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老人出书 家族出书 单位出书 教师出书
学生出书 自费出书 博客出书 其他出书
 
 

手机:13037972986

电话:0951-7895312 7895346

腾讯QQ在线客服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新昌西路132号银川当代文学艺术中心图书编著中心园

网址:http://www.csw66.com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原创天地 > >> 信息详情

寺 庙/白居易——有情诗人/东汉古墓与寺院/ 古园林/李贺故地与诗/(作者:赵建平)

发布日期:2021-10-02 11:08:45 


                                        寺   庙

 寺庙往往是古老的,有着很多年的历史,一直延续至今。寺庙里平时很清静,也有热闹非凡的时候。每当既定好的庙会日期,或是每年雷打不动的祭日,人们就开始用指头掐算日子,准备烧香拜佛的贡品。不需要做预先通知,每当日期到来的时候, 寺庙沿途的路上就挤满了拜佛的香客。这时的寺庙里往往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香火不断,香客们忙着供奉各位神仙。这个时候也会吸引来一些无神论者,只是出于一种好奇,等到对此略有了解后,就显得熟视无睹。大的寺庙是尽人皆知的,有些小的寺庙,多是当地临近的人们,对于每年烧香的日子是记得最清楚的了。
 在洛阳老城外东南方向,过了河不远就有一处寺庙——三官庙。本是一处不为外人所知的一处庙宇。只是对古迹的传承并加以宣传,三官庙才作为一处文化遗产,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三官庙有着悠久的历史,乾隆年间树立的碑文中对当时庙内及周边人文地理做了详尽的描述,但对于始建年代却做出了已无从考证的结论。后来,在经过有关文物专家对历代多个碑文中的描述和推断后,三官庙应是始建于魏晋鼎盛时期至隋唐年间。根据这个推断,三官庙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千年的风雨沿革,三官庙身处“东城桃李”之地,但也经历过大自然的侵袭。清光绪十三年,即1887 年,洛河河水因上游暴雨倾泄, 洪水泛滥,冲毁了沿岸的农田,也造成村庄房屋大部分倒塌。处在村中的三官庙大殿也是岌岌可危,真是“大水冲进了龙王庙, 一家人不认一家人”了。洪水过后,满目苍夷,桃园村中有识之士慷慨募捐,在众村民的齐心努力下,择地建起了一座新庙,这就是现今所在位置的三官庙。
三官庙祀奉天、地、水三官,又称作三皇庙。因其前身是尧、舜、禹三位先祖,可赐福万民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治水消灾。在岁月的长河中,世世代代的当地人以三位先祖的生日,即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作为庙会的庆典活动,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庙内有各种碑文十四块,至今保存完好,是珍贵的文物古迹,对于了解三官庙乃至研究本地不同历史时期人情风貌,民俗习惯,乃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庙内有大小殿多处, 具为青砖灰瓦,雕梁画栋。这与过去描述的水灾前的庙宇,那青砖绿瓦的气势稍有逊色。但庙内神像仍是慈眉善目,气宇轩昂, 一座历史悠久古文化浓郁的古庙。三官庙所处的原桃园街是当

 
年被称之为洛阳的八大景之一。所谓“洛浦秋风有桃园”就是指的三官庙所在的原桃园街。当地百姓在建起这座寺庙总有历史的渊源,桃园村是在洛河与瀍(chan)河的下游,地势低平,每当上游流经的大水下来,这里首当其冲。偶然不遇的洪灾也多少使当地百姓感到莫大的威胁。那种冲毁房屋,淹没庄稼,毁坏良田,这在百姓中间是一段抹不去的阴影,生活难以为继是老百姓最感担忧的。供奉神仙,祈求平安,最低的渴求,至少把内心的盼望向神表达了。

 
   
在洛阳的西部,过了宜阳县还有十几里的路程,在一处半山上,松柏树间,隐约有一座灰色的庙楼。庙宇颇有一种高高在上,统领天下,俯瞰大地的气势,这就是灵山寺。灵山寺建于南宋时期(1164 年),由僧人憨休老祖所建。原来称报国寺,后与山同名。灵山也称凤凰山。我很早就听说灵山寺,寺院建在山上,


 

很有一种神秘感。神与自然相依,就有了相互感应的灵气。灵山,灵山寺也。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灵山寺庙会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阳气逐日,寺庙里的各路神仙也开始显灵了。我也似乎沾上了灵山的灵气,每逢二月二就想起了灵山寺的庙会。庙会就如同赶集一样,在灵山的山下通往山上的路两边,摆满了各种民间工艺品,各种小吃。过去,赶庙会的人看起来大多是农村来的村民。也有几个城市打扮的人混杂在人群中,就格外的显眼。如果不想绕道的话,径直走过去,由山下蹬上百级台阶而上。台阶是用石砖垒砌而成,丈把宽。中间不停歇一口气登上去, 那可是体格的测试。山门形似城楼的缩影,单檐歇山顶,建于康熙年(1617 年)。下有单孔门洞,门题上有灵山寺的匾额,赵朴初题。进入山门有天王阁,明代建筑,这里的香火最旺,烟雾缭绕, 弥漫一片。门侧有一棵巨大的银杏树,古木参天,千年古刹便有千年古树相随,浓的化不开的古老味道。这道是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朝拜者。三进大雄殿,金代建筑,蔚为壮观。朝拜的香客总是结伴而来,就有一队足有十几人之多。他们先在大堂前诵经。诵经者孜孜不倦,一往虔诚的诵经声,使人有一种莫名的感慨, 一问,是义马来的香客。这在当时,交通是不发达的,可以说是远道而来,就是为了点一柱香,在老佛爷的跟前祈求平安。寺庙东墙外有一旺水泉,也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凤凰泉。寺院的建立也是讲风水的。泉的南面有佛塔,佛林,处于幽深的密林处。每一座佛塔都会有一个古老的故事,连续起来就是一部寺院的历史。这些,也许都记载在寺院的藏经楼里,佛门弟子是不会忘记前世的传承吧。
每次来到灵山寺赶庙会,虽不拜佛,但我总爱爬寺庙后面的

 
凤凰山。山虽然不高,可要顺着台阶一直登上去。上去之后,再往前走就是杂石之路了。只有深一脚浅一脚,迈过高高低低的岩石,到了山顶,走过一段平路,就走到了山的尽头。对面是陡峭的荒山,山间下面有人踩出的小路,一直延伸到山里,山里还有人家吗?这几年,灵山寺划上了浓墨重彩的几笔,山门已经大大靠前,临大道而距。里面新建了红墙碧瓦,其宏伟的程度堪称皇宫的规格。灵山寺如今旧貌换新颜,上了一个大大的台阶, 有些面目全非了。殿堂里已经容不下山门前菩萨巨大的身影。我还是留恋过去的那个灵山,虽然沧桑老旧,总还带有乡土气的味道。
在洛阳的北面,紧邻黄河有一座寺庙——龙马附图寺。寺庙的建筑风格横平竖直,规规整整,大门旁边的两座钟楼,虽然不显高耸却敦实厚重。是否还能听到当年的晨钟暮鼓声。后面整座殿堂也都显得敦厚有力,牢牢地把握在黄河岸边。经翻阅有关资料,龙马附图寺建于晋穆帝永和四年(348 年),系司马聃
(dan)皇帝建立的。这是为“人文始祖”伏羲所建的祭祀场所。
文本框: 古古  古古  古古?寺    寺距今已经有 1600 年了。南靠邙山,身处大地,北邻黄河故道,又       苍天在上,这些全都占全了。不知因何司马聃皇帝选择了这样
一处天时地利人和的祭祀场所,从而打开了河洛古文化的这张河图,按图索骥,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就在这河图上勾勒出了一点,一线,由此展开。这些,全在于继承者芸芸众生的视野掌阔之中。
走在邙山上的一处高底不平的山坡处,又有一座庙——吕祖庙。这是邙山上不多见的一处古庙。吕祖庙是为道教全真派吕洞宾而建。吕祖庙为何建在这里,而不建在一块较平整的土


 

地上?这里似乎并不是一处理想的庙宇之地。偌大个邙山,岂能寻不出个两方丈土?但看过有关吕洞宾的游历,这种疑虑就被打消了。吕洞宾当年来到洛阳时,就是在这一处修道,是显临于洛阳城之上?后有诗文传世,可惜现今已无有此诗文留存。庙内的古碑记载,吕祖庙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4 年)。庙内三进两院,坐西朝东,前殿到正殿依台阶而上,红墙黄瓦,砖雕栩栩如生。同样与其他庙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有参天古树相伴。遮天蔽日的古树跟吕祖庙兴许也是同年来到庙中,默默地坚守了一段文字传颂的历史。生前的虔诚信徒,身后留下涓涓历史的印痕,只有满服尘埃的古庙和庙内的那棵古树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
关林庙在洛阳的南部,与市区至龙门石窟之间。关林庙是最具有生威的一座古庙了。武圣关羽葬首所在地,从而名声大噪。关林庙有 1780 年的历史,按照这个年代推算应该是三国时期就建立了此庙。为一个历史人物建立寺庙应该是最早的一座了。大门外有“千秋聚”戏楼,古代的戏台子。如今还在演绎千秋绝唱吗?台下的广场看来可容下几千名观众,这又会把朝圣活动推向高潮。走进里面,顿感到有一种时光悠悠久远的感觉。首先是神道旁的汉白玉栏杆,两边参天古柏树林,各个都有年头了,那都是千年的古树啊,真有千年不朽的风范。庙内是按帝王建筑结构建造,大殿气势恢宏,建筑规格是很高的。进入议门, 有大殿、二殿,三殿。各个大殿都有着古老的本色,保留的是原始的历史厚重感。烧香炉正中在前,几位来客柱香朝拜,香火缭绕。后面的关羽墓,石牌楼上写着“中央宛在”四个字。是啊, 千百年来人们没有忘记这位历史人物。一代叱咤风云人物,经

 
受住了血与火的洗礼,就是有忠孝节义之心,拳拳之心,无怪乎对关羽评价之高,传统道德伦理的典范。每当“祈天下仁人关林朝圣”的日子,这是关林庙最忙碌,最热闹的一天。朝拜者,慕名者,好奇的游客都是关林庙的香客。走到这里,领略一下关羽的“忠义”,这是最受推崇的,给后人的一种崇敬感。关羽是人的化身,也有着神的感应,总有人们烧香祈福,顶礼膜拜。也总有国内,抑或海外人士伫立在关羽神像前默念关羽的功德。一位不是帝王的帝王。
 
 

 
 周公庙可以说是洛阳城里最早的一座古庙了。周公是周朝的一个历史人物,与皇朝亲缘关系可是太近了。他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曾帮助他的哥哥周武王灭了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可以说,他的地位仅次于天子。周公庙始建于隋唐时期,大概在 618 年。不知为何在这个时期为周公建庙,尚无资料可查。但是,要说当时周公庙也是处在隋唐都城内的。可见,周公庙在当时是以显赫的身份占据着都城重要的位置。隋唐城在以后几经兵火之乱,城市遭到灭顶之灾,甚至在战火之后,就像遭到劫难一样,整个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成为古代遗址。而周公庙却是免遭劫难,得到保护。是后人的修复?还是当年的侵入者似乎也明白一个道理,毁坏周公庙是要遭天的报应,对于庙宇网开一面。对周公这样一位历史人物,相当于皇帝的副手,一旦供奉到神庙,就是神的化身,神威是不可触动的。但有的神庙却没有这样幸免,据史料记载,北魏时期,孝文帝大兴寺庙,甚至挤占了洛阳城三分之一的土地建寺庙。使全国的和尚达二百万之多,看起来使人疑惑。可是以后的兵荒马乱,连年的战争,朝代的更迭,寺庙的那段辉煌历史顿时化为乌有。战乱使城市遭受一次次的劫难,原先的寺庙大都荡然无存。而周公庙能保留至今,那是经过了1400 年的历史,竟能在朝代的变迁,金戈铁马, 兵戎相见中厮杀中得以幸免。周公庙在战火中站立起来,似有周公当年疆场威猛的余晖在里面,使两兵相战,周公都在一旁看着哪。
走进周公庙,的确使人感受到是古老年代留下来的一座古庙,殿檐宽大,四角起翘,一个明显的建筑特点。主要殿堂还是那种浓浓的古色的味道,这是经过了多少代的轮回也无法比拟


 
的。庙中同样有棵古树,古树的年龄表明有 800 年的树龄,古木参天,遮天蔽日,寒来暑往,年复一年地增加着树龄。红墙给人以尊贵威严的感觉,灰色的墙壁有一种历史沧桑的色调。周公知道后人对他的崇拜并为他建庙宇吗?也许后人对他加以推崇,是因为他辅佐君王成为标榜的化身,从而建立庙宇大加推崇,以至于神化也在所不惜。神的化身似乎是至高无上的,那离天不远了,别称,天子下的天子。
  如何出书
 

 

                白居易——有情诗人

 
很早的时候到龙门山玩,就听说龙门东山上有一座白居易墓。从龙门桥走到东山,在不远的山坡跟前,有一条不显眼上山的石头台阶路,沿着石头台阶走上去,不用多长时间就会看到有一块小平地,小平地上高起的土丘,前面的一块石碑上写着“唐少傅白公墓”。这里,坟头草青青,小树透着外面的光,铺洒在墓地上,这是一块保留了千年的古老场景。一代诗人就在这一处山丘处,孤寂可鉴地静静安歇了一千多年。
对白居易的研究多少年来就没有停止过,这些从众多不同年代有关研究白居易的书籍里就可以看出。关于白居易的家世可以追溯到秦朝。他的远祖白起,为秦朝有功之臣,被封为武安君。白起以下的二十三世孙白邕(yong),作过后魏的太原太守。白邕以下的五世孙叫白建,作过北齐时期的五兵尚书。白建的儿子白士通,任唐朝的利州都督,其儿子白志善作过朝散大夫尚衣奉御,其孙子白温作过朝散大夫检校督官,后移家到下邽(陕西渭南)。白居易的祖上在秦朝有坐高官的白起,也有一般平民百姓,一般官员。白家在白建时迁离太原,而白居易却一直把太原看作原籍,这在其诗文里多有表明。白居易的祖父白锽、父亲白季赓都曾作过一城县令,其父亲还经历过外界攻城,他组织吏民千人,坚守城池的经历。白居易的两代长辈都是明经(古代科举)出身,白居易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颇深。

 
白居易的父亲 794 年(唐贞元十年)在襄阳官舍病故,亡故后,白家举家迁到洛阳。从此,无论在长安科举考中进士,还是多年在外做官,洛阳就成为了白居易最终的居住地。白居易是唐朝中晚期有名望的诗人,所谓名望就是诗作得好。有人称白居易的诗是“人才绝”。他的诗作绝无有晦涩难隐之词。多用一些浅显易明的文字组成诗句,并不显失文辞格调的平淡,而正由于这些看似浅显的语句巧妙地搭配,使文辞妙笔生辉,既明了, 又叫人称绝——“人才绝”。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早期作品,而且是最为出色的长篇诗作。有关长诗的成因,王拾遗著的《白居易》谈到,白居易在盩厔(zhou zhi 地名,在陕西省,今“周至”)作县尉时结识了一些朋友。在一次谈话中,谈到了诗歌写作,又谈到朝代兴亡的历史, 这样就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一些传说。这是一段真实美丽的传说,也是当代官员百姓私下里的一段长久评说的话题,逐渐地带有一些神话的色彩。朋友王质夫便请白居易把这个真实的故事用诗的形式写出来。而“安史之乱”又是发生在这个时
文本框: 古老遗迹人物?白居易期的一场社会大动荡,对于后几代人有着很大的触动,把这些发          生在这个朝代的事件用一段情史写出,正是充满着丰富梦幻般
文本框: 有情诗人文本框: ——的战争与爱情故事。一部叙事长诗就在白居易的笔下挥就而出。《长恨歌》长诗是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为背景,爱情误国发生了“安史之乱”,给社会及百姓造成了痛苦发出的不满声音,这些在诗句的文字中多有显现。诗是在唐明皇逝后的四十年写出的,对于先朝皇帝的所作所为,白居易所抒发的是一种埋怨惋惜的情绪,在诗中还是用含蓄、概括、温和的词句道出,这一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主题把长诗写的入情入画,既有埋怨哀叹的


 

一面,又有事发之后的悲哀之情,“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叛乱平定之后,唐明皇回到了长安,回想往事,给他的是一番凄冷的感觉。诗的最后部分还是琴瑟相和,圆了两个爱情之神最后的夙愿,在七七长生殿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凡人间不能实现的情愿,就飞身来到这处仙境,到了仙境才有了一种脱离人间的美感,实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夙愿。
白居易在各地做官,作过九品小官,也升任到刺史,几上几下,为官多年,看到的多,了解的广泛,面对下层百姓,有过多接触赋税、政役的机会。对于苛政于百姓也是心里很清楚的。这在他的诗句中多有反应。有《观刈麦》(刈 yi)里提到,庄稼人少有闲时月份,五月人更忙,小麦黄了,到了收割的季节。田间里, 妇女用荷叶裹着食物,小童携壶桨去田里去,收庄稼的劳力在南山岗上。有贫穷妇人抱着孩子在一旁,右手拾麦穗,左臂悬着提筐。与之交谈,心里感到悲伤。家里的粮食都交了税赋,拾些地上的麦穗用来充饥。白居易反问自己,我们有什么功德,不做农桑却得粮三百石,老百姓哪会有余粮?这是白居易面对现实反映在诗文中的真实写照,农民的艰苦劳作和生活多苦难,已经深深地引起了诗人内心的震动。诗中表达的是一种同情,是老百姓现实生活中的缩影,包含一种内心的愧疚感。有关百姓生活的诗有多篇,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有另一首诗《卖炭翁》。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宦官欺凌卖炭老者的真实现象,以卖炭翁的遭遇和不幸,抒发了对官吏欺压百姓现状的不满。这些诗文是用白居易所见所闻的现实场景,身为朝廷下面的官员,看到那些凌驾于百姓之上,任意欺压百姓的宦官表现出了很大的痛恨。

 
在那个年代,能体味老百姓生活的艰辛,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 悲欢离合的官员,应该至少是有良心的好官。白居易就是这样一个有情的好官,对百姓的遭遇给予同情,对现实有一种正义感,同情弱者,体察疾苦,体面无暇,冰清玉洁。从精神层面上, 白居易是那个年代富有同情心,有情感的诗人。
白居易一生的为官道路也是坎坷的,动不动就会遭人谗害。白居易在朝政里作左赞善大夫,是协助对太子“讽谕规谏” 的。当时,宦官掌政,稍不随意就受到贬黜。白居易也遭贬为江州司马,而且下诏后要立刻动身。815 年,白居易在上任的途中经过襄阳。二十一年前,白居易的父亲在这里做官,他曾跟随父亲来到襄阳。一块早年生活过的土地。从此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产生了好感。后来,他的父亲不幸死在官舍中,这里却成了他的伤心之地。王拾遗的《白居易》一书里提到白居易停留在这里的感触:“过去的许多事情,在诗人的记忆里,仍然是那么清晰。他特意跑到住过的院落,在大门外徘徊半天,但没有进去,不知院里的主人到底是谁;一些旧识的人们有的搬走了,有的死去
文本框: 古老遗迹人物?白居易了,只有那清澈的襄河水,依然在缓缓地流着,仿佛没有感觉岸               上?人事已非?似的。在雾霭沉浮的傍晚,诗人登上城郭楼,凭
文本框: 有情诗人文本框: ——栏西望,不禁想起长安,想起长安城里的人和事;…… ”这是诗人失意下的一番写照。当年父亲去世,生活无着落,靠长兄“分微禄以归养”;白居易回到洛阳,母亲也依居到洛阳。此次又来到襄阳旧地,而且是在被贬黜的背景下,命运的不幸叠加,引起诗人蹙眉捧心,多了一份惆怅。眼前的一切都在变,时光也不再是当年的时光,甚至以往的旧地也羞于进入,一切似乎都变得不如从前了。


 

太和三年(829 年)的春天,白居易因病免职,衣锦还乡,回到洛阳,从此决定不再离开。这一年白居易 58 岁。白居易卸任回到洛阳后与龙门东山香山寺多有交往。太和六年(832 年),白居易用元稹(白居易的世交好友,曾做过丞相)去世后的墓志所得的执资,修缮了香山寺,“支坏补缺,垒溃复漏”,用了三个月修复完成。修葺寺院,功德无量。他要“使龙潭之景象,香山之泉石, 石楼之风月,与往来者耳目一新。”白居易对龙门的风景情有独钟,东山的香山寺,西山的石窟,都是宗教圣地,一条伊河水从中间流过,山水相间,带来了佛风扶面,一股佛的灵气。
白居易“停官致仕”是他仕途的结束。不再成为为官之人, 也就是说脱去官服,开始一种归隐生活。“人言世事何时了,我是人间了事人。”明了直白,有一种无官一身轻的怅然。生活可以无拘无束,不再为官事所累。这样,可自号为香山居士。白居易的晚年常与香山僧人结香大社,往来于洛阳与香山之间。龙门山间依伊河之水是一条水路,常有货船沿水而行。在水中,有八节滩,九峭石两处险滩,行船通过,稍有不慎就会船损倾覆。在冬天,水位下降,船夫还要“裸跣水中”,不仅艰难,还容易发生危险。这些,对于为官多年的白居易,是能体谅到百姓生活的不易。他倡议当地的僧人,俗民,“贫者出力,仁者施财”,出钱出力兼收并取,动员力量开凿了这两处险滩。从那以后,这里化险为夷,船工不再为行船的不便而担惊受怕。“夜舟过此无倾覆,朝脛从今勉辛苦。”
白居易享年七十五岁。于会昌六年(846 年)8 月溘然去世。从太和三年(829 年)最终回到洛阳,到最后在这里生活了十八个年头。白居易生前对洛阳有一种情感,在辞官回洛后,与龙门山

 
水,香山寺庙增加了一份特殊的感情,他身后安葬于这块僻静之地,峡山水之间,佛寺的僧人是不会忘记这位官人兼诗人对佛寺的拳拳之心。唐朝在中国的历史中占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被称为盛世。经济发展,人才辈出,涌现出了许多才子佳人。白居易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之一。他的影响力不被时间的推移所淡化,而正是他的脍炙人口的诗句和体味民情的民本意识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他的文学才华和为民思想是不朽的,是一个有情的诗人。
 多少年过去了,不觉中白居易墓有了一种新的变化:这里有了园林的规格,并起了一个正规的名字“白居易墓园”。不过,民间还是俗称“白园”,有一种更贴近百姓的亲切感。此次,与其说为白居易修建一座园林,倒不如说为后人了解这位唐代诗人开辟了一条山水画廊。走进园内,登石阶而上,不知还是不是当年的那一处石阶,而周围的面貌已经大为改观。这里有流水,有水


 

潭,绿树遮荫下的亭榭恍若其中。园内后建的一处“青谷”,是依诗人《闲居自题》诗中的晚年生活环境所建:绿树成荫,碧水一潭,山石连连,一种古园林的山水画廊。白居易的墓已不再是当年那种有些荒凉的景色,这里已是众多的拜访者前来瞻仰的地方。而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仰慕,他的诗文已经被历代,特别是现代人士所推崇。在白园内,依山而建的廊道上,许多仰慕者誊写白居易的诗作,这些墨写的手迹是对这位唐代诗人的一种崇敬,而白居易诗文中更重要的是,里面充溢着精神层面上丰富的内涵。
 
白居易把晚年定格在洛阳,身后葬在这青山绿水间。大地成全了这位诗人,山水画廊仍在吟咏着诗人的诗句。来到白园, 会使人引发诗意的感觉。
怎样出书


  
                             东汉古墓与寺院
 
洛阳是一座古城,古老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上古史时代。深挖宝藏,可以从埋藏在地下数千年的文物为证。文物是无语的古董,在文物的身上投射出旧时代浓浓的气息,甚至有些标志还难以认定出处年代。这为今天人们的回眸中笼罩着浓浓的烟云。最能反映时代变迁的还是那些深藏于宅中,书楼屋檐下的青灯黄卷。曾经遮蔽过的十三朝古都的旧城街道与天空,掩饰发生在这里的英雄业绩,文坛佳话,风流韵事以及帝王的马蹄叩响这古城垣,都像序幕一样一幕一幕拉开,展现出一幅幅厚重的画卷。似有演绎着历史的重演,周而复始。究竟是后朝历史是前朝历史的翻版,还是前朝历史为后朝历史的投影。这些,恰是循规蹈矩的芸芸众生所缺乏的。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些都是一个封建社会漫长的延续。在这里带出了惊世骇俗的历史典故,旌旗飞舞,战马嘶鸣,黄沙飞卷,征程漠漠。一个帝王泯灭,其实是另一个帝王的崛起。带给民间的却是一种灾难,初见繁荣的故城,几经战乱,终毁于一旦,完全成为一座荒城。在方圆几十里的地方,有史料可寻的洛阳就有几处古城遗址。如果加在一起,摆出城图,那会比古罗马城廓大出几倍,一座举世的古代都城。历史没有这样演绎,我们只能以探索的心情,对于久远的往事,借助岁月之手,努力发掘发生在这块神奇土地上的如烟往事,放轻脚步,屏住呼吸,在尘封千年的

 
遗迹中,寻找那段埋藏着的历史,寻找古老文化的遗迹。历史在延续着,恭顺与抗争,进取与失落,也在寻找文明与信仰。洛阳是不朽的,许多朝代在这座历史舞台上变更,发展,甚至后退,以此书写着朝代史,断代史。同时,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存,遗址,甚至有的完好保留至今。
一个城市,被多个朝代选定为都城,必然有它的历史渊源。作为洛阳,它的东面是中原大地,西面是秦岭山脉,还有那八百里秦川是一块富庶之地。这样的一段地理长廊构成了华夏民族早期发展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唱颂主角的是帝王将相,成为时代和命运的主宰。生前荣华富贵,一揽天下,死后也要在阴间继续拥享皇位,拥兵自重。秦始皇的兵马俑,帝王的陵墓,建立在苦劳百姓的累累白骨上,他们的荣耀总是笼罩在这解不开的阴影中。墓地是故人往事的收容所,对于最终的归宿似有一种不同的对待。东汉始祖皇帝刘秀身后没有安葬在面朝洛阳大地的邙山岭,而是安葬在南倚邙山,北临黄河的一处僻静处。这似乎有悖皇恩浩荡的常理。于是引来民间各种猜测和说法:因刘
文本框: 古古  古古  古古?东汉古墓与寺院秀的儿子不听父言,常常与其发生争执,致使刘秀叹息,身后要               与黄河为伴;刘秀死后,儿子心有内疚,这次却按照无奈的遗言,
真的建了一座河中之墓。幸黄河不忍,从此改道,刘秀坟才显露于滩涂上,这显然是戏言。其实,刘秀坟是刘秀和光烈皇后阴丽华的合葬陵墓。
当初,刘秀兄弟参加了绿林农民军,在将领之间原本推荐刘秀的哥哥做皇帝,结果却让另一将领刘玄做了皇帝。刘玄首先借故把刘秀的哥哥杀了。而刘秀当得知后,没有起兵讨伐,却连连向刘玄道歉,免予一死。刘玄到了洛阳,派刘秀北渡黄河巡抚


       
  文本框: 洛阳的过往星辰
 
   
 

河北。正所谓清心寡欲方能得其道。从此,刘秀脱离了刘玄,有了独立发展的机会。河北各郡县的地主看到刘秀能代表自己利益,纷纷前来归附。刘秀又用假仁假义的手段,骗取了铜马军的投诚。刘秀的努力强大了起来,在河北站稳了脚跟,并自立为皇帝。后南下渡河,占领洛阳。而后,在消灭了异己之后,刘秀统一了大部地区,建立了东汉王朝。当年刘秀的河北一渡,为他的王朝提供了机会。这里,刘秀没有对这段北渡黄河,叱咤风云, 从此独揽天下,而是南仰邙岭,北望黄河,乃至河北大地,身后也要与此为邻呢?

 
 

刘秀坟(汉光武帝陵)是离黄河最近的帝王坟。
 
刘秀坟,我很早就听说黄河边上有这么一座帝王坟。帝王坟安置在黄河边,使我增加了一种好奇感。并且也很早就有机会前去拜访。那时的刘秀坟,也就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时

 
候吧,还是处于倾颓的荒草乱石之间,一处荒冢之地。周围没有人烟,没有守墓者。斜阳衰草间像我这样虔诚的凭吊者也寥寥无几。有两位前来朝拜者见此情景也是一片茫然,仿佛此情此景不值一游。一座牌坊般的门楣,巨大的墓冢荒草一片,已经在这里有千年了。唯有忠实的柏树林,围着主人默默地守护着。当年刘秀和他的光烈皇后的历史已经深埋于地下。刘秀坟即汉光武帝陵墓不显奢华,记载了他身前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刘秀当政之后,实行了释放奴婢,成为庶民,减轻税赋,精简官吏。这就为其政权的延续奠定了一个稳固的基础,进入了一个平和的发展时期。
 
 
 
 
 
 
刘秀坟与白
文本框: 古古  古古  古古?东汉古墓与寺院马寺(下图)有着         相同的东汉时期
的建筑风格。帝王坟与寺庙同属一个规格?


       
  文本框: 洛阳的过往星辰
 
   
 
 

到了本世纪初,再次来到刘秀坟,对于这位东汉皇帝墓有了一种刮目相看的感觉。此时,与之前的门庭冷落的情形大相径庭。旅游业的发展,使后人们重新记起了这位东汉的皇帝,刘秀坟的前景也较之前的荒凉景象有了一种焕然的感觉,一种帝王的规格。幽深的神道增加了一种庄重感,旁边的石人、石兽排列其间。一门三洞的陵园牌坊大门上题写“汉光武帝陵”,东汉的风格不显奢华,但终究有了一种帝王的味道。在陵墓的外面,还有一种味道也伴随左右,当地的铁榭羊肉汤成了汉光武帝陵的又一处景点,喝的是羊肉汤,吃的是景点,乃当地的名吃。
东汉时期保存最好的还有一处古迹,那是一处古老的寺庙——白马寺。何兹全的《秦汉史略》中提到:“武帝时,佛教传入西域已有一百多年了。张骞通西域,曾到过大夏和印度的交往是很多的。西域通后,中国的使者、商人一批一批地前往西域去,佛教就在此时随着商人,使者传入中国。”过了一百年后到了东汉,据后汉书记载,刘秀的另一个儿子楚瑛已信奉佛教,还供养着佛教徒和和尚,给予了相当规格的待遇。公元 65 年,刘秀
的儿子汉明帝刘庄派遣大臣蔡音、秦景等人出使西域。公元 67 年回来时,还有两位印度高僧和使者一同用白马驮载佛经来到洛阳。一路奔波,终盼洛阳城廓浮现。在永平十一年(公元68 年),汉明帝下令在当时的洛阳城西雍门外,御道北兴建寺院。寺院 独善其身,建在僻静之地,远离尘世,以渲染禅境。白马一路驮 带经书,就有了一种象征,寺院就以白马命名白马寺。这个时候  “寺”字就成为一种泛称。
佛教的传入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而白马寺最终敲响了佛学正式落户中原的钟声,成为中国第一古刹。一所官办

 
的寺院。白马寺被历代皇朝加以保护,几度春秋,几度风雨。历史上的历代皇帝,有明代的统治者,甚至北方的忽必烈都下诏修复白马寺。可见,白马寺的地位非同小可。即使历朝历代大建寺院,誓如北魏时期的寺院庙宇挤占民居,竟达城廓的三分之一,以后的战火焚毁殆尽,而白马寺保留至今已有 1900 年的历史。白马寺的山门是一座牌坊式一门三洞的石砌高低檐。这与刘秀坟的门牌坊大致相似,一种皇朝的规格。大门上嵌着“白马寺”字样的青石题刻与通往凉台的桥洞石头上的字迹,据说是东汉时期的遗物,真版的早期典迹。距今近两千岁所遗留下来的寺院有着一段悠久的历史传说,浓的解不开的典故的味道。
当年走在荒僻风沙苦旅人迹罕至的漠漠征程中,一去便是几年。当苦行者,带着白马驮着经书在艰难的行程中一路走来, 为满朝上下众望所归,书写了一段西域的历史。白马变成了永久的石马,经书被珍藏于寺院内。现今的人们当来到白马寺门前,朱红寺墙,牌坊式的三孔门洞,有白色石马立于门前,把那段苦旅跋涉的随行者定格在历史的记忆中。经过了多少朝代,踏
文本框: 古古  古古  古古?东汉古墓与寺院破了多少朝拜者的铁鞋。寺庙里,庄重安详的殿堂总是香火不          断,诵经者喃喃呓语。不知是朝拜者增多了,还是涌来了不读经
书的慕名者。时代在更替,前来寺院里的人,不止有朝拜者,还有大批的游客,好奇地在寺院里观瞻这千年古刹,穿着现代服饰的各色人物也出现在这静谧肃穆之地。不同服饰间,现代穿着与古老的寺院是一种千年后的“巧遇”?香火缭绕的烟雾中,也混杂着不同胭脂的味道。
白马寺门前不远的地方是陇海铁路。两条长长的铁轨闪耀着亮光,这里是通向西域快捷的路。人们坐在舒适的车厢里望


       
  文本框: 洛阳的过往星辰
 
   
 

着晃然的视线,一闪而过的眼前景色,只是觉得列车跑得太快了。当年的西域前行者取经的道路哪儿去了?白马那一步一步踏下去的蹄印早已被岁月的风沙所覆盖。行进西域的列车上, 望着村庄,广袤的大地,一座座沙丘,这就是当年西天取经苦苦征程的再现吗?想到这些,现在的人可幸福多了,不费多少劳累就可以到达西部的任何地方,西天取经不再是神话。
个人如何出书
 
 
 

                               古园林

 
古园林,一个古字就有一种不同的含义在里面,一种包含古典的味道。园林展现着人与自然的一种媾和而形成的特别景观。古代,自然界多保持着原始状态,自然因素多于人的因素。千百年来,大自然造化了山水草木,像一座自然神一样,有山,有水,有荒凉,有富庶。早年的统治者以及达官贵人,面对自然所给予的一切,早有一种对万物之间变化各异,有着超脱的崇拜感在里面。山川河流,绿茵密布,奇异美好的自然现象,总有一种脱离人世、腾云驾雾来到仙境的快感。拨开神奇的画面,山神赋予?水神赋予?还是与生俱来,谜底尽在其中。古园林是将自然景观搬入一处山水僻静之地,营造出与自然景物有着同样赏心悦目的人文景观。皇宫金碧辉煌的气势,皇气逼人,凡是来到
文本框: 古古  古古  古古?古园林这里的达官贵人,文武大臣,都会低眉顺眼,小心议事。宫廷中               的威严难以透出清爽的空气,额头汗颜的紧张感,一切都尽在难
于表达的不言中。而走出宫外,眼前尽显人间乐趣。能到有花有草的园林处走一走,气氛就轻松了许多。倘若进入里面就会使人豁然一亮,亭台楼榭,九曲回廊,梁栋彩绘,山水鱼池。在这里,可以随心漫步,可以静思,可以随想,可以饮酒赋诗,可以抒发感慨。而另有些文人雅客,总不能呆在家里冥思苦想,或望着桌椅,仰望神龛去写几首诗吧。来到园林,优美的曲径小道,独亭立于小山中,廊道蜿蜒兴许会生出一番感慨。浮想联翩中,一


       
  文本框: 洛阳的过往星辰
 
   
 

时的激情竟能脱口而赋。
自元大都建在燕京——北京以来,皇家园林的规模之大要算北京了。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北海、景山无不是近代园林之大成。颐和园那是动用海军的费用建起来的规模恢宏的皇家园林。湖光山色,亭楼阁宇成了皇亲贵戚郊野游玩,赏景踏青的好去处。从皇城途径就有圆明园,一座中西合璧的园林建筑, 却被一把外来的大火烧成了灰烬。遭到了当年阿房宫同样的命运。离皇宫最近的要算后面的北海,景山了。庭院深深,一览洞天,深宅于皇宫的红墙碧瓦中。宫墙阻碍了郁积的好奇心,来到皇家的后花园的皇亲贵族,透一口清凉的气息,站在北海的白塔处俯瞰大地,眼前的金碧辉煌与周边的灰墙土瓦,多少能显示出皇气逼人的态势。这是一朝天子的无边大地,又会领略出怎样的一番心情呢。时至今日,皇家园林赋有了新的含义——公园。它不再是皇家独有的领地。古老的园林已成为平民百姓疏解心情,瞻仰一段历史尘埃锁定的好去处。大气磅礴的建筑,湖光山色的景致,都带有皇家园林的经典艺术品质。见惯了许多世面的现代人来到这里,也不禁发出啧啧声,是为皇家园林的气势而感叹,还是为建造者的智慧而赞叹?
带有民间格调的园林,当属苏州园林了。狮子林,拙政园以江南水乡特有的地理环境,陶冶达官贵人的心境,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使园林艺术享誉天下。苏州园林与皇家园林相比显得小家碧玉了,精致而紧凑,似有不放过寸土,也要纳入园林的利用中。南方建筑格调的园林,即南方的古建筑风格粉墙灰瓦,假山画廊,水潭渊池尽在其中。园艺师们那种特有的细腻雕琢,全集中在这一桩,一廊,一池,一彩绘,粉墙灰瓦的芸芸之中。说到虎

 

丘,原本不是园林,一座不高的小山上,2500 年前吴王阖闾葬在这里,当初这里还是一片荒蛮之地,吴王安葬几天之后,据说还有老虎出没,由此而被称作虎丘。历经了多少年代,这块墓地及此山丘,不知是一代君主的安葬引来不断的朝拜者,还是这里的特有山水吸引了更多慕名者前来这里修建亭台庙宇,厢房围院,泉崖上的石桥,石亭错落其



李格非为洛阳的古园林留

下了一份珍贵的资料。
中。形成了似园林,还引来了朝
拜者,成了观瞻瞩目之地。毕竟,虎丘的景色还是打动了来客。早在宋代苏东坡来到此处就感慨“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这千古名言为虎丘定下了格调。在山丘上,七级八面的云岩寺塔据记载已经有 1000 多年的历史,它的面孔看得出来是经
文本框: 古古  古古  古古?古园林过多少年的沧桑,一路从岁月中走来,似乎站得有些难以支撑,   有些站不稳,向一边倾斜了。虎丘在于它的苍老。现在的园林
有很多仿古的味道,虽经后人的精心打造,仍使人感到是一份赝品,里面缺少一份厚重的历史感。人们惋惜那些曾经辉煌的以往。
洛阳图书馆的一次展览,惊醒了洛阳园林寂静的梦幻,从故纸堆里如梦初醒,仰天长啸,似乎又回复到人间,或又在细雨蒙蒙中若隐若现。岁月老人坐在古槐树边,久远深情地在讲述着天宝遗事。洛阳的古园林岁月久远,却又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

 
 
觉。作为洛阳,有多少朝代以此为都,那是有多少个辉煌的历史曾经在这里写下了不朽的文字记载。终于,洛阳要拨开一处神秘的面纱,窥探栩栩如生的幕后故事。李格非,北宋时期人,女词人李清照的父亲。他有心作了文字记载,孤灯夜雨中留下了北宋时期洛阳古园林一段古老的历史,打开了一扇鲜为人知的窗户。透窗远眺,窥视到曾经有过的山水美景,园林中散发一股浓浓的古韵味。“人间佳节惟寒食,天下名园在洛阳。”
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中记述了较重名的园林 19 处,其
中有关游憩园类的有董氏西园、董氏东园、独乐园、刘氏园、丛春园、松岛、水北胡氏园、东园、紫金台张氏园、吕文穆园。这里,李格非是这样描述董氏西

洛阳曾经是山水名园众多之地。历年的兵戎相见,使这一处美景荡然无存。

园的:这是一处典型的园林结构山水庭台,花木竹林;从南门一走进

文本框: 洛阳的过往星辰就看见有三座庭堂遥相呼应,稍西的一座庭堂处在大池塘中央, 要过一座小桥走到高台处,西面庭堂有竹林环绕,有一个石雕, 水从石雕花瓣口中涌出。这里夏天可以蔽日;一种山林情趣中的池塘里还有坐堂和亭子相衬托;盘旋深邃,曲径通幽,犹如过去所讲的迷楼;游人进入还会迷失方向。可见,董氏西园还是一座有规模的园林,一处幽深之地,不小心还会迷失方向,颇有一种“遮不住的青山隐隐,留不住的绿水悠悠”的意境。

 
另一处吕氏穆园颇有特点,它的位置是处在洛阳的南面,处于伊河水的上流。园林里竹林树木很是繁茂,园中有三座亭子, 其中一座亭子在池塘的中间,那是要靠小桥相连才能到达。特别提到,在园林的附近,从地下十几尺深处挖出石狮子,有人考证是武后时期销毁所遗留的残物。古时期的古物。这里是隋唐时期园林遗址,已经开辟成田地,桑麻种植之地。谈到过去,只有年高识广的老人还能讲得出那段历史兴衰的以往。
还有一处园林水北胡氏园,念起来有些拗口。园中处在邙山脚下,旁边有瀍河水流过。园林内挖有窑院,窑深有一百多尺, 坚固而完美,并开有轩窗,轩窗面水而望,园内有亭阁,花草树木。登高望远,站在峭壁上俯瞰,有一种巧夺天工的感觉。这里, 可以看到远处伊河、洛河两条河水之间林木茂密,烟云遮隐,建筑的屋顶在曲树间时隐时现。画师正可以即景生情,绘出如此美妙的景色。
李格非对这些园林的描述,其年代还是处在北宋时期,印证了洛阳当时还是一处繁荣富庶之地,有园林的描述就足以证
文本框: 古古  古古  古古?古园林明。而且当时洛阳的城廓,北至邙山,南到伊河水之畔,城市的               地域辽阔。当时的人口无资料可查,但可以觉出,要比解放初期
的洛阳人口要多。洛阳解放初期的人口据有关记载是 7 万,而且城市区域只限于邙山南,洛河水以北。
李格非在写完《洛阳名园记》后对洛阳的古园林有一番感慨。洛阳处于天下的中心,可以说是四方必争之地。若天下太平方有繁荣,若一旦发生变乱,洛阳首先遭殃。当时北宋之前的唐朝为开元盛世,所建馆舍(园林)不下千家,以后发生战乱,池塘竹林,高大凉亭,轩敞的水榭被战火毁坏的荡然无存,园林也


       
  文本框: 洛阳的过往星辰
 
   
 

随之泯灭。李格非努力地记叙了北宋时期的园林,他最担心的是有一天“行唐朝之覆辙”,一切园林毁于战火之中。李格非老先生的话不无道理,也应验他身后的事态。人生岁月,转瞬即逝。多少年以后,风起云涌,战火又起。连年的战乱使一代盛世迅速衰败。达官贵人的园林也受到了灭顶之灾,那些淑女般幽静的亭台楼榭中的粉墙灰瓦,哪里经得住刀光剑影,战火缭绕, 如水上浮萍,顷刻间支离破碎,残留在烟火的倒影中。这些,是李格非在文中最担忧的,这是一位深谙历史覆辙的一代学士的担忧,恰恰是循规蹈矩的芸芸众生所缺乏的。那些有幸在战火中得以保存下来的史书是难得的幸存者。洛阳的古园林,像一处伊甸园那样,可望而不可及。春光易尽,绮梦难偿。如今洛阳的古园林只能从古老的线装书里查到当年园林昔日的辉煌,从那些文字中流露出的真实记载中,可以想象出当年洛阳古园林所展现出的“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的瑰丽场景,一种饱含着古韵的味道。历史君临于古园林之上,古园林存在于涓涓绵纸线装书的典故之中。
个人怎样出书
 
 

                       李贺故地与诗

 
李贺是唐朝时期一位有影响的诗人。唐元和五年(810 年),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参加了韩愈主办的河南府应试,并一举通过。有了这一次成功,李贺就动了参加更高一级应试的念头,那就是前往长安(西安)参加应举进士。在应试之前审核的过程中, 审核官不知是故意刁难还是心存偏颇忌讳,看到李贺父亲的名字叫“晋肃”,同“进犯”一词相似,有谐音之嫌,就因为这个理由, 以避嫌为由,拒绝了李贺的应试。
结果,李贺失去了功成名就的机会。这是李贺初出茅庐而遭受的一次莫名的挫折,诗人的心里产
生出一种失望,怨气,因而郁郁寡欢。到了元和六年(811 年),李贺又到了长
文本框: 古古  古古  古古?李贺故地与诗安,经人推荐,这次经过考核后,作了奉                                                 礼郎的九品官。当时北方藩镇割据,地
方势力与中央集权常有摩擦。在元和九年(814 年),李贺辞去官职,回到故居。之后一路北上,在友人的推举下, 为当地军队作幕僚帮办。三年后,回到

家乡,疾病缠身不治,终年二十七岁。

现代人建立的李贺塑像

洛阳宜阳县西南的三乡村是李贺的故地。这里有一条连昌河,连昌河与洛河的交汇处形成了连昌河谷,李贺的故地就在


 
  文本框: 洛阳的过往星辰
 
 
 
 
 
 
 


 
 
连昌河谷地,东汉初年的古战场。对面的山叫女几山。
这河谷之间。至今李贺的故地已不复存在,只有一处碑亭还显示着这位诗人当年故地的位置。在李贺的故地不远有一处古迹——连昌宫,是当年唐高宗所建的行宫,其规模气势恢宏。据说李贺的祖辈还与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沾亲带故,可以说是皇室家族的族亲。后世武则天、唐玄宗、白居易,元稹、杜牧等皇朝及官员诗人还曾来到这里,并有描写这里的诗文。看来昌谷当年还是一处不凡之地。是皇家的观赏地,抑或是一处纪念地,或两者皆有之。在连昌河的西面有一座佛塔——五花塔,一尊八角九级密檐式青灰色砖塔。在塔的第二层上镂出青砖力士浮雕, 菩萨画像。据县志记载,五花塔的历史是“唐基宋塔”,看来塔是宋代所建。而名称的来源据说是出自于达摩祖师的一句话,“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达摩祖师曾游历洛阳一带,东魏 536 年卒,并葬于这里。五六百年后的宋代,这里就建起了这座五花塔, 并引了里面的诗句而命名。这尊塔似有与达摩祖师有何种关系, 这些都不得而知。古塔已有千年的历史,一直矗立于洛河与连

 

五花塔为宋代所建, 却是为早于宋代五六百年
前的东魏时期的达摩祖师
文本框: 古古  古古  古古?李贺故地与诗而建造的。                           
 
附近汉山上,汉光武帝庙里的四根龙腾石柱, 那可是当年的真迹。


       
  文本框: 洛阳的过往星辰
 
   
 
 

昌河水畔,上面已经有斑损的痕迹。近些年当地对塔进行了修复,可当地的老人说,这缺少了古迹的韵味。
在五花塔西北面的汉山上有一处汉代的古迹“汉刹云山”,即光武帝庙。汉光武帝庙有一段历史记载,西汉末年,西汉的最后一个皇帝刘玄与赤眉军在关中相争失败,而赤眉入关(西安) 以后,由于连年战争,粮食大减,军中得不到粮食,只好出关。这时,刘秀南下渡黄河,占领了洛阳。等到赤眉军东走出关,行走于故通道,在到达连昌河谷一带时,刘秀带着兵马预先在此做了埋伏,拦腰袭击,赤眉军兵败,投降了刘秀。从此,刘秀统一了大部分领土,做起了东汉皇帝。站在汉山汉光武帝庙前俯瞰连昌河谷,山水涟涟,青山环绕。两千年前这里曾是厮杀的战场,如今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去,大地依旧,山河依旧。
李贺的主要成就在诗文上,而且其诗文与众不同,有“诗鬼李贺”之称。有的诗文念神仙鬼魅,超脱的想象,阴森可怖;但也有抒发豪情的一面。“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屈从。有些诗句颇有气宇轩昂的气概,脱口而出,成为豪语,如“雄鸡一唱天下白”;“黑云压城城欲催”;“天若有情天亦老”等。
据说当年杜牧为李贺诗集作序时,还踌躇再三,不知如何下笔,最后序里就有了这样两行字,“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从骚可也。”只是觉得李贺过早离世,人从年龄到诗还未完全成熟起来,功未成,名未就,带有几分惋惜。唐朝盛世,虽然藩镇割据,中道附落,但时代已经成就了一批杰出的文化名人脱颖而出。那个时代的诗圣们早有功成名就者,而唐中期的李贺,有一种异军突起,先声夺人,含苞初放的豪气。只是过于年轻,还未

 
在诗坛上站稳脚跟,道出这匪夷所思的鬼魅诗文的全部,就先声离世,不知是谈世间,还是在说自己。毕竟是一位诗坛上初起的圣者,李贺对后人还是有着深远影响的。经过多少年后,李贺的诗成为先辈者的诗,人们对他少了年龄上的概念,多了诗文内涵的揣摩。仅宋代就有人称李贺的诗为“李白为天才绝,白居易为人才绝,李贺为鬼才绝。”(宋人钱易《南部新书》)。把李贺与李白、白居易齐名,评价可是够高的了。
文本框: 古古  古古  古古?李贺故地与诗毛泽东非常欣赏李贺的诗,据说有好几种版本的诗集,而且已诵读多遍。他在与随行人员谈话时,谈到了李贺的诗。随行人员认为李贺的诗不好懂,是专门作鬼怪的诗,认为是鬼诗。对于李贺的诗始终有着不同的看法。李贺的诗怪异迷离,多富于想象力,可以对其中的诗句有着更多的理解。揣摩李贺的诗句, 在奇异浪漫的诗韵中,开阔思绪,虽然高深莫测,但可增加思考, 从中领悟到更多的富于想象力的内涵。诗的感悟是没有时限的。
个人出书需要哪些条件

 
关于我们 | 出版流程 | 基本价格 | 新书展示 | 精品图书 | 版权转让 | 咨询回复 | 联系我们 |
宁ICP备20000515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77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号:新出银字第061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64110022774484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