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与梁启超家族的“二踢脚”现象
清朝末期的戊戌变法是今人都知道的历史史实,这次变法让我们记住了康有为、梁启超和六君子谭嗣同等人的名字。
梁启超(1873~1929 年)1889 年中举。1890 年赴京会试, 不中。
1891 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 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
1898 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7 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1915 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 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9 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 月, 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将近三十六年的政治活动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这体现了他惊人的勤奋与才华。
“公车上书”与“百日维新”,让他名扬天下,自孙中山革命后,他由于道不同不相为谋,淡出了政坛。
这大约是近代他们梁氏家族的第一次崛起。
但是,梁家人并没有沉沦下去,在他身后的儿孙们,仍有辉煌的表现。
梁启超的长女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长子梁思成是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是近代考古学家;三子梁思忠,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参加过淞沪会战,25 岁不幸早逝;次女梁思庄是我国图书馆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四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三女梁思懿 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投身新四军,从事宣传工作;
五子梁思礼是著名的火箭控制专家。他的九个子女,有三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6 年 4 月 14 日,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梁启超最小的儿子梁思礼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 91 岁。

在科举考试时代,这个人才群体中有秀才、监生、优廪生、优贡生、举人、进士达 20 余人。废除科举考试之后,这个人才群体
中有 160 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不少人还留学欧美或日本等国, 其中取得博士、硕士、学士和获得院士、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职称的多达百余人。
在外交和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曾国藩之子曾纪泽以驻英、法大臣兼驻俄大臣的身份,于 1879 年赴俄谈判,据理力争,收回伊犁南境地区五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曾纪泽的儿子曾广铨,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和满文,曾担任清政府驻韩国和德国大使,后担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总办,是著名的翻译家。在湘乡曾氏文化世家成员中,还有曾约农、曾宝葹、曾宪森等翻译家,都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在数学方面:曾国藩次子曾纪鸿是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有
《对数详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著作行世。曾纪鸿的后裔曾广钧、曾昭权、曾昭桓、曾宪源、曾宪琪,以及曾国潢的玄孙曾宪澄(美国史蒂芬斯学院数学系硕士),第六代孙曾卫(现


毕业,从事美术教育,1949 年前曾任长沙华中美术学校校长。曾国潢的曾孙女曾昭燏是著名的文博专家,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 曾孙曾绍杰是著名篆刻书法家,台湾文化大学教授;玄孙曾宪涤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曾在《法西斯细菌》剧中饰演主角,后导演多部电影。曾国荃的玄孙曾宪杰是著名画家,曾聘为澳门华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联合国文教委员;玄孙女曾宪楷,中国人
民大学教授,曾任清史研究所副所长;玄孙曾宪棨,美国奥克兰加州大学大众传媒学硕士,台湾“国防电视制作中心”主任。此外,湘乡曾氏文化世家成员在书法艺术上大都造诣颇深,如曾国藩、曾国荃、曾国潢、曾国华、曾纪泽、曾纪鸿、曾纪芬、曾广钧、曾宝荪、曾约农、曾昭燏等,其中曾国藩、曾国荃、曾纪泽、曾昭燏的书法艺术成就尤高,后人视之为书法家。

……
从以上的叙述,我们得出了两个结论:一个是有一位祖辈出头露脸,成了举世瞩目的人物之后,必定后继有一个“二踢脚” 的现象发生:那就是这个家族放了一声响炮之后,后辈们飞到天空上去了,在天际又响了一下,这才掉落到了平地上。


现在任上的日本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出身政治世家,外祖父是前首相岸信介,外叔祖父是前首相佐藤荣作,父亲安倍晋太郎曾担任外相。安倍晋三还与前首相吉田茂和麻生太郎有着远亲关系。
家族升腾中为什么有“二踢脚”现象发生?就其外部原因来说是因为这个家族的第一代人有了地位与名气之后,他们的后辈也有了人脉,有了良好的教育和家训,加上他们自己的刻苦努力,也便获得了成功。但事情并不是那样简单。
美国的前总统肯尼迪是直接遭到枪击身亡的。
而日本现任首相安倍晋三的外祖父岸信介曾在 1957 年、
1958 年两度组阁,担任过三年多的内阁总理大臣,却是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甲级战犯,遭到世界和平民主人士的唾弃。
同样,曾国藩也不是一个成功的英雄,而是个失败的英雄, 他平生四次受辱,还跳江自杀过,一度得了抑郁症,从而萌生了退朝还乡的念想。
同治四年(1865 年)五月,僧格林沁被捻军击毙,清朝廷令曾国藩剿捻失败,曾国藩被撤钦差大臣之职,由李鸿章继任。

而梁启超呢?他的长孙梁从诫就曾经自嘲,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失败的英雄,“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因此,成名家族的第二次“爆响”,不完全是第一代成功的鼓舞,而是第一代不断失败所积聚的升腾、反弹能量,想要再做一次,让世人看一看我们这个家族“能行”、有更好表现的愿望。
这就同我们前面所说的理论一致了,凡是一个人,有两次受辱与受压,就造就了二级火箭;有三次受辱与受压,就造就了三级火箭。有了三级火箭的推动,第二代人当然会升腾得更高,“爆炸”得更响。
其实这个道理,曾国藩已经反反复复地说出来了,只是我们没有听见。曾国藩给他弟弟曾国荃的一封家书中讲了自己一生中最难忘最难堪的四次教训之后,信尾点题地说道:“长进全在受挫受辱的时候,所以我现在虽然侥幸成了大名人,也不敢于自诩为有本领,更不敢自以为是。你一定要咬牙立志,积蓄自己的斗志,增长自己的智慧,千万不要从此气馁。要想立不世之功, 成不世之业,离开了‘坚忍’二字是不可能的。”


误国元凶骨化尘,英雄积气始能伸。平生不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这积闷积气积仇积怨积冤,正是梁山英雄造反的动力,所以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高俅等四大奸臣其实是把英雄们逼上了梁山的另一类“功臣”。
“二踢脚”现象包容了整个中国的历史
自私性人人都有,上进心也人人都有。从某种意义上说, 自私是人类上进的动力。人人都想攀爬到金字塔的顶点去,即使夺不了帝位,失败了跌落到地上,也会改弦易辙,去争文学、艺术、技艺上的第一。这就像明朝的皇族后人与清朝的皇族后人,
都做了杰出的书法家、画家一样。因此,在这条万众争夺第一的狭路上,兄杀弟、子戮父的惨剧发生是一种必然。同样,失败后再接再厉,继续完成前辈事业的前仆后继行为,也是一种必然。科学家告诉我们,一大堆细菌、一群蚂蚁聚集在一起,与单
个生物独立存在不一样,它们有了集体的智慧和记忆。



人类自从组织成一个大的家族之后,这个家族也便产生了“群体意识”和“群体记忆”,他们会对上辈的人物的行为、成功与失败作出评判,然后也会规范自己的行为。
而“二踢脚”行为的发生,也源于人类的这种集体智慧。
所以,不仅仅是像梁启超、曾国藩这样的小家族,即使是更大的家族,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家族性的国家,都会有这种智慧。
让我们把汉朝当成一个例子好了。
西汉是灭亡于公元 8 年(也有说 9 年的),王莽废孺子婴自立,称国号为“新”,西汉灭亡。但王记新朝也很快灭亡了,更始帝刘玄即位,直到公元 25 年刘秀夺到了政权,西汉变成了东汉, 这是刘姓家族发生的“二踢脚”现象。
但是运行了 195 年的东汉机制又接着被毁坏了,公元 220 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东汉宣布灭亡。
如果说这个刘家的天下还有第三次崛起,那就是刘备的蜀汉政权。
是刘家的子孙就有复国的大任。这个记忆与责任根深蒂固地生在他们的记忆里。
我们这样说法是有充分“证明材料”的,这个证明材料就在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中。
诸葛亮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或许,每总结一次这种教训,刘家子孙包括刘备就会热血贲张,想要昂奋振翅一次。
还是听一听与刘备一起奋斗的诸葛亮《待时歌》好了: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垄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鹏奋飞于北溟兮,击水千里,展经纶于天下兮,开创镃基。救生灵于涂炭兮,到处平夷,立功名于金石兮,拂袖而归。
这,就是家族再次奋起的动力,就是那“二踢脚”的能量所在——待时再起!
于是,中国的历史就这样被这种“二踢脚”写成了。司马氏家族的西晋灭亡后,出现了一个东晋政权。

赵氏王朝的北宋政权被金灭掉后,又出现了一个南宋政权。元朝,368 年明军攻入大都,元顺帝北逃漠北,元朝灭亡,但

明朝政权:公元 1644 年,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随后清朝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抵抗政权多个。包括弘光政权、隆武政权、鲁王监国、绍武政权及永历政权,前后五朝共历18 年。
清朝也一样,北京的大清政权灭亡之后,溥仪就在日本的扶持下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1934 年 3 月,日本改“满洲国”为“满洲帝国”,“执政”为“皇帝”,改年号“大同”为“康德”。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 月 18 日,溥仪在通化宣布退位,伪满洲国灭亡。
而在这之前,金国就是由女真族建立的一个曾经强大的帝国,是它灭了北宋政权。
这“二踢脚”政权是否能够延续很长时间,是否爆得很响, 那是另一回事,但这种行为模式却是朝朝都有的。几乎没有一朝欠缺过。
而在中国的四边,尤其是北方,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几个少数民族,它们大都有“二踢脚”的经历:
- 女真(满,包括末曷):两度入主中原,建立了金朝和清朝。
入主中原总年数约 400 年。建立过面积达 1300 万平方公里的
大清帝国。末曷曾建立过东海国,立国 200 余年。自费出版#自费出版网#自费出版流程#自费出版费用
- 蒙古:入主中原一次,建立了强大的蒙古帝国并在中国建立了元朝,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入主中原总年数约 96 年。帝国最大疆域达 3100 万平方公里。

- 鲜卑: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入主中原三次,建立了前燕,后燕, 北魏。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对中国影响巨大。它结束了自西晋八王之乱之后长达 150 多年的战乱。使中国开始走向强大统一,北魏对鲜卑的汉化改革,促进了中国第 2 次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匈奴族及其他诸胡融于汉族。
- 匈奴(包括羯):入主中原两次。南匈奴刘渊建立的汉(前赵)曾短期入主中原。不过汉(前赵)远没有完成对北方的统一。羯人建立的后赵基本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匈奴人最有名的时代还是秦、汉时代,他们在蒙古草原建立了强大的草原帝国。

突厥(包括回鹘):入主中原 3 次。在五代时候,沙陀突厥人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三个国家,总年数约 30 年。突厥最主要的影响还是因为他们建立了除蒙古以外最大的草原帝国。面积约 1700 万平方公里。完成了对丁零族(铁勒)的统一,并使草原各民族突厥化。突厥人对中亚西亚甚至欧洲都有巨大的影响。突厥帝国是西魏、北周、隋、唐朝北方的严重边患,前突厥王国约 80 余年,后突厥王国约 70 年,回鹘王国约 90 年。
~454 年)(总面积为 400 万平方公里)。(4)白匈奴帝国(420~ 552 年)(总面积为 350 万平方公里)。(5)格克蒂尔克帝国(552
~743 年)(总面积约 1800 万平方公里)。(6)阿瓦尔的帝国(562
~796 年)伏尔加河,匈牙利。(7)哈扎尓的帝国(602~1016 年)。(8) 回鹘(740~1335 年)。(9)喀喇汗(932~1212 年)。(10)伽色尼(962
~1183 年)(总面积为 470 万平方公里)。(11)伟大的塞尔柱帝国(1040~1157 年)(总面积为 420 万公里)。(12)花剌子模(1077
~1231 年)(总面积为 500 万平方公里)。(13)金帐汗国(1224~ 1502 年)。(14)帖木儿帝国(1369~1501 年)。(15)巴布尔的帝国
(1526~1858 年)创立巴布尔涵盖阿富汗和印度(总面积为 270
万平方公里)。(16)奥斯曼帝国(1299~1922 年)创立奥斯曼涵盖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苏丹、阿拉伯、约旦、以色列、叙利亚、伊拉克、安纳托利亚、高加索、克里米亚、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希腊、塞浦路斯(总面积约 2000 万平方公里)。
契丹:入主中原时间约 1 年。灭后晋曾一度占据中原,后来退出。契丹是中国的北方割据的少数民族政权,地域辽阔,文化发达,统治稳定,对北京以北地区的统治长达 200 年。与北宋王朝处于对峙状态,并迫北宋纳贡。
- 吐蕃(藏):对唐朝有两次入侵的过程。
唐广德元年(763 年)十月,吐蕃以吐谷浑与党项 20 万军队乘胜长驱直入,逼近长安,唐代宗仓皇出奔陕州,吐蕃军队占领长安,拥立吐蕃国舅李承宏(金城公主的弟弟)为帝,蕃军不适应长安秋季的酷热,加上唐朝勤王之军逼近,吐蕃军入据长安 15 天而退出长安。至此,陇右道东段的十三个州全陷入吐蕃之手。
- 羌(包括氐):建立的政权有氐族建立的前秦,后梁,仇池国,巴氐建立的成汉,羌建立的后秦。党项羌建立的西夏立国200 年,分别与北宋,南宋,辽,金对峙,是西北方比较强大的割据政权。

有些情况是这些少数民族没有在中国入侵过两次或者有占领两次的过程,但是作为它们崛起,在世界范围内(例如向西入侵),却有着明显的“二踢脚”爆发的经历。

这样一个“二踢脚”的规律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明显存在的, 这与家族的崛起状态完全一样。
人都向着峰巅冲次,这与家族的崛起和国家的振兴,其实都是一个道理。它们都有一股子顽强上进之气,一旦这股气受到的压力越大,它反弹上冲的可能性也越大,但这里也有一个“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规律存在,到了三次冲击之后,内存的能量之气就消耗完了。但是不要担心,不要失望,还会有积聚了高能量的新的家族与民族,准备再一争短长,企图屹立于民族与世界之林。这是一个永不枯竭的竞争过程。
还有一点需要补充的是:如果上面的压力过大,这个人或这个家族就会选择自动转向,就像梁启超与曾国藩这两个家族,在政治与官场失意之后,后代人会选择科技、医学等其他专业,人类是聪明的,他们既有在压力下生存的本领,还有在高压下钻出缝隙的能力。
故此,到了东汉,六大家族中就有其名。这是指东汉早年帮
助刘秀复兴汉王朝的邓禹家族、耿弇家族、梁统家族、窦融家族、马援家族和阴氏家族。在东汉的近二百年里,这六大家族的众多重臣辅佐了十多代皇帝,建立了彪炳史册的不世之功。窦融家族就是其中之一。
窦融(公元前 16~公元 62 年),东汉初大臣。新莽当政时, 为强弩将军司马。窦融历任冀州牧、大司空、代行卫尉事。

这个窦氏家族,在东汉年间出了两位皇后。
一位是汉章帝(刘炟)的皇后窦氏(?~97 年)。曾祖窦融(官大司徒),父窦勋,母沘阳公主,貌美,性悍妒。
建初二年(77 年),窦氏与妹妹同时入宫。建初三年(78 年), 被立为皇后。窦氏宠幸特殊,独占后宫之宠。章和二年(88 年), 汉章帝去世,汉和帝刘肇即位,尊窦氏为皇太后,并由窦氏临朝摄政。
该年,宗室子弟、都乡侯刘畅被刺身亡。由于窦太后垂帘听政,汉朝的中枢政权逐渐被窦太后的几个兄弟——侍中窦宪,虎贲中郎将窦笃等人所控制。惨死的刘畅虽只是皇室疏宗,但因为章帝驾崩来京吊唁国忧,连连被窦太后召见,俨然已是太后的新宠。他的死无疑具有很大的政治敏感性。窦太后大怒之下, 严令彻查,最后真相大白:买凶杀人的,竟然是她的哥哥窦宪。


此役汉军大胜,于是,“窦氏父子兄弟并居列位,充满朝廷”。弟窦笃进位特进,窦景为执金吾、窦瓌为光禄勋。窦宪以耿夔、任尚等为爪牙,邓叠、郭璜为心腹,班固、傅毅典文章。刺史、守令多出其门。窦氏骄纵,一时无比。
永元四年(92 年),他的党羽邓叠、邓磊、郭举、郭璜也互相勾结,有的还出入后宫,得幸太后,于是欲谋叛逆。
和帝得知了他们的阴谋,但无法与外臣接触。素知中常侍
钩盾令郑众,谨敏而有心机,不事豪党, 于是便招来郑众,定计除灭叛党。考虑到窦宪驻扎在外,怕他兴兵为乱,谋定后忍而不发。适逢窦宪和邓叠班师回京,和帝大喜,下诏让大鸿胪持节到郊外迎接,并按等级赏赐军中将士,以安其心。窦宪进城之后,和帝亲临北宫, 命将屯卫南、北宫,关闭城门,逮捕了邓
窦宪像
叠、邓磊、郭举、郭璜,下狱诛死。并派
叠、邓磊、郭举、郭璜,下狱诛死。并派
人收回窦宪的大将军印绶,更封为冠军侯,让他和窦笃、窦景、窦瓌都回归封地去。窦宪、窦笃、窦景到封地后,都被迫自杀。
永元十年(98 年),窦瓌也被梁棠所逼自杀。受株连者也都免官还乡。

窦妙虽然贵为皇后,但桓帝却宠幸采女田圣等人,而很少临幸于她,窦妙为此咬牙切齿,寻机报复。永康元年(167 年)冬, 桓帝刘志卧病,便擢升田圣等 9 名宠女为贵人。不久,桓帝刘志病故。
窦妙生性忌妒、性情暴躁、残忍,为泄失宠之恨,在桓帝刘志梓棺尚在前殿之时,便斩杀了田圣,还要诛杀另外几位贵人,经中常侍管霸,苏康等人苦口劝谏,这才勉强住手。
桓帝刘志虽有后妃无数,一生竟没有得子,
建宁元年(168 年)正月,刘宏登上皇位,是为汉灵帝。皇帝年幼,窦太后执政,封父亲窦武为闻喜侯,弟弟窦机为渭阳侯、堂兄窦绍为鄠侯、窦靖为西乡侯。窦氏一家权倾内外,皇权再次回到外戚手中。
在窦武的推动下,窦太后再次起用陈蕃为太尉,并找回李膺、杜密等著名党人,参与朝政。然窦太后人处深宫,被势力强大的宦官所包围,视他们为心腹,经常受他们的影响而改变主


按照历史记叙来看,历史上窦姓是个大的家族,除汉朝的三位皇后以外,历史上还有好几位窦皇后。北魏神元窦皇后、唐朝太穆窦皇后、唐朝昭窦皇后等,然而,由于几次灭族之危,在今天已是一个人数很小的姓氏,窦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十九位,2009 年的窦姓人口数量为 38 万人。
三、东汉的梁翼家族及其梁姓:
梁冀(?~159 年 9 月 9 日),东汉时期外戚、权臣。出身世家大族,其妹为汉顺帝皇后。
最初为黄门侍郎,转侍中、虎贲中郎将等。永和元年(136 年),拜河南尹,任内残暴不堪、做事肆意妄为。其父梁商病逝后, 拜大将军,袭爵乘氏侯。顺帝崩,立冲帝。冲帝崩,立质帝。汉质帝刘缵是汉章帝刘炟的玄孙。
梁冀在朝廷上颐指气使,不可一世,汉质帝虽然才 8 岁,也
看他很不顺眼。在一次朝会中,当着群臣的面称粱冀“此跋扈将军也”,惹得梁冀大怒。退朝后,梁冀衔恨在心,担心质帝年长后难以支配,决定害死他。
本初元年(146 年)闰六月,梁冀让亲信暗中把毒药搀在质帝食用的煮饼之中。质帝吃过毒饼,顿觉气闷肚痛,无几中毒身亡。梁冀另立桓帝。此后他更加专擅朝政,结党营私,任人唯

延熹二年(159 年)七月,梁太后死。桓帝对大将军梁冀专擅朝政久已不满,遂与宦官单超、具瑗、唐衡、左悺、徐璜等五人密谋诛除梁冀。梁冀怀疑。八月,派亲信中黄门张恽入省值宿, 以防有变。具瑗以擅入宫省“欲行不轨”的罪名将张恽收狱。与此同时,桓帝升殿,宣梁冀之罪,命尚书令尹勋持节率尚书左、右丞和尚书郎等人持兵仗守卫宫省,又命具瑗与司隶校张彪率羽林、虎贲等卫士千余人包围梁冀宅第,命光禄勋袁盱持节收大将军梁冀印。梁冀自知难免一死,遂与其妻孙寿自杀。桓帝下令, 尽收梁氏、孙氏宗族亲戚下狱,不论少长皆处死。因此牵连免官、被杀者达三、四百人,朝廷为之一空。
这是梁姓所经历的一次大劫。不过,梁姓的来源比较混杂, 梁姓不仅是东周时期周平王之子唐的封地南梁而以邑名称氏。还源自于许多少数民族的附归。这其中包括回族、鲜卑族、匈奴族、羌族、蒙古族和朝鲜族。也有许多职业渔民改姓为梁的。因


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一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 0.84%。
以往,我们考虑起问题来比较简单,读历史的时候,对于屠灭三族、九族是什么意思不作深究,对于一次屠杀死了多少人也只是一种概念上的认识,对于后续的影响也没有考虑过。
在过去封建时代,有“屠九族”之说,这是指杀灭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 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
- 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
- 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 卷二》,祖孙父子类:“何谓九族?高、曾、祖、考、己身、子、孙、
曾、玄。”
那么,屠灭九族到底要杀多少人呢? 明朝的方孝孺家族是一个例子。

“灭九族”,始于秦王朝的“族刑”,一人犯法,诛及家族,同时实施商鞅发明的“连坐”,从诛三族一直发展到诛七族。到了隋炀帝杨广,更进一步扩大为“灭九族”! 以后历代均沿袭了这一令人毛骨悚然的株连法度,直到清末法律变革运动,在修律大臣沈家本、任廷芳大力倡导和非常努力下,清廷终于在 1905 年正式宣布废除。
古代的刑罪灭除九族,是内含一种斩草除根的意思,不让你这个家族再发芽生长。如果杀的是一个普通平民,九族也不过几十个人,但一个大家族的首领,死的就有上千人。我们知道, 人口的增长具有等比数列的特征,所以,像霍、窦、梁这样的家族,在那个时候被灭了族,到了如今七十代、八十代之后,很可能少了几百万人甚至上千万人。因此,家族的领头人或上一代人


懂得奋进也要学会及时退步
为名为利,为誉为权,我们每个人每个家族都是在奋勇争先的,都是想要爬到最高层的地位上去的。但是,这一路上充满着危险,充满着牺牲,一不小心,就会触及到死亡的“高压网”上。过去,我们只是说眼前,一个人的牺牲就是一个家庭的损失,但从长远看,其实折损的是一个大的家族失去了繁衍发展的后劲。
那么,如何做才能够避免这种损失呢? 我们还是再来看一个历史史实。
王吉(?~前 48 年),西汉琅琊人。少年好学,以孝廉补授若卢县右丞,不久升任云阳县令。汉昭帝时,举贤良充任昌邑王中尉。昌邑王刘贺贪酒好色,喜欢游猎,不问政事,王吉几次上疏力谏,但未被采纳。汉昭帝死后,大将军霍光执政,刘贺被迎
立为皇帝。王吉再次上疏规劝刘贺要敬重大臣,勤于国政,但仍被拒绝。刘贺在位仅 27 天就因淫乱被废黜。他为昌邑王时的臣僚大多受株连被处死或下狱,唯有王吉与郎中令龚遂因屡次进谏,幸得免死。

王骏是王吉的儿子,凭借孝廉做了郎官。
左曹陈咸推荐说王骏同他父亲一样有德才,经学精通,德行好,应当使其显贵来激励一般的人。
王吉因昌邑王罪连累被判刑后,告诫过子孙不要做王(藩) 国的官吏,所以王骏走到半路称病,免去赵内史后就回家了。
王骏做少府时,妻子死了,就没有再娶,有人问他,王骏说: “我德不及曾参,儿子也不及曾华、曾元,怎么敢再娶呢?”王骏的儿子王崇凭父任官而做了郎官,历任刺史、郡守,治理政事有 才能而出名。
王吉后代人才辈出,“卧冰求鲤”的孝子王祥、被东晋皇帝封为仲父的宰相王导、大书法家王羲之等。
“富不过三代”是许多人家面临的尴尬。但让人震撼的是, 一条神秘的家规居然使得山东琅琊王氏家族跨越了许多劫难, 经受住了各种考验,从东汉至明清 1700 多年间,培养出了 36 个

而王家祖传的家训或者说为人处世的诀窍就只有六个字: “言宜慢,心宜善”。

这六个字如何解释呢?讲话太急,表达意见太快,往往是不经过大脑,没有深思熟虑的邀功、哗众、取宠之言。而一旦错了, 想将话再收回来就困难了。年轻时就该“言宜慢”,这样才能三思而后言,少犯错误。而人到壮年,心智成熟、实力雄厚,这时就应该“心宜善”,不要得理不饶人,居高临下贬损人。这样才能少树敌手,泱泱有长者风范,受人尊崇。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与霍光同朝为官的王吉,不但自己守身立德好,而且教育儿孙们也很有成就。
我们假设,如果王吉也像霍光的老婆显一样,飞扬跋扈,他
本人肯定难以幸免,而中国也就没有了后来的王羲之和《兰亭序》,没有了东晋王家之盛。
为什么在东晋时代,王谢两家会如此兴旺发达呢?
除了王导能够正确应付危机之外,谢氏家族的长者做得也不错。

咸安二年(372 年)简文帝崩后,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并在其死后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在淝水之战中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 他又适时称病引退。太元十年(385 年),安然享年六十六岁。
立了如此巨大功劳还能够知道进退,规避风险,实在是个很聪明的人。
因此,不但他能够全身而退,安享晚年,连他的家族也继续辉煌了好几代。
谢安的行为轨迹是:晚出山,早归隐。
卧榻之旁,难以安心入睡的小国君王,用了三种态度、办法, 便有了三种结局。
吴越王钱镠,用献土去国的办法向宋太祖输诚,他的家族与国家的百姓都得到了“软着陆”的结局,其子孙也得以保全、繁衍。


南唐后主李煜被俘,哭哭啼啼、悲悲切切,还写什么“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太宗能看得他那张不变的“苦瓜脸”,听得他那牢骚话吗?干脆让他永远闭嘴得了。
李煜有两个儿子,次子早卒。长子淳化五年,八月,卒,年三十七。据说长子是宋太宗害死的。
这样一来,李煜后代遂绝。而刘阿斗有七个儿子:
刘璿:长子,十五岁被立为太子,蜀汉亡后,钟会在成都作乱,被乱兵杀害。
刘瑶:二子,蜀汉亡后投降。于永嘉之乱被杀。刘琮:三子,蜀汉亡后投降。于永嘉之乱被杀。刘瓒:四子,蜀汉亡后投降。于永嘉之乱被杀。
刘谌:五子,北地王,曾反对谯周降魏提议,被刘禅拒绝,遂于亡国当日自杀 .
刘恂:六子,蜀汉亡后投降。蜀亡后,洮阳王刘恂不愿降魏, 派诸葛质为使,与夷帅孟虬通好,刘恂得在南中永昌定居。
刘璩:刘禅七子,蜀汉亡后投降。于永嘉之乱被杀。
《三国志·蜀书·二主妃子传第四》注引孙盛《蜀世谱》:璿弟, 瑶、琮、瓒、谌、恂、璩六人。蜀败,谌自杀,馀皆内徙。值永嘉大乱, 子孙绝灭。唯永孙玄奔蜀,李雄伪署安乐公以嗣禅后。

三种态度,引来三种结果,以钱氏最佳,刘氏其次,李氏最差,看来的确是退一步海阔天空。


对于真正的人才与天才,我们无论如何评价都是缩水的,偏颇的。
例如天才人物爱因斯坦,我们难以几句话就说清他的贡献与作用,因为时代的发展还在不断证明他的相对论的正确性,而这,等于是为人类打开了一扇认知宇宙的窗门。说他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似乎都没有“对准焦距”。
再如,中国西汉时代的张骞,穿凿了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明朝的郑和和他的船队,七下西洋,完成了那时最遥远最伟大的 航行。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这究竟对中国有什么意义。当今天我们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之后,才忽然发现,“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还是应对危机、扩充中国的硬实力与软实力,都具有无可比拟的 意义。说它是两条长臂,可以去拥抱世界,把这比拟成一对翅膀,
可以冲飞九天。这一带一路,正是中华民族复兴与同世界经济大联系、大交汇的关键之路。同时,郑和在路上留下的遗迹与海岛上的石刻,正是我们中国人在南海早期活动的证明。一带一路的打开,不仅让中国走向世界,也让中国走向了复兴与繁荣。因此,他们的一串串足印,一路路航迹,不仅证明了中国历史上的辉煌,也同样给我们今天的后辈们指引了开拓未来的路径。


作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