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前 言 /1
第一章 也读《戚蓼生序》 /1
第二章 也读《甲戌凡例》 /10
第三章 也读第一回 /29
第四章 也读第二回 /85
第五章 也读第三回 /123
第六章 也读第四回 /184
第七章 也读第五回 /216
第八章 也读第六回 /250
第九章 也读第七回 /280
第十章 也读第八回 /317
前 言
漫织皇唐言,
意把心酸泪。
十年尽君痴,
超然别无味。
这是原打算附于《大梦冰释》结尾右下方的,想取个对全书布局的“中心对称”设计。后来最终决定重拾这部《也读红楼》,便将此打油诗挪来安放于此处。
2006年8月份,我在搜狐新闻网上留意到一条有关《红楼》的新资讯:《红楼梦》中隐写着一位“平民皇后”。随后便去搜寻相关资料,才发现了霍国龄老师和柴军老师等合著的《红楼解味》。其实她们提出这一观点已经好多年了,只是未被公认罢了,因而我所搜到的也仅限于该书的一些主要论点而已。对于我这种性格的人,越是片面的介绍对我的吸引力越大,那几天就连做梦几乎都能梦到解读《红楼梦》。
后来,我又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说,上海东方出版社出版了一部《脂砚斋全评石头记》,文中集录了各个版本的脂砚斋评语,编者正是霍国龄老师等。于是我迫不及待地跑到长春联合书城。在看了正文前面的一番推理之后,觉得很能够自圆其说。何况各个版本的脂批都有,也颇有收藏价值,于是便买了一册。由于没有购书证,还多花了10元钱。
买回家通读了一遍,觉得书中对脂批的利用率要比刘心武老师的观点大得多。至于其他红学观点的情况,我了解不多,不敢妄加对比,可是心里总隐隐约约感觉,这种“红玉传”观点可能会最终成功打开曹公留给我们的这个“闷葫芦”。我当时的观点也倾向于《红楼梦》就是一部《红玉传》。
不过,我对霍国龄老师她们的观点并不完全赞同,觉得她们某些地方关于脂批的解释并不可取。因而再读了一遍《脂砚斋全评石头记》的时候就不免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或许是读书呆了、做证明题做多了吧,做事总习惯于“记录过程”,于是想把自己的见解记录下来。虽然不能独成一派,不能跟各大名家同日而语,却也不枉了自己深爱红楼一番。于是便建了word文档,取名为《也探红楼》。
后来觉得自己做不了考证又不喜欢援引,远远不配用“探”,就改为《也读红楼》了。
再后来,积累的谜团太多了,就撇在一边不闻不问了。
去年十一国庆节意外撞开机关、起笔《冰释》之后,每读完、理完一段都忍不住要“拍案叫绝”。其间好多次想罢手再续《也读》,却终因“急切想成一家之言”,也深惧《也读》大山之难越,而没有“易帜”。
2012年11月13日,我发布了一条《红楼梦已完》的帖子。那时我刚理完《假语村言》一章,对洪老前辈敬佩得五体投地,犹豫再三之后,就将“天机”“泄露”了出去。
今日(2013年3月30日)再去看那帖子,还是默默地待在角落里,不免感到当初的“犹豫”有些多余而滑稽。火柴才刚刚擦出火花,哪里就敢奢想会被用去点燃一支蜡烛?
我并不因此而气馁。前两日又看《心得》,庄子说:“……道就在便溺里面……真是太卑下了(说完庄子自己都捂嘴笑了)。”我也想捂着嘴一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
此《也读红楼》一书是旧皮儿裹新瓤儿。在这一部中,我会完全抛弃六年前的清史,逐章逐回地用马嵬遗恨史来解读它。
《冰释》中,我曾以为洪老没有把自己的生平糅入。投稿一月以来,又隐约觉得书中有洪老影子,此番会重新审视一番。
另外,此书中会探寻《红楼梦》易主的可能经过,关于改嫁后是否被易过容的问题也会有所涉及。
当然还需要将一句丑话说在前头:与《冰释》一样,此书依旧是一部读后感类的“下里巴”。如有不堪入目之处,还望众位道友切莫与它一般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