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长安,保汉唐繁荣的功臣
东风吹尘客心起,京华去蜀三千里。我来踏雪走函关,下视秦川坦如坻。晓登太华三峰寒,凭高始觉天地宽。却惜京华不可见,烟花二月过长安。长安通衢十二陌,出入九州横八极。行人来往但西东,莫问兴亡与今昔。昔人富贵高台倾,今人歌舞曲池平。终南虚绕帝王宅,壮气空蟠佳丽城。黄河之水东流海,汉家已去唐家改。茂陵秋草春更多,豪杰今无一人在。细观此事何足愁,不如饮酒登高楼。秦王何苦求九鼎,魏武空劳营八州。当年富贵一时事,身后寂寞余高丘。春风开花不易得,一醉何必封公侯。
——(宋)范祖禹·《长安》
汉朝——开疆拓土的根据地
这首长诗是宋朝的范祖禹(1041~1098 年)写的,他生于宋仁宗康定二年,终年五十八岁。著有《唐鉴》十二卷,《帝学》八卷,
《仁宗政典》六卷;而《唐鉴》深明唐三百年治乱,学者尊之,目为唐鉴公。《宋史本传》又著文集五十五卷,
《宋史艺文志》并行于世,并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
这样一位学者自然深悉国家兴亡之镜鉴,故而能够写出这样透彻的诗来。
秦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不敢在那里建都,而汉王刘邦却敢。于是,汉朝的都城就建在了长安。
平定了山东之地,东方已然安定,没有与刘家对抗的力量存在了,但是北方并不安宁。
汉朝的早期敌人是北方的匈奴。
刘邦有“白登之困”;吕后有“信戏之辱”。
“白登之困”的具体情况是:公元前 201 年(汉高祖六年),韩王信在大同地区叛乱(注:此韩王信并非我们熟知的淮阴侯韩信,是被刘邦分封的旧韩国的一个贵族,名信,他后来投降匈奴, 引发了汉朝最耻辱的一战——白登之围),刘邦亲自率领 32 万大军迎击匈奴,先在铜辊(今山西沁县)告捷,后来又乘胜追击,
直至楼烦(今山西宁武)一带。时值寒冬天气,天降大雪,刘邦不顾前哨探军刘敬的劝解阻拦,轻敌冒进,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达 7 天 7 夜,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后来, 刘邦采用陈平的计谋,向冒顿单于的阏氏(冒顿妻)行贿,才得以脱险。

匈奴王国一直骚扰大汉边境。汉朝对此感到忧虑,刘邦想到了和亲,于是派刘敬送汉朝皇族的公主去给单于当阏氏,每年奉送给匈奴一定数量的棉絮、缯、酒、米和食物。
公元前 195 年(汉十二年),刘邦驾崩,冒顿写信给吕后说: “我是孤独寂寞的君主,生在沼泽,长在草原,我多次到边境来, 希望能到中原游览一番。陛下独立为君,也是孤独寂寞,一个人
居住,我们两个寡居的君主都很不快乐,无以自娱,还不如我们以己所有,换己所无。”吕后阅读信后,认为自己受到了极大的挑衅和侮辱,准备杀掉匈奴使者,发兵征讨匈奴。
这时候降臣季布劝阻道,匈奴就如同禽兽,不值得为他们的话动怒。吕后冷静地给冒顿回了一封信“:单于没有忘记敝国,还赏赐我们书信,我们诚惶诚恐,我年老气衰,头发牙齿都已脱落,走路也不稳,不值得单于为我屈尊玷污自己,敝国没有做错什么,还请单于宽恕。”然后继续送给冒顿车、马等贡品。
冒顿阅读完信后,认为吕后非寻常的人物,于是收敛起来, 回赠礼物,正式答应和亲。吕后专权期间,冒顿没有侵扰汉境,

这就是说,汉朝的早期阶段,在北边有了一个强大的匈奴, 北方之患成了汉朝的大患。这一切都是因为,其时的匈奴出了一个强势霸道之君——冒顿。

造一种响箭(即“鸣镝”),训练他的部下骑马射箭的本领,下令说:“凡是我的响箭所射的目标,如果谁不跟着我全力去射击它,就斩首。”首先射猎鸟兽,有人不射响箭所射的目标,冒顿就把他杀了。不久,冒顿以响箭射击自己的良马,左右之人有不敢射击的,冒顿立即杀了他们。过了些日子,冒顿又用响箭射击自己的心爱的妻子,左右之人有感到恐惧的,不敢射击,冒顿又把他们杀了。过些日子,冒顿出去打猎,用响箭射击单于的良马,左右之人都跟着射。于是冒顿知道他左右的人都是可以用的人。他跟随头曼单于去打猎,用响箭射击头曼单于的头,他左右的人也都跟着把箭射向头曼单于,头曼当场身亡。之后冒顿又把他的后母及弟弟还有不服从他的大臣全部杀死。自立为单于。
冒顿日益强大,他先灭东胡,继逐月氏,向南吞并楼烦等部落,还收复了被秦国蒙恬夺取的匈奴领地,占领了秦朝北部的部分地区,经过一系列的大征伐,北方各族无不臣服匈奴,至此,冒
顿雄踞大漠南北,直接威胁中原。
匈奴骑兵

汉武帝好大喜功,在他执政时期,竟然一共打了六场开拓疆域的战争,那就是向正北方的讨伐匈奴之战,向西北方的扩张西域之战,向西北方的征服西羌之战,向东北方向的对朝鲜的扩张之战,向东南方的对南越国的征服之战,以及还有一场不同于以上形式的在西南方向的开拓西南夷之“战”。这些战争,都是以长安为出发点的。
汉武帝的反击匈奴之战,从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 129 年) 始,共历时四十四年之久,其中又可以取得漠北决战胜利为标志,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而以第一个阶段为主体。在这一时期内,汉军曾对匈奴展开三次重大反击作战(也有人称之为五大战役),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南下骚

长安,周围的四大关隘,那时都起着护卫的作用。
由于这四关出可击敌,闭可坚守,所以,西汉立国 214 年,从来就没有任何侵略者是打进过长安城的。

西汉灭于王莽之手,王莽政权的后期,长安城曾经失陷过, 具体的情况是:
公元 21 年(地皇二年),王莽的荆州牧发兵进攻绿林军,绿林军出山迎击获胜,部众增至数万人,战斗意志高涨起来。公元22 年(地皇三年),山中疾疫流行,绿林军出山,一支由王常、成丹等率领,西入南郡(治今湖北江陵),称下江兵;另一支由王匡、王凤、马武等率领,北上南阳,称新市兵。新市兵攻随县时,平林人陈牧、廖湛率众响应,于是绿林军中又增添了一支平林兵。西汉宗室刘玄,这时也投身于平林兵中。 公元 23 年(地皇四年)二月,绿林军领袖王匡、王凤等拥立刘玄为皇帝,国号“汉”,年号“更始”。
公元 24 年(更始二年),刘玄领兵进入长安。但是他很快变质,生活腐朽,政治专制。为了达到独揽政权的目的,刘玄杀死众多起义军将领,又剥夺了王匡等人的军权。义军将领与刘玄为首的贵族集团发生冲突,王匡率领部分起义队伍投靠了另一只著名的起义军赤眉军。
公元 25 年九月,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投降,更始政权
灭亡。
这种所谓的“攻入长安”,都是长安城里的政权崩溃,士兵或是反叛,或者投降,这才能够打开城门的。所以,它已经与地理因素无关。基本上可以说是开门揖敌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坚固的城墙、城门都无济于事。老人出书#老人出书网#老人出书流程#老人出书费用

那么,唐朝在长安建都之后的情况如何呢? 唐朝时最值得一说的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其子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其子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 年) 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
其时,唐朝在长安立国 150 年之久,唐玄宗当了 40 多年的皇帝,也当腻了,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他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朝政先后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剑的宰相,凭着玄宗的信任专权用事达十九年,杜绝言路,排斥忠良。杨国忠因杨贵妃得到宠幸而继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财,以致群小当道,国事日非,朝政腐


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四日得知了反叛的消息,相当震怒。他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准备防守;接着任命他的第六皇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这时发生了自毁长城的两大寃案:一是高仙芝之死,二是哥舒翰惨败。不是这几个将领不能打仗,而是奸臣在自砍柱石。
高仙芝怎么死的,是被皇帝身边的宦官边令诚诬陷而死,若非皇帝偏听偏信,也不会让唐朝的一代将领殒命,也不会让安史之乱成功。
公元 755 年,高仙芝率军东征,以平定安史之乱,皇帝唐玄宗不知是不放心高仙芝,还是为了能够让高仙芝没有后顾之忧, 给高仙芝安排了一个监军(监门将军),而这个监军是皇帝身边的宦官边令诚。边令诚借着此次成为监军想大捞一笔,于是就
多次建议高仙芝收受贿赂,但是高仙芝每每都拒绝。同时,边令诚还喜欢搅和军事上的决策,同样每次都不被高仙芝采纳,因此,边令诚就怀恨在心。

皇上一听,就勃然大怒,立马拟了诏书,让边令诚赶去潼关, 把高仙芝给斩了。
结果,到了高仙芝所在的潼关营地,边令诚要斩高仙芝的时候,军中的将士全部都在为高仙芝喊冤,但是边令诚会想放过杀死高仙芝这个绝好的机会吗?当然不会。因此,高仙芝被斩死在了潼关。
按照史书记载,高仙芝死后,朝廷派了哥舒翰来镇守潼关。哥舒翰是唐朝的名将,但是他却是突厥人。
是时哥舒翰已患风疾,不能治事;所属部将互相争长,号令不一,军无斗志。他只有扼守潼头,无法出击。后为宰相杨国忠所忌,进谗玄宗促令他出战。天宝十五年六月,哥舒翰被迫出关, 与叛将崔乾战于灵宝(今属河南),中伏兵败被俘。被安禄山囚于洛阳。至德二年(757 年),哥舒翰为安庆绪(安禄山之子)兵败撤退时所杀。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调河西、陇右、西域等地军队的精锐东援。吐蕃乘虚而从背后攻入,当地守军力不能支,河陇、西域


广德元年(763 年)十月,吐蕃以吐谷浑与党项 20 万军队乘胜长驱直入,逼近长安,唐代宗仓皇出奔陕州,吐蕃军队占领长安,拥立吐蕃国舅李承宏(金城公主的弟弟)为帝,蕃军不适应长安秋季的酷热,吐蕃军中疾病流行,加上唐朝勤王之军逼近,吐蕃军入据长安 15 天而退出长安。至此,陇右道东段的十三个州全陷入吐蕃之手。
从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一因唐皇的怠于国事,重用奸庸;二因安史之乱,内战打得混乱不息;三因外族土蕃、党项联合在背后杀入。唐朝东西两面受敌,长安这才被攻破了。
这里面有一道关口就是潼关,这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关隘,只要有能将守御,完全是可以守得住的。但是由于自毁长城,等于是开关揖敌。长安已无安可言,这不是地理之故,也非地理之罪。
从整个历史过程来看,长安有如下几次破城的记录: 西周时期长安称为镐京,后来被戎攻破。
秦末农民起义,刘邦攻入关中。项羽火烧阿房宫,大火烧了
三个月。
王莽的新朝后期,赤眉军攻破长安。
三国时期马超率领西凉军趁曹操不备攻破长安。
南北朝时期,刘曜攻长安,虽然没有明确资料表示屠城,但整个关中地区的人口仅剩 1%~2%。
唐朝安史之乱时期,长安被吐蕃攻陷。

历史上这七次破城,我们不必一一介绍,只说西周这一次, 留下了一个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
周宣王死后,其子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当时周室王畿所处之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以连年旱灾,使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而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奋发图强,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盘剥百姓,激化了阶级矛盾;又对外攻伐西戎而大败。这时,有个大臣名褒珦,劝谏幽王,周幽王非但不听,反而把褒珦关押起来。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族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
来。他们听说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广征天下美女入宫,就借此机会寻访美女。在褒城内找到一位姒姓女子,教其唱歌跳舞,并把她打扮起来,起名为褒姒,献于幽王。替褒珦赎罪。
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开心一笑,不惜想尽一切办法。这时佞臣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提议用烽火台一试。


周幽王为进一步讨褒姒欢心,又罔顾老祖宗的规矩,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 并下令废去王后的父亲申侯的爵位,还准备出兵攻伐他。申侯得到这个消息,先发制人,联合缯侯及西北夷族犬戎之兵,于公元前 771 年进攻镐京。周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 急忙命令烽火台点燃烽火。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们因数次受了愚弄,都不再理会了。
镐京守兵本就怨恨周幽王昏庸,不满将领经常克扣粮饷, 这时也都不愿效命,犬戎兵马蜂拥入城,周幽王带着褒姒、伯服, 仓皇从后门逃出,奔往骊山。途中,他再次命令点燃烽火。烽烟虽直透九霄,还是不见诸侯救兵前来。犬戎兵紧紧追逼,周幽王只剩下一百余人逃进了骊宫。周幽王采纳臣下的意见,命令放火焚烧前宫门,以迷惑犬戎兵,自己则从后宫门逃走。逃不多
远,犬戎兵又追了上来,一阵乱杀,只剩下周幽王、褒姒和伯服三人。他们早已被吓得瘫痪在车中。犬戎兵当场砍死周天子,又从褒姒手中抢过太子伯服,一刀将他杀死,只留下褒姒一人做了俘虏(一说被杀)。至此,西周宣告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