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言
范东升
乌拉特中旗记者孙传海同志撰写的这本书使我感到非常亲切,看到《梦回草原》这个书名,也使我内心深受感动。
在四十多年前,我作为知识青年,曾经从北京来到内蒙古土默特左旗插队和在呼市做工,在这里度过了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因此内蒙古成为我时常梦魂萦绕的“第二故乡”。不仅如此,我的父亲范长江先生作为大公报记者, 曾化装成商人,在1936年8月下旬从归绥市(今呼和浩特)出发,经包头北出阴山,穿越乌拉特草原和戈壁滩,沿中蒙边境一带冒险西行, 抵达日军活动日益猖獗的额济纳采访,随后骑骆驼穿过巴丹吉林沙漠回到定远营,向国人报告了日本侵略者觊觎西蒙的危机情况,后来写成长篇通讯《忆西蒙》,收入《塞上行》一书。 父亲这一段传奇般的内蒙之行,与我本人在大青山下难忘的生活经历,在我的脑海中相互叠映,令人思绪万千。而在他的笔下,八十年前在美丽辽阔的乌拉特草原上发生过的家国故事,读来是那样令人神往。
孙传海的这本书把我重新带回到内蒙古大草原,在记者笔下的一篇篇新闻报道,点点滴滴,趣味盎然,清新朴实而情真意切,描绘出乌拉特中旗发生着沧海桑田般的深刻变化。俗话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孙传海年轻时离开家乡和亲人独闯内蒙古大草原,依靠自己的满腔热情,刻苦学习,经过十年勤奋努力扎实工作,终于成长为草原上的一名优秀的记者。这本书就是他记者生涯的宝贵结晶,也是乌拉特中旗建设与发展的一份真实的历史记录。我谨此热烈祝贺孙传海作品结集付梓出版。
此外,孙传海同志得知我为了编纂出版《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校注本,正在考证《忆西蒙》中我父亲当年在乌拉特旗的旅行路线,他于是非常热情地施以援手,在当地多方调查核实,详细认真地为我提供了有关这次历史性行程的相关地理资料。这些资料以及他的看法和意见,对于完善校正两书的内容,准确地还原相关历史事实有重要的帮助。他还根据历史资料,写成《范长江笔下的乌拉特草原》一文,这是国内首次向读者介绍我父亲八十年前乌拉特旗之行的文章,很有新意和历史价值。我借此机会向孙传海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是为序。
(作者系中国杰出新闻工作者范长江先生之子,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目 录
序言 范东升 /001
个人经历报道
那个正月十八的晚上 /001
我的两个终生遗憾 /004
我的记者生涯 /006
消息类报道
事件性消息
2004年全盟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在中旗举行 /009
好司机樊建军 捡到手机不动心 /009
乌中旗警方智破勒索案 被绑架少女虎口脱险 /010
25块大理石碑只剩下2块 中旗休闲广场破坏严重 /011
中旗180名特困大学生高高兴兴上大学 /012
临河一游客刚到大连就丢钱 中旗张玉英拾金不昧
受称赞 /013
一老妪昏倒厕所 两大夫闻讯急救 /014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靳晓荣: “感谢中旗妇幼保健院” /015
苏明小愿意把陨石留在家乡 /016
旗委副书记为贫困大学生助学 /017
吸毒者为逃避制裁吞入8厘米长铁钉 /017
乌拉特中旗对两年前招聘的教师再次全面考核 /018
玉女士深夜回家遭抢劫 消防战士挺身而出解围 /019
乌拉特中旗开展“老板爱心助学”活动 /019
胡女士突发心脏病 边防官兵全力相救使其脱险 /020
轻信陌生人的电话 娜女士被骗2万元 /021
借人家钱获悉密码 偷走存折全部侵吞 /022
短信骚扰女同事 孟某被拘整5天 /023
“金蟾献宝”初六被盗 奇石主人沮丧万分 /023
羊倌醉卧风雪中 民警发现捡条命 /024
1公斤头发800元 两下岗工人被骗走2.2万元 /025
爱德基金会再次资助乌中旗50名贫困生 /026
刘金娥收藏了23道蒙餐奇石 /026
母女抓贼被捅伤 警民合力擒盗贼 /027
太平矿业扶贫助学 一年捐资30万元 /027
富刚办羊托 一年赚三万 /028
中旗农牧区小康文化建设红红火火 /029
牧民一袋烟烧光自家3000多亩草场 /031
巴特尔要发展他的“牧户游” /031
羊倌在沙尘暴中走失 书记率众人深夜找回 /032
德岭山镇“三链合一”服务农民 /033
乌中旗万余城乡困难群众享受低保 /034
吃饱喝足打砸烤吧 手持尖刀追杀民警 /034
老牧民龙那举办马文化节迎奥运 /035
《武汉晚报》记者范春歌“重走西行路”首站到中旗 /036
国家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落户中旗 /037
乌加河镇有偿流转土地3640多亩 /037
奇石爱好者任莲莲用原石粘合成108将 /038
饭店老板薛东资助6名贫困大学生 /039
乌拉特中旗郭茂用奇石演绎《中国通史》 /039
乌拉特中旗180万亩草场发生鼠害 /040
乌拉特中旗发现占地18万平方米风蚀冰臼 /040
牧民诗人白春霖正在创作自己第一部科幻小说 /041
幼童贪玩不慎落井 民警紧急出手相救 /042
牧民白春霖长篇科幻小说脱稿 /043
中旗举办生态文化旅游研讨会 /044
非事件性消息
乌拉特中旗四年新增林地100万亩 /046
养殖大户钟建彪 舍饲圈养效益高 /047
乌拉特宾馆服务员拾金不昧 /048
中旗要组织万人健步行走 /049
中旗煤炭储量有新发现 储量不是31亿吨,而是
91亿吨 /049
中旗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惠及千家万户 /050
走出草原 重新创业 /051
爱德扶贫项目援助乌中旗170多万元 /052
乌中旗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 /052
乌中旗加强对高载能企业污染监管 /053
乌中旗列为全国玉米高产示范旗 /053
乌拉特中旗成为内蒙古第二大奇石集散地 /054
群众有事动个嘴 干部承办去跑腿 /054
内蒙古乌拉特草原牧民成为“文物保护神” /055
老农民范承基编写家谱教育子孙 /056
乌中旗贫困牧民可贷款参保 /057
描写性消息
绒毛变现钱 牧民尽开颜 /058
108道“满汉全席”竟然是桌石头宴 /059
范仲淹第33代孙女范家敏痴迷奇石 /060
分析性消息
“寡妇年”不宜结婚? /062
通讯类报道
人物通讯
我惟一的愿望就是见到上海的亲人 /064
斯楞——草原上蒙文作家 /065
“我的命咋就这么苦?” /067
草原上的奇石收藏家郑陶高 /069
好支书阿拉腾其其格 /070
“他们就是我的亲生儿女” /071
庞彩云用爱心编织人间真情 /073
中旗出了个“刘老根” /074
吕占威的传奇人生 /077
深深眷恋这片热土的人
——记王喜华和他的“四位一体”生态家园 /079
为了口岸早日通关
——记乌拉特中旗挂职干部陈贵元 /082
牧民庄俊放下羊鞭经营石头 /084
事件通讯
还是咱们交警好
——中旗交警亲民爱民纪实 /085
为了一个弃婴 /087
5岁幼童被拐卖 千里追踪获解救 /089
腰包鼓了 房子大了 消费高了 /091
工作通讯
丰收时节访中旗 /094
多措并举战贫困
——中旗扶贫帮困工作综述 /096
农牧新歌
——中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工作综述 /100
中旗:唱响民族文化强旗之歌 /104
中旗:唱响双拥赞歌 /107
风貌通讯
迅猛发展的甘其毛都口岸 /110
特 写
张凤歧开上了四轮车 /112
两次送礼 /113
移民新村里的现场会 /114
“刘老根”的高兴事儿 /116
流动医院就是好 /117
沸腾的移民新村 /118
加入协会就是好 /120
专 访
天外飞石降落石哈河
——2006年第一号陨石首位发现者苏明小专访 /122
梦回草原
——访从乌拉特草原搬迁出来的牧民党员呼吉乐 /125
得了第一名,却不愿意去领奖
——访乌拉特中旗挖总排干亲历者、 退休老
干部李连生 /127
“挖总排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访乌拉特中旗退休水利工程师池俊义 /129
“总干精神,那才叫精神”
——访乌拉特中旗挖总排干亲历者刘金珠 /131
言 论
对《巴彦淖尔报》提的几条建议 /134
通讯员的“孩子”未必“丑” /125
记者,我钟爱的职业 /136
系列报道
“辉煌六十年 走进中旗”系列报道之新农村建设篇
“六大工程”助推新农村建设 /138
“辉煌六十年·走进中旗”系列报道之退牧转移篇
退牧转移战略:牧民的新希望 /141
深度报道
口岸与基地一体化发展 /144
聚焦中蒙国际大通道
——写在甘其毛都口岸通关十五周年之际 /147
乘借东风扬风帆
——爱德基金会援助中旗第一期项目综述 /152
办草原人民满意的教育
——中旗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纪实 /158
特 稿
范长江笔下的乌拉特草原 /165
后 记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