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天地

腊 味 (外一篇)(散文,作者:张兴武)

发布日期:2024-09-12
                               

                             腊  味
 
 
 
       浙江、云南等省有腌制火腿的习俗,而湘、黔、川等省则喜欢腊味。虽说都以猪肉为主要材料,但制作工艺却有不同,制作出来的食品风味也迥异。
       每年农历十二月,也即公历的一月份这段时间,俗称腊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所谓数九寒天。这时节最适合腌制腊味。
       将猪肉去骨刮洗干净后,切成长条形,稍挂以滴干水份,将花椒焙干捣成粉末,放入铁锅与食盐一起炒热,接着用一干净盆子装好高度白酒,把猪肉放入酒盆里浸透取出,裹上热椒盐后依次装入备用桶里,放上一天,让盐、酒、香料充分渗透到猪肉里,之后可以用杆子挂起来,放在通风处任其风干,叫风肉。广东腊味到这一步即告成功。要是退后两千年,带上十条风干的腊肉(脩),即可去叩响孔夫子家的大门,拜其为师了。只是不知道夫子爱不爱吃这甜甜的广式腊肉。
       家乡贵州的腊味风干后还有一道最重要的工序,就是“熏”。将腊肉挂在厨房的梁上,以木炭火为底火,用柏枝等燃出的烟雾慢慢熏烤:一天,两天,十天,半月……风干的腊肉渐渐变成了黑乎乎的一大块,硬硬的。要不是那醇香浓郁的腊味及时提醒你,你还以为是一块破木头,准备把它扔掉呢。
       这黑乎乎的腊肉做菜时可先用淘米水刷洗干净,放入锅中蒸煮透,切成薄片,即刻变得透明鲜艳,熏香四溢,让你馋涎欲滴。
       腊肉用蒸煮而不是蒸,也不是煮。所谓“蒸”,即肉与底水分离,完全凭蒸汽将食物“烹”熟。这样,腊肉的原味是保持了,但肉太干太硬,嚼不动,吃起来没味儿,也可能太咸。而所谓“煮”,即先将腊肉切片,加水煮熟。这样,如果把汤水倒掉,腊味也会被倒掉一大半,腊肉可能变成“腊木”。如果嫌倒掉汤汁影响腊味而将其“煮”干,则腊肉又“咸”回来了。而“蒸煮”是指把腊肉先分解成半斤左右的块,加入适量的清水,在“煮”的过程中溶解掉腊肉的部分油腻和咸味,让干硬的腊肉变得较为柔韧;同时通过“蒸”将汤汁中的腊味再次渗透到肉中。“蒸煮”结束,倒掉多余的油腻和咸味。再将腊肉切片,既醇香、柔韧,又咸淡适度可口。因为,腊味在腌制时为了防腐,一般都会放较多的盐。
腊肉无论单吃还是与别的蔬菜一起煎炒都非常适合。
       当然了,将风肉挂在专门的厨房里加入柴火慢慢熏烤这种情形,在城镇居民中已不可能。人们因此想出了好办法:在废弃的汽油桶中段加一层“甑背”,把腊肉等放甑背上,再用麻袋严严实实盖它两层,扣上桶盖。桶底下开个四方口子,用陶钵生着木炭火放进去,就可以加柏枝等熏烤了。这样熏腊肉安全、清洁、高效,一般熏烤一两天就可以了。
       腊肉是腊味之一,用后腿肉制作较为合适。近年来有的人嫌后腿肉肥瘦过于分明,慢慢喜欢上用五花肉来腌制腊肉。
       腌制香肠工艺要复杂一些。首先得将细细长长的小肠清洗干净备用,接着就是最艰苦漫长的切肉工作了,两三个人,几十斤肉,怎么也够你切上半天。不过,现在有切肉机,情形已大为改观。把肉切片,肥二瘦五,加入白酒、食盐、五香粉、酱油充分拌匀,存放一天,以使各种香味互相渗透、融合。第二天,将腌制好的肉片灌入小肠,按每五寸一节系上棉线,并及时用针扎出小孔,好让肠壁通风排气。否则,制好的香肠会爆开,或发霉、变质、变味而不能食用。灌制好的香肠也要挂起来慢慢晾干,每天用针扎些小孔,直到它晾干为止。
       用豆腐制成腊味,成本低,营养高,口感好,耐存放。一直以来为百姓所爱。
       与腌制腊肉一样,将豆腐干放入酒盆洗个澡捞起,再跳进炒热的椒盐里打个滚儿,然后统一装在盆里放上一天,让酒与椒盐充分渗透。这样就可以将豆腐取出晾晒干,最后当然是拿去熏了。
       家乡还有一种“血豆腐”,在腊味中算得上别具风味。
将豆腐捏碎,放入锅中炒热,加膘肉条、五香粉、白酒、食盐、桃红色食用颜料一起拌匀,趁热将豆腐捏成灯笼形状,用菜叶包了,让其晾干,与其它腊味一起熏烤即可。
       用牛肉制成腊味又干又硬,家乡叫“牛干巴”,吃起来很有滋味,也很考验上下牙。
       过年的时候,腊肉、香肠、血豆腐、腊豆腐干一般都会同时摆上餐桌。晾干熏好的血豆腐外表呈暗红色,的确像猪血捏成的。切片后,那桃红色豆腐里的肥猪肉好像嵌着一粒粒明珠,晶莹闪光,醇香诱人。只见父亲喝一小口酒,夹一片透明的腊肉叠在鲜红的血豆腐上,再将这两片一同夹起,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还说:老家安顺的血豆腐一概是用猪血捏成的,味道更正宗。
       腊味豆腐干静静地躺在盘中,夹一片尝尝,干香干香的,很有嚼头,很有滋味。如果哪一天忘了买菜,没关系,弄几根蒜苗洗净切节,干辣椒切成“筒筒辣子”,待油热后与腊豆腐干往锅里一倒,拌炒几下装盘,干辣清香,爽口送饭。
        腊味,真好滋味!
                                  
 
 
                    米豆腐
 
 
 
      米豆腐,其实是一种小吃。
      将大米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透,磨成浆,再用石灰水一起煮沸,冷却后凝结而成。上乘的米豆腐白里透着微黄,看上去就像果冻,用手轻轻抚摸,只觉粉东东的,再轻轻一拍,脸盆大小的米豆腐竟浑身打颤,很惹人怜爱。最重要的是米豆腐切细后要有“筋丝”,这样的米豆腐才有嚼头。
       我的家乡黔南州贵定县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赶场由原来的七天一次改为六天一次,叫“转转场”,全县几个乡镇轮流转。比如说,县城所辖的城关镇本周逢星期天赶场,下周便提前一天,赶星期六,依此类推。
       多年以来,赶场对农村许多人来说,好比过节。老乡们挑着一担柴火,或拎着几串鸡蛋,从很偏僻的山寨走十几里或几十里来到县城,要等随身带来的东西卖掉,换回钞票,那时他们才有时间和能力去买些日用品,然后买点经济快餐吃饱肚子。如果想要解解馋,那就再花点钱,来一碗“粉东东”的米豆腐,酸辣香甜之余,美味已烙进记忆。说不定,下周或下个月,他、她,他们又来了……
      米豆腐的确是一种价廉物美的小吃。城关镇许多能干的农妇到赶场那天就专门摆摊卖这“脍炙人口”的米豆腐。一张不大的长方形木桌往街边一放,就是一个小小的摊位。这木桌打理得干干净净,上面有姜水、蒜水、葱花、油辣子、酱油、陈醋,还有切得细细的酸萝卜、酸盐菜,以及用油炸得金灿灿脆蹦蹦的黄豆,这些都用一个个大腕盛着,整整齐齐摆放在桌子的一角。一边是切得细细的米豆腐、豌豆粉,凉面等。
       点上一碗,配齐佐料,往旁边桌凳一坐,拌匀,享用。这酸、辣、香、脆归结到一个字,就是“爽”。
       记得小时候,我们一有钱就喜欢几个人邀约上街去吃这米豆腐。往往是吃了一碗还想吃第二碗,一摸荷包,没钱了,只好忍着,扫兴而归;而一旦有钱,连吃它两三碗,辣得整个人蹲到地上,嘴巴大张着,“师傅师傅”地叫,那模样,就像上了岸的鱼儿。
       米豆腐做得好,切得再细也不怕,就像柔韧的钢丝一样,尽管很细,尽管你使尽力气想尽办法也折不断它。又像好扁担,能挑很沉很沉的物品,就算压得再弯曲,它仍然颤颤悠悠,上下起伏,自如得很。
有的米豆腐像土灰捏的,用筷子一碰就断为两截,这样的米豆腐肯定难吃;有的米豆腐石灰水放得太重,吃起来不是你咬它,倒像是你的舌头被它咬了;有的水放少了,这样的米豆腐发硬,无弹性可言;有的水放多了,做出的米豆腐都和浆糊差不多了;有的刀法很差,把那豆腐切得打狗棒似的,三五条就把碗撑得满满的,可不进油盐,照样很难吃。
       吃米豆腐还讲究个气氛。
       记得有一回母亲和几个姨妈、舅舅,加上我们小孩十多人一起聚到外婆家,外婆熬了一大铁锅米豆腐,好像把大小脸盆都装满了,又拿大腕、二碗装,大人小孩吃饱了还打包带走。
那米豆腐的味道我已记不大清楚了,只记得好多人,好热闹。
         米豆腐唯一做菜的例子是酸盐菜米豆腐煮汤。汤煮好时加点葱节。汤很鲜,那主要是酸盐菜的功劳。至于米豆腐,你想都想得到,下了水的米豆腐虽然“形”还在那,吃起来却稀稀松松的,让人觉得这家伙骨子里早已“溃不成军”。出书/自费出书/个人出书/老人出书/出书流程/出书费用/如何出书/怎样出书/出版/图书出版/出版图书/书籍出版/出版书籍/出版网/出书网/自费出书网/个人出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