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
在契丹(辽)、女真(金)、蒙古(元)、女真(清)的多个少数民族的掠夺与入侵之下,近代的中华民族已经衰弱到了极点,再也经不起任何的打击了。
但是,各种各样的打击依然不断来袭。
在明朝,除了明成祖时代有过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之外,其余的时间中都是闭关锁国(或者是半封闭)状态,到了清朝时代,这种现象更加严重。于是,从海洋上袭来的外敌就代替了草原上的入侵者,开始不断骚扰这个地大物博,却又古老衰败的民族。如果我们把海洋上来临的威胁排一个次序,可以讲述如下:
第一次是倭寇侵华:
元末明初,日本正处在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在战争中失败了的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历史上称为“倭寇”。明初,国力强盛,重视海防设置,倭寇未能酿成大患。
在契丹(辽)、女真(金)、蒙古(元)、女真(清)的多个少数民族的掠夺与入侵之下,近代的中华民族已经衰弱到了极点,再也经不起任何的打击了。
但是,各种各样的打击依然不断来袭。
在明朝,除了明成祖时代有过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之外,其余的时间中都是闭关锁国(或者是半封闭)状态,到了清朝时代,这种现象更加严重。于是,从海洋上袭来的外敌就代替了草原上的入侵者,开始不断骚扰这个地大物博,却又古老衰败的民族。如果我们把海洋上来临的威胁排一个次序,可以讲述如下:
第一次是倭寇侵华:
元末明初,日本正处在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在战争中失败了的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历史上称为“倭寇”。明初,国力强盛,重视海防设置,倭寇未能酿成大患。
正统朝以后,随着明朝政治的腐败,海防松弛,倭寇祸害越来越严重。嘉靖年间,倭患尤甚。其原因:一是明世宗(朱厚熜, 即俗称嘉靖帝)昏庸腐朽,以及严嵩的奸贪狠毒,庇护、纵容通倭官吏,打击、陷害抗倭将领。二是嘉靖年间,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相当发达。沿海一带私人经营的海上贸易也十分活跃。这些海商大贾、浙闽大姓为了牟取暴利,不顾朝廷的海禁命令,和“番舶夷商”相互贩卖货物,他们成群结党,形成海上武装走私集团,有的甚至亡命海外,勾结日本各岛的倭寇, 于沿海劫掠。这些海盗商人如王直、徐海等,与倭寇勾结,使得倭患愈演愈烈。
嘉靖四十二年(1563 年),败走福建的倭寇,窜犯台湾鸡笼(基隆)一带,被高山族人民赶走。而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与其他明军配合,多次打败倭寇。
嘉靖四十四年(1565 年),戚继光与俞大猷配合,歼灭了广东的倭寇。至此,明东南沿海抗倭之战取得了最后胜利。
这不过是海上威胁的“小试锋芒”,更为严重的是清朝晚期的几次大的战事。
第一件大事: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是外夷对中国从草原威胁到海洋威胁的转折。
嘉靖四十二年(1563 年),败走福建的倭寇,窜犯台湾鸡笼(基隆)一带,被高山族人民赶走。而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与其他明军配合,多次打败倭寇。
嘉靖四十四年(1565 年),戚继光与俞大猷配合,歼灭了广东的倭寇。至此,明东南沿海抗倭之战取得了最后胜利。
这不过是海上威胁的“小试锋芒”,更为严重的是清朝晚期的几次大的战事。
第一件大事: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是外夷对中国从草原威胁到海洋威胁的转折。
闭关锁国后的清朝大大落后于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贸中,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以获取暴利。
1838 年(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到任后,严行查缴鸦片 2 万余箱, 并于虎门海口悉数销毁。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英国国会也通过对华战争的拨款案。1840 年 6 月,英军舰船 47 艘、陆军 4000 人在海军少将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 鸦片战争开始。
鸦片战争陆续打了两年,以中国失败而告终。其代价是1842 年8 月29 日,耆英与璞鼎查签订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让香港岛给英国。(丧失领土主权)
1838 年(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到任后,严行查缴鸦片 2 万余箱, 并于虎门海口悉数销毁。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英国国会也通过对华战争的拨款案。1840 年 6 月,英军舰船 47 艘、陆军 4000 人在海军少将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 鸦片战争开始。
鸦片战争陆续打了两年,以中国失败而告终。其代价是1842 年8 月29 日,耆英与璞鼎查签订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让香港岛给英国。(丧失领土主权)
-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馆。(丧失贸易主权)
- 中国向英国赔款 2100 万元。2100 万元的成分是:600 万赔偿鸦片,300 万偿还英商债务,1200 万英军军费。(大量白银外流)
- 英国在中国的进出口货物纳税,中国与英国共同议定。
- 英国商人可以自由地与中国商人交易,不受“公行”的限制。(丧失贸易主权)
- 享有领事裁判权,英国人在中国犯罪可不受中国法律制裁。(丧失司法主权)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是英国与法国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可拆分为“第一次英法联军之役” 与“第二次英法联军之役”。第一次英法联军之役是从 1856 年战争爆发到 1858 年联军抵达天津附近海域为止签订《天津条
约》,第二次英法联军之役是从 1858 年爆发第一次大沽口战役
到 1860 年签订《北京条约》为止。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以及中俄《瑷珲条约》等和约, 列强侵略更加深入。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 150 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第三件大事: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为 19 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战争爆发的 1894 年为甲午年。
甲午战争以 1894 年(清光绪二十年)7 月 25 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 1895 年 4 月 17 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又称《春帆楼条约》)共 11 款,并附有“另约”和“议订专条”。条约的主要内容为:
- 中国承认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实则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 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包括钓鱼岛)、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后增加三千万两“赎辽费”;
-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驻扎,日本轮船得驶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装货;
-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任意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其产品免征一切杂税,享有在内地设栈存货的便利;
- 日本军队暂行占领威海卫,由中国政府每年付占领费库平银五十万两,在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不撤退占领军;
- 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将战俘尽数交还,中国政府不得处分战俘中的降敌分子,立即释放在押的为日本军队效劳的间谍分子,并一概赦免在战争中为日本军队服务的汉奸分子,免予追究。
第四件大事: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这是指公元 1900 年 5 月 28 日(清光绪二十六年)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等国派遣的联合远征军,为慈禧太后要求镇压中国北方义和团运动而进入中国所引发的战争。派遣的联合远征军开始时总人数约 3 万人,后来增至约 5 万人。八国联军的行动,直接造成义和团的消灭,以及京津一带清军的溃败,迫使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往陕西西安;最终清廷与包含派兵八国在内的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赔款最多,签订国家最多, 并丧失多项主权。影响所及,清帝国内部及远东(满洲平原)之权力平衡,亦受重大冲击,间接导致清廷衰落、俄日冲突升级等变化。可以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不可忘记的耻辱。
满清政府存在了 295 年,用四季来划分,每季为 74 年。到
1840 年,即道光二十年,已经是秋末进入冬初的时节,王朝步入了老年,进入了衰竭阶段,在这样的状态下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作战,焉有不败之理?
现在让我们以中日甲午战争为例,将中日两国作一对比,来说明中国必然会失败的结论。
时间:1894~1895 年。
第一个比较:两国所处运行周期的比较
清朝:朝代已进入了第四季——冬季的最后时刻。国力衰弱到了极点。
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国力进入了强盛时期。这次改革从1868 年 10 月 23 日(旧历九月八日)宣布改元明治开始。但一
满清政府存在了 295 年,用四季来划分,每季为 74 年。到
1840 年,即道光二十年,已经是秋末进入冬初的时节,王朝步入了老年,进入了衰竭阶段,在这样的状态下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作战,焉有不败之理?
现在让我们以中日甲午战争为例,将中日两国作一对比,来说明中国必然会失败的结论。
时间:1894~1895 年。
第一个比较:两国所处运行周期的比较
清朝:朝代已进入了第四季——冬季的最后时刻。国力衰弱到了极点。
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国力进入了强盛时期。这次改革从1868 年 10 月 23 日(旧历九月八日)宣布改元明治开始。但一

都包含在内。这就是说,日本的明治维新才进行了不到 30 年。日本正是朝阳之国,而中国却处于夕阳之国。
第二个比较:两国经济实力的比较

再看实际的经济动员结果。当时日本将财政收入的 60%
用于军费,也即相当于每年 3000 万两白银的军费用于购舰备
战。而清朝财政收入极少用于改善军备,北洋水师 1888 年成军后就再未购置一船,北洋水师的日常维持费应为每年两百万两白银,实际仅拨给五六十万两。
科技方面,经历明治维新的日本明显占优,但这一优势在战争中并无太明显表现,这是因为当时日本的科技实力仍与西方有明显差距,日本和清朝都是靠购买西方先进军舰和武器弹药。甲午战争主要是拼经济而非科技。由于日本投入高且较晚, 因此甲午战争中双方进口的武装装备中,日本占明显优势,比如军舰航速更高(采用更先进锅炉),火力更强(最先进的速射炮),日对清占 95∶0 的绝对优势。
第三个比较:两国政府支持力的比较

而满清政府呢? 1894 年,醇亲王借慈禧六十寿辰拟“在颐和园受贺,仿康熙、乾隆年间成例,自大内至园,路所经,设彩棚经坛,举行庆典”。挪用海军建设经费,缮修颐和园,布置景点, 广收贡献。是年,适逢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光绪主战,慈禧亦主战,“不准有示弱语”。但是,当有人提出停止颐和园工程,停办景点,移作军费的时候,慈禧却大发雷霆,说出了“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之语。后来,清军在朝鲜战场上接连失利,北洋水师在黄海之战中又遭受严重挫折。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六旬庆典,慈禧希望外国出面干涉,尽快结束战争。她支持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方针,以各种借口,打击以光绪为首的主战派。由于形势日益紧张,面对朝野上下的重重压力,她无法再

第四个比较:两国海军力的比较
日军实力明显强于清军。
中国北洋水师成军是 1888 年,日本还没有像样的现代化海

总吨位优势。但 1894 年甲午战争爆发时,日本海军总吨位暴涨
至 7.2 万吨,全面压过了清军。
而实际参战的两国主力舰队中,也是日本联合舰队以 4.1
万吨反超北洋水师的 3.5 万吨。而且日军是新舰,北洋水师是老舰,日方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占优势。
第五个比较:战略战术比较
战略上,日本精心策划多年,有备而来,处积极进攻态势,全国军民士气高昂,君臣同心协力。清朝认为日本是“蕞尔小国”,麻痹轻敌,没有做任何战争准备,仓促应战,处被动防御地位,士气低迷,君臣将领们各有小算盘,未形成合力。
战术上,日军作战设计明确,海陆军配合默契,作战指挥果断,士兵战技术熟练。清军没有像样作战计划,海陆军间甚至陆军内部各部队处各自为战、消极抵抗状态,指挥混乱,除北洋水师外,士兵士气和技战术素质十分差劲。
如此一比较之后,我们就知道战争的胜利一定是在日本方面,而不在满清政府手中。个人出版#个人出版网#个人出版流程#个人出版费用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 年)四月,金国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 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掠之一空。
在撤退时,金人还烧毁开封城郊的房屋无数。在这样一个广大的地区,金兵“杀人如刈麻,臭闻数百里”。这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罪行滔天,令人发指。
四月一日,金军在掳掠了大量金银财宝后开始分两路撤退。一路由宗望监押,包括宋徽宗、郑皇后及亲王、皇孙、驸马、公主、妃嫔等,已于前三日沿滑州北去;另一路由宗翰监押,包括宋钦宗、朱皇后、太子、宗室及孙傅、张叔夜、秦桧等官员,沿郑州北行。被金人掳去的还有朝廷各种礼器、古董文物、图籍、宫人、内侍、倡优、工匠等,被驱掳的百姓男女不下 10 万人,北宋王朝府库蓄积为之一空。
《宋俘记》载:临行前俘虏的总数为 14000 名,分七批押至北


《呻吟语》引《燕人麈》说这些妇女:“天会时掠致宋国男、妇不下二十万,……妇女分入大家,不顾名节,犹有生理,分给谋克以下,十人九娼,名节既丧,身命亦亡。邻居铁工,以八金买倡妇,实为亲王女孙、相国侄妇、进士夫人。”
宋徽宗、宋钦宗被金人虏后,徽宗写下的《在北题壁》“: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正是农历四月,北方还很寒冷,徽宗、钦宗二帝和郑氏、朱氏二皇后衣服都很单薄,晚上经常冻得睡不着觉,只得找些柴火、茅草燃烧取暖。宋钦宗的朱皇后当时 26 岁,艳丽多姿,还经常受到金兵的调戏。
宋钦宗出发时,被迫头戴毡笠,身穿青布衣,骑着黑马,由金人随押,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不但受尽旅途风霜之苦,还备受金军的侮辱。宋钦宗时时仰天号泣,辄被呵止。日暮宿营时,金兵“絷(zhì)帝及祁王、太子、内人手足并卧”,以防逃跑。五月下
旬,过太和岭时,钦宗等人都被缚在马背上。七月二十日,徽宗、钦宗在燕京相见,父子抱头痛哭,悲愤不已。

二帝被劫持到北方后,先被关押在五国城。因为受不了金人的折磨,一日宋徽宗将衣服剪成条,结成绳准备悬梁自尽,被钦宗抱下来,父子俩抱头痛哭。后金人又将二帝移往均州,此时宋徽宗已病得很厉害,不久就死在土炕上了,钦宗发现时,尸体都僵硬了。宋徽宗的尸体被架到一个石坑上焚烧,烧到半焦烂时,用水浇灭火,将尸体扔到坑中。据说,这样做可以使坑里的水做灯油。宋钦宗悲伤至极,也要跳入坑中,但被人拉住。宋徽宗死时 54 岁。徽宗死后,宋钦宗继续遭受折磨,最后也惨死在北方。
以上的耻辱,才是个开篇,到南宋被元所灭,又是一个大劫。1276 年 2 月,元军攻占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获 5 岁的
宋恭帝及其母全太后。赵昺与其兄赵昰在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及其母杨太妃等南宋遗老的拥护下南逃。1276 年夏, 赵昰即位称帝,是为宋端宗,在元军的不断追击下,1278 年,端宗因落水而染疾去世,赵昺登基做了皇帝,改元祥兴。他在位时, 以崖山(今广东新会崖门)为据点,拜张世杰、陆秀夫为左右宰

1279 年(元至元十六年,南宋祥兴二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今广东新会南崖门镇)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

赵宋皇朝的陨落,同时也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中国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
后世有人评价这场战役,认为其标志着古典意义华夏文明的衰败与陨落,有“崖山之后无中国(中华)”这一说法。
1227 年蒙古灭西夏,1234 年灭金,1276 年灭南宋。在蒙古四处侵略的半个世纪中,其在作战地区进行残酷的杀戮,随后又长期相伴瘟疫与饥荒,导致人口严重损失,北方的损失极为惨重。1234 年后北方人口跌至谷底,1236 年完成的乙未籍户为 110 余万户,仅有金代鼎盛时期的 13%。南宋境内主要人口损
耗发生在四川,四川在 1290 年户数仅有嘉定十六年(1223 年)的4%。至元二十七年全国大约有 1500 余万户、7500 万人左右。此时距宋亡已十一年,且大理国已归其版图,但人口数仅有 13 世纪初的宋、金、夏三国一半左右。
那么,满清这个少数民族入关的情况如何?清军又杀了多
少汉人?

就举一个“扬州十日”来说,是史可法督率扬州人民阻挡清军入城的守卫战失败以后,清军对扬州城内人民展开的大屠杀。 1645 年 5 月 20 日的城防崩溃后,扬州城居民只有听天由
命了。尽管当时大雨倾盆,但是一些居民忙着烧香,准备着入侵者的到来,同时大量地隐藏他们的金银财宝。他们只是做了这些谨慎的准备,但是全然无力抵抗那些已接管这座城市的满族人、蒙古人和投降了的汉人。幸存者王秀楚写道“:众皆次第待命,予初念亦甘就缚”。
那些叛徒领着清兵在这座商业城市中从一个富户进入另一个富户。清兵们先是要银子,后来就无所不要了。直到 20 日的白天,还没有人身伤害。但是夜幕降临之后,人们听到了砸门声、鞭子抽人声和受伤人发出的嚎叫声。那个夜晚火势蔓延开来, 但有些地方的火被雨浇灭了。到 1645 年 5 月 21 日,一份告示保证说,如果藏起来的人能够出来自首的话就会得到赦免,于是许多藏在自己家里的人走了出来。可他们走出来后却被分成 50
或 60 人一堆,在三四个士兵的监督下,被绳子捆起来。然后就

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

到5 月25 日,即滥杀和抢劫的第六天,这场大屠杀结束了。清军接到豫王的命令,就此封刀。和尚们得到命令开始收集和焚烧尸体。到 5 月 27 日,开始赈济口粮。又过了几天,那场雨
——它使大火没有毁灭整个城市——终于停止了,太阳也出来了。当时的人们估计,有 80 万人死于这场屠杀。
而清朝末年的外国人对中国的大屠杀,以及民国后日军侵入中国后的八年抗日战争中中国人的死难灾祸而受到的大损失,我们用不着再叙述了。
因此故,我们相信“崖山之后无中国(中华)”这一说法。这在今天的普通话与南方方言中能够找到佐证。
中国的南北方言如此不同,究竟谁代表了传统的汉话?我们不能不回顾历史事实。东晋的南渡和南宋的偏安,两度将文化中心迁往南方。头一次东晋继而宋、齐、梁、陈五朝,北方完全在鲜卑族北魏,以后是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统治之下。北魏孝文帝曾禁止胡服胡语,可见胡语即鲜卑语在华北必甚普遍。北齐又因鲜卑人反对情绪,反其道而行之,甚至大加提倡。则今山东、河南以北几乎都成了鲜卑语通行的地区。第二次南宋南
迁,淮河以北成了金朝女真人的统治区域。据宋人记载当时河南地区,竟到了“庐人尽能女真语”的地步。说白了就是“连饭铺伙计都能说女真话”。
鲜卑语词在《二十四史》中大量地保存着,仔细对比,和今天蒙古语几乎一模一样。女真语是满洲语的古语,对比女真语词与满洲语词竟“十同六七”。

所以,有专家说,现在的普通话并不是汉代的汉语,也不是唐代的唐语和宋代的宋语,它和元代以后的官话最为接近。由于历代因战乱或移民而南迁的汉人不断地把当时的中原方言带到南方,并沉淀在南方的方言之中,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在南方各种方言中找到数量很多的古汉语语音。同时,由于北方自汉代以来不断地有胡人南下入居塞内或入主中原,胡人和汉人杂居在黄河流域,也使得北方的华夏古音逐渐胡化变成了今天的北


的口音。由于满族后来成为统治者,所以离得近地区的权贵都放弃自己的当地口音说这种新的清朝官话,否则难免官途不顺, 生意难做,久而久之,也就变成在北方应用广泛的普通话。与满清暴力强制不同,孙中山建国首先考虑的是和平和民族团结,避免因官话改变引起大量民众讨厌民国,所以坚持用清朝官话做国语。
这就是说,语言与中国的历史,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具有相当大的关联。今天留在北方的人居中,真正的华夏汉民极少, 而迁移到南方的汉民较多,所以在南方话中还保存着中国古汉语的底蕴。而今天的北方话或者晋通话,则是存在着大量的少数民族语言的元素,是一种杂交性语言。个人出版一本书需要多少钱#个人出版一本书多少钱#个人出版一本书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