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天地

《家国人才的雄起密码》第十一章张姓的大树(王静)

发布日期:2022-01-28
张姓为什么会成为全国大姓
 
张姓人口约为 7800 万,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一,是当今中国第三大姓。张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传说。古书上记载黄帝的孙子挥创制出弓箭,这在当时对社会确实有很大贡献,因此被赐姓张。
张姓还有一支形成于春秋时期,是以祖辈的名字中的字作为姓的,韩国的开国者解张,字张侯,他的子孙以张为姓,这一支张姓主要在今河南省境内。此外,居住在云南的南蛮酋长于三国时被诸葛亮赐姓张,此后其子孙便以张为姓。
据《三国志》记载,张辽原本姓聂,后改为张姓,世代居住在许昌,成为大姓。晋代有中原张姓迁至福建,唐朝年间,张姓人氏又随陈政、王潮等人居入福建,此后河南光州张姓迁往广东,从清初开始,广东、福建的张姓又迁入台湾,从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张姓以北方人居多,主要是汉族。
张姓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支脉众多,在全国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张姓是自古英才辈出的姓氏。
如战国时有政治家魏国人张仪;西汉最著名的张姓人物是张良和张骞;东汉也有两个最杰出的张姓人物,文学家张衡和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张道陵在四川创立道派,被称“张天师”;张角、张梁、张宝创立太平道起义,称为“黄巾军”;张修、张鲁创立天师道;三国时有大将张飞,张辽;西晋有文学家张华等。
南北朝时期,农民起义领袖张凤,画家张僧繇(you);唐朝张说、张九龄又是宰相,又是文学家;名将张巡;书法家张旭;小说家张读;诗人张若虚、张继、张志和;五代时农民起义首领有张遇贤。
北宋有农民起义领袖张余、张海;南宋大将张宪、张俊;元代有大将张弘范。
明代政治家张居正,画家张路,医学家张景岳,著名道士张三丰,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
清代有“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捻军首领张宗禹,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北洋军阀张作霖,张敬尧,张宗昌等。
张姓是一个十分奇怪的姓氏。
刘、李、王、赵诸姓,都是因为这个姓曾经取得过政权,当上了皇帝的原因,而唯独张氏,却没有人当皇帝而成为大姓的。
有一个传说,玉皇大帝姓张,姓张的玉帝已经是至高无上的天尊,是众神之最,你若还让姓张的当了地上的皇帝,便宜不是尽让你老张家占了吗?为了避嫌,玉帝就让其他姓氏的人做皇帝了。
文本框: 家 国 人 才 的 雄 起 密 码
?中国历史中内存的密码系列之二?
还有一个传说,当年黄帝赐子孙挥姓张,张字由弓、长组成, 弓似弓形,长似箭形,但这个象形字蕴含着极深的哲理——你只有永远弓着腰(屈曲着),才能像箭一样(张扬着)飞得很远。
还有第三个说法,做弓是一种技艺活,这是祖辈的一技之长,也是祖辈的活法。就像今天的大国工匠,也像老张家发明地动仪的“科圣”张衡、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医圣”张仲景、草书书法家张旭、画就《清明上河图》的张择端、太极拳术、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都是靠“技术”吃饭的。世上之路千万条, 不当皇帝也有出息。有技术就有活路,知足了,不必再求其他!
而“弓”字的形状,则像是一个弯着腰的人,而且是永远都直不起腰来。这是不是也就预示着“张”姓总是要受制于人,不能完全仰首呢?即只做副手,不能当第一把手。而历史实践证明,凡是当副手的,都是出色的副手,运筹帷幄的张良,一代名臣张居正;还有那个“六尺巷”里走出来的清康雍乾的三朝元老张廷玉等。
而如果你要直起腰来,与他人争天下,争一日之长,似乎都没有好结果。
短暂的张姓王并不是没有,十六国时有前凉张骏,北宋末年有大楚张邦昌,元末有大周张士诚,明末有大西张献忠。据说, 张姓皇帝一共 36 位,还有分别是常山王的张耳家历 3 代,东汉末齐王张步,皇帝张举,天安定王张纯弥,割据汉中的张鲁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十六国时期前凉张氏历 9 帝,同时张琚,张育分别称王。还有几个:高昌国建初帝张孟明, 西汗金山国皇帝张承奉,大汉帝张鲸张致 2 代,割据粤闽的张琏皇帝,但这些都是偏于一隅的小国,真正时间都不长,“像模像样的”皇帝却没有一个。
而“忍”为贵一直是张家的祖训,你忍,就不能张扬,不能高出于别人之上。这种家族的祖训决定着张氏后代的为人、做事。据《资治通鉴》记载:张公艺九世同居,得益于他的《百忍
歌》,为此得到了历代朝廷的表彰,唐高宗更是亲书“百忍义门” 四个大字旌表。张旭题诗曰:“张公书百忍,唐朝著勋名。天子躬亲问,旌表悬门庭。洪都是故郡,清河脉长存。儿孙须当记, 族远诗为凭。”
正如《百忍歌》所言“: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以此为家训的张氏后代,当然大多都数人都不去争做一个皇帝。
这首《百忍歌》是这样写的:
 百忍歌,歌百忍;
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
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 贵不忍则倾,富不忍则损;
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 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 刘伶败了名,只为酒不忍;
陈灵灭了国,只为色不忍; 石崇破了家,只为财不忍; 项羽送了命,只为气不忍;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 古来创业人,谁个不是忍。百忍歌,歌百忍;
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想后忍之方,装聋作哑忍之准; 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 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 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 忍得骨肉存人伦,忍得口腹全物命; 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憾; 忍得人骂不回口,他的恶口自安靖; 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没劲; 须知忍让真君子,莫说忍让是愚蠢; 忍时人只笑痴呆,忍过人自知修省; 就是人笑也要忍,莫听人言便不忍; 世间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 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
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 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 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历代会忍的张家人
 
张氏的祖先是青阳生挥,春秋战国重臣张仲,次后张老、张君臣是张姓二元头,张老是张良的八世祖,张良祖父张开地,父亲张平,三代人连任五个王的宰相。留侯张良,字子房,辅佐刘邦,战败西楚霸王,功勋卓著。他精通先天八卦,能制造十八局的奇门遁甲。他有两子:辟疆、不疑,不疑继父侯爵,有二子:张典、张高,张典的曾孙张乘,汉宣帝赐爵阳平公,一子张嵩官做侍中郎,名下有五子张壮侯留阳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其余四子张讚、张彭、张睦和张述各迁河北、南阳、沛国(今安徽睢溪西)、吴郡(江苏苏州),这是张姓先民迁南汉水、淮河流域以及长江南部的开始。张高传五世张道陵,东汉沛国丰县(江苏)人,曾任江苏令。122~144 年与弟子一起回四川鹄鸣山修道,作道书二十四篇,用符水咒给人治病,世称张天师。
张轨是十六国时期前凉国奠基人,八王之乱,永宁元年(公元 301 年)任凉州刺史,受中书监张华器重,镇压鲜卑族人民的起义,“斩首万余级”,经过 13 年的努力,终于“威著西州,化行河右”,使凉州成为西晋末年中国北方的一块乐土。
江南名门望族──清河郡是张姓最古老祖居之地,晋唐最为显赫。唐代清河一门出三宰相,贵盛无比,故而张姓被尊为十大姓的“国柱”首位,为当时全国最为显赫的姓氏之一。
河东临猗(今山西太原地),西晋司空张华后裔,原居范阳
(今河北涿州)。张吒任河东郡丞,举家迁往临猗。传四世孙张思义任唐朝纪丞,他有两子,次子嘉祐历任相州刺史、左右金吾卫将军等职。长子嘉贞是唐玄宗宰相,封河东候。嘉祐之子延赏在唐德宗两次拜相,延赏长子弘靖在唐宪宗登相位,张嘉祐祖孙三代官至宰相,位极人臣,因而有“三相张家”之称。
河间东域(今河北任丘县)张羡任魏荡准将军,被北周太祖赐姓叱罗氏,雍州刺史,封爵虞县公,儿子名炯历任尚书右丞,太府少郎,复姓张氏。他有三个儿子,长子张惠宅任绛郡相,次子惠瑶,幼子惠珍。惠珍次子张通任曹州刺史,张通次子张孝开传到七世孙张浚任唐僖宗、昭宗两朝宰相,张孝开的兄长张寂,传六世孙张文蔚在唐哀帝时任宰相,后梁继任相,“一门两宰相”是清河贵盛的大家族。
北平侯张苍,西汉宰相天文学家,处理军政大事“约法省禁,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文景之治,贡献颇大。妻妾数百,子孙不知其数,他的儿子张康袭侯爵传到孙子张娄,偃师定县多数张姓就是张苍的后裔。
西汉张汤侯,为汉武帝制定新法律,皮币、金币、制令“告婚算婚”工商税、所得税,遭人陷害后,除皇上赐偿五百金外,别无财产。张汤次子张安世以父荫入仕,汉武帝出巡河东,拜为将军, 军大总指挥。张安世有三个儿子,幼子张彭祖继位,长子延寿是宣帝中郎将,继于父亲富平侯,食邑田租一千余担,延寿死后儿子张勃继侯爵,张勃死后儿子张临继承侯王,为人谦恭节俭,将家财分赠宗族故居,张临死后由儿子张放继位,官拜中郎将,娶皇后侄女为妻。次子张千秋得汉宣拜中郎将,口讲军事,对答如流,西汉张汤“一门三候”。
张家人都以忍功著称: 让我们先从张良说起。
汉朝建立后,刘邦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让,谦请封他开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苏沛县),刘邦同意了,故封张良为留侯。后来刘邦怀疑韩信有造反之嫌,指使老婆吕后秘密杀害韩信于未央宫,这使张良深悟“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多数时间称病不出。尔后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隐居于陕西留坝紫柏山中,辟谷修行。刘邦曾多次派人寻找,均未获果。刘邦去世后,吕后也派人四处寻找张良而不得。后来吕后亲自出巡,终于找到了张良,看见张良已骨瘦如柴,心甚不忍,她对张良说“: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何自苦如此!”并强迫张良回归封邑, 重食人间烟火。张良被迫无奈,只好回去。但回去不久,他又潜回紫柏山,直到逝世。
如果张良没有如此好的忍功,恐怕他也像韩信一样,会落得个尸骨无存,后代尽绝了。如何出版诗集#诗集出版#小说怎么出版
今天,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样一首诗,因为安徽有个“六尺巷”,而且去参观的人很多。这首诗出自清代诗人张英的《观家书一封只缘墙事聊有所寄》,诗文如下: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与张廷玉是一对父子,先后同为宰相,一般称之“大小张相”。张英,安徽桐城人,康熙初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康熙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张英为官勤细谨慎,深得康熙信任,康熙称赞他“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他的家教是“务本力田,随分知足”。
张廷玉,康熙朝大学士张英之子。张廷玉是康雍乾三朝元老,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太保、封三等伯,居官达 50 年。先后编纂《康熙字典》《雍正实录》,充实《明史》《国史馆》《清会典》。
张廷玉为人谨小慎微,他把“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当做座右铭,“终身诵之。”他在修《康熙朝实录》时删削了许多不利于雍正的文字。雍正赞他“器量纯全,抒诚供职”,称其为“大臣中第一宣力者”。张廷玉身居要职数十年,然却“门无竿牍,馈礼有价值百金者辄却之”。凡是别人馈送之礼,价值超过百金则拒绝。雍正皇帝顾念张廷玉生活清苦,雍正八年(1730 年),曾赏银两万两,张廷玉不敢收。雍正说“:汝非大臣中第一宣力者乎 !”

 
不许他推辞。他将此银两或用于激励士子发奋学习或资助乡里穷困者和灾民。雍正还将位于圆明园附近的澄怀园赏给了张廷玉,张廷玉因之号“澄怀主人”。
文本框: 第中一章	张中的中树乾隆十二年(1747 年),张廷玉因年老多病祈求退休。乾隆不高兴,对他说“:朕以为,作为人臣,如果心意预先有辞官而去的想法,必将对一切事物漠然视之,敷衍了事疏于政务,年龄已到就奉身告退辞职,谁还会全力为国家管理实务?”乾隆实际上不想放张廷玉离开朝廷,张廷玉从此不再敢轻言辞职一事。
古人说“老而戒得”“七十悬车”。正因此,张廷玉七十岁后才多次请求回乡养老,绝不为过。可却因此惹了乾隆,遭受罢官、削夺爵位、免予配享的处分。
在从西汉到清朝有两千年的时距,时间委实漫长,中间我们再插进一个人物来添一点色彩。
此人就是历经唐、后梁、后唐,长期担任河南尹的张全义,虽历经动乱和朝代变迁,但其在洛阳任上一干就是四十年,他造福洛阳乡梓的事迹不绝史书,且能让今人掩卷思索。
张全义,原名叫做言(一作居言),全义为唐昭宗所赐名,后梁太祖朱温又改全义名为宗奭,至后唐庄宗平定河南后,又复其原名。张全义这一生实在够麻烦,每伺候一个主子,就连名字也得跟着改一回,仅此改名一事来看,老张的委曲求全就远非常人所能比。他早年做了一个小官,因不堪忍受县太爷的污辱,一气之下投奔了黄巢,因见黄巢军流寇本色,知道不能成大事,转身又投回了唐王朝,他一生中的见风使舵数回,保证了他的衣食无忧,按现在话说,他算是个识时务的俊杰。
这个张全义一生中做了多少个官?据《旧五代史》说他历任太师、太傅、太尉、中书令,后封王(先封魏王,后封齐王),内外官历二十九任,仅在河南尹一任上就干了四十年,就在任河南地方官员时,他做了一生中最正确的也是史书上最为人所称道的事。才到洛阳时,洛阳城中一片废墟,城中所存遗民仅百户,他到洛阳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建被毁坏的都城。洛阳原有三座小城,但经军阀混战后,仅余残垣,他率领手下百余兵丁和所存残民,共保中州一城,接着修葺南州和北州城,用了五到七年的时间,才逐渐恢复了洛阳城的壮观景象。
紧接着大力发展生产。他于手下不满百人的兵丁中选择十八位有用之人,命之为屯将,每人给他们发一面旗子,一道榜令,命其在洛阳十八个县中招募流民,在被毁坏的田野中耕种, 流民渐归。然后又从百余名手下中,再选十八人,命之为屯副, 如果有流民归来,以安抚绥靖为主,除杀人者外,其余犯奸作科者仅加杖刑略施惩处,在他的治理下,废除了严刑峻法,且没有赋税,流民络绎而归。他再从麾下选择十八人,命之为屯判官, 仅一两年时间,十八屯将每屯增加至千户,农业生产已呈蓬勃发展之势。
有了耕种的田地,治下民众不愁吃穿,张全义又在农闲时分挑选部分农户,教习他们弓矢枪剑和行军布阵进退之法,如此教化数年后,每屯增加户数多者达六七千,其次为四千,最少的也有三两千,而且募得农闲时分麾下兵将约两万余人,这部分增长的军事力量,有效地保证了境内的安定团结和治安维稳局面,每每有盗贼横行即行缉捕。他的励精图治下,洛阳城内恢复了过去的繁荣景象,在这段时期,城内人口激增,人民安居乐业。他用法刑宽事简,休养生息,远近流民蜂拥而至,洛阳城在乱世中呈现一枝独秀的清明景象。
张全义在洛四十余年,心忧农事,每次遇到洪涝灾害和大旱之年需要祈祷天地时,必沐浴更衣,食素,且毕恭毕敬至祭祀之处,神态安详祷告天地。也许老天对于这样一个关心民生的人格外垂青,所以在大旱之年他每次祈雨时老天即依其所言,给足了他的面子。洛阳所存龙门广化寺无畏师塔,即张全义依别人所言修建,老张每次到那里祭雨时都虔诚地祷告“今少雨,恐伤苗稼,和尚慈悲,告佛降雨”。每次老天都会非常慈悲地降下雨来,以至于当时的民谚都流传“王祷雨,买雨具”,张全义人神相通,鬼神难测,让人惊呼其技。通过他夙兴夜眠、殚精竭虑的多年苦心经营,洛阳城再度恢复了它的繁荣与兴旺。
虽然张全义这个人在乱世之中非议不断,例如他一生中的反复无常,和过分委曲求全,以及在朱温的淫威下,家中妇女尽皆被朱温污辱,他却甘当缩头乌龟,反以洛阳励精图治后的富足资助朱温夺取天下。张全义并非如他的名字那样全义,在乱世之中,他的污点很多,但单以其对洛阳战后的恢复来看,他足以在历史上留下一席之地,而他的处世之道,尽现着他们老张家的本色。
从汉之张良,到清之张英与张廷玉,我们就知道张家人的行事风格,一是小心翼翼,懂得失、易知足、识进退、戒贪念,功成而及时抽身隐退,这是他们的为人之道。
二是张姓名人都是技艺人,天文学家、道家、医生、书法家、画家、名将等。他们将自己的聪明才智都用在“做实业”上。例如那个清朝经济科的末代状元张謇(公元1853~1926 年), 熟读四书五经,精通诸子百家。他十六岁考上秀才,二十七岁考中举人。他到过南京,给江宁知府孙云锦当过幕僚;他到过山东登州和朝鲜,当过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的高级军机参谋;他到过开封河防局,参加过治黄导淮的水利勘察和施工设计。
在近三十年中,他高瞻远瞩、殚精竭虑地把南通建成个初具规模的轻纺工业城市——中国近代第一城。因此,毛泽东特别提请人们不要忘记对发展我国民族工业有过贡献的张謇。
他成为张家人做实业的典范。
由此可见,张家人皇帝做不好,宰相做得好;主帅做不好,将军做得好;理论家做不好,实业家做得好。
这样的张姓人,在历史上少了几次高处不胜寒的危险,在个人的仕途上也鲜有仇敌。因此整个老张家的家族没有产生汉、唐那样的宫廷大屠杀,没有被灭族的危险,同时也没有几次大繁荣,人口“大爆炸”的过程,却能够平稳安宁地发展数千年。#学术专著出版#如何出版一本书#出版一本书需要哪些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