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座四塞之城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在成都立国的有几个王朝
军事上把另一种地形称之为“四塞之地”。
“四塞之地”的说法在春秋战国时期较为流传,因为在冷兵器时代,军事上的“四塞之地”易守难攻,是历来兵家必夺之地, 这样的地方有利于建都和发展。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在成都立国的有几个王朝
军事上把另一种地形称之为“四塞之地”。
“四塞之地”的说法在春秋战国时期较为流传,因为在冷兵器时代,军事上的“四塞之地”易守难攻,是历来兵家必夺之地, 这样的地方有利于建都和发展。
后来,“四塞之地”从先秦至今成为陕西(关中)的别名。
因为陕西基本属于秦国的故地,而秦国有四关:北萧关、南武关、东函谷关、西大散关。故称陕西为“四塞之地”。
据传,项羽进入关中之后,有人劝他,关中“四塞之地”,可以定都。项羽没有听从,非要定都彭城(今徐州市)。但是彭城是“四战之地”,周围没有要塞掩护,历来是兵家必争(也是易争)之地。


然而,最名符其实的“四塞之地”乃是我国的四川省。
四川盆地周围高、中间低,比较平坦,多是丘陵和山前冲击的扇形平原。
四川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 93%。其中, 又以海拔 1500~3000 米的中低山地为主,占山地面积的 96% 左右。该区主要的山脉有:东北缘的米仓山、大巴山;东南缘的巫山、七曜山、大娄山;西北缘、西南缘的龙门山、邛崃山、大相岭等。盆地西南缘的佛教名山峨眉山以及西北缘的道教名山青城山。区内最高峰为西部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 5588 米。该区丘陵和平原较少,零星分布山地之间,平原在当地俗称为坝子。比较有名的有广元坝子、天全坝子等,是当地的农业中心。
在这样地形上,如果有兵把守,要打进去是十分困难的,所

尤其是向北的“通道”(如果也可以说是通道的话)剑门关, 更是凶险万分。我们都读过李白的那首《蜀道难》,如今再引录几句:

如此天险,犹如十座长城,如何能够攻克?
在北宋宋仁宗时代,四川有一位老学究,写了一首诗献给成都太守,其中两句是“: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这话是什么意思?就是你成都太守如果封闭了蜀道,你就可以在四川当土皇帝了。
这种造反言论,万一让皇上知道,哪还了得?所以太守将他绑缚到汴京,交给皇帝治罪。还好,宋仁宗是个十分宽厚的皇帝。他说道:“这个老秀才是想当官急了吧?那就让他当一个小官好了。”结果因祸得福,老秀才还当上了一个司户参军。
那么,历史上在四川盆地上建都的有多少个国家呢? 比较出名的有以下几个政权。
东汉建安十九年(214 年),刘备领军灭了刘璋,自领益州
牧。公元 221 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存
42 年。
西晋惠帝永宁元年(301 年)十月,李特率众攻占成都,建立农民政权。公元 306 年,其子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公元
338 年其后继者改国号汉,史称成汉。347 年,成汉为东晋权臣
桓温所灭,历五主,共 41 年。

前蜀,五代时十国之一,907~925 年,王建所建。

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建立的大蜀农民革命政权,不过只坚持了 2 年。
清顺治元年(1644 年),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张献忠攻占成都,建立大西农民政权,改元大顺,自称大西王。1646 年,张献忠在四川西充凤凰山中箭身亡。
以上这些蜀地建国的王朝皆是地域性政权,而且都不是长命的,在成都建国的政权,刘备的蜀汉政权为 42 年;李特的成汉
政权为 41 年。其余的王朝寿命更短。
而孟昶后蜀政权(五代时十国之一)的情况是。长兴三年
(932 年),孟知祥杀东川节度使董璋,得东川地。四年,封为蜀王。后唐闵帝应顺元年(934 年)知祥称帝,年号明德,国号蜀,史称后蜀。同年,孟知祥死,子孟昶继位。两代而亡。个人自费出书#个人自费出书网#个人自费出书流程#个人自费出书费用


这里面,比较具有故事性的是后蜀主孟昶的妃子,姓徐(一说姓费),封为慧妃,青城(今四川灌县)人,貌美如花蕊故称为“花蕊夫人”。孟昶降宋后,她可能被掳入宋宫,为宋太祖所幸。
这个“花蕊夫人”还是一位出名的诗人,她最著名的诗是《述国亡诗》:
花蕊夫人像
花蕊夫人像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花蕊夫人后来因介于宋廷权力之争,在立太子的问题上触犯了太祖弟弟光义的利益,在一次打猎时,被赵光义,也就是后
来的宋太宗乘乱一箭射死。太祖虽然英明,也无从追究。
在成都的王朝为什么短命而做不大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让我们还是以刘备的蜀汉政权为例来加以说明。

魏:景元四年 537 万 ;魏国灭亡时 1386 万(包括益州)。吴:赤乌五年 240 万;吴国灭亡时 230 万。
蜀:章武元年 90 万;蜀国灭亡时 94 万。
(《三国志·孙皓传》《续汉书·郡国志》) 蜀国的人口仅只有魏国的六分之一。
第二,属地辖区:
辖区(东汉共 14 州,加一个西域督护府)。
魏:青州、兖州、豫州、徐州、司州、雍州、凉州、并州、幽州、冀州、荆州北部、西域督护府等。
吴:扬州、交州、荆州大部。蜀:仅只益州一州。

魏:70~80 万。吴:23 万。
蜀:10 万。
蜀国的兵力仅只有魏国的八分之一。

不到百万,能应付起 10 万军队的供应(八个人养一个兵)已经很
不容易了。所以诸葛亮的最大活动兵力不会超过 6 万。魏国的
西线防御兵力却在 20 万左右。
一、诸葛亮为什么要六出岐山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知道,魏国与蜀国的实力相差是太大了,蜀国只是一个蕞尔小国,诸葛亮为什么还要不时地去捋虎须儿,不时地去冒犯那个庞然大国曹魏呢?
诸葛亮的隆中对在关羽丢失荆州时就已经破灭了。诸葛亮也知道要灭魏国已经没有太大希望,之所以出兵是以攻为守,表示自己是有进攻与作战能力的,奉劝你魏国不要轻举妄动。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绵延约 50 华里。连山秀举,罗峰兢峙, 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所以成为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祁山,又名祁山堡。位于甘肃陇南礼县祁山乡。《三国演义》称作祁山大寨,是诸葛亮的祁
山前线司令部所在地。
祁山堡始建于西汉,距礼县县城有 20 余公里。站在横跨西
汉水的祁山大桥远眺,但见平地突出一峰,高约 33.3 米,峰顶浓荫之中,城堡隐约可辨。

再说,他最多的一次出兵 6 万。让我们设想一下,这 6 万兵
打上几仗,再连出发到回蜀,起码要三个月之多,在 100 多天里,

每天吃 10 斤草料,得 500 万斤食料。这些后勤补充大都是从成都、梓潼、江洲一带运来的,这个漫长而山路难行的补给线,要多少人运?伤残之兵如何回到蜀地?虽说有传说中的木牛流马, 但就是今天现代化的汽车,也难走那崎岖之途,保不准有不少熄火、跌下悬岩的。
所以,这既不是占领领土之战,也不是灭国之战。因为诸葛亮知道,就是夺来了一州之土,蜀国也保不住。因为从蜀国出来要走崇山险岭,等前方与魏兵对阵,他诸葛亮再出兵救援,黄花菜都凉了。
二、诸葛亮为什么要七擒七放孟获
史书上有这样一段故事:
公元 225 年春,诸葛亮率兵南征,自水路入越嶲,派马忠向


《汉晋春秋》载:诸葛亮军队到达南中时,听说孟获在少数民族中威望很高,遂决定生擒感化。活捉后,让孟获查看蜀军阵营, 并询问道:“我军如何?”孟获回答说:“过去我不知蜀军虚实,所以失败了。今天承蒙你让我看过,也不过如此而已,我肯定容易取胜。”诸葛亮笑笑,让他回去整军再战。凡七擒七纵,而诸葛亮依然要遣返孟获。这时孟获感动了,诚恳地说道:“您呀,具有上天一样的神威,至此之后,南中人不再反叛了。”
当时有人对释放孟获持不同意见,诸葛亮解释说“:若留外人(指蜀军将领),必须同时留下足够的军队,兵留下来又没有粮吃,这是第一件难事;蛮夷刚刚战败,父兄死伤者甚众,若留外人而不留兵,必成祸患,这是第二件难事;更何况,蛮夷累累有叛变杀戮的罪行,自知罪孽深重,若留外人,相互之间都不相信,这是第三件难事。今天我打算既不留兵,又不运粮,但是却能使南中
地区服从我方,知道尊卑上下,就彼此相安无事了。”


换句话说,蜀国如果要向南扩充国土,也是不可能的。
那么多高山大岭,涧谷深峡,那么多不同生活习惯不同语言的少数民族,凭蜀国这样一点军队,如何去占领之,统治之?
向北,无法去抢占魏国的土地,向南,无法将孟获那里的少数民族领地占为己有,那么,像关羽占领荆州之地的办法去扩土能够行得通吗?
这种办法也不行!
三、是“大意”失去了荆州吗
荆州本不是刘备的,而是孙权的,刘备借了荆州,死赖着不还,等到他夺取了益州,在成都做皇帝之后,他还派了最亲信的


荆州古城墙
“刚而自矜”是关羽性格的重大缺陷。晚年的关羽“攻拨襄阳郡”“决战庞令明”“放水淹七军”,似乎还有当年“千里走单
骑”的感觉。吕蒙、陆逊却看透了关羽的毛病。设置了一系列的连环计,加速关羽的头脑膨胀、虚无缥缈。最终死在孙权手下。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孙权也有这种担心,你关羽在我的上游,随时威胁着我的生存,我能放心让你存在下去吗?在 “大意失荆州”这个问题上,关羽有错,刘备与诸葛亮有错,这是没有问题的。而本质的问题是荆州其实是蜀国在“四塞之地” 以外的一块“飞地”,它远离本土而存在。蜀国如果要支援荆州, 必须要沿长江而下,或翻越高山,十分不便。另一个原因是,荆 州介于蜀、吴、魏三国之间,是三国都想要的必争之地。因此,久


作为这种四塞之国,像诸葛亮那样,以攻为守,能守好这块国土就不错了。要想要四塞之外再占土夺地,等于是变成了两个国家,兵力分散,头尾不能相顾,根本是这个国家力所不逮的。
因此,在历史上,凡是在四川盆地建立的国家无论是成汉、蜀汉还是后蜀,都无法越过高山去突破自己,它们都是被有限的地形困死了。
四塞之地还有一个缺点,如果有英明的将领,善守死守国土,像诸葛亮那样以攻代守,或许可以坚持一段时间。一旦无英明统帅、无能征惯战之将,再加上皇帝在那块土地上享受惯了, 失去了警惕性,那么他的国土就危殆了。上行下效,皇帝沉溺于酒色,大臣贪腐成风,士兵们放松了警惕性,不好好看住那些关隘山口,就容易遭到敌人的偷袭。而蜀汉就是这样灭亡的。
魏灭蜀时的一次决定性的军事行动,是钟会所指挥的东路魏军主力,被蜀军阻拦在险要之地剑阁,无法前进。魏军西路指挥官邓艾在攻占沓中后,向钟会建议说“:如果从阴平偷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