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中隐藏的密码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杜甫·《春望》
外侵的威胁在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华夏的四边对于中原大地的威胁,犹如顺时针转动的时钟,其方向在数千年里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我们都熟悉中国的历史大事件,那么,先从周朝说起。
西周的末代君主是周幽王,传至今天的就是烽火戏诸侯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杜甫·《春望》
外侵的威胁在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华夏的四边对于中原大地的威胁,犹如顺时针转动的时钟,其方向在数千年里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我们都熟悉中国的历史大事件,那么,先从周朝说起。
西周的末代君主是周幽王,传至今天的就是烽火戏诸侯的
故事。由于“狼来了”被喊了多次,诸侯们再不相信烽火报警之说,犬戎终于攻破镐京,杀死幽王退走。
根据文献记载,犬戎族就是自称祖先是二白犬,并以白犬为图腾的西北最古老的游牧民族,属于西羌族,是炎黄族先祖的近亲。早在炎黄时期,犬戎族就是炎黄族的劲敌。

犬戎打入镐京,是最早西部攻打东部的一次胜利。
秦朝灭六国,是秦国从咸阳为起点攻击崤山以东的各个国家,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这也是一次由西打击东方的胜利。
进入三国末期。 西晋统一全国,是北方统一了南方。 隋朝统一全国也是北方统一了南方。 唐则又有了大一统局面。而唐朝的建立是从太原(晋阳)起家,攻破长安之后,再向东攻占中原
(洛阳)、河北与山东各地,其实也是一次由西向东的胜利。
唐末五代十国割据 北宋统一是北方统一了南方。 南宋与金对峙,元朝开始坐大。而元朝南征,消灭了大理政权,继而消灭了南宋,就是典型的北方打败南方的例证。
明清两代的统一之战也是北方统一南方。朱棣篡权,是北方的叔叔打败了南方的侄子。清朝入关,打败了明朝并占领全国,也是由北而南的胜利。


内蒙古秦长城遗迹 摄影:龚建中
到了秦统一中国后,对秦统治形成威胁的主要是西北方与北方的匈奴。为解除匈奴奴隶主对秦王朝的威胁,遂发起了北逐匈奴的战争,但并未能完全解除匈奴对秦的威胁。为维护和保障中原地区的安全,防御匈奴奴隶主南下掠夺和滋扰,公元前214 年前后,秦始皇下令修筑万里长城。
《史记·蒙恬列转》载“:秦已并天广,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 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迤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
汉朝的主要威胁是来自于西北方及北方的匈奴。
唐朝相对来说面对的民族关系就要复杂得多,先是北方的突厥,后来为回纥,同时还有吐蕃。
宋朝的威胁也是北方的辽国,西北方向上的西夏。南宋的威胁则是北方的金国与元朝。

从明朝嘉靖年间起,1500 年始倭寇侵边,戚继光抗倭,再到后金努尔哈赤与明朝抗争,中国的威胁来自于东北到东边(海) 一带。
自明朝嘉靖年间起到清朝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 年 6 月 28 日 ~1842 年 8 月,清朝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东方海域的威胁渐次加强,一直到清朝末年尤甚。清朝就是被从大海上爬上来的列强削弱的。
清朝对于明朝的威胁是从东北方向上出现的,从努尔哈赤建国(1616 年)算起,东边来的威胁逐渐加强,至今已有 300~400 年的历史。
而现在,这种威胁又从东海转向了东南至南面(南海)。
这可能就是天时、地理以及科技进步、文明发展的必然。我们可以试想,在成吉思汗的那个时代,骑兵部队是一支劲旅,谁有了骏马、战刀和勇敢的士兵,谁就能拥有一切。但是在今天, 世界上的全部骑兵都已淘汰,骑兵变成了许多国家迎接元首来访的仪仗。在 19 世纪,欺负我们中国的已经是坚船利炮。而到


华夏大地来自于四边的威胁是由西、西北—西北、北—北、东北—东北、东—东、东南顺时针方向转移的
由北方英雄走向南方英雄时代
在外力的威胁由西向北方再转向东方的转移过程中,中国也逐步走向了由北方英雄创造历史变为南方英雄创造历史的时代。北方英雄的时代是武力时代,骑兵时代,冷兵器时代,在那个
时代,个人的身体素质、勇武精神、战马与战刀的锋利程度都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而这些,是北方民族占有绝对优势的。
但是今天不同了。

如果我们再画一幅图,就同上面一幅完全相同。中国的文明是按照这个方式旋转的——从上游转向下游,从北方迁移到南方。中国人在战争中的作用也是如此地转移的,由北方英雄的时代变成了南方英雄的时代。
这很有点像古希腊的神话,先有一个黄金时代,后有一个白银时代,再出现第三季——青铜时代。在青铜时代里,人强壮而粗鲁,不爱农业,喜欢食肉,并且开始有了青铜武器,同类相残, 战争连绵。这实际上是用神话在描述历史的变化。
无论是希腊,还是中国,那个青铜与铁骑的时代早已过去了,而今天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每一个时代里都有特定的英雄,而在今天这个时代里,有知识、智慧、智能的人将成为新的英雄。

上面这幅图显示的是中国文明的转移与英雄时代的转移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的文化教育中心转移到了南方, 在科举考试层面,南方也占据了明显的优势。这种优势大到什么样的程度呢?据统计,明朝洪武年间各科进士一共有 867 人, 其中南方人 620 人,占总数的 71%。而在朝廷议论上,洪熙皇帝也说“北人学问远不如南人”,南方人读书考试厉害,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朝野上下都心里有数。
最为让人震惊的一次科考发生在洪武三十年(1397 年),这年的春天,二月份经过了会试,录取了 52 人。三月份廷试后,状元、榜眼、探花分别被福建人、应天府人、浙江人占据,这个榜单所录取的士子全部是南方人,北方人竟然无一人被录取。这是历次科举考试未曾有过的事情,北方的考生被彻底激怒了。联
名上书,状告主考官偏袒南方人。其实,南方人在读书科举方面有压倒性的优势也是共识。洪武三十年春天的这个榜单奇怪的并不是进士榜单中,南方人占绝对多数,而是北方没有一个举子成为进士,北方士子在这科的科举考试中彻底输了,颜面扫地。事情捅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也觉得此事甚为蹊跷,怎么可

别被授予山东人以及山西人,这次放榜中,录取的 61 人全都是北方人。
科举取士是国家大事,即使朱元璋能通过行政干预,硬生生给了洪武三十年这科北方考生进士名额,也不是根本之计。南方人读书考科举厉害,北方人考不过南方人,进士有被南方人垄断的趋势,这些都是不容回避的现实情况。如若统计建文元年到永乐二十二年之间的九榜进士,南方省籍的进士依然高达83.6%,北方生籍进士占 11.6%,而西南省份的进士只占 4.7%。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这些南方省份,在整个王朝的人才选拔上,占有压倒性的优势。
翻开中国的近代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大多是南方人,例如洪秀全、石达开、林则徐、左宗棠、曾国藩、邓世昌、刘步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黄兴、邹容、章太炎等,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也多在南方发生,如金田起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而科学家也是,几乎被南方人所垄断。
![]() |

科历 | 状元 | 会元 | 榜眼 | 探花 |
洪武 4 年辛亥科(1371) | 吴伯宗 | 俞友仁 | 郭翀 | 吴公达 |
江西金溪人 | 浙江钱塘人 | 籍贯不详 | 籍贯不详 | |
洪武 5 年壬子科(1372) | 朱善沪 | 本科举行后,洪武五年明太祖下旨停止科举,历十二年,至洪武十七年重新恢复。 | ||
江西丰城人 | ||||
洪武 18 年乙丑科(1385) | 丁显 | 黄子澄 | 练子宁 | 黄子澄 |
福建建阳人 | 江西分宜人 | 江西吉安新淦人 | 江西分宜人 | |
洪武 21 年戊辰科(1388) | 任亨泰 | 施显 | 唐震 | 卢原质 |
湖北襄阳人 | 江苏常熟人 | 籍贯不详 | 浙江宁海人 | |
洪武 24 年辛未科(1391) | 许观 | 许观 | 张显宗 | 吴言信 |
安徽贵池人 | 安徽贵池人 | 福建宁化人 | 福建邵武人 | |
洪武 27 年甲戌科(1394) | 张信 | 彭德 | 景清 | 戴德彝 |
浙江定海人 | 籍贯不详 | 甘肃正宁人 | 浙江奉化人 | |
洪武 30 年丁丑科(1397)南榜 | 陈安阝 | 宋琮 | 尹昌隆 | 刘仕鄂 |
福建闽县人 | 江西泰和人 | 江西吉安泰和人 | 籍贯不详 | |
洪武 30 年丁丑科(1397)北榜 | 韩克忠 | 任伯安 | 王恕 | 焦胜 |
山东武城人 | 籍贯不详 | 陕西三原人 | 籍贯不详 | |
建文 2 年庚辰科(1400) | 胡靖(即胡广) | 王艮 | 李贯 | 吴溥 |
江西吉安人 | 江西吉安吉水人 | 江西吉安庐陵人 | 江西吉安人 | |
永乐 2 年甲申科(1404) | 曾棨 | 杨相 | 周述 | 周孟简 |
江西吉安永丰人 | 江西吉安泰和人 | 江西吉安吉水人 | 江西吉安吉水人 | |
永乐 4 年丙戌科(1406) | 林环 | 朱缙 | 陈全 | 刘素 |
福建莆田人 | 江西吉安永丰人 | 福建长乐人 | 江西吉安永丰人 | |
永乐 9 年辛卯科(1411) | 萧时中 | 陈璲 | 苗衷 | 黄旸 |
江西吉安人 | 浙江临海人 | 安徽定远人 | 福建莆田人 | |
永乐 10 年壬辰科(1412) | 马铎 | 林誌 | 林誌 | 王钰 |
福建长乐人 | 福建闽县人 | 福建闽县人 | 浙江诸暨人 | |
永乐 13 年乙未科(1415) | 陈循 | 洪英 | 李贞 | 陈景著 |
江西泰和人 | 福建怀安人 | 福建南靖人 | 福建闽县人 | |
永乐 6 年戊戌科(1418) | 李骐 | 董璘 | 刘江 | 邓珍 |
福建长乐人 | 江苏高邮人 | 江西吉安泰和人 | 江西吉安吉水人 | |
永乐 19 年辛丑科(1421) | 曾鹤龄 | 陈中 | 刘矩 | 裴纶 |
江西泰和人 | 疑为福建莆田人 | 籍贯不详 | 湖北监利县人 | |
永乐 22 年甲辰科(1424) | 邢宽 | 叶恩 | 梁禋 | 孙曰恭 |
安徽无为 | 疑为江苏淮安人 | 顺天宛平人 | 江西丰城人 |
1. 陈景润(1933 年 5 月 22 日~1996 年 3 月 19 日),汉族。福建省福州闽侯人,著名数学家。1966 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自费出书#自费出书网#自费出书流程#自费出书费用
林巧稚(1901~1983 年),著名妇产科专家。福建厦门人。1929 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并被聘为协和医学院妇产科医师。后任妇产科主任兼教授。回国后,历任协和医院、友谊医院妇产科主任兼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市妇产科医院名誉院长、全国妇联副主席等职,她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学部委员。
- 张钰哲(1902~1983 年),著名天文学家。福建福州闽侯人。1919 年考入清华大学。1923 年赴美留学 。1928 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天文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
- 侯德榜(1890~1974 年),著名化学家。福建福州市闽侯县人。1920 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工程博士。1921 年回国,曾任塘沽永利碱厂总工程师、南京永利硫酸铵厂厂长、永利化学公司总经理。新中国成立后,任重工业部化学局顾问、化工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还是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美国化工学会和英国皇家学会的名誉会员。
- 丁颖(1888~1964 年),著名农业科学家、水稻专家。广东


7. 汤飞凡(1897~1958 年),湖南醴陵人。1921 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25 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回国后,先后担任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上海雷斯德研究院细菌学系主任、上海医学院教授。1943 年,他用自己设计的简陋设备制造出我国第一批青霉素。1948 年,在第七届国际微生物学会上被选为常任理事。 曾任卫生部中央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
8. 张孝骞(1897~1987 年),湖南长沙人。1921 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湘雅医学院。曾任湖南湘雅医学院院长、协和医院内科教授、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等职。他长期从事内科学
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中国胃肠病学的奠基人。

- 钱学森(1911~2009 年)中国现代科学家。祖籍浙江杭州, 生于上海。留学美国并在近代力学奠基人卡门指导下从事火箭研究工作。1955 年回国后投身于开创中国力学、航天事业等工作。他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学部委员、力学研究所研究员、第一任所长,中国力学学会第一任理事长等。1958 年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为我军的科技事业发展作了大量工作。
- 李四光(1889~1971 年)地质学家。湖北黄冈人。字仲揆。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9 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1920 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
- 竺可桢(1890~1974 年),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890 年3 月7 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上虞)。 13. 华罗庚(1910 年 11 月 12 日 ~1985 年 6 月 12 日),出生


- 邓稼先 1924 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50 年 8 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 10 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64 年 10 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 8 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 8 年、美国用 7 年、苏联用 4 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 钱伟长,1913 年 10 月生,江苏无锡人。1935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2 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获博士学位。1946 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教务长、副校长。1954 年起为中科院学部委员(后改为院士),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的创始人,也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 钱三强,1913 年出生于浙江绍兴。1960 年,中央决定完
全靠自力更生发展原子弹后,已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担任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他像当年居里夫妇培养自己那样,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在“两弹一星” 的攻坚战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核专家,并在这一领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
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江西德安人。1930 年 9 月 7 日生。历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科院名誉院长、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9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64 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1970 年, 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2 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 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 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 苏步青(1902~2003 年)浙江平阳人。苏步青是中国现代数学家。1927 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受聘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2 年全国院系调整,到复旦大学任教,任教务长、副校长、校长等职,1983 年起任复旦大学名誉校长。


20. 屠呦呦:1930 年月 2 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人,2015 年获诺贝尔医学奖。
历史代有才人出,历史也代有英雄出,但是时代不同了,出人才英雄的地域也会有所不同,这与中国的文明与文化繁荣的流动有关。
当王城东移之后
正因为这种旋转式的变化,原来十分安全的北京城,这个元明清皇朝的都城,在今天变得不安全起来了。
第一个例子:八国联军进北京:
1900 年 6 月 11 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
2000 多人强占火车由天津驶往北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激起义和团坚决抵抗。6 月 12 日,义和团与清军董福祥、聂士成部联合作战,切断侵略军与天津的联系。6 月 14 日 ~18 日,侵略军
被义和团群众包围在廊坊、落岱、杨村一带,面对用近代枪炮武装的侵略军,义和团奋勇杀敌,不惜以血肉之躯与敌人拼搏,打死打伤敌军300 余名,西摩尔溃不成军,被迫沿北运河退回天津,

清光绪二十六年九月初四,为躲避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偕光绪皇帝仓皇逃到西安,先住南院,后移居北院巡抚衙门,北院被称为“行宫”。
第二个例子:日军占领南京:
1937 年 8 月 11 日,日本侵略军向上海南发起攻击。这一
战场,国民政府前后共计投入 70 万部队,日本方面亦前后增援
30 万兵员左右。双方僵持三个余月,日方从战局僵持到后期登陆杭州湾取得战场主动权,最终取得淞沪会战全面优势。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失利,上海被日本占领。
11 月 12 日,上海全部陷落。13 日,日军舰 15 艘入长江。
20 日,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官。22 日,松井石根正式向参谋本部呈报,主张“必须攻占南京”。28 日,随着无锡、常州、广德的沦陷,日本参谋本部决定向南京追击。
1937 年 12 月 13 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并开始南京大屠杀。
1937 年 11 月 20 日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


这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大问号,把首都设在靠沿海的东边之地,是否是安全之选?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
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 年 6 月 28 日 ~1842 年 8 月,清朝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始,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这近百年以来,中国都是有海无防(或有海弱防)的状态。任何一个有炮舰的资本主义国家,包括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都能打败中国,并从中国攫取这样那样的领土和利益。所以,首都愈向海边“漂移”,就愈加危险。对于闭关锁国的大清朝,与几无海军的国民党政府,两次探头向海洋,就被列强“狠踢了两脚”。
往事越千年,形势大变。除了明朝时有倭寇侵边之事发生外,在以往时代,大海历来是一个国家安全的屏障,但是在科学不断发达的近现代,自从资本主义国家级海盗的出现,中国的海
洋反而成了危险的边防,而内地反而安全了起来。
由此可见,所谓“四冲之地”也在发生变化,原来的东方北方之都由于海洋威胁的来临而从一冲或二冲之地变成了“四冲之地”。
这种变化是清朝的统治者始终没有弄明白的,它还继续抱着闭关锁国的政策,因此吃了大亏。

这也等于说,一页风云散,变幻了时空。数千年的内陆争斗在今天改换了模式,海洋之间的维权与夺权的争斗,正成为今天各国斗争之间最重要的模式。
当我们有了最强大的海军扬威东海与南海,千里海域都为安全的海疆之后,中国这个巨人就可以昂立在海边,扬起头颅, 像曹操那样唱一支《观沧海》的歌了。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自费出书要多少钱#自费出书一般多少钱#自费出书需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