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水网环绕下的都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宋)柳永·望海潮
两个王朝建都的杭州城
我们都知道,越国的都城是在今天的绍兴市,而不在杭州。在杭州建都的有两个王朝,其一是五代时的吴越国(907~978 年) 在杭建都,开国皇帝是钱镠;其二是南宋,建炎三年(1129 年),赵构南渡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 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历时 140 余年。

共是 152 年。
看起来,在杭州建都的王朝,比起在南京王朝寿命还会长一些。
在这里,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杭州的历史。
杭州历史悠久,早在 4700 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但在秦灭楚时,只在杭州地域置钱唐县,同时置余杭县,同属于会稽郡。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 202 年)正月至六年春,钱唐县境属于韩信的楚王国。六年春,立刘贾为荆王,属荆王国。十二年立刘濞为吴王,属吴王国。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 153 年),诛吴王濞, 钱唐县复属会稽郡,隶属于江都国。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 121 年),废江都国。会稽郡西部都尉治(郡级治安军事机构)从山阴

三国时,钱唐县属吴国。两晋时期,钱唐县仍属吴郡。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 621 年),改余杭郡置杭州,为避国号讳,改钱唐县为钱塘县。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建都杭州。当时的杭州称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钱塘。
北宋时,杭州为“两浙路”的路治,是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绍兴八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
尽管杭州的历史久远。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只是一个小县城,只有直到吴越国与南宋建立了都城,这才兴旺繁荣了起来。
只要你到过杭州,就知道这里的地势与四川是绝不一样了, 这里没有大山峻岭,只有一些不起眼的小山,其他就是数不尽的河湖港汊。
然而,这块地方实在是太好了,俗话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语,据说是南宋时候的民谚。元代任仁发的《浙西水利议答录》里提过,意思是:这个地方的粮食丰收,足于解决全国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的粮食供应

所以会有些说法,是这里的天气水利条件好、土埌肥沃、自然灾害小,种下去的粮食容易获得丰收。

钱镠是杭州临安人,生于唐宣宗大中六年(852 年),卒于后唐长兴三年(932 年),少时迫于生计曾贩私盐,后投军。唐乾符年间为石镜将董昌的部校,后渐
由偏将而升掌一州之总兵。他在剿灭地方叛臣的过程中,占有了两浙之地。唐光启三年(887 年),董昌为越州观察使(今浙江绍兴),自杭州移镇浙东;唐以钱镠为杭州刺史,从此独据一方。唐景福二年(893 年),钱镠升任
镇海军节度使,驻杭州。唐乾宁
武肃王钱镠
武肃王钱镠
三年(896 年),董昌称帝,钱镠劝其放弃称帝无果,遂灭董昌,得

吴越武肃王钱镠之后,还有四位国王,合称三代五王。
吴越文穆王钱元 瓘(887~941 年);吴越忠献王钱弘佐

吴越钱氏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民本”思想。钱镠常说:“民为社稷之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也。”他不仅自己不称帝,还反对强藩称帝。他谆谆地教诫子孙恪守臣节, 要“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 如遇真主,宜速归附”。
宋开宝八年(975 年),宋太祖赵匡胤最后消灭了割据政权南唐,十国之中仅剩下吴越国。高僧延寿乃德韶之法嗣,此时沉疴在身。吴越王钱弘俶前往探病时,对宋灭南唐危及吴越走向,征询延寿的意见,延寿则尽力劝谕钱弘俶,并写下了几个字赠送钱俶——“纳土归宋,舍别归总”。
钱弘俶审时度势,采纳了延寿临终遗言,采取“重民轻土”之善举,毅然于太平兴国三年(978 年)五月入宋京开封,将所部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五十五万六百八十户、十一万五千一十六卒, 悉数献给宋朝,成就了一段顾全大局、中华一统的历史佳话。
因此,吴越国的生产力免遭破坏,人民也免遭生灵涂炭,从而稳定和巩固了中国和平统一的政治局面。北宋诗人苏轼曾说: “其民(指吴越国百姓)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鼓之声
相闻,至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这是对钱氏历史功绩的客观评价。
接下来的就是南宋。


建炎四年(1130 年)夏,金兵撤离江南后,赵构才又回到绍兴府(今浙江绍兴)、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等地,后将临安府定为南宋的行在。金兵暂停南侵,宋高宗便抽调精兵镇压荆湖、江西、福建等路的农民起义军和盗匪,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他虽然在


绍兴十年(1140 年),各路宋军在对金战争中节节取胜时,宋高宗担心将领功大势重、尾大不掉,又怕迎回钦宗后自己必须退位,于是下令各路宋军班师。
宋高宗赵构于 1138 年任秦桧为相,推行求和政策。秦桧于
公元 1141 年,解除抗金将领韩世忠的兵权,又以“莫须有”的罪
名将岳飞下狱,并于当年除夕前夜(公元 1142 年 1 月 28 日)杀害了岳飞父子。其余所有曾支持过岳飞,坚决抗金的文官武将, 也都被纷纷贬斥。宋高宗以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
在高宗之后,宋金两国发展相对稳定。金国也有几次南侵, 但大都半途而废,而南宋在孝宗年间也进行了北伐,也未能收复国土。
蒙元灭金之后,南宋不仅没有换来一时的安宁,反而又将面对更为强大的敌人——蒙古。灭金之后,南宋想趁蒙古退兵之际,收复被蒙古占去的土地,但南宋一直以主和为主,并无强大的军事力量,所以虽出兵但未达到预期目的。南宋的这一举动

忽必烈继承大汗之位,又继续其南征的步伐。公元 1271 年,

同是“临水之都”,却不同于南京
南京这座城市,北临长江;而杭州这座城市,也东靠大海,四处临水。然而,这两座城市的地理位置与地貌并不一样。
杭州东面是大海,除了其后明朝时有倭寇入侵之外,并无外敌入侵,所以东面是安全的。
在南面,也十分安全,因为那里没有建立另外的国家,还是南宋的领土。个人出书#个人出书网#个人出书流程#个人出书费用
![]() |

在吐蕃王朝旧日的辖地,门域、珞域和喀木、脱思麻等处,更加分散成为众多的游牧群落。
而 1115 年金朝兴起,辽朝、北宋先后被灭,西夏经济被金朝掌控。后漠北的大蒙古国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并拆散金夏同盟, 让西夏与金朝自相残杀。西夏内部也多次发生弑君、内乱之事,
经济也因战争而趋于崩溃。最后于 1227 年亡于蒙古。蒙古扫灭诸国的时间表是这样的:
1218 年,蒙古灭西辽。
1228 年,蒙古灭西夏。
1234 年,与南宋联合灭金。
1252 年,蒙古消灭了吐蕃最后一个政权。

1276 年,蒙古攻陷临安,1279 年,南宋最后一个皇帝投海,南宋灭亡。

因此它不是四冲或四战之地,只有一战之地。
南宋所辖的地理形势,完全与金国或蒙古的地理位置不一样,这里的河湖港汊极多,大队骑兵根本无法展开行动,只能用小船或大船进行攻击,而走马是北方人的专利,行船则是南方人的特长。如果北方的骑兵真的与南方的船队打一场硬仗,鹿死谁手也未可知。
要证明地理环境谁优谁劣,不用我们现在去做实验,在南宋的时候,实验结果已经出来了。
那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梁红玉击鼓抗金兵”的故事。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 1129 年)秋,完颜宗弼(民间俗称金兀术)统兵南下,占领了建康,接着连破临安、越州、明州。宋高宗赵构逃到海上。金军大肆掠杀之后北撤,在途中遭到南宋名将


完颜宗弼此次南征,在江南一带横冲直闯,把皇帝赵构逼逃海上,可谓风光无限。但是回程的艰难也让金人知道,南方多山地河泊,以骑兵为主的金兵在南方优势大减。宗弼之后,金将再无人敢轻易渡江深入南宋腹地。
韩世忠、岳飞等名将率领的南宋军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对金作战的胜利,一改北宋末对金作战的颓势,为稳定南宋政权立下了奇功。
让我们以今天的江苏、浙江两省的地理水系环境来看与北方草原地形的不同:


由江河湖泊组成的水面面积 1.73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6.8%,比重之大居全国之冠,故以鱼米之乡而著称。
而浙江省呢?这里盘踞着钱塘江、瓯江、椒江、甬江、苕溪、运河、飞云江、鳌江八大水系,静卧着东钱湖、西湖、鉴湖、南湖四大湖泊,密布着杭嘉湖、姚慈、绍虞、温瑞、台州五大平原河网。
在这样的地形上作战,肯定是与大草原不一样的,肯定是南人熟悉而北人生疏的,肯定是马匹用不上必须使用船只的。所以在这样的地方打击敌人,是南宋人的优长,是金国人的缺项。我们设想,如果赵构朝廷想要坚持抗战,就组织几千支由江南水手组成的敢死队,游弋于湖荡之中,不时加以偷袭——烧船、凿


但不管如何,赵构与南宋的军事家们如果能够研究透了这种地理环境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战法与敌人作战,完全可以自保不败、长治久安。
不错,南宋与金国自黄天荡之战后,确实维护了长时间的和平,南宋不是灭在金国之手,而是灭在蒙古人的元朝手中。
史书讲到南宋的灭亡,必然要讲清以下这个过程:
1. 宰相贾似道擅权误国:后期的南宋是个十分腐败的政权, 朝中大权掌握在宰相贾似道手中。贾似道对内擅权跋扈,排斥异己;对外怯懦畏敌,不敢交兵。先前忽必烈进围鄂州,南宋政府以贾似道统兵抵御。贾似道向忽必烈求和,忽必烈不许。后来蒙哥战死,贾似道再次求和,忽必烈急欲北归争夺汗位,即与之签订密约,自鄂州撤围而去。密约规定双方以长江为界,南宋每年献银 20 万两、绢 20 万匹给蒙古。忽必烈即位后,即遣郝经为使到南宋,要求践约。贾似道怕事情败露,便将郝经拘留于途中不遣。贾似道又忌恨有功诸将,宣布战时诸将支取官物为贪
赃,都要追赃论罪。于是有功诸将多被诬陷,或罢官而去,或死于狱中。南宋政权在贾似道等人的把持下,政治更加黑暗。
2.

3.

从以上各方面看,南宋政权的腐败、衰老是一个根本问题。如果这个政权仍有活力,那么襄阳、樊城之战就可能胜利,在江南众多的河湖港汊中与元军打“巷(港)战”,要保江南半壁江山是没有问题的。可惜的是这个朝代已经灯枯油尽,既没有名将也没有了战术,宫廷无斗志,将兵无士气,更不懂江南水泽具有什么优势,自然谈不上胜利。
林升有诗云:“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