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老人出书 家族出书 单位出书 教师出书
学生出书 自费出书 博客出书 其他出书
 
 

手机:13037972986

电话:0951-7895312 7895346

腾讯QQ在线客服

地址:银川市金凤区新昌西路132号银川当代文学艺术中心图书编著中心园

网址:http://www.csw66.com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原创天地 > >> 信息详情

忆苦思甜饭/上班/(作者:王东华)

发布日期:2021-08-18 11:32:09 

                                    忆苦思甜饭
 
 
忽然想到“吃忆苦饭”。
这种把戏现在没人搞了,可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实在很常见。
所谓“忆苦饭”,一般是用糠、麸皮和野菜做成。吃的目的是为了回忆解放前的苦,感激和满足新社会的甜,即所谓“忆苦思甜”。其实,所谓“忆”是要以亲身经历为基础的,人无法靠想象来回忆。如我,只能回忆起“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上高中时,大约是1964年吧,学校里搞过一回这种活动。那回的忆苦饭是麸皮做成的野菜团子,好像还没蒸熟,实在难吃。多数同学只能吃下半个,有些女同学则苦着脸咬了一口,就放下了。有一位从甘肃农村出来不久的男同学一口气吃了两个。此人一直很追求进步,这次大约也是想表现一下,吃完后说了一句:“这算啥?在老家常吃!”话一出口,大伙都瞪大眼睛看他,他也自知失言,脸吓得灰黄。由于他家庭出身好,没惹出大麻烦。就这样,入团也推迟了一年。
“文革”中,在我插队的那个公社。有一次批斗“走资派”,“造反派”突发奇想,端上一锅野菜汤,让走资派吃忆苦饭。一“走资派”吃完,“造反派”问:“好吃不?”
“不好吃。”
“造反派”大怒:“不好吃?劳动人民解放前每天吃的都是这个!”一顿臭揍。
“走资派”连忙改口:“好吃好吃!”
“造反派”大怒:“好吃?叫你说解放前劳动人民每天过的都是幸福生活了?”又是一顿臭揍。
拉上第二个“走资派”来,吃完,又问:“好吃不?”
“再来一碗!”
此人一连吃了三碗。
“造反派”看傻了眼,居然想不起来如何再问。
大串连时,在西安街头看见一家饭馆的牌匾上大书“忆苦甜食馆”几个字。走进去,原来是卖元宵的。吃着甜蜜蜜的元宵心里要回忆旧社会的苦,今天想来,是需要一番参禅的功夫的。


摘自个人自费出书一文。
 
 
                                         上 班
 
 
这几天看世界杯,熬夜不说,中场一休息,还要插播广告。于是每天晚上,都有一个小伙子高高兴兴地喊一嗓子“上班去喽!”刚一听,想笑,上班去也值得这么高兴?
《现代汉语词典》对“上班”的解释是“在规定的时间到工作地点工作”。似乎太简单了些。
上班这词儿,好像是城里人的专利,乡下人很少用。
我插队是在内蒙古草原,牧民们放羊放牛,居住得很分散。公社有一处饲料基地,各大队都有一些社员住在那里,很集中。饲料基地种庄稼,也种些菜。社员以汉族为多,干的都是农业活。每天早晨,各大队的负责人站在村口喊,招呼社员下地。二大队喊的是:“干活啦!”三大队的喊:“动弹吧!”只有一大队喊:“上班喽!”他一喊,那两个队的社员就笑:“瞧人家一大队时兴的!还‘上班’,好像是城里人!”
对我这样的知青,当时最大的梦想就是“上班”,因为上班就意味着回城,意味着有了工作。
留在城里的知青,以及从乡下病退回来的,也有不少人没有工作,自然也无处可上班。那时还没有“失业”、“待业”这些说法,就叫“呆着”。工作是国家安排的,干个体政策不允许,更别说自主创业、办公司之类。没有工作,就只能“呆着”。谁家有一个或两个、三个“呆着”的,那真叫愁人!
“呆着”的更是心烦,每天东游西逛,可又怕碰见熟人。看见有的同学穿着劳动布的工装去上班,心里是又羡慕又沮丧。有一句俗话:“骑着车子一拐弯儿,也是假装上夜班儿。”现在还有谁能体味出其中的幽默和辛酸?
不清楚“上班”一词最早出在何时。我疑心大约与“班房”有关。
“班房”,最早是指衙门里衙役当班的地方。衙役要按时去班房当班,也就叫“上班”。衙门有权关人,就关在衙役们值班的地方,便于看管。一来二去,“班房”就成了拘留所和监狱的俗称,本意反倒消亡了。
这样的联想有些丧气。可是,大体可以断定,“上班”是“吏”的行为,而不是“官”的行为。皇帝、官员也办公,那叫“上朝”、“升堂”。
“班”,作为组织,大多是最小、最基层的。部队里,属最下面一个序列,也就十几个人,班长不算军官。工厂里,叫“班组”,也一样。学校里,一个班的人倒是不少,可那是学生,班主任不算领导,没有行政级别。
“戏班子”、“鼓乐班子”,本身就透着轻蔑和不正规,现在改叫“剧院”和“乐团”了。至于“领导班子”,那是源于战争年代的俗称,是说就这几个人说了算,谦虚。“吏”虽然不入品,但也是吃官饭的,按月有薪水可拿,属“工薪阶层”。这样的含义到是保留了下来。
很长时间,上班的人,也就是拿公薪的人。
十多年前,我的一位同学,因单位破产,下岗。两口子开了一家小店,卖烟酒之类。一开始,大伙很同情,可是不久就发现,人家的吃穿用都上了一个档次。我问:“一个月能挣多少钱?”他略迟疑后,三分谦虚三分得意四分平淡地说:“嗐,马马虎虎,肯定比上班强!”路上碰见,我习惯地问:“上班去?”回答是:“哦,去店里!”有纠正之意。
现在,多种所有制共存,靠薪水生活的已不止是工薪阶层,又出现了一个新词儿:“上班一族”。上至月薪过万的公司高级白领,下至小饭馆里月薪数千的服务员,都属这一族。相同之处是要按时上班下班。这到又保留了“班”的另一层含义:有规定的时间。“班车”、“班机”就是这个意思。
看来,词典的解释还真是准确。
自主创业,好;能开公司当老板更好。可是,公司开得再多,也不能人人都当老板。对于多数人,大学毕业、中专毕业,还是希望“上班”。虽发不了大财,却踏实。难怪电视里那小子高兴得大喊:“上班去喽!”

摘自回忆录、个人自传、自传一文。
 

关于我们 | 出版流程 | 基本价格 | 新书展示 | 精品图书 | 版权转让 | 咨询回复 | 联系我们 |
宁ICP备20000515号-1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77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号:新出银字第061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64110022774484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