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天地

《人类生存的博弈密码 》第八章 上帝眷顾这群牧马人(王静)

发布日期:2022-01-07
 有铠甲的骑兵起自何时
 
游牧民族孩子的少年都是在马背上度过的,“胡儿十岁能骑马”就是写照。到了青中年之时,他们的骑术已十分精湛。不管是青铜时期,还是铁器阶段,再配上一把打造的马刀,他们就是天生的骑兵。尽管赵武灵王要民众学习“胡服骑射”,但农耕民族学习起来总有些形似而实不同,难以应对他们那从小就练成的“骑马术”。
而且,在“胡儿”的观念中并没有什么道德感和耻辱感,向农耕民族抢夺土地与食物仿佛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当然,他们不能骑着光背马就成了铁骑,“铁骑”必须有“铁”为装饰,除了手中的武器、脚蹬,再就是骑士的铠甲,甚至还有马铠和战车。这些装备,都是随着不断的战争实践和时代的进步创造出来的。
最先出现的是重骑兵,就是我们看到的电影中欧洲中世纪作战时的装备,骑士身披厚重的铠甲冲锋陷阵。往往这种重骑兵会对传统步兵造成致命打击,步兵也因此衍生出许多专门用于对抗重骑兵的兵种和战法,但即便如此,重骑兵在冷兵器时代依旧是战争中最具威慑力的兵种。重骑兵并非中世纪所独有, 实际上在公元前的上古时期,西亚和中亚便已经出现了重骑兵, 而中世纪的欧洲人其实是在遭受了斯基泰人、匈奴人、阿瓦尔人、突厥人等几波游牧民族的冲击后才开始懂得发展骑兵的,所以重骑兵的战术是师承来自中亚草原的游牧民族的。
战车的出现也相当早,几乎是与重骑兵的出现在同一时期。
春秋战国时代的战车和车兵
我们可以从生活的基本原理上进行一些设想,游牧民族是经常要改换草场的,遥远的道路,老妪与幼儿很难能坐在马上终日颠簸,所以,必须有一辆马车让她们乘坐,这种生活的需要很可能使马车在草原上率先出现,因为他们比农耕民族更需要它。先有了乘人的马车,然后再有乘驾的战车,这是由一变成二
的简单进步。
在中国,战车是在春秋时代就出现了的。春秋战车——古代的正式战车,成员包括一个使用长兵器的武士,一名射手和一名驭手。
《通典》说:“大月氏国人乘四轮,或四牛六牛八牛輓之,在车大小而已。”本来车子两轮子转动最方便,四个轮子只适于直线走,这只有在大草原里才适用。说明这个地方本就是古代欧亚的通道。两轮大车不是中国的原产物,二里头文化中没有大车的遗迹,殷墟出土遗物原始有两轮大车出现,大车为一辕两轭两轮之形。孔子说乘殷之辂,也说明殷代才有这样大车。《北史· 高车传》说高车所乘“车轮高大,辐数至多”,汉人因其车轮高大故称之为高车。《汉书·西域传》的康居也因乘高车得国名。康高双声,车居叠韵,康居就是高车二字的近音。高车、康居都是汉人给他们的名称。他们都是乘两轮大车居于森林中的丁灵族。丁灵,汉人又称之为狄历,或者称曰狄,《考工记》说“:胡无弓车。”因为他们每个人都能作弓车,并不是无弓车。胡就是匈奴,他们在战国时就以善作弓车著称于世。匈奴是夏后氏的后裔,是蒙古利亚人种,他们与高鼻深目的狄族长期接触后,他重骑兵弓骑兵轻骑兵
也就学会了作两轮大车,可见大车并不是中国的原产物。
我们知道,亚述帝国在公元前 7 世纪就有了轻骑兵、弓骑兵和重骑兵的区分。而且在提格拉特帕拉萨三世的时代亚述便有了身着盔甲的弓骑兵(注:提格拉特帕拉萨三世,是亚述新王国时期最重要的君主之一,经过他的努力,亚述国家再次从衰弱走向强盛)。
亚述骑兵的形象我们可以从那个时代的石雕上面找到,最多的是尼尼微出土的狩猎场景。从公元前 9 世纪到 7 世纪,亚述骑兵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亚述那西尔帕二世(前 883 年~ ?) 的浮雕描述了不著盔甲的轻装弓箭手, 牵着两匹马。一般认为这些马缺乏持久力,于是骑手不得不频繁地更换坐骑。浮雕中的骑兵总是有个副手,在主人射箭时,他在后面牵着马匹。那时亚述骑兵的武器以弓箭和标枪为主。
提格拉特帕拉萨三世(前 745 年~ ?)的时代,亚述骑弓手终于穿上了盔甲,极大增强了近战能力,作用日加明显。
阿述尔巴尼拔(前 668 年 ~ ?)的时代,亚述军队中有三种骑兵︰轻骑兵,由亚述帝国统治下的游牧民族组成,装备弓箭和标枪;骑弓手,身穿硬皮甲;重骑兵,装备长矛和剑,负责近战接敌。
于是骑兵逐渐取代了战车的地位,而后者变得越加笨重,四匹马拉的战车最后成了步兵的运载工具。
可见亚述人在亚述那西尔帕二世之前还没有大量使用骑兵,战车还是战场上的主要利器,骑兵多用于传递书信。那么为什么亚述人会在亚述那西尔帕二世之后大量使用骑兵,这是因为亚述人接触到了来自北方草原的斯基泰人。斯基泰人曾参与了亚述与米底人的争霸。法国历史学家格鲁塞在《草原帝国》一书中介绍了这一过程,由于斯基泰人和亚述人有共同的敌人
——辛梅里安人,因此双方顺利地达成了协议,联合起来灭掉了辛梅里安人,亚述人帮助斯基泰人消灭了自己的宿敌,按照盟约,斯基泰人也帮助亚述人攻打米底,不过米底人最终打退了斯基泰人,使他们回到高加索北部的南俄草原。
斯基泰人是纯粹的游牧民族,他们不种庄稼,以放牧为生, 他们是最早的马背民族之一。正是在与斯基泰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亚述人看到了骑兵的优势。提格拉特帕拉萨三世在其一系列的军事改革中把骑兵提到了最高的位置,骑兵在战场上完全取代了战车,亚述人也是世界文明古国中最先大规模使用骑兵的帝国,提格拉特帕拉萨三世的军事改革十分类似中国的“胡服骑射”。
亚述是从其北方的游牧民族中吸收了骑兵的战法,而其北方的游牧民族斯基泰人当时已经是一个有着久远历史的游牧民族,他们被马萨革特人驱逐进入欧洲,而马萨革特人在与波斯作战之前已经有了成熟的重骑兵,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推论看出,最早的重骑兵是出现在中亚游牧民族中的,马萨革特人是否最早应用了重骑兵还很难说,因为在其东部还有更为强悍的游牧民族,其中包括伊塞顿人和色目人。
斯基泰人和亚马孙人的后裔萨尔玛提亚人(sarmatian),要比马萨克特人著名的多,他们的盔甲重装程度在公元前便已经非常之高,他们的骑士坠马后甚至会因盔甲过重而无法站立,这种重装程度已经达到了欧洲中世纪重装的程度。如何出版诗集#诗集出版#小说怎么出版
由此可见,真正意义上的重骑兵最早出现在中亚,人们在熟知那些文明古国的同时其实忽略掉了骑兵的发源地,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游牧民族在历史上都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而欧洲中世纪那些骑兵的战法其实是源自这些欧亚草原上以马背为家的游牧民族的。当人们赞叹华丽的中世纪欧洲骑士驰骋疆场的时候是否想过,早在公元前 5 世纪,重骑兵已经驰骋在欧亚大草原上了。
 
中国的兵装改革是与西方同时俱进的
 
传说距今约 4600 余年前,黄帝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九黎族首领蚩尤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进行了一场艰苦激烈的大战,这是远古时代一次很大规模的战争。也称涿鹿之战。
在涿鹿之战中,黄帝在使用了风后制造的指南车,这说明了中国战车的使用有很早的历史。
传说黄帝姓公孙,居于轩辕之丘,故名曰轩辕
但是,“轩辕”二字总让人想起车辆,轩是古代一种有围棚或帷幕的车;辕是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其实就是车辆的意思,然而今天的学者没有人往这方面去联系。
而发明弓箭也与黄帝有关,据说是黄帝三妃彤鱼氏第五子挥发明弓箭,被赐姓张。但这毕竟有着传说的味道,事情未必真是如此。
不过,说中国在夏代有了战车,这个说法具有较大的可信性。夏朝的第二代君主夏启讨伐有扈氏的战斗就是在战车之间的战斗。战前,夏启向待命而发的将士发出庄严的战斗誓言,誓言中规定了每辆车上的车左、车右和御者的职责。而在商汤灭夏的战斗中,商王成汤率战车 70 辆和敢死士 6000 人参加剿杀, 大败夏桀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殷代后期出土车马坑,已有轮辐至多的两轮兵车。.
公元前 1066 年,牧野之战打响,当时正值商朝末年,商纣王暴行虐政,杀害老臣比干,宠爱妃子妲己,干出了许多骇人听闻的坏事。
文本框: 十 六 度 地 球 的 生 存 密 码
?中国历史中内存的密码系列之四?
周武王在姜子牙的帮助下,亲自率领 300 辆战车和 3000 名武士、45000 名甲士进攻商朝的首都。双方军队在牧野发生了激战,周武王借助战车的威力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在周朝, 几乎所有的作战均使用战车,战车成为当时军队的主要突击力量。有历史学家甚至将夏、商、西周直至春秋绵延达 1500 年之久的时间称之为战车时代。
在这里,我们得插上一个神话故事(其实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写在《穆天子传》中。
姬满,即周穆王,昭王之子,周王朝第五位帝王。
《穆天子传》中详细记载了周穆王驾八骏西巡天下之事,行程九万里,会见西王母。其周游路线自洛阳北渡黄河,逾太行, 涉滹沱,出雁门,抵包头,过贺兰山,穿鄂尔图期沙漠,经凉州至天山东麓的巴里坤湖。又走天山南路,至新疆和田河、叶尔羌河一带。又北行两千余里,至“飞鸟之所解羽”的“西北大旷原”,即中亚地区。回国时走天山北路。这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旅行活动。
如果真的行了九万里路,恐怕今天的越野汽车也得坏上好几辆,而周穆王竟能安全转悠回来,这完全得靠他的好车夫与几匹好马。这位好车夫叫造父,他从诸侯进献的众多马匹中挑选了八匹神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为御驾,助穆王西征。一路征讨,抵达昆仑之丘。西王母出来迎接他, 请他观黄帝之宫,迎他上瑶池,设宴款待,两人诗歌相和。史记则说穆天子“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其实是打败了白狼与白鹿部落,捉到了他们的首领)。西王母回访,穆王在昭宫款待西王母。据现代学者考证,周穆王西游之地应是里海、黑海之间的旷原,这是中国与西域进行交流的最早史料记载。
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赐给他(位于山西省南部,东屏中镇霍山)。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为赵国始族。这时恶来的后裔大骆也来归附造父,因造父得宠而沾光,被周穆王封在犬丘(今陕西兴平,一说今甘肃礼县)。大骆有个庶子叫非子,从小喜欢同牛羊打交道,长大后以善于畜牧而出名。他为周孝王在桃林(今陕西华山)养育良种马,马群繁殖很快。周孝王很高兴,就封他在秦谷(今甘肃天水西南部),为附庸国
(地位低于诸侯国),并让他恢复了嬴姓,称之为秦嬴。非子的三世孙秦仲被周宣王任命为大夫。后秦仲被北方少数民族犬戎人杀死,但其长子最终击败了犬戎。到庄公之子秦襄公的时候,因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公元前770 年)有功,秦国被升为诸侯国。而最后,东周是被秦国所灭的,这也等于是司机造了老爷的
反,造父的赵族子孙把周穆王的周朝灭掉了。
以上的故事可以看出,在周朝的那个时代,战车是何等重要,而驾驶员也是备受大王重视的。
从以上的故事中,我们不但感到周朝重视御马驾车,也看到了那条草原的无碍通道,周穆王凭借这条通道一直走到里海、黒海去的。
同时,无论是黄帝也好,周王朝也好,他们战争地域、发达地域,正是在北纬 37°~42°之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从黄河流域到蒙古草原这一带。
春秋时期,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诸侯间兼并战争的日益加剧,战车的发展达到鼎盛。“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万乘之君”(拥有一万辆战车的国君)等都是表示了这些国家的国势强大。春秋末期的晋和楚,拥有战车的数量已达 4000
辆以上。公元前 505 年的柏举战斗中,秦楚军与吴军交战双方
出动的战车约 2000 辆以上,可见当时车战规模之大。春秋末期的著名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就曾多次提到战车及车战。例如,在《作战篇》中,孙武就曾写道:“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在这里,孙武讲述了准备一场无比盛况的车战以及所需的物资、费用。“驰车千驷” 中的驷指的是四匹马战车“;革车千乘”的革车指的是用于后勤保障的车辆;“带甲十万”指的是十万兵卒。
然而,战车毕竟太庞大、太笨重了。一辆战车宽约 3 米,架
上 4 匹马后,全长超过 4 米,这样,一辆战车占地面积就达 10 几平方米。如果有一千辆车,占地面积就达一万多平方米。这还是一方的静态。两军对阵,两个一万多平方米,再奔跑厮杀起来,这个战场就得上百万平方米。虽然今天把这种战争当成电影看十分雄伟,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要筹备如此多的兵备战材,国力要损耗多少?还得准备这样一个旷野大漠,才能展开大规模车战,地方到哪里去找?在那个时候,也只有草原与平畴旷野才能承担起这种“任务”。
随着弓箭的射程日渐增远,机动作战能力日益提高,目标高大的古代战车渐渐失去了优势。当然,战车退出战争舞台是一个相当漫长和持久的过程,到战国时期,仍不时发生大规模的车战。如《史记·张仪列传》中就曾记载秦军“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这句话其实表现了一个换制的时代——车千乘已经不是战车,而是指挥车或辎重车,骑万匹那是骑兵部队,其他是步兵,可见,战车已让位给了重骑兵或步兵了。
而到汉代,汉王朝为了与匈奴军队作战,大量发展了骑兵。来如风,去如电的轻骑兵很快成为战场上的主角。在汉武帝时代,实行的正是战国时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在大沙漠中追击匈奴骑兵,那战车的轮子陷入沙丘之中,根本无法前进,而学习敌人,轻骑奔袭是唯一的选择。
有人说,是中国人最早发明了车,却不是战车的最先使用者。约在公元前 26 世纪,古代中东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最先使
用了战车。苏美尔人的战车为木质,由 2 头驴牵引,车轮是很重的实心小轮,所以行军速度很慢。
公元前 2000 年前后,辐条式车轮和马拉战车出现了,战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辐条式车较轻便,马又比驴要敏捷得多, 故战车的机动性大增。公元前 167 年,希克索人运用机动的战车和投枪、弓箭入侵埃及,以致于埃及人自认为“未经战争”就被希克索人征服了。之后,希克索人统治埃及长达一个世纪。最后,埃及人仿效希克索人,秘密制造出自己的战车,终于把侵略者赶出了国土,并称雄于中东之区。
古埃及的马拉战车有 2 或 4 个车轮,由 1 匹到 3 匹马牵引,
车上有 2 名士兵。其中一名是驭手,一名是兵器手。兵器手的主要武器是弓箭或投枪。士兵身着铠甲,作战时,车马飞奔,直向敌阵突入,很有威慑力量。
埃及战车使古埃及国威、军威大振。公元前 14 世纪末,埃
及 19 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调集 20000 余人,战车 2000 辆,为争夺叙利亚地区的统治权与小亚细亚的赫梯国王在卡迭石地区展开了会战。赫梯人也调集了 20000 余人,战车 2500 辆。起初,拉美西斯二世中计进入赫梯人的埋伏圈,险些全军覆没。后来,埃及的援军以严整的队形呈三线配置(一线为战车并有轻骑兵掩护,二线为步兵,三线步兵和战车各半),每 25 辆战车编成一个中队,猛攻对方侧翼。由于赫梯人的战车也较为先进,双方征战多日未分胜负。在这之后的 16 年中,双方不断征战,但都未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由此足以可见赫梯战车的性能也极其优良。赫梯战车比埃及战车稍重一些,每辆战车上有 3 名乘员,第
3 名乘员是盾牌手。
公元前 10 世纪后,亚述帝国取代了赫梯人的地位,成为西南亚的霸主。公元前 8 世纪到公元前 7 世纪末,亚述帝国对外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并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亚述帝国之所以胜利,是由于其军队兵种较为齐全,包括有轻装步兵、重装步兵、骑兵、战车兵、工兵等。其中,战车兵配备的重型撞城车是攻坚破城的有效武器。撞城车的车头有巨大的金属撞角,车体外有金属或棉被保护层,顶部很像现代的坦克,里面的弓箭手可以向敌人射箭。亚述战车较重,由牛牵引,有 1 名驭手,2 名弓箭手、2 名盾牌手。在 100 多年的征战中,亚述战车与骑兵、步兵配合,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公元前 6 世纪,波斯人取代了亚述人,成了横行西南亚的霸主。波斯人进一步加强了骑兵的力量,使战车兵开始退出战场, 尽管马拉战车开始在波斯销声匿迹,然而,波斯攻城车却独具特色。已经出现了几种独具特色的攻城车。
到公元前 3 世纪,战车已被骑兵和步兵取代。然而,各大会
战(如公元前 333 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与波斯王大流世三世的伊苏斯会战)仍投入了相当数量的战车。
到公元前 1 世纪,尽管在欧洲还有少数国家使用战车,然而,从总体上讲,骑兵已成为当时战场的主宰。
要是我们把中国战场称为东方战场,把中东到欧洲、北非的战场称为西方战场,那么,我们可以看出,从战车的流行,到骑兵代替车兵,几乎是在同一个时间段里进行的,由此可以看出,人类智慧与革新的步伐,武器装备的更新脚步,其步速与步幅差不多是具有一样速率的。
但是有一点必须指出,在冷兵器时代,在骑兵占优势的时代,总是草原的游牧民族率先侵犯农耕民族,所以,一切兵器装备的改革与进步,都是游牧民族早走一步。
文本框: 十 六 度 地 球 的 生 存 密 码
?中国历史中内存的密码系列之四?
自然,正是这一步之先,抢得了先机,所以总是草原民族先胜,只有到了农耕民族学到了这一招之后,才能回击对手一记重拳,扳回得分。#学术专著出版#如何出版一本书#出版一本书需要哪些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