。
对照上面这传统的风水要义,风水师称南京是:“前有照”,而后却没有“靠”,无靠就是这个王国不牢靠,无宗山祖山托护。当然,南京南岸近有幕府山、庐龙山,远有鸡笼山、富贵山,怎么能没有“靠”呢?据说这些“靠”都因山势太小,靠不住。
而现代风水师刘宗意认为,在南京建都的王朝之所以会短命,是因为玄武湖武庙闸泄了王气。古书上说的秦始皇“泄王气” 的四个地点是“钟山、北山、连冈、长陇”,其实都是指一条山冈, 它是古金陵的风水线。这条山冈中间有一个过水缺口,正对着过去的六朝城和皇宫,玄武湖水从缺口向南流入秦淮河,“王气”就是从这个地方泄走的,这个缺口就是今天玄武湖处的武庙闸水道,这里才是真正的所谓秦始皇泄王气的地点。
对于风水之说,说白了很好理解,在大地的山川河流、地势造型中,存在着许多自然界的“象形文字”,一座山山顶平坦,你可以说这是“天印山”,也可以说是“点将台”,甚至说是仙女的“梳妆台”,你爱怎么想都可以。于是再编造出一套令人信服的理由,说这里该出皇帝,还是大将,抑或是仙女。这种似是而非的说法是对与非,我们先不说破,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好了。

南京,又称石头城、秣陵、金陵、建业、建邺、建康、白下、集庆、应天、江宁、天京等,简称为宁。南京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 又被称为“六朝古都”和“十朝都会”,曾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京师和留都)、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几个时期的国都。但还有人说是十二朝都会,甚至有十三朝都会之说。
那是因为,在刘裕废了东晋建立刘宋前,有桓玄废东晋建立的楚,80 天而败。清军占领北京,明朝遗旧逃到南京建立南明小朝廷,仅一年,就被清军剿灭。而唐代辅公祏农民起义建立的宋, 一年败亡。若是这样计算,当然能够扩充成十二或十三朝之数了,但那些提不起来的临时小王朝,塞于其间,不但增加不了南京的光彩,反而让人有滥竽充数之感。
到底有几个,我们开列如下:
- 三国时的东吴政权:222~280 年 吴大帝 孙权 建邺。
- 东晋政权:317~420 年 晋元帝 司马睿 建康。
![]() |

南朝宋政权:420~479 年 宋武帝 刘裕 建康。
- 南朝齐政权:479~502 年 齐高帝 萧道成 建康。
- 南朝梁政权:502~557 年 梁武帝 萧衍 建康。
- 南朝陈政权:557~589 年 陈武帝 陈霸先 建康。
- 五代十国时南唐政权:937~975 年 烈祖 李昪 金陵。
- 明朝政权:明太祖 朱元璋 应天府,定都南京时间

- 太平天国政权:1851~1864 年 天王 洪秀全 天京。
- 国民党南京政府:1927~1949 年 蒋介石 南京。
论南京所建立的政权能不能长久的问题。
在孙权定都南京后,仅过了半个世纪,存58 年(222~280 年), 东吴就让西晋灭掉了。更奇怪的是,接下来的朝代也几乎都是短命的。除大明王朝,因后迁都北京而存在 276 年外,其他 8 个, 最长的是东晋王朝,存 103 年(317~420 年)。余下分别是:
南朝宋:60 年,公元 420~479 年。南朝齐:24 年,公元 479~502 年。
……
南朝梁:56 年,公元 502~557 年。南朝陈:33 年,公元 557~589 年。南唐:39 年,公元 937~975 年。
太平天国:12 年,公元 1853~1864 年。中华民国:37 年,公元 1912~1949 年。
的确没有一个长寿的,只有东晋政权时间稍长一些,那也是由于王谢两个家族勉力支撑的结果。
自费出版#自费出版网#自费出版流程#自费出版费用


![]() |
《重刊江宁府志·古迹》(卷八)引《舆地志》,重新定义了南京风水:“右环大江,左枕崇岗,三面据水,以山为郭,以江为池,地势险阻。”此语把风水玄机说得一清二楚,淋漓尽致了。南京城




北京:20 票;南京:5 票;武昌:2 票;天津:1 票。
孙中山当时很恼火,决定第二天重新投票,必须选择南京。黄兴配合孙中山,出言威胁“:明日再不按先生意愿行事,我立即派宪兵将议员绑了出来 !”威逼之下,出席会议的 27 名参议员才改变了态度:南京:19 票;北京:6 票;武昌:2 票。中华民国政府定都南京的复议案,得以通过。
是龙盘虎踞,还是“四冲之地”
在一本叫《话说南京》的书中记录,说唐朝的政府对南京这座盛传有王气的六朝古都非常害怕,就怕南京再出一个帝王,于是采取了一系列对南京抑制的手段。首先派了个叫李神符的人担任检校扬州大都督,当时的扬州很大,包括南京,所以南京一度又被称为扬州。为了防止南京的王气影响,李神符来后就把扬州州府的居民从丹杨(当时的南京)迁移到江北的江都(今天
的扬州),又把南京分成了几个县,丹杨成为其中之一,后来又把丹杨规划到镇江。拆拆改改,直到把南京划分得七零八落为止。


金陵王气的传说实际是在三国东吴才出现的,晋·吴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龙盘虎踞”,是什么意思?这也是一种“象形文字”,南京原称石头山,建城后叫石头城,这个高崌于大江边的山城像一只老虎雄居于此,而逶迤的长江像是一条龙,绕城而过,这就是龙盘虎踞的象形意思所在了。
如果从堪舆家的角度来看问题,这的确是一个王朝难得的好居所。说明了南京的风水好,有山有水,有模有样。
但是,我们要问,风水学只说南京是住的好地方、葬的好地方,它可曾说过也是王国长寿的好地方吗?
没有!
说南京“龙盘虎踞”,只是山岳水势的象形,并未指一个王国

![]() |

我们先不纠缠于南京的地形,看一看南京所建的王朝,都是如何被攻破的。
一、东吴:是被西晋的司马氏所灭

不过,晋武帝要打这个日落帝国,也是费了一番心思的。他在襄阳一边命羊祜以仁德对吴军施加影响,一边在长江上游的益州训练水军,建造战船。经过长达10 年时间准备,公元279 年, 晋军开始向东吴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为了迅速夺取胜利,晋军分 5 路沿长江北岸,向吴军齐头并发。第 6 路晋军由巴东、益州出发,沿江东下,直捣吴军都城建业。20 万晋军直扑东吴。
在第 6 路晋军进攻东吴时,为了分散、吸引守卫建业的吴军兵力,安东将军王浑率一路晋军,由北向南,直取建业。孙皓忙命丞相张悌统率主力渡江北上,迎击王浑,结果沿江东下的晋军乘机攻占了建业。
公元 280 年,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了全国。
西晋定都洛阳,并在襄阳练兵并发起进攻,所以是从西北向
东进军,而长江被人称为天堑,却成了舟船顺流而下的通道。唐朝诗人“一片降幡出石头”就是感叹这一段历史。
二、东晋:是被农民起义与同朝将领夺权所败


内部将领的夺权。
三、南朝宋的灭亡
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贸然北伐,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重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至此南方的战略优势丧失。
公元 453 年,刘宋文帝被太子刘劭所杀。文帝死后,宋孝武帝、宋明帝、宋前废帝、宋后废帝先后为帝,但他们四个都是有名的暴君,不仅对诸将疑忌,而且兄弟间相互残杀,政治一度混乱。萧道成,祖先为东海兰陵人,后迁居南兰陵,刘宋末年为建
业令,中军将军,乘皇室相互残杀的机会,独掌军事大权,公元477 年,杀后废帝刘昱,立顺帝刘凖,任司空、太尉,独专朝政, 公元 479 年,自封为相国,齐王,4 月废刘凖而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齐。
萧道成是西汉丞相萧何二十四世孙。萧何居住在沛县(今属江苏徐州),其子侍中萧彪免官后居住在东海兰陵县中都乡中

![]() |

刘宋可谓是被北方的力量所灭。
四、南朝齐的灭亡

雍州,中国九州之一,名称源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境内的雍山、雍水。
所以,齐国可以说是被西方攻来的力量所灭。
五、南朝梁的灭亡
梁朝的建立者萧衍擅长文学,499 年被任命为雍州刺史,他乘齐国内乱,发兵夺取了皇位,建立了梁朝。萧衍是为梁武帝, 在位 48 年。公元 548 年,从东魏投降梁的大将侯景倒戈。他以武帝从子萧正德为内应,进攻梁国。次年,侯景攻陷台城。此时, 梁武帝早已饿死于城中,其子萧纲即位,是为梁简文帝。公元551 年,侯景杀死简文帝,想乘机夺权。王僧辩、陈霸先等南朝将
领集结余部,打败了侯景。公元 557 年,陈霸先在权力争夺中, 杀掉了原先的上司王僧辩,建立了陈朝。
由此可见,南梁是被将领陈霸先——南方攻来的势力所灭。而南陈在这里仅存 33 年,就被隋朝所灭。隋文帝下令修建


六、南唐的灭亡
开宝七年(974 年)五月,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的赵匡胤下令在荆湖建造大舰和黄黑龙战船数千艘,发兵 10 余万,三路并进, 趋攻南唐。
东路吴越王钱俶作为升州东南面行营招抚制置使,率数万兵自杭州(今属浙江)北上策应,并遣宋将丁德裕监其军;中路曹彬与都监潘美率水陆军 10 万由江陵(今属湖北)沿长江东进;西路王明为池、岳江路巡检、战棹都部署,牵制湖口(今属江西)南唐军,保障主力东进。
开宝八年(975 年)十一月十二日,曹彬大军从三面攻击江宁城,李煜派 5000 兵夜袭宋军北寨,未果。二十七日,宋军破城, 守将呙彦、马诚信、马承俊等在巷战中战死。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这是一次真正的渡江作战,再一次说明长江并非天堑,而是行运战船的交通要道。
![]() |



还有,长江太贴近南京城,渡江到了长江南岸,等于到了南京城。下至于南京城区的山,都是一些小小的山丘,并无险要可守。
以南京栖霞区为例,栖霞区地形大势为南高北低。境内无海拔 300 米以上低山(紫金山海拔 448.9 米,原为区境内唯一低山),南部有南象山、北象山、栖霞山等丘陵,与岗地呈连片分布。北部为沿江平原及江中洲地,地势低平。内丘陵分布较广, 以山体单薄,山势和缓低矮为特征。以长江南岸幕府山、栖霞山、龙潭东西向一线,海拔 50~300 米,即宁镇山脉西段北支。其中有幕府山、直渎山、南象山、北象山、栖霞山、灵山、青龙山等几十座,都是称不上山的丘陵地。
所谓南高北低,打一个比喻就是在江边帮助敌人架起了云梯,只要敌人登上了岸边,就可以顺坡爬高进入南京城。这样的地形,如何称为“龙盘虎踞”呢?
“龙盘虎踞”,只不过是宣传南京地形雄伟、气象壮观的一句
宣传广告词,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流中,有多少的帝王与总统,都被这句广告词迷惑了,把南京当成了一个可以屯兵可以立国的圣地,正是这个错误,成了那些短命王朝的催命符。
当然,这本书主要是写地形地貌对于王国影响的,并不是分析这些王国皇帝的残暴与政治经济状况的好坏,所以少说了许多经典历史书上的那些话。那些话读者是听得太多太多了,所以不说也罢!自费出版一本书多少钱#自费出版一本书需要多少钱#自费出版一本书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