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老人出书 家族出书 单位出书 教师出书
学生出书 自费出书 博客出书 其他出书
 
 

手机:13037972986

电话:0951-7895312 7895346

腾讯QQ在线客服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新昌西路132号银川当代文学艺术中心图书编著中心园

网址:http://www.csw66.com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原创天地 > >> 信息详情

草原茶事 / 鸡鸭杂记/(作者:王东华)

发布日期:2021-08-16 09:40:36 

                                       草原茶事
 
 
        茶为国饮,茶叶,主要产于南方。可就是在产茶地区,不喝茶、或很少喝茶的汉族人并不少见。恰恰在北方草原上,牧民里有不喝酒、不吸烟的,但无论男女老少,你很难找到一个不喝茶的。
茶叶采摘后,要加工,一般分为绿茶,半发酵茶(如花茶、乌龙茶等)、全发酵茶(红茶)。从形制看,则有散茶和紧压茶(如普洱、砖茶等)。牧民所用的都是砖茶。
砖茶虽然也有等级,可压制砖茶用的茶叶肯定不会是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之类名品,也不会是明前、雨前,应该是等级较差的茶叶,叶大,而且杂以枝梗。我猜想,并不是牧民享受不了高档茶叶,而是由于用量大,产地又远,好茶叶运到草原,价钱太高。砖茶不仅运输和存放都方便,而且价钱便宜,贫苦牧民也消费得起。
我在草原插队时,所见的砖茶多为四川所产,大小和盖房子用的青砖相近,压得实在是紧,分量也和砖头差不多,颜色近于黑褐,表面平整而有光泽,砖面压有一个大大的“川”字。后来又见过来自湖南的,压得较松,颜色灰绿,压有一“湘”字。虽然后一种枝梗较少,但牧民们更喜欢前一种。现在我知道了前一种为“黑砖茶”,后一种为“青砖茶”,黑砖茶更正宗。
砖茶当然也可以“沏”和“泡”,但牧民一般都是“煮”。方法是:劈下一小块砖茶,捣碎,放在铜制或铝制的茶壶里,加入凉水。茶壶并不直接放在火上,而是放在铁锅里,锅里再放少许水,再烧火煮。——这好理解,茶煮好后,茶壶是要放在饭桌上的。就是在蒙古包里,客人围坐,茶壶要放在中间的毡子上,不能烟熏火燎。牧民家的茶壶都擦得锃亮。——壶内水开后,要加入适量的盐,再煮片刻。然后,倒出一碗,再倒回去,如此两三次,这叫“折”。再煮开,就能喝了。
第一碗,主人会给你斟,半碗而已,尊“浅茶满酒”之礼。接着再喝,自己可随意,斟完,要把壶转一下,壶嘴对着客人,这是礼节。
这样的茶味道如何?实话说:苦、涩、咸,有一股子土腥气,和我们现在常喝的绿茶、花茶很不一样。第一次喝,真是难以下咽。久了,也就习惯了,但也说不上多喜欢。
《红楼梦》第七十七回,写晴雯被赶出大观园,贾宝玉到她哥嫂家去探望:
晴雯道:“阿弥陀佛,你来的好,且把那茶倒半碗我喝,渴了这半日,叫半个人也叫不着。”宝玉听说,忙拭泪问:“茶在哪里?”晴雯道:“那炉台上就是。”宝玉看时,虽有个黑沙吊子,却不像个茶壶。只得桌上去拿了一个碗,也甚大甚粗,不像个茶碗,未到手内,就先闻到油膻之气。宝玉只得拿了来,先拿些水洗了两次,复又用水汕过,方提起砂壶斟了半碗。看时,绛红的,也太不成茶。晴雯扶枕道:“快给我喝一口罢!这就是茶了。那里比得咱们的茶!”宝玉听说,先自己尝了一尝,并无清香,且无茶味,只一味苦涩。略有茶意而已。
这里所写的茶,我疑心,就是砖茶。
砖茶味不佳,可是,一加入奶,就成美味,是为奶茶。
奶茶的制作也不复杂。先煮茶,只是放盐煮开后,再加入适量的鲜牛奶或鲜羊奶,“折”,再煮开就行了。
奶茶的味道真可以说是香醇。春天接羔后,直到深秋,牧民家天天要煮奶茶,而且不止一次。来了人,哪怕是生人,也要端上新煮的奶茶。夏秋天,草原上很清闲,到谁家,坐着闲聊,一碗接一碗地喝奶茶,能喝一天。
按说,煮奶茶的工序并不复杂,可是每家的奶茶并不是一个味儿。一般说来,蒙古族社员家的最好,汉族社员家的就差些,他们也承认。最差的是我们知青的,社员们来串门,端起来边喝边皱眉头。一样的水,一样的砖茶,一样的盐和奶,煮的程序也完全一样,为什么味道相差那么大呢?现在细想,问题出在前面所说的“适量”、“片刻”这些因素上。材料的多少,时间的长短,甚至火候,并无法量化,全凭经验和感觉,这有些像炒菜。奶茶煮得好的人家,煮肉,做饭,也都好吃,也干净。这样的人家主妇聪明、能干,而且多数也漂亮,日子过得比别人好。
草原上说“喝茶”,一般都佐以食品,必不可少的是炒米,还有奶食。奶食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是奶酪。殷实人家来了贵客,摆出的奶食可多到十几种,不亚于一席盛宴。许多牧民家一天一般只吃一顿饭:馒头、面条、包子等,早餐和另一顿“喝茶”。有时候,一天都“喝茶”,牧民认为,“喝茶”既耐饿又耐渴。确实,除了夏天可以回来午休,牧人一出门就是一天,从不带干粮和水。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排在最后。可是对于牧民,恐怕至少要排在盐之后,因为一天都不能少。草原人吃肉多,很少能吃上青菜。喝茶,有助于消化,也可补充某些植物类的营养。老牧民说一天不喝茶,头疼,浑身不舒服。
在草原上,砖茶的供应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民族政策,所以就是“文革”十年,也没有缺少过。供销社一旦砖茶无货,半个月,就有些人心惶惶了。
离开草原后,自己也煮过一段奶茶,没有炒米和奶食,后来也就作罢。现在有了奶茶粉,方便多了,不过总不是草原的味道。

         选自企业出书一文。


                                          鸡鸭杂记
 

 
     《叶灵凤文集》中有一篇《家乡食品》,记述了他的故乡南京的特有食品,如香肚、板鸭等。
香肚,并非南京特有,据叶氏讲,南京香肚的特别是因为所用猪肉的特别。“我们家乡有一种小型的猪,肉质特别好,是冬季的最好肉食。”并引《金陵物产风土志》载:“金陵南乡人善豢之,躯小而肥,俗呼驼猪,岁暮始宰以祀神,供宾客,给年用,非市间所常有。”
板鸭,倒是真有名。可是制作板鸭所用的鸭子也不是南京所产,“是从江北来的”——我猜想,大概来自高邮、常熟一带。汪曾祺《鸡鸭人家》写到当地的养鸭人,靠着一叶扁舟,一根竹竿,沿运河南下,把一群鸭子赶到长江里,卖到南京一带。
南京香肚,没有吃过,无法评说。板鸭,第一次吃是在三十年前。父亲有一同事祖籍是南京人,回家探亲,带回一只板鸭馈赠我家,肉质细白如温玉,紧而嫩,味道咸淡适口,确实别具特色。后来,自己几次去南京,在街边小店,在夫子庙尝了几次,实话说,都不敢恭维,咸而腥,远不是三十年前的味道。或者,我吃的都不“正宗”。
按说,北方产鸭要比南方少得多,最著名的鸭类食品却偏偏出在北方。北京烤鸭,不仅成就了“全聚德”这样一个老字号,而且成就了“中华第一吃”。北京烤鸭的原料产自北京郊区。我想,古代人建城建都,第一要考虑的就是水源。当初的北京不但水源丰富,有永定河、潮白河、拒马河等大河,恐怕郊区有些地方还是水网密布,有些江南气象的。
烤鸭所用鸭子,长后要有十几天的育肥时间,那是“填”,把特制的饲料捏成拇指粗的样子,硬填到鸭子嗓子里。把某种教育方式称作“填鸭式”,而不是填鸡式、填猪式,那是有所本的。
我第一次吃烤鸭不在北京,而在内蒙古,八十年代初。集宁市桥东区工农路有一家饭店,规模在这座小城里就算比较大了,是几个朋友常去聚餐的地方。一次,经理前来告知有烤鸭,鸭子、荷叶饼、葱、酱,都来自全聚德,是火车运来的。大喜,饱餐一顿。之后,每隔十天半月,几人总要找点儿由头前去品尝。味道呢?说实话,比以后我在北京吃的都要好——声明:没有去过全聚德总店,无法比较。
全聚德的烤鸭是挂炉烤鸭,北京还有一家便宜坊,也是老字号,专营焖炉烤鸭,比全聚德还要早。全聚德后来居上,名气反而远远超过便宜坊。
以鸭子为原料的名菜除南京板鸭和北京烤鸭外,我品尝过的还有一种樟茶鸭,是四川名菜,特点是用樟树叶、茶叶和稻草做熏料,有樟木和茶的香气。有意思的是,第一次吃这道菜,也是在集宁,味道不错,是不是正宗就不知道了。
四十多年前,我家住平房,门前有一个小院,种菜,养鸡,有两年还养了几只鸭。内蒙古不产鸭,鸭雏是外地运来的。每年春天,都有一个河北人,挑着两只直径有一米多的笸箩,沿街吆喝:“卖小鸭唻——”有人招呼,就停下,掀开笸箩盖儿,嗬!满是毛茸茸的小鸭子,鹅黄色,毛稍略带一点儿黑,光洁的小扁嘴,眼睛黑而亮,就像两颗黑宝石,真是可爱。
卖小鸭的当时不收钱,只在一个小本子上记下来,也不用签字画押。鸭子很能吃,养鸭是为了下蛋,养公鸭子是不上算的。小鸭子很难分出公母,几个月后,公鸭子嗓子变得沙哑了,这才分得出公母。到了秋天,河北人来了,按照小本子的记录,挨家挨户收钱。公鸭子不收钱。有的人家,养的鸭子死了、丢了,或者杀了吃了,是公是母,就全靠他自己说了。这样的交易方式今天看来,实在是不可思议,但当时,好像没有发生过任何争议。
鸭子食量大,适合水边放养,不大适合圈养。大概是这个原因,我家,还有邻居们,养了两年,没了兴趣。以后,卖小鸭的河北人也就不再来了。
和鸭相比,北方,或者全国多数地方,更适合养鸡。对于高级筵席,人们用“山珍海味”来形容,次一等的,则是“鸡鸭鱼肉”,鸡排第一位。实际上,北方的宴席上更讲究鱼,特别是年夜饭,鱼,是不能少的,取“年年有余”的谐音,以求吉祥。
从电视上看到,陕西某些偏远山村,由于很难弄到鱼,婚礼喜宴上,就用木头做一条鱼,放在盘子里,摆在饭桌中间。
我在广西生活过一年,那里的乡俗更重视鸡,年夜饭,家家饭桌上都要有一盘白斩鸡,大约也是取“吉”的谐音吧!
由于普遍,用鸡做的菜,恐怕比用鸭的样数要多一些吧!有名的,如四川的辣子鸡,云南的气锅鸡等。人们最熟知的鸡类食品,大概是烧鸡之类。有名的如河南的道口烧鸡、山东的德州扒鸡、安徽宿州的复离集烧鸡、辽宁的沟帮子烧鸡等。
内蒙古中部,最有名的是卓资山烧鸡。
卓资山镇,是乌兰察布盟卓资县政府所在地,地处集宁市和呼和浩特市之间。1976年秋,我在此地参加一个盟文化局主办的文学创作班,住了将近一个月,餐桌上几乎天天都有烧鸡,真是大饱口福。同时还听说了关于此特产的一些传说。
据说,清末民初,此地有一大财主,良田千顷富甲一方。财主虽有钱,可是日子过得并不顺心,原因是三个儿子都不成器,各个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没有一人是继承家业的材料。财主老了,断定自己死后,家业必会败尽,心想,如果儿子们能学一门手艺,或可谋生。老财主请来一位老秀才帮着出主意。
老秀才说:“农工百业均可养家糊口,不过学手艺要有兴趣,不知几位少爷都爱什么?”
财主没好气地说:“爱吃!”
“那就在‘吃’字上打主意。”
一句话点醒了老财主,于是花高价从北京请来一位名厨。厨师来后,发现此地所产的鸡肉质极好,就把道口烧鸡的配方加以改动,烹制出风味独特的当地烧鸡。由于味道好,财主的儿子们都吃上了瘾,百吃不厌,天天不能少。
一年后,厨师要回北京,三个儿子急了,拉住厨师不让走。老财主说:“好吧,那就让他再留一个月,教你们做烧鸡。”并让儿子们盟誓配方不得外传,传子不传女。三人为了吃,只得硬着头皮答应了下来。一月间,居然都学会了。
老财主死后,三个儿子无人管束,放开手脚挥霍,再加上被人蒙骗、敲诈,家业很快散失殆尽。三人无奈,只得在镇上各开了一家烧鸡铺谋生。
当时的卓资山镇分东西两区。老大的烧鸡店开在东区,衙门里管东区的官吏们经常前来骚扰,收税、收捐、白吃、赊账,很快也就倒闭了。老二的铺子开在西区,命运与老大相同。只有老三的烧鸡铺开在东西区的交界处,两区的官吏们都以为属对方的辖区,较少骚扰,也就勉勉强强支撑了下来。
解放后,公私合营,改为国营烧鸡厂。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烧鸡厂的厂长是老三的孙子,是传了三代的老字号了。据说,秘方缝在厂长的内裤里,尚未外泄,而且,煮鸡的老汤已用了数十年。
卓资山烧鸡出名,还因为此地恰在京包铁路线上。当年,除少数特快列车外,多数客车都要在这里停几分钟。出门在外,人们花钱一般都大方一些,坐火车到卓资山,停车后,下来转转,有些人顺便买一只烧鸡,坐在火车上吃,或者带回家去送人,都挺好。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腰包鼓了起来,卓资山的烧鸡也火了起来。卓资山人发现这是发财的一个门道,一时间,镇上的市民和附近的村民几乎家家都做烧鸡拿到车站去卖,质量可想而知。更有甚者,有些人家用的原料是死鸡和病鸡。卓资山烧鸡的名声开始变坏。
随着铁路提速,列车在卓资山站停靠的时间变短了,旅客要想买鸡,只能隔着车窗交易。列车一停,每个车窗外都爬满了卖烧鸡的人。没有挑选的时间,也没有时间讨价还价,那真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递钱和取鸡必须在瞬间同时完成。有时候,你刚把钱递出去,车开了,卖鸡人立刻把拿着烧鸡的手收回,看着远去的你奸笑。
还有一次,旅客眼疾手快,伸手去抢,两人展开拔河比赛,烧鸡被撕成两半,旅客手里握着个鸡头。卓资山烧鸡的牌子彻底倒了。
现在包头一带最有名的烧鸡是“不老神”。每次回家,母亲总要让弟妹们上街去买。回北京的时候,还让带上两只。味道确实不错。
不过,我最喜欢吃的,是黄闷鸡,母亲做的。

 选自出书费用一文。

 
关于我们 | 出版流程 | 基本价格 | 新书展示 | 精品图书 | 版权转让 | 咨询回复 | 联系我们 |
宁ICP备20000515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77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号:新出银字第061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64110022774484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