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从两宋到元明清
“一代不如一代”的那些个时代
若是我们用别样的眼光来看待这一段历史,那可是最悲催的历史。
怎么说呢?从三皇五帝开始,再就是夏商周、秦汉、魏晋, 直至元朝之前,中国虽然屡遭外夷的侵犯,却还没有一个外族有那么大的胃口,把整个华夏给全呑并了。即使到了五胡十六国时代,进来的外族最多,建立的国家最多,那也只是在北方地域闹上几闹。这可以叫五胡乱华,绝不能叫五胡灭华,而那个元朝,则是在华夏的地盘上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国家,并且统治了近一百年(从南宋灭亡起算 1279~1368 年)。
从北宋,到南宋,再到元朝的过程,是中国步步走下坡路的过程。
前面提到的中国 700~800 年的大周期,形成了中国历史的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就像是中国在下楼梯,一步步走着下坡路,一直走到了最低谷。
在汉朝时期,三百年的汉匈对抗,以硬对硬,最后大败匈奴, 将他们赶到了西域。
西汉大将陈汤一句话流传千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是陈汤给汉元帝的上疏中的一句豪言壮语。奏文是“: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 阴阳并应,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种话,必是出于强国时代、强军之时、强悍将领的口中。大义凛然,回肠荡气,被认为是历史上军人最强悍、最自豪、最长我志气的不朽名言。
那个时候,我们的军队是多么能够战斗,将领们也气冲牛斗。但是通过这三个周期迈出的这三大步,我们看出了,中国愈来愈羸弱,到了最后,兵不再能打仗,将不再能率军,屡战屡败, 最终成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第一阶段:秦汉阶段,屡败匈奴,使匈奴不敢犯边,并将匈奴赶至康居国一带。
第二阶段:从西晋末开始五胡乱华,外族占据黄河以北之地,到外族与汉族长期形成南北两个大国的对抗(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华夏民族弱势尽显。
在汉朝时期,三百年的汉匈对抗,以硬对硬,最后大败匈奴, 将他们赶到了西域。
西汉大将陈汤一句话流传千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是陈汤给汉元帝的上疏中的一句豪言壮语。奏文是“: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 阴阳并应,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种话,必是出于强国时代、强军之时、强悍将领的口中。大义凛然,回肠荡气,被认为是历史上军人最强悍、最自豪、最长我志气的不朽名言。
那个时候,我们的军队是多么能够战斗,将领们也气冲牛斗。但是通过这三个周期迈出的这三大步,我们看出了,中国愈来愈羸弱,到了最后,兵不再能打仗,将不再能率军,屡战屡败, 最终成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第一阶段:秦汉阶段,屡败匈奴,使匈奴不敢犯边,并将匈奴赶至康居国一带。
第二阶段:从西晋末开始五胡乱华,外族占据黄河以北之地,到外族与汉族长期形成南北两个大国的对抗(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华夏民族弱势尽显。
第三阶段:南宋之后,是草原少数民族更深地侵略内地,整个国土被外族侵占,形成以外族建立的全国政权(元、清)。
第四个阶段: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入侵中国,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社会。
中国人的斗志、意志、反抗精神与血性一步步地衰落,而外族的凶狠与残暴,则愈来愈加暴戾、乖张。
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是侵入中国土地之后, 再建立起他们的政权,而这些政权大都是小地域性的,实际上是像跑马圈地一样,占上一块地域就得到了满足,还不曾建立过全国性的政权。
而到了北宋开始,这些少数民族懂得了建立国家的重要性, 先立国,再兼并,于是形成了半国政权,与汉族政权南北相对抗(即辽与北宋、金与南宋)。
北宋与辽国的最大一次 PK,就是签订了“澶渊之盟”。
澶(chán)渊之盟是辽国的大军长驱直入,攻入到了今天的河南濮阳附近,距京都汴梁城只有三百余里而签订的屈辱条约, 几等于城下之盟。
1. 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
2. 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第四个阶段: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入侵中国,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社会。
中国人的斗志、意志、反抗精神与血性一步步地衰落,而外族的凶狠与残暴,则愈来愈加暴戾、乖张。
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是侵入中国土地之后, 再建立起他们的政权,而这些政权大都是小地域性的,实际上是像跑马圈地一样,占上一块地域就得到了满足,还不曾建立过全国性的政权。
而到了北宋开始,这些少数民族懂得了建立国家的重要性, 先立国,再兼并,于是形成了半国政权,与汉族政权南北相对抗(即辽与北宋、金与南宋)。
北宋与辽国的最大一次 PK,就是签订了“澶渊之盟”。
澶(chán)渊之盟是辽国的大军长驱直入,攻入到了今天的河南濮阳附近,距京都汴梁城只有三百余里而签订的屈辱条约, 几等于城下之盟。
1. 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
2. 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3. 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至雄州交割。
4. 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根据盟约内容,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 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这也是一种纳贡性质的交款。
不过,其余内容都还算不错,看不出有什么你高我低的来, 例如宋辽约定“为兄弟之国”,并且在边境互市贸易等。
继后是金国灭亡北宋,以至赵构逃到了杭州,去重新建立一个政权,史称南宋,但是南宋似乎比北宋更不堪一击,也更软弱而妥协,北宋与辽国的“澶渊之盟”,双方还约定是以兄弟相称, 而到了南宋时期,这个称呼就变了数次。
南宋与金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是《绍兴和议》〔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一年(1141 年)签订〕,内容为:
宋向金称臣,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二州及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二州之大半予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 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
根据和议要求,南宋皇帝向金国皇帝称“臣皇帝”。
南宋与金国签订的第二个条约是《隆兴和议》〔宋孝宗赵眘隆兴二年(1164 年)内容为:
南宋对金不再称臣,改称侄、叔关系;维持绍兴和议规定的疆界;宋每年给金的“岁贡”改称“岁币”,银、绢从 25 万两、匹改为20 万两、匹;宋割商州(今陕西商县)、秦州(今甘肃天水)予金。根据和议要求,南宋皇帝向金国皇帝自称“侄皇帝”,金国皇
4. 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根据盟约内容,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 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这也是一种纳贡性质的交款。
不过,其余内容都还算不错,看不出有什么你高我低的来, 例如宋辽约定“为兄弟之国”,并且在边境互市贸易等。
继后是金国灭亡北宋,以至赵构逃到了杭州,去重新建立一个政权,史称南宋,但是南宋似乎比北宋更不堪一击,也更软弱而妥协,北宋与辽国的“澶渊之盟”,双方还约定是以兄弟相称, 而到了南宋时期,这个称呼就变了数次。
南宋与金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是《绍兴和议》〔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一年(1141 年)签订〕,内容为:
宋向金称臣,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二州及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二州之大半予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 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
根据和议要求,南宋皇帝向金国皇帝称“臣皇帝”。
南宋与金国签订的第二个条约是《隆兴和议》〔宋孝宗赵眘隆兴二年(1164 年)内容为:
南宋对金不再称臣,改称侄、叔关系;维持绍兴和议规定的疆界;宋每年给金的“岁贡”改称“岁币”,银、绢从 25 万两、匹改为20 万两、匹;宋割商州(今陕西商县)、秦州(今甘肃天水)予金。根据和议要求,南宋皇帝向金国皇帝自称“侄皇帝”,金国皇
帝称南宋太上皇为“兄皇帝”,这与石敬瑭称契丹(辽国旧称)太宗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臣”,为“儿皇帝”也差不了多少。南宋与金国签订的第三个条约为《嘉定和议》〔宋宁宗赵扩
嘉定元年(1208 年)九月〕内容为:宋金为“伯(金)侄(宋)之国”; 宋输金岁币由银绢 20 万两、匹改为 30 万两、匹,并另给金犒军
钱 300 万贯;金归还新侵的土地给宋,双方维持原来的疆界;将宋将韩侂胄等主持伐金之人的首级献给金。
根据和议要求,南宋皇帝向金国皇帝称“侄皇帝”,金国皇帝称南宋太上皇为“弟皇帝”。
北宋同辽国还是兄弟,到了南宋,从“君臣”到“叔侄”再到“伯侄”,一步步退让,一步步降低身段,这等于说南宋皇帝见到金国的皇帝,就得倒身跪拜了。这还有什么国格?还有什么尊严?
怪不得生活在南宋的词人辛弃疾把本朝与大汉朝作一比较,会有“山川满目泪沾衣”感受了。
让我们听一听他唱的哀歌——《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说刘邦是“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而说到南宋的

钱 300 万贯;金归还新侵的土地给宋,双方维持原来的疆界;将宋将韩侂胄等主持伐金之人的首级献给金。
根据和议要求,南宋皇帝向金国皇帝称“侄皇帝”,金国皇帝称南宋太上皇为“弟皇帝”。
北宋同辽国还是兄弟,到了南宋,从“君臣”到“叔侄”再到“伯侄”,一步步退让,一步步降低身段,这等于说南宋皇帝见到金国的皇帝,就得倒身跪拜了。这还有什么国格?还有什么尊严?
怪不得生活在南宋的词人辛弃疾把本朝与大汉朝作一比较,会有“山川满目泪沾衣”感受了。
让我们听一听他唱的哀歌——《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说刘邦是“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而说到南宋的


明王朝的反弹与清王朝的反扑

元明清三朝外族入侵曲线,线型愈低代表入侵程度愈大
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情况,说明了中国愈到近代,汉族的抵抗力愈弱,而北方的少数民族的侵略愈加嚣张。如何出版诗集#诗集出版#小说怎么出版#


不论是北宋建立,与辽国并立于一起,还是南宋迁都再立, 同金国开始博弈,我们都看到的现象是两宋这个国家,都比对手矮上一截。
我们今天看到的《杨家将》类的诸多电影戏剧,可以知道, 虽然戏剧表现的是杨家将的英勇不屈,但就是杨家打到了没有了男人,只剩下十二寡妇,也仍打不过辽国。这说明了国力是何等的衰弱。
明朝在以南攻北,汉民族反攻少数民族中取得了仅有一次胜利。这次胜利的结果是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帝国。
但是,平心而论,元朝所以在中国只统治了那么短暂的时间,是这个民族在华夏这块醇酒美人、歌舞薰风的土地上,很快被腐蚀了,加上他们对汉民族的残暴,引发了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因而丢失了政权。这说明,离开了草原的骑士们,很快丢失了他们的勇猛与强悍。
明朝立国 276 年之后,中国的故事重复演绎,又一个少数民族夺取了全国政权,满清进入关内,建立了大清王朝。
根据《金史·食货志》记载,1183 年金朝的女真人包括猛安谋克户正口,在都宗室将军司正口,迭剌、唐西二部五飐正口三部分,一共有 493 万人。
另外的计算还有:

1207 年,金朝的女真人为 500 多万人。
金朝被元朝所灭,被杀了许多人。于是沉寂了 300 年后又崛起了。那就是满清,它就是原来金国的女真族,在明朝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在“八旗满洲”编成时,总共是 402
个牛录,其中女真蒙古混合牛录 308 个、蒙古牛录 78 个、汉人牛
录 16 个。后来又加入了少量的朝鲜人和俄罗斯人。每个牛录
约有 300 兵丁,总合 12 万名兵丁。当时三丁抽一,则全部男兵
数目约为 3.6 万人。
1. 人口数量比为,在明代中晚期,万历年间中国人口就已愈亿,数字在 1.2~2 亿之间。明末时大约也得有 1 亿左右人口。关外的清朝人数约为 50~70 万。
2. 军队数量比为,明朝官方总兵力 200 万左右(防御满清的有 20 万,中原 30 万,江南一百万,其余的在西南)。八旗军总兵力 10 万(各骑约 2 万左右,入关时满清已经有 50 万八旗军)。
(当然,反抗政府的农民起义军有近 50~80 万,不过是散居

这个数字比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事实,一个只有 50 万人
口的女真族,最后灭掉了有 1 亿人口的大明王朝(人口的比例是1∶200 年 )。

内部的腐败加剧,而这个王朝已进入了冬季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是还有一个外部原因,十分重要的外部原因,我们不能不说到它。
那是天气的原因。
北半球的气候自十四世纪开始转寒冷,十七世纪达到极点。十五世纪初以后,出现两个温暖时期(1550~1600 年和1720~1830 年)和 3 个寒冷时期(1470~1520 年,1620~1720 年和
1840~1890 年)。总的来说,明代气候寒冷干旱,进入中国历史上的第四个冷期。
气候的寒冷干旱引起了特大蝗灾,始于崇祯九年(1636 年), 地点是陕西东部、山西南部及河南开封一带。崇祯十年蝗灾向西扩展到关中平原,向东扩展到以徐州为中心的山东及江苏北部,然后扩展到南起淮河、北至河北的广大地区。崇祯十一年形成东西上千公里、南北 400~500 公里的大灾区,并开始向长江流域扩散。崇祯十二年向北扩展到山西和陕西两省北部,向南扩展到江汉平原。崇祯十三年黄河长江两大河流的中下游和整个华北平原都成为重灾区。崇祯十四年华北蝗灾开始减退,但是
长江流域蝗灾却继续发展。崇祯十五年由于气候发生大变化, 连续四年的特大蝗灾结束。

故此,无食无衣的流民开始相聚,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也就得到广泛的支持,因而,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就最先从陕北爆发。
1644 年 3 月李自成来到北京城下时,他面对的北京,已是一座瘟病流行的毫无战斗力的死亡之城。一场大疫,是从崇祯六年到崇祯十七年间流行,发源地大致在山西的兴县,然后到大同,再到潞安。接着,鼠疫传到陕西的榆林等地。崇祯十四年时, 大疫传到河北大名府、顺天府等地,那里的地方志上,都有“瘟


100 万,也就是说,每四到五个北京人中,就死掉一人。当时的北京城里盛传种种白衣人勾魂的流言,一到晚上,街巷整夜敲击铜铁器驱鬼,“声达九重”,官方也没法制止。
北京城的明朝军队,约有十来万,大疫过后,少了一半。当李自成的队伍杀过来时,能上京城城墙上防守的军人,连一万人都凑不齐。不但是士兵、小贩、雇工大批倒毙,北京城连叫花子都找不到了。当时的守城将官低声下气求人来守城,“逾五六日尚未集”,朱由检下令让太监三四千人上了城墙。到了李自成兵临城下时,北京内城上五个城垛才有一个士兵,而且都是老弱病残,“鸠形鹄面,充数而已”,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已经到了西直门时,京城还没什么像样的防御,而士兵们每天只有百余文钱去买粥充饥,怎能抵挡李自成的精锐之师?
有史料说,当时的明朝军队打仗时,士兵躺在地上不肯动, 军官“鞭一人则一人起”,可是这个起了那个又趴下,因为,这都是一群半死的病人。
但是,这里仍有疑问。首先就是,李自成的队伍攻进一个大疫之城,他们自己难道不会被传染?专家对此的解释是,李自成
进城的时刻恰逢其时。正好到这个时候,北京的腺鼠疫已经基本平息,而肺鼠疫,因为天气转暖,还没能流行开来。
按以上那幅气候图表来看,公元 850 年为气候的最高点,以
后逐步下降,到 1644 年为历史的最低点,气象学家称它为小冰

北宋与大辽共存时期(包括金灭北宋),中国被砍了第一刀。南宋与金国时期,中国被砍了第二刀。
元朝时期,整个中国被元朝夺去,被狠狠砍了第三刀。清朝时期,整个中国被占领,又被狠狠砍了第四刀。
再往下,我们还将在后面章节中讲到,还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的侵略和日军的侵略。中国又被狠狠砍了数刀,这样的古老民族,那还不衰弱到底?
#学术专著出版#如何出版一本书#出版一本书需要哪些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