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史记》作者司马迁的这一段话
《史记》作者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一段非常出名的话, 我们翻译一下:
周文王做诸侯时被拘禁,他在囚室内推演出《周易》六十四卦;孔子受厄困回来后开始写了《春秋》;屈原被贬逐后,才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才有《国语》的写作;孙子被砍断双脚,编撰出《兵法》著作;吕不韦贬官迁徙到蜀地,世上传出了《吕氏春秋》;韩非被秦国囚禁,写出了《说难》《孤愤》等文章;《诗经》的三百篇诗,大都是圣贤为抒发忧愤而创作出来的。这些人都是心中忧郁苦闷,不能实现他的理想,所以才记述以往的史事,想让后来的人看到并了解自己的心思。至于左丘明失去双目,孙子砍断双脚,终于不可能被任用,便退而著书立说,以此来舒散他们的愤慨,想让文章流传后世以表现自己的志向。我私下里不自量力,近年来,投身在无用的文辞之中,收集天下散失的史籍与传闻,考证前代人物的事迹,考察他们成败兴衰的道理,上自黄帝轩辕,下至当今,写成了十表、本纪十二篇、书八章、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也是想借此探究天道与人事的关系,贯通从古到今的历史发展变化,完成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著作。草稿尚未完成,正好遭到这场灾祸,我痛惜此书没有完成,因此受到最残酷的刑罚也没有露出怨怒之色。我确实是想完成此书,把它珍藏在名山,把它传给志同道合的人,让它在通都大邑之间流传。那么,我就可以偿还从前受辱所欠的债了,即使受到再多的侮辱,难道会后悔吗!然而我这番苦心只能对智者讲,很难对俗人说呀!
《史记》作者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一段非常出名的话, 我们翻译一下:
周文王做诸侯时被拘禁,他在囚室内推演出《周易》六十四卦;孔子受厄困回来后开始写了《春秋》;屈原被贬逐后,才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才有《国语》的写作;孙子被砍断双脚,编撰出《兵法》著作;吕不韦贬官迁徙到蜀地,世上传出了《吕氏春秋》;韩非被秦国囚禁,写出了《说难》《孤愤》等文章;《诗经》的三百篇诗,大都是圣贤为抒发忧愤而创作出来的。这些人都是心中忧郁苦闷,不能实现他的理想,所以才记述以往的史事,想让后来的人看到并了解自己的心思。至于左丘明失去双目,孙子砍断双脚,终于不可能被任用,便退而著书立说,以此来舒散他们的愤慨,想让文章流传后世以表现自己的志向。我私下里不自量力,近年来,投身在无用的文辞之中,收集天下散失的史籍与传闻,考证前代人物的事迹,考察他们成败兴衰的道理,上自黄帝轩辕,下至当今,写成了十表、本纪十二篇、书八章、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也是想借此探究天道与人事的关系,贯通从古到今的历史发展变化,完成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著作。草稿尚未完成,正好遭到这场灾祸,我痛惜此书没有完成,因此受到最残酷的刑罚也没有露出怨怒之色。我确实是想完成此书,把它珍藏在名山,把它传给志同道合的人,让它在通都大邑之间流传。那么,我就可以偿还从前受辱所欠的债了,即使受到再多的侮辱,难道会后悔吗!然而我这番苦心只能对智者讲,很难对俗人说呀!
在这段话的前面,司马迁还说了这样一段话:且西伯,伯也, 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乡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 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已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这就是说,不管你是帝王将相,还是英雄俊才,都可能有受辱的时候,无论外在身体还是内在思想,都会受到极大的摧残,甚至有人掉了脑袋。而司马迁本人,也正是为名将李陵鸣不平, 才遭受了汉武帝给他的宫刑(腐刑),这成了他一世的耻辱,所以他忍气吞声,强忍着不去发作,其实是为了完成那部可以千古传承的《史记》,可以让人藏之名山,传之后人。他果然办到了。以至以我们今天人人都能记住这个名字——司马迁;人人都知道这部著作——《史记》。
这就是说,不管你是帝王将相,还是英雄俊才,都可能有受辱的时候,无论外在身体还是内在思想,都会受到极大的摧残,甚至有人掉了脑袋。而司马迁本人,也正是为名将李陵鸣不平, 才遭受了汉武帝给他的宫刑(腐刑),这成了他一世的耻辱,所以他忍气吞声,强忍着不去发作,其实是为了完成那部可以千古传承的《史记》,可以让人藏之名山,传之后人。他果然办到了。以至以我们今天人人都能记住这个名字——司马迁;人人都知道这部著作——《史记》。
司马迁本人的遭际和他所说的这段话,让我们深思。一切伟大的业绩,大都是圣贤为抒发忧愤而创作出来的。这些人都是心中忧郁苦闷,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才记述以往的史事,想让后来的人看到并了解他们的心意。
道理十分明白,这种积郁的忧愤,是行为的动力,也是成就大事的成功之母。
我们都知道司马迁文中提到的淮阴王韩信,未发迹时穷困潦倒,一个屠户小子欺负他,要他从自己的胯下爬过去!韩信竟然没有反抗,照样做了,这就是有名的“胯下之辱”。
如果认真想一下就明白了,胯下受辱也许只有短暂的一分钟,但是留在韩信脑袋里的耻辱却是一辈子的。这种侮辱,成为 “一条鞭子”,时时催打韩信,让他奋发有为,以报胯下之仇。当然,这种报仇并非是去杀掉那个屠夫,而是最后站到众人之上, 让那个屠夫膜拜与仰视。
司马迁的这段话,为他之前的名人英才作了总结,那么,这是否是个规律性的东西呢?在他身后的天才与名人,是否也照着他所说的规律去行事去发展呢?
道理十分明白,这种积郁的忧愤,是行为的动力,也是成就大事的成功之母。
我们都知道司马迁文中提到的淮阴王韩信,未发迹时穷困潦倒,一个屠户小子欺负他,要他从自己的胯下爬过去!韩信竟然没有反抗,照样做了,这就是有名的“胯下之辱”。
如果认真想一下就明白了,胯下受辱也许只有短暂的一分钟,但是留在韩信脑袋里的耻辱却是一辈子的。这种侮辱,成为 “一条鞭子”,时时催打韩信,让他奋发有为,以报胯下之仇。当然,这种报仇并非是去杀掉那个屠夫,而是最后站到众人之上, 让那个屠夫膜拜与仰视。
司马迁的这段话,为他之前的名人英才作了总结,那么,这是否是个规律性的东西呢?在他身后的天才与名人,是否也照着他所说的规律去行事去发展呢?
东汉几位天才人物的结局司马迁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所以,可以推演一下从东汉说起。
不过,我们得先作一个规定,在小叙了一个人物的遭际之后,得给他们一个定评,如果这个人物的人生与仕途是忧结、坎坷的,我们定他为一个(负);要是基本上是顺遂平稳的,我们可以定他为一个(正)。
1. 扬雄(前 53~18 年):辞赋家。
王莽当政,刘歆、甄丰都做了上公,王莽既是假借符命祥瑞自立,即位之后想禁绝这种做法来使前事得到神化,而甄丰的儿子甄寻、刘歆的儿子刘棻却拍错了马屁,又奏献符瑞之事。王莽杀了甄丰父子,流放刘棻到四裔,扬雄受到牵累。办案的使者来天禄阁抓扬雄,扬雄想要逃脱,从阁楼跳下,差点摔死。王莽听到后说:“扬雄一向不参与其事,为什么在此案中?”暗中查问其原因,原来刘棻曾跟扬雄学写过字,扬雄对他们的事并不知情。于是下诏不追究他。
但总体而言,扬雄小时家贫,在成名前没有受到太大的挫折,可以评定为(负、正)。
2. 班固(32~92 年):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出书#出书网#出书流程#出书费用
不过,我们得先作一个规定,在小叙了一个人物的遭际之后,得给他们一个定评,如果这个人物的人生与仕途是忧结、坎坷的,我们定他为一个(负);要是基本上是顺遂平稳的,我们可以定他为一个(正)。
1. 扬雄(前 53~18 年):辞赋家。
王莽当政,刘歆、甄丰都做了上公,王莽既是假借符命祥瑞自立,即位之后想禁绝这种做法来使前事得到神化,而甄丰的儿子甄寻、刘歆的儿子刘棻却拍错了马屁,又奏献符瑞之事。王莽杀了甄丰父子,流放刘棻到四裔,扬雄受到牵累。办案的使者来天禄阁抓扬雄,扬雄想要逃脱,从阁楼跳下,差点摔死。王莽听到后说:“扬雄一向不参与其事,为什么在此案中?”暗中查问其原因,原来刘棻曾跟扬雄学写过字,扬雄对他们的事并不知情。于是下诏不追究他。
但总体而言,扬雄小时家贫,在成名前没有受到太大的挫折,可以评定为(负、正)。
2. 班固(32~92 年):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出书#出书网#出书流程#出书费用
写作《汉书》开始几年,有人上书汉明帝,告发班固“私作国史”。班固被捕入狱,书稿也被全部查抄。其弟班超上书汉明帝说明班固修《汉书》的目的是颂扬汉德,并无毁谤朝廷之意。被无罪开释。
班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洛阳令种兢被班固的家奴醉骂,怀恨在心。汉和帝永元四年窦宪失势自杀,班固受牵连而被免官职,种兢利用窦宪事败之机,逮捕班固,日加笞辱。班固被打死狱中,年六十一岁。此时所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均未完成。
最后评定为(负)。
3. 张衡(78~139 年):东汉时期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张衡不慕当世的功名富贵,担任官职,往往多年都不得迁升。自离开史官的职务五年后,又回到原职。
公元 133 年(阳嘉二年),张衡升任侍中,顺帝让他对国家的政事提出意见。询问张衡天下所痛恨的人。宦官们害怕他说自己的坏话,都用眼睛瞪着他,张衡便用一些不易捉摸的话回答后出来了。但宦官还是担心张衡以后会成为他们的祸害,于是群起毁谤张衡。
公元136 年(永和元年),张衡被外调任河间王刘政的国相。刘政骄奢淫逸,不遵法纪;又有不少豪强之徒,纠集在一起作乱。张衡到任后,严整法纪,打击豪强,暗中探得奸党名姓,一时收捕,上下肃然,他为政以清廉著称。任职三年后,上书请求辞职归家。
班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洛阳令种兢被班固的家奴醉骂,怀恨在心。汉和帝永元四年窦宪失势自杀,班固受牵连而被免官职,种兢利用窦宪事败之机,逮捕班固,日加笞辱。班固被打死狱中,年六十一岁。此时所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均未完成。
最后评定为(负)。
3. 张衡(78~139 年):东汉时期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张衡不慕当世的功名富贵,担任官职,往往多年都不得迁升。自离开史官的职务五年后,又回到原职。
公元 133 年(阳嘉二年),张衡升任侍中,顺帝让他对国家的政事提出意见。询问张衡天下所痛恨的人。宦官们害怕他说自己的坏话,都用眼睛瞪着他,张衡便用一些不易捉摸的话回答后出来了。但宦官还是担心张衡以后会成为他们的祸害,于是群起毁谤张衡。
公元136 年(永和元年),张衡被外调任河间王刘政的国相。刘政骄奢淫逸,不遵法纪;又有不少豪强之徒,纠集在一起作乱。张衡到任后,严整法纪,打击豪强,暗中探得奸党名姓,一时收捕,上下肃然,他为政以清廉著称。任职三年后,上书请求辞职归家。
最后评定为(正)。
4. 蔡邕(133~192 年):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官至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蔡中郎”。
最初拒征召之命,后为司徒桥玄所征辟,出任河平长。征召为郎中,参与续写《东观汉记》。迁任议郎,参与刻印熹平石经。因直言被宦官诬陷,流放朔方。后几经周折,避难江南十二年。董卓掌权时,强召蔡邕。蔡邕被迫前往,被署任为祭酒,甚
得董卓所敬重。被举为高第,三日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御史、尚书。又出任巴郡太守,被留为侍中。后拜左中郎将,随献帝迁都长安,封高阳乡侯。董卓被诛杀后,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叹而被下狱,不久便死于狱中,时年六十岁。
最后评定为(负)。
东汉这四个人中,扬雄与张衡的境遇还勉强尚可,班固与蔡邕都惨遭横死,我们可以说人才的悲惨遭遇率为 50%。
这是指文人而言,他们想当官,离政治太近,所以风险极大, 那么,作为名医,是否好一些呢?
东汉时,有三大名医,华佗、董奉与张仲景。华佗,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最后评定为:(负)
董奉:董奉医好交州太守士燮,住士燮府中,后士燮阴谋反叛朝廷,担心董奉泄漏其密谋,欲害之。董奉利用气功装死,骗过士燮后逃走。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庐山下隐居。吴天纪四年
4. 蔡邕(133~192 年):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官至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蔡中郎”。
最初拒征召之命,后为司徒桥玄所征辟,出任河平长。征召为郎中,参与续写《东观汉记》。迁任议郎,参与刻印熹平石经。因直言被宦官诬陷,流放朔方。后几经周折,避难江南十二年。董卓掌权时,强召蔡邕。蔡邕被迫前往,被署任为祭酒,甚
得董卓所敬重。被举为高第,三日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御史、尚书。又出任巴郡太守,被留为侍中。后拜左中郎将,随献帝迁都长安,封高阳乡侯。董卓被诛杀后,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叹而被下狱,不久便死于狱中,时年六十岁。
最后评定为(负)。
东汉这四个人中,扬雄与张衡的境遇还勉强尚可,班固与蔡邕都惨遭横死,我们可以说人才的悲惨遭遇率为 50%。
这是指文人而言,他们想当官,离政治太近,所以风险极大, 那么,作为名医,是否好一些呢?
东汉时,有三大名医,华佗、董奉与张仲景。华佗,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最后评定为:(负)
董奉:董奉医好交州太守士燮,住士燮府中,后士燮阴谋反叛朝廷,担心董奉泄漏其密谋,欲害之。董奉利用气功装死,骗过士燮后逃走。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庐山下隐居。吴天纪四年
(280 年)逝世。
最后评定:(负、正)
张仲景:无太大波折,属正常死亡。最后评定为:(正)。
悲惨遭遇率也为 50%。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里
第一阶段:东汉末年至三国阶段。
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就是曹操、曹丕与曹植(简称三曹),还有建安七子,即孔融、王粲、刘祯、陈琳、阮瑀、徐干、应玚。
1. 曹操:
曹操早年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与才能,曾经潜入张让家行刺,被张让发觉后,手舞着戟越墙逃出。
光和元年(178 年),曹操因堂妹夫濦强侯宋奇被宦官诛杀,受到牵连,被免去官职。其后,在洛阳无事可做,回到家乡谯县闲居。赤壁之战曹军大败,舟船被烧。曹操率军从华容道(今湖北
监利西北)陆路撤回江陵。撤军北还…… 最后评定为(负、正)
2. 曹丕:
无太大波折,最后评定为(正)
3.曹植:建安二十五年(220 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称帝之后,对曹植严加防范。后来,曹丕碍于母后卞氏的压力,只好将曹植数次徙封。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黄初七年(226 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 12 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
太和六年(232 年),曹植改封陈王,11 月在忧郁中病逝,时年 41 岁。
从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来看,他的生活是何等的煎熬,所以最后评定为
(负)。
4. 诸葛亮:建兴十二年(234 年)8 月,积劳成疾的诸葛亮不幸病死于五丈原军营之中,终年 54 岁。外因是当时蜀中已无能人,他成了孤家寡人;内因是由于无人辅佐,导致不得不事必躬亲,结果劳累过度而死。
最后评定为(负、正)
5. 周瑜:210 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 36 岁。
一生无太大波折,最后评定为(正)。
6. 建安七子:
孔融被曹操所杀。
早年踏入仕途,常常发议论或写文章攻击嘲讽曹操的一些措施。太尉杨彪因与袁术有姻亲,曹操迁怒于彪,打算杀他。孔融知道后,顾不得穿朝服就急忙去见曹操,劝说他不要横杀无辜,以免失去天下人心。并且声称:“你如果杀了杨彪,我孔融明天就撩起衣服回家,再也不做官了。”(《三国志·崔琰传》注引
黄初七年(226 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 12 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
太和六年(232 年),曹植改封陈王,11 月在忧郁中病逝,时年 41 岁。
从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来看,他的生活是何等的煎熬,所以最后评定为
(负)。
4. 诸葛亮:建兴十二年(234 年)8 月,积劳成疾的诸葛亮不幸病死于五丈原军营之中,终年 54 岁。外因是当时蜀中已无能人,他成了孤家寡人;内因是由于无人辅佐,导致不得不事必躬亲,结果劳累过度而死。
最后评定为(负、正)
5. 周瑜:210 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 36 岁。
一生无太大波折,最后评定为(正)。
6. 建安七子:
孔融被曹操所杀。
早年踏入仕途,常常发议论或写文章攻击嘲讽曹操的一些措施。太尉杨彪因与袁术有姻亲,曹操迁怒于彪,打算杀他。孔融知道后,顾不得穿朝服就急忙去见曹操,劝说他不要横杀无辜,以免失去天下人心。并且声称:“你如果杀了杨彪,我孔融明天就撩起衣服回家,再也不做官了。”(《三国志·崔琰传》注引
《续汉书》)由于孔融的据理争辩,杨彪才得免一死。建安九年, 曹操攻下邺城,其子曹丕纳袁绍儿媳甄氏为妻,孔融知道后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明白这是对他们父子的讥刺,还问此事出何经典,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对于孔融的一再与自己作梗,曹操是早怀嫉恨的。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面已定,曹操授意丞相军谋祭酒路粹诬告孔 融“欲规(谋划)不轨”,孔融被弃市,妻子儿女同时遇害。
最后评定为(负)。
其他六人都依附于曹操父子旗下。建安二十二年(217 年) 冬天,北方发生疫病,除孔融、阮瑀早死外,建安七子之中剩下的五人竟然全部死于这次传染病,故对其余六人不作评价。
第二阶段:魏末、东西晋时代。
7. 嵇康:(224~263 年,一作 223~262 年)。三国曹魏时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嵇康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官至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为其诬陷,而被司马昭处死,年仅三十九岁。
最后评定为(负)。
8. 阮籍:(公元 210~263 年)
正始十年(249 年),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
最后评定为(负)。
其他六人都依附于曹操父子旗下。建安二十二年(217 年) 冬天,北方发生疫病,除孔融、阮瑀早死外,建安七子之中剩下的五人竟然全部死于这次传染病,故对其余六人不作评价。
第二阶段:魏末、东西晋时代。
7. 嵇康:(224~263 年,一作 223~262 年)。三国曹魏时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嵇康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官至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为其诬陷,而被司马昭处死,年仅三十九岁。
最后评定为(负)。
8. 阮籍:(公元 210~263 年)
正始十年(249 年),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
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 对司马氏集团心怀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钟会是司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问阮籍对时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的办法获免。司马昭本人也曾数次同他谈话,试探他的政见,他总是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来应付过去。司马昭还想与阮籍联姻,籍竟大醉 60 天,使事情无法进行。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云“: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说明阮籍的胸中悲愤之极。
最后评定为(负)。
9. 陆机(261~303 年):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太康十年(289 年),陆机兄弟来到洛阳,文才倾动一时,受太常张华赏识,名气大振,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二陆:陆机、陆云;三张:指张载与他的两个弟弟张协与张亢。他们都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赵王司马伦掌权时,引为相国参军,封关中侯,于其篡位时受伪职。司马伦被诛后,险遭处死,赖成都王司马颖救免,此后便委身依之,为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太安二年(303 年),任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军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大败于七里涧,最终遭谗遇害,被夷三族。
最后评定为(负)
10. 左思(约 250~305 年)。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
左思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晋惠帝时,依附权贵贾谧。永康元年
钟会是司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问阮籍对时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的办法获免。司马昭本人也曾数次同他谈话,试探他的政见,他总是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来应付过去。司马昭还想与阮籍联姻,籍竟大醉 60 天,使事情无法进行。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云“: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说明阮籍的胸中悲愤之极。
最后评定为(负)。
9. 陆机(261~303 年):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太康十年(289 年),陆机兄弟来到洛阳,文才倾动一时,受太常张华赏识,名气大振,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二陆:陆机、陆云;三张:指张载与他的两个弟弟张协与张亢。他们都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赵王司马伦掌权时,引为相国参军,封关中侯,于其篡位时受伪职。司马伦被诛后,险遭处死,赖成都王司马颖救免,此后便委身依之,为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太安二年(303 年),任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军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大败于七里涧,最终遭谗遇害,被夷三族。
最后评定为(负)
10. 左思(约 250~305 年)。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
左思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晋惠帝时,依附权贵贾谧。永康元年
(300 年),因贾谧被诛,遂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 年),因张方进攻洛阳而移居冀州,不久病逝。
最后评定为(负)。
11. 陶渊明(365~427 年)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他对仕途失望,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从《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等可以看出他的人生态度。
最后评定为(负)。
第三阶段:南北朝时代。12. 谢灵运(385~433 年)。
义熙二年(406 年),谢灵运出仕。
永初三年(422 年),刘裕死,宋少帝继位,谢灵运被权臣排挤出京,任永嘉郡太守,在职一年,即称病返乡隐居。
元嘉元年(424 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任命他为秘书监,始不肯就任,经光禄大夫范泰的催促,于元嘉八年(431 年)就职。
元嘉三年(426 年)。文帝诛权臣徐羡之等,召谢灵运回朝, 谢灵运因不受重用,心有不平,多称疾不上朝而肆意遨游。借文帝讽旨令其自解之机,请病假东归,二次隐居故乡。因日夜游宴, 谢灵运于元嘉五年(428 年)被免职。
元嘉八年(431 年),因决湖造田之事,谢灵运被会稽太守孟顗告发,他上书申辩。文帝知其被诬,未予追究,任其为临川内史。但他依然荒废政事,遨游山水。司徒刘义康遣使收录,谢灵运兴兵拒捕,犯下死罪。文帝爱其才,降罪一等,流放广州。
最后评定为(负)。
11. 陶渊明(365~427 年)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他对仕途失望,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从《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等可以看出他的人生态度。
最后评定为(负)。
第三阶段:南北朝时代。12. 谢灵运(385~433 年)。
义熙二年(406 年),谢灵运出仕。
永初三年(422 年),刘裕死,宋少帝继位,谢灵运被权臣排挤出京,任永嘉郡太守,在职一年,即称病返乡隐居。
元嘉元年(424 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任命他为秘书监,始不肯就任,经光禄大夫范泰的催促,于元嘉八年(431 年)就职。
元嘉三年(426 年)。文帝诛权臣徐羡之等,召谢灵运回朝, 谢灵运因不受重用,心有不平,多称疾不上朝而肆意遨游。借文帝讽旨令其自解之机,请病假东归,二次隐居故乡。因日夜游宴, 谢灵运于元嘉五年(428 年)被免职。
元嘉八年(431 年),因决湖造田之事,谢灵运被会稽太守孟顗告发,他上书申辩。文帝知其被诬,未予追究,任其为临川内史。但他依然荒废政事,遨游山水。司徒刘义康遣使收录,谢灵运兴兵拒捕,犯下死罪。文帝爱其才,降罪一等,流放广州。
元嘉十年(433 年),谢灵运因罪徙广州,密谋使人劫救自己, 事发,被文帝以“叛逆”罪名杀害,终年四十九岁。
最后评定为(负)。
13. 鲍照(414~466 年),中国南北朝诗人。宋元嘉(424 年~ 453 年)中,刘义庆以他为国侍郎。其后成为太学博士、中书舍人。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由于任前军参。466 年刘子顼遵奉其兄刘子勋为正统的宋帝,出兵攻打建康的宋明帝(465 年底弑杀凶暴的前废帝刘子业,自立为帝),参加了所谓的“义嘉之难”
(义嘉为刘子勋之年号)。刘子勋与刘子顼在同年兵败被杀,鲍照也在刘子顼的军中被乱兵杀害。
鲍照的《行路难》18 首尤为出名。让我们试录其第 6 首:
对案不能食,
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 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
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 暮还在亲侧。
最后评定为(负)。
13. 鲍照(414~466 年),中国南北朝诗人。宋元嘉(424 年~ 453 年)中,刘义庆以他为国侍郎。其后成为太学博士、中书舍人。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由于任前军参。466 年刘子顼遵奉其兄刘子勋为正统的宋帝,出兵攻打建康的宋明帝(465 年底弑杀凶暴的前废帝刘子业,自立为帝),参加了所谓的“义嘉之难”
(义嘉为刘子勋之年号)。刘子勋与刘子顼在同年兵败被杀,鲍照也在刘子顼的军中被乱兵杀害。
鲍照的《行路难》18 首尤为出名。让我们试录其第 6 首:
对案不能食,
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 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
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 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 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 何况我辈孤且直!
语言直白如话,情绪却饱满而沉积,喷薄欲出。长短句式不一,音乐节奏错落变化的写法对后来人有很大的启发,李白的
《行路难》就有学习鲍照诗的味道。最后评定为(负)。
14.谢朓(464~499 年),曾任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世称“谢宣城”。齐东昏侯永元元年,遭始安王箫遥光诬陷下狱死。时年36 岁。
最后评定为(负)
15. 王羲之(321~379 年):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
朝廷公卿重王羲之的才气,屡屡召举为官,他都辞谢。后为征西将军瘐亮参军,累迁长史,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后与太原王述不和,逼得王羲之称疾辞职,归隐会稽。
最后评定为(负、正)。
自建安年间起到隋唐建立政权之间的四百年间,我们提出15 位名人来分析,至少有 11 人都是处于纠结忧郁之中,所以才会产生如此千古传唱的文字。如果他们是处于顺遂安逸之中, 那么他们也许写不出那些佳作来了。
由此来看,从困顿、受压、受辱中成长起来的天才或人才占了绝大多数,起码可以说是 80% 以上,真正顺风顺水一生而成为人才的人几乎没有。这个小小的统计,也印证司马迁这段话的正确性。
自古圣贤尽贫贱, 何况我辈孤且直!
语言直白如话,情绪却饱满而沉积,喷薄欲出。长短句式不一,音乐节奏错落变化的写法对后来人有很大的启发,李白的
《行路难》就有学习鲍照诗的味道。最后评定为(负)。
14.谢朓(464~499 年),曾任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世称“谢宣城”。齐东昏侯永元元年,遭始安王箫遥光诬陷下狱死。时年36 岁。
最后评定为(负)
15. 王羲之(321~379 年):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
朝廷公卿重王羲之的才气,屡屡召举为官,他都辞谢。后为征西将军瘐亮参军,累迁长史,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后与太原王述不和,逼得王羲之称疾辞职,归隐会稽。
最后评定为(负、正)。
自建安年间起到隋唐建立政权之间的四百年间,我们提出15 位名人来分析,至少有 11 人都是处于纠结忧郁之中,所以才会产生如此千古传唱的文字。如果他们是处于顺遂安逸之中, 那么他们也许写不出那些佳作来了。
由此来看,从困顿、受压、受辱中成长起来的天才或人才占了绝大多数,起码可以说是 80% 以上,真正顺风顺水一生而成为人才的人几乎没有。这个小小的统计,也印证司马迁这段话的正确性。
唐朝时的文人遭际如何呢
我们知道,唐朝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在盛唐开始到晚唐, 就诗人而言,就形成了一个厐大的人才群落。
关于人才群落的出现规律我们放在后面再说,这里只挑选十余位最有名的诗人,说一说他们的人生遭际。
1. 骆宾王(约 619~687 年):
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武则天光宅元年,反武则天,为徐敬业作
《代李敬业讨武曌檄》,敬业败,被斩首。(负) 2. 王勃(约 650 年~约 676 年):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三年后返回长安,求补得虢州参军。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上元三年(676 年)八月(年 26 岁),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负)
3. 贺知章(659~744 年):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 年)中乙末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正)
我们知道,唐朝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在盛唐开始到晚唐, 就诗人而言,就形成了一个厐大的人才群落。
关于人才群落的出现规律我们放在后面再说,这里只挑选十余位最有名的诗人,说一说他们的人生遭际。
1. 骆宾王(约 619~687 年):
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武则天光宅元年,反武则天,为徐敬业作
《代李敬业讨武曌檄》,敬业败,被斩首。(负) 2. 王勃(约 650 年~约 676 年):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三年后返回长安,求补得虢州参军。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上元三年(676 年)八月(年 26 岁),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负)
3. 贺知章(659~744 年):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 年)中乙末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正)
4. 王之涣(688~742 年):
王之涣早年由并州(山西太原)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任性豪侠,常击剑悲歌。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负)
5. 孟浩然(689~740 年):
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 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岁暮归南山》是孟浩然的诗作。据说此诗被唐明皇看到,其中“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让唐明皇很是生气,所以终生没被选用。(负)
6. 王维(701~761 年):
著名诗人、画家。开元十九年(731 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正)
7. 李白(701~762 年):
李白一生坎坷,最后评定为(负) 8. 杜甫(712~770 年):
失意,不得志更甚李白(负)9. 韦应物(737~792 年):
王之涣早年由并州(山西太原)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任性豪侠,常击剑悲歌。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负)
5. 孟浩然(689~740 年):
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 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岁暮归南山》是孟浩然的诗作。据说此诗被唐明皇看到,其中“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让唐明皇很是生气,所以终生没被选用。(负)
6. 王维(701~761 年):
著名诗人、画家。开元十九年(731 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正)
7. 李白(701~762 年):
李白一生坎坷,最后评定为(负) 8. 杜甫(712~770 年):
失意,不得志更甚李白(负)9. 韦应物(737~792 年):
15 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苏州刺史等。贞元七年退职。
韦应物多作地方小官。苏州刺史届满后,没有得到新任命, 一贫如洗,居然无川资回京候选,寄于苏州无定寺,客死他乡。其享年约在五十五、六岁。(负)
10. 韩愈(768~824 年):
贞元八年(792 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 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 年),出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元和十四年(819 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 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负)
11. 刘禹锡(772~842 年):
贞元二十一年(805 年)正月,唐德宗卒,顺宗即位。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丕素有改革弊政之志,这时受到顺宗信任进入中枢。刘禹锡与王叔文相善,遂被任为屯田员外郎。这段时间刘禹锡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很快宣告失败。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被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
韦应物多作地方小官。苏州刺史届满后,没有得到新任命, 一贫如洗,居然无川资回京候选,寄于苏州无定寺,客死他乡。其享年约在五十五、六岁。(负)
10. 韩愈(768~824 年):
贞元八年(792 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 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 年),出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元和十四年(819 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 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负)
11. 刘禹锡(772~842 年):
贞元二十一年(805 年)正月,唐德宗卒,顺宗即位。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丕素有改革弊政之志,这时受到顺宗信任进入中枢。刘禹锡与王叔文相善,遂被任为屯田员外郎。这段时间刘禹锡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很快宣告失败。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被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
元和九年(814 年)12 月,他才与柳宗元等人奉诏还京。但不久又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诸人帮助,改为连州刺史。(负)
12. 白居易(772~846 年):
(负,正)
13. 柳宗元(773~819 年):
参与“八司马”事件被贬为邵州刺史,11 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815 年(元和十年)1 月,柳宗元接到诏书,要他立即回京。在长安,柳宗元没有受到重用,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视,柳宗元被改贬为柳州刺史。3 月底,柳宗元从长安出发,赴柳州,六月二七日抵达。819 年(元和十四年),宪宗实行大赦,宪宗在裴度的说服下,敕召柳宗元回京。十一月初八,柳宗元在柳州因病去世。享年 47 岁。(负)
14. 杜牧(803~853 年):
会昌二年(842 年),外放为黄州刺史。原因史书上并无记载。杜牧自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朝廷朋党牛、李相争,杜牧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认为是牛党。
宣宗大中三年(849 年),就因为京官俸禄低,而难以养家请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没有批准。宣宗大中四年(850 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负)
统计一下,14 个人中有 11 评定为负,占比 80%。我们不必再统计下去,宋、元、明、清,人物的遭遇比例恐怕都是一样的。因为强汉盛唐,这是两个大家公认的最好时期,既然最好的时期都是这样,像元与清朝这样外族统治的时期就更没有说的了。
12. 白居易(772~846 年):
(负,正)
13. 柳宗元(773~819 年):
参与“八司马”事件被贬为邵州刺史,11 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815 年(元和十年)1 月,柳宗元接到诏书,要他立即回京。在长安,柳宗元没有受到重用,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视,柳宗元被改贬为柳州刺史。3 月底,柳宗元从长安出发,赴柳州,六月二七日抵达。819 年(元和十四年),宪宗实行大赦,宪宗在裴度的说服下,敕召柳宗元回京。十一月初八,柳宗元在柳州因病去世。享年 47 岁。(负)
14. 杜牧(803~853 年):
会昌二年(842 年),外放为黄州刺史。原因史书上并无记载。杜牧自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朝廷朋党牛、李相争,杜牧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认为是牛党。
宣宗大中三年(849 年),就因为京官俸禄低,而难以养家请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没有批准。宣宗大中四年(850 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负)
统计一下,14 个人中有 11 评定为负,占比 80%。我们不必再统计下去,宋、元、明、清,人物的遭遇比例恐怕都是一样的。因为强汉盛唐,这是两个大家公认的最好时期,既然最好的时期都是这样,像元与清朝这样外族统治的时期就更没有说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