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天地

《人类生存的博弈密码 》第五章 一条双向流动的“河流”(王静)

发布日期:2022-01-04

 
 
“草原”的河流,河流的“草原”
 
已经叙述清楚,从中国大兴安岭靠海的东岸,向西一直延伸到欧洲葡萄牙、爱尔兰的靠大西洋沿岸,而如果由南到北计算, 则是从北纬 42°~47°的跨度。是一条长达一万多公里的宽阔草原带。前面我们叫它为“抹胸带”,这里再改一个称谓,称它为“草原的河流”。
在这通达无阻的草原上,在公元前和暖的阳光与温度之下, 疯长着牛、羊、马群,亦疯长着草原的游牧民族。而草原是无阻碍、无界线的,骑着骏马放牧的牧民们,可以放开缰绳任由骏马四处奔跑。牧民并不像农耕民族,被束缚在一块“井”字形的土地上,他们像风、像水、像天上的云朵,可以自由飘逸,无拘无束。
从这个角度来看,东方的牧马人可以一直沿这片草原走到欧洲,而西方的牧马人则可以自由自在来到东方。
而草原就是一条长河,牛、羊、马、与人,都像是河流中的水滴。只是与河流不同的是,河流只朝一个方向流动,而这条河却是双向的,水流可以从东流到西,也可是以由西流到东。
这样一想,我们就豁然明白了,为什么匈奴人会在中东与西欧留下脚印,为什么在西欧与美国的今人中,还能检测到成吉思汗遗留的基因。而在中国的西北,已经检测出了欧洲罗马军团遗传的基因。
据说,公元前 53 年,古罗马“三巨头”之一的克拉苏率领大军东征安息(伊朗一带),在卡莱尔(今叙利亚的帕提亚)遭到安息军队围歼,统帅克拉苏阵亡,罗马军团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克拉苏的长子率领第一军团六千余人突围,以后却神秘地失踪了, 成为罗马史上的一桩悬案。
经过中外学者的研究,这批古罗马人后来在中国西北建立了一个城市——骊靬,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城市和军事要 塞。有的学者在《汉书·陈汤传》中发现,公元前 36 年,西汉王朝的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率领四万将士西征匈奴,注  意到匈奴单于手下有一支奇特的雇佣军,其独特的阵法、战法带  有古罗马军队的特色。这支军队可能就是失踪的罗马第一军 团。值得注意的是,后来河西地区突然出现了一个叫做“骊靬” 的县,修建了骊靬城堡。这可以在《后汉书》中找到佐证:“汉初 设骊靬县,取国名为县。”骊靬是汉朝对罗马帝国的称呼,所谓 “取国名为县”,就是用罗马国名为县名。失踪的罗马第一军团的后裔,以后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骊靬古城位于今天甘肃省的永昌县。
这是一条“草原河流”,既是战争之河,同时也是一条贸易交流之河。
我们普遍认为,最早的丝绸之路,是由西汉(前 202~8 年)的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它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 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为这条路上主要贩运的是中国的丝绸。
其实并非如此,最早的丝绸之路,是这些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开辟的,他们比张骞的出使要早 1000 多年。是这些游牧民族与中国的农耕民族发生货物交换之后,把丝绸带向西方的。
并且,不管是早先的旅者,还是张骞一行,他们行走的路线以及投宿的地点,并非是随意而定的,那样很可能因找不到合适的驻足区而命丧草原、沙漠。
最近有美国科学家认为,是“游牧路线奠定丝绸之路的路网基础。”
华盛顿大学文理学院人类学副教授迈克尔·弗拉凯蒂说: “我们的模型显示,由高原地区游牧民族长期迁移策略所形成的、向夏季牧场季节性转移的常规路线,与亚洲山区‘丝绸之路’ 地理发展显著重合。”
这个结论很明显:是高原的牧民先走出了一条“丝绸之路”,然后,商旅的马队与驼队才沿着这条道路从亚洲走通了西亚与中东。
考古学证明,早在公元前 3000 多年,亚洲高原山区就有畜牧业的发展,那些牧民多少世纪来从生态学策略性迁徙的路线, 为以后的商队横跨亚洲的古老贸易网络形成了布局与基础。
弗拉凯蒂的研究方法堪为称奇,我们可以称之为“水流汇聚法”,利用重力原理,她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地方——山脉、沙漠、平川、低谷、草场都精确的绘制下来,然后利用水往低处流的
重力原理,看一看水流的出处与沉积情况。不过,在这个试验里, 她把水流换成了草场。
她的研究区域包括伊朗、印度、俄罗斯、蒙古和中国的部分地区,以一公里为单位定作一个小格,每一个小格根据多谱段卫星图像检测出的植被反射率获得一个数字的评级,最有可能的道路就是那通往优质牧场的道路。而山区牧场的大概地理环境, 在过去数千年中都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对于这一点,世世代代以迁居方式放牧的牧民们是清楚的。
换一句话说,把游牧民众当成一洼水,他们是在按“水往低处流”的原则在走向牧场,进行放牧。而商队最终寻找到丝绸之路的行进路线与暂住地,其实是这些牧民们无心为他们布下的网点。
这个结论,是游牧民族的牧马路线(物物交换路线)早于张骞开辟丝绸之路路线的又一个证明。

远古时代发生的东西方战争与交换
 
如果我们能把这条草原带上的少数民族的起源、崛起与衰落弄清楚,那么也就清楚中国的被侵略史与亚洲、中东及欧洲的战争史。
被中国古代称之为戎与狄的少数民族是匈奴民族的前身。春秋时,戎有 7 种,即:己氏之戎;北戎,即山戎或无终;允姓
之戎,即阴戎或陆浑之戎;伊洛之戎;犬戎,亦称畎犬、昆夷、绲夷; 骊戎;戎蛮。秦西北有狄邽冀之戎、义渠之戎、大荔之戎等。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山戎,各分布山谷间,有许多部落, 不相统一。
至战国时,义渠、大荔等与秦相接诸戎,自春秋以来逐渐并灭于秦。林胡、楼烦并灭于赵。而山戎不复见于史,东胡有其地, 燕却东胡设北边与东北五郡。故戎或往往与胡杂处,名称也往往相混。古代族名,又叫猃狁,古代活跃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之间。其实这种族名的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居住地有别而已。
《吕氏春秋·审为篇》说:“狄人、猃狁,今日匈奴。”《晋书·北狄传》也以为“:匈奴之类,总谓之北狄。夏曰獯鬻,殷曰鬼方,周曰猃狁,汉曰匈奴。”在《魏书·蠕蠕匈奴徒何高车列传》中记述:“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时有小异。”《周书·突厥传》云:“突厥,大抵与匈奴同俗。”《隋书·铁勒传》云:“其俗大抵与突厥同。”马长寿著《北狄与匈奴》云:“匈奴语言上的通则与蒙古语言上的通则,不相违背。”“匈奴、突厥、铁勒之俗又与蒙古同”。突厥语中蒙古语成分的比重相当大。近代学者一致承认柔然使用的语言是蒙古语。柔然的部族皆高车,蒙古又是铁勒中土拉河北的部族。这样,从狄历、丁零、铁勒、高车、柔然、突厥到蒙古,世代相接,世系相衔,是为一脉相连也(《蒙古族族源考》苏日巴达拉哈)。“中国北方诸族之裔呈通古斯、蒙古、突厥三大语族并存的局面,是上古语言生态融合而成的较为简单的表象。以匈奴之庞大,其语言和血缘必然混杂;说它是一个多血缘多语言的部落联盟,或许更为恰当。……总的来看,它的人种和语言已经接近后世蒙古民族的形态;又由于通古斯部落是它的统治集团,其核心部落的语言可能更偏向于通古斯语。”(《匈奴的血缘和出逃路线》朱学渊)。这无疑证明了古代戎狄与匈奴、高车、蒙古之间的语言传承关系。因此,古代的戎狄或他们的先人正是操着蒙古语,或大部分操着蒙古语的一个庞大的社会集团。
相对于东亚中部和南部区域来说,处于东亚北方并统治北方草原的戎狄,是最早的一支草原游牧民族,也可以说是一个最大的战争源,同时也是最早的丝绸之路上的使者。
这是因为,其一,东欧平原南部的草原地带与中亚、东亚大草原毫无间隔地连成一体,形成了横向绵延万余公里(有人说有两万公里)的所谓“欧亚草原带”。在这狭长的地带上,构成了以
游牧民族为主体的生态链。蒙古高原西临中亚细亚,处在古人类流向的通道上,在中国的商、周时期,生活在那里并被称为戎 狄的游牧民族獯鬻和猃狁,是蒙古高原的主人,也是居住在中亚  细亚的雅利安人和以后的斯基泰人的邻居,他们之间相互交往 密切并进行物物交换,形成了以商品交换为主体的北方通道。 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公元前 484~425 年)在公元前五世纪所著的《历史》一书中,曾隐约提到过这条通道,其路线是从黑海北岸经伏尔加河、乌拉尔河,过咸海北岸,东南转向锡尔河和楚河,然后沿伊犁河进入天山北麓,最后到达蒙古草原。戎狄把从中原获取的具有东方文化的商品带入蒙古草原,然后再经中亚使这些商品流传到西方,同时也把西方的物品和文化传到东方。据中国古籍《穆天子传》记载,早在公元前 10 世纪,西周的周穆王就将许多珍贵物品包括丝绸作为国礼带到了中亚。当时周穆王从今天的 陕西出发,就是经过戎狄控制的地区到达中亚的。周穆王十七年西征,至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来见,宾于昭宫。 “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执贽者,致敬也)好献锦组百纯,组三百纯(纯,匹端名也。《周礼》曰‘纯帛不过五两’。组,缓属。音祖)西王母再拜受之。”如何出书#怎样出书#企业出书#企业如何出书
周穆王带去的组,即丝绦,为彩织宽丝带;锦则为有多重经线的彩丝织品。今天的考古学家在阿尔泰山北麓的考古过程中, 就曾在公元前五百多年的斯基泰人的墓穴里,出土了许多用中国蚕丝制成的绣品。由此可见,丝绸很早就被带入了中亚,并被中亚人所认识。但是中亚人并没有因为周朝国王的出访及所带去精美的丝绸而记住“周”这个东方国家的名称。极大的可能是, 他们还闹不清楚戎狄与周朝是什么关系。或者干脆把“周”人当作了戎狄的一部分。
其二,戎狄是一个拥有相当规模的国家或社会集团。对于公元前五世纪以前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在西方的史书中除了少许的几处记有“蛮族”外,并没有更多的记载,但在中国的许多历史文献中记录得可谓相当详细,这与他们作为华夏民族的邻居和彼此长期的交往是分不开的。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势力的增强,游牧民族之间的小部落统一了起来,形成了一系列强大的并极具战斗力的游牧部落(国家)。游牧与农耕间和平的商品贸易关系被打破了,为了从农耕民族手中夺取财富,这些草原铁骑便开始扩张,并不时南下侵扰中国境内的农耕民族。
在戎狄和他们的先人们称霸北方草原的一千多年或更长的时间里,相对于黄河流域的农耕民族来说,他们是战争中先进战术的拥有者(他们通过围猎锤炼出了卓绝的战术),也是战争中先进武器的拥有者(他们最早使用青铜武器)。他们把战车的使用带给了农耕民族,当农耕民族已经熟练地使用战车并敢于和他们抗衡的时候,他们又用更快捷灵活的骑兵来战胜农耕民族, 农耕民族不得不抛弃战车而改学“胡服骑射”。戎狄在给他们的邻居施以影响的同时,也得到了邻居们对他们相应的称谓。中国在商、西周时期称他们为獯鬻、鬼方,泛称为戎狄,战国后期及秦、汉时期称他们为匈奴。但是,戎狄的扩张,并不只是向着南方,他们是全方位的,也就是说,位于他们西方的邻居雅利安人和雅利安人以后的斯基泰人,也会被他们所挤逼。华夏的农耕民族在南撤,雅利安人也在南迁和西移。西迁的雅利安人记住的并不是中国的夏、商、周,他们记住的是与他们交战,带给他们麻烦的戎狄。
其三,戎狄对西方的侵扰是人类大迁徙的根源之一。从公元前两千年初起,几乎在蒙古—青藏高原以西的整个欧亚大陆, 发生着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种族扩张,这就是在从印度到西班牙的辽阔土地上,原始印欧人逐渐替代当地居民。中央亚细亚境内的雅利安居民,便开始向临近的各地区施加压力,人口开始迁徙,到公元前 1000 年时,这个移民运动才达到它的最高潮(威廉蒙哥马利麦高文《中亚古国史》)。雅利安人离开中央亚细亚被迫迁徙,麦高文认为是由于气候变化所致,但也有的学者认为是由于南俄草原的游牧民族的入侵,但麦高文同时提到:当公元前 1900~1500 年间,我们发现有一群“野蛮”人突然出现在近东,他们颠覆了当时该地所存在的多数帝国,加以分割,而自建王国,……根据研究的结果,知道这些蛮族全体所说的语言,和雅利安种并无关联。也就是说,麦高文所提到的“野蛮”人的语言不属于印欧语系,那么这些人的语言有极大的可能是属于阿尔泰语系,如果此推断成立,这些“野蛮”人无疑是东亚北方草原上的戎狄。由于戎狄在近东所展示的“野蛮”行为, 我们不得不考虑雅利安人的迁徙也应该同他们的与戎狄为邻有直接的关系。
在公元前 1500 年前后,操“印欧语”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对印度次大陆的征服,大概是印度有文字可查的最早的外来民族的征服。这些所谓的雅利安人,百年来一直南迁,到了公元前 1400 年到达了印度北部,并征服了当地的土著民族。雅利安人首先占领了印度“五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旁遮普地区),同当地的土著民族(据认为是达罗毗荼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结果,雅利安人征服了后者,并逐渐向东扩张,侵入到富饶的恒河平原地区。雅利安人在征服印度次大陆的过程中,逐渐放弃游牧方式,从事农业定居生活。他们把被征服的土著人当作奴隶,让他们从事低贱职业。这次征服可以说是一次时间最早、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的征服,它对印度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的起源,均与这次征服有关(《印度河畔的高度文明》[ 德 ] 曼弗雷德马伊)。
然而,对于这些人来说,平静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又一次的民族大迁徙开始了。“根据希腊历史学家们提供的证据,并得到亚述王国编年史的补充,在公元前 750~700 年间,来自突厥斯坦和西西伯利亚的斯基泰人从辛梅里安人手中夺走了南俄罗斯草原。希腊人称之为‘斯基泰’的民族(斯基泰是塞种人中的一部分。塞种人中的大多数仍留在天山附近,在费尔干纳一带和喀什噶尔),从图尔盖河和乌拉尔河进入南俄罗斯,在那里他们赶走了辛梅里安人。一些辛梅里安人似乎不得不逃到匈牙利避难,斯基泰的入侵威胁西亚近 70 年,在这 70 年中,这批印欧种的野蛮人成了令东半球害怕的人。”(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
有专家分析,这第二次的草原民族大迁徙,正是公元前 8 世纪中叶,是周宣王征伐西戎之后,周宣王的军队在洛水北岸大败猃狁,在千亩(今山西介休南)战胜当地的戎族。又在汾水、隰水击败北戎。迫使戎狄西撤,进入斯基泰人的生活区域。斯基泰人难以阻挡戎狄侵犯,翻越高加索山脉,进入亚述北部,并作为其盟军参与了对埃及的战争。公元前 612 年,斯基泰人与巴比伦倒戈毁灭了亚述帝国(朱学渊:《西域族国名与东北亚族名之关联》)。
戎狄迫使斯基泰人的西迁,再一次给中亚人和东欧人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定居民族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明,再一次遭到了游牧民族的破坏。就像格鲁塞在《草原帝国》所说:“在草原一端发生的一个轻微的搏动,不可避免地在这条巨大的迁徙地带的每一个角落都产生了一连串意想不到的后果。”作为这一轮民族迁徙浪潮的最初发动者的戎狄,如同专家们分析的那样, 无论是由于社会因素还是自然因素,最终他们走上了通向西方草原的迁徙之路,从而引起了西方国家一连串的民族大迁徙,这是不争的事实。
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还证明,大约在公元前 20 世纪,商人的祖先已经生活在今天的中亚草原、新疆阿尔泰山附近。最迟到公元前 17 世纪,他们通过贸易渠道获得了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制造青铜武器和使用战车的技巧。中国的夏朝人也知道青铜冶炼的技巧,但不会使用战车。从现有考古遗迹可以看出,早期殷商人的青铜冶炼水平远远高于晚期夏朝人,并且早期商朝青铜器有明显的美索不达米亚痕迹。
至于战车的使用,基本可以确定来自古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商朝人改进了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战车,包括逐渐把双马战车扩大为驷马战车,增加战车配备的步兵等。在几十年到上百年的学习过程中,商朝人用战车取代了原有的骑马战法,从此以后,车兵就取代了骑兵,成为后来中国的主力兵种之一。
大约在公元前 1600 年,经过约数十年迁徙来到黄河流域的商朝人灭亡了夏朝,并将夏朝最后一任君主流放到今天的安徽境内。由于受到苏美尔和巴比伦人的影响,商朝人的生活带有浓厚的迷信和占卜色彩,并开始使用在美索不达米亚很流行的烧甲骨占卜术。
商朝建立的大型宫殿和陵墓,可能也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建筑风格,因为夏朝的宫殿和陵墓规模明显狭小,而在商朝早中期有了一个大的飞跃。
在公元前 1050 年左右,商朝又被另一支中亚游牧民族的后裔——周朝人消灭。周朝人可能是羌人和中亚游牧民族通婚之后的后裔,其文明虽然与商朝有很大区别,但可以视为来自一脉。目前考古学界对周朝祖先的起源有很大争议,一般认为其在公元前 1200 年已经到达黄河流域,此前则来源于阿尔泰山和天山附近。
从地缘位置上看,中东在世界古代文明交往的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中东是世界上最早诞生农业文明的地区,它与欧亚大陆的其他古代农业文明大体上处于同一纬度上,如中国、印度、希腊、北非等,丝绸之路将所有这些文明联结了起来,而中东正处于这一商道的中央,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中介桥梁作用。在这一地区的北方,是游牧民族生活的广阔的欧亚内陆草原,而南方的农业文明区成为他们袭扰的对象,中东地区是受影响最大的典型地区。当然,这种冲击也造成了文明的多样性并加快了变迁的速度。然而,许多学者未能注意到的是,中东本身还面临着来自南方游牧民族的冲击,例如阿拉伯半岛上的游牧民族。而且,欧亚内陆草原的游牧民族属于草原游牧部落,而中东的游牧民属于沙漠游牧部落,双方在长途跋涉的范围、部落冲突程度和等级制等方面有所区别,而最终却在中东文明演变的舞台上相遇,并创造了新的辉煌。
殷商取代夏朝统治者,是公元前 20 世纪 ~ 前 16 世纪全世界范围内游牧民族取代早期农耕民族的战争的一部分。在这个时期,来自北方的雅利安民族摧毁了希腊本土的迈锡尼文明、美索不达米亚的古文明,以及印度土著人建立的古文明;埃及文明被游牧民族征服(不久复国成功)。殷商是这些游牧民族中的一部分,起源于中亚大草原,可能带有某些雅利安血统,但经过与中国本土居民的通婚,其血缘已经非常接近夏朝人。
这段叙述颇为混乱,而实际上世界的历史也是混乱的。如果我们稍加总结,是否可以这样说呢?
中国西北边境上的戎狄草原部落在扩充过程中不仅侵略了中国黄河流域的农耕民族,还挤压了与他们为邻的雅利安—— 斯基泰人。被挤压的民族又向南、西、北方迁移,去挤压南俄草原上的其他民族,挤压印度的土著民族,还向中西方向迁移。而其时的中东,出现了一个亚述帝国。
亚述最早的居民是胡里人,后来闪米特人迁徙而至;两个民族逐渐融合,成为亚述人。古亚述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北部地区,东北靠札格罗斯山脉,东南以小扎布河为界, 西临叙利亚草原。
亚述帝国(公元前 935~ 前 612 年)是兴起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国家,使用的语言有阿拉米语,阿卡德语等。公元前 8 世纪末, 亚述逐步强大,先后征服了小亚细亚东部、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巴比伦尼亚和埃及等地。国都定于尼尼微(今伊拉克摩苏尔附近)。亚述人在两河流域古代历史上频繁活动时间前后约有两千年。后来亚述人失去了霸主地位,不再有独立的国家了。
亚述帝国的征服战争以残暴闻名,军队所到之处都造成了城镇被焚烧破坏,财物被掠夺,居民被屠杀或被掳走,人口锐减的大灾难(这都是草原民族侵略的特征)。由于亚述人在战争中的行为异常残暴,犹太人将亚述首都尼尼微称为“血腥的狮穴”。在辛那赫里布的年代,他占领并焚烧了 75 座城市,人和财物都被掳走。萨尔贡二世在位第一年远征巴勒斯坦的撒马利亚时,就俘虏了 27,290 人,及后他初次出征镇压两河流域南部的一次起义时,把 200,800 人及大批财富夺回亚述,在镇压巴勒斯坦地区的起义时,又把 200,150 人及大批掠夺来的财富带回了亚述。
而被戎狄挤压的斯基泰人于公元前七世纪翻越高加索山脉,进入亚述北部。成为其盟军,他们参与了对埃及的战争。前612 年,斯基泰人又与巴比伦人,倒戈毁灭了亚述帝国。
公元前 7 世纪,亚述人入侵埃及,占领并摧毁了许多大城市。此后在埃及建立起了第二十六王朝。在战争的间歇,积极鼓励商业和艺术的发展。但是到了公元前 525 年,波斯人大举进犯边界,把埃及并入波斯帝国并创建了第二十七王朝。第二十八王朝到第三十王朝(包括尼克坦内布二世)的统治者当中包括最后一批独立的埃及的统治者。波斯人彻底粉碎了埃及的独立局面,但是尽管波斯人十分强大,他们在伟大的亚历山大国王面前却不堪一击。亚历山大在公元前 332 年征服了波斯帝国以及埃及,标志着史诗般伟大的古埃及文明走到了终点。
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 356 年 7 月 20 日 ~ 前 323 年 6 月
10 日),即亚历山大三世,马其顿帝国国王,亚历山大帝国的皇帝,生于古马其顿王国首都佩拉,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首。曾师从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以其雄才大略,先后统一希腊全境, 进而横扫中东地区,不费一兵一卒而占领埃及全境,荡平中东的波斯帝国。
前 168 年,这个古代马其顿王国,又亡于罗马,至前 146 年, 罗马占领希腊全境,标志着马其顿王国的彻底瓦解和希腊化时代的结束
如果我们用形象化的说法来归纳这一段历史,那就是。周宣王与戎狄的战争是投入水中的一块石子。于是产生了第一
道波纹——戎狄西移,去占领斯基泰人的领地。接着引发第二道波纹——斯基泰人进入中东亚述领地,成为其盟军,去攻打埃及。然后又出现第三道波纹——埃及被亚历山大帝国所灭。再而出现第四道波纹——亚历山大帝国又被罗马帝国所灭。还有第五道波纹——罗马帝国又向四方发展,其中向东再回射到中东,罗马帝国的疆土西起西班牙、高卢与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达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海,全盛时期控制了大约 50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君主制国家之一。

 
在草原与农耕民族中的战争线上的战争,是可以像传送带一样来回传递的
 
 
公元 395 年,狄奥多西一世将罗马帝国分给两个儿子,从此

 
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实行永久分治。公元 476 年,西罗马帝国在
内忧外患下灭亡;公元 1453 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破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灭亡。
请看,东方——在中国边境上的战争源,它所产生的战争波,可以毫无阻滞地传达到西方的欧洲以及南亚、北非各地,而西方的回波也可以毫无阻碍地传到中东,再传到东方。
文本框: 第五章	一地一一一一地   不一 因此,这条“草原之河”,就是贸易之河,战争之河,民族残杀与融合之河,文明的交互与传递之河。来来回回地交互之波荡漾着人类发展的历史。#个人如何出书#个人怎样出书#个人出书需要哪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