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大发明
豆腐,据说是我国西汉时期炼丹家——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说是应该列在四大发明之后,称第五大发明。也有人不以为然,说麻将才配称为第五大发明。这两大发明,一为吃喝,一为玩乐,华人走到哪里,就将这两件宝贝带到哪里。如今,有华人的地方必有麻将,而有人居住的地方必有豆腐。足见中国人从来都很会吃喝玩乐的。
今天我们不说麻将,单表豆腐。
圆圆黄黄的豆子首先要经过挑选,除去泥沙烂豆等,清洗干净,用水浸泡半天左右,待豆子充分发涨后,用石磨把它磨成豆浆。
小时候我们经常跑到街坊老林家帮他家推磨。石磨摆在一间专门的草房里,推磨的杆是用粗壮的木头做成的,呈“T”形,确切地说应该是一个“J”。因为“T”形的末端必须有一个“木钩”插入石磨的耳朵孔,推磨人才能通过“T”形的横木将力传过去使石磨转动,磨子一转动,刚才一瓢瓢从磨盘喂进去的黄豆们顷刻变成乳白色的豆浆流出来,下面用一木桶接着,喂进去的豆子必须掺水,大概是一半豆子一半水。推了一圈,石磨开始不紧不慢地转动着,这时你也不用多大的力,只轻轻一推,一拉,即完成一圈。看着一粒粒黄黄的豆子经自己一推一拉便变成豆浆,小小的我们多少会有一点成就感。
等豆子全都磨成豆浆后,就把它倒进一块很大的白纱布里,这道工序叫过滤,必不可少。且纱布的粗细直接影响最后制成的豆腐的细嫩程度。那块大纱布的四个角分别用绳子捆住,高高固定在房屋的木梁上,有点像美国佬打越南时士兵们挂在树林里的吊床。
纱布里渗不下去的叫豆渣,一般拿来喂猪。滴下去的当然是精华了。舀一瓢倒入锅中煮开,加糖,即为一碗鲜美滋润的豆浆。
这豆浆煮开之后加入适量石膏,待其冷却后即变成白白嫩嫩的豆腐。听家乡人说,用酸汤煮出来的豆腐味道更加鲜美。
而在豆浆和豆腐之间水分更重一些,豆浆凝固更稀松一些的,叫豆腐脑,北京人叫脑豆腐,广东人叫豆腐花。打一碗豆腐脑,加油炸黄豆、油辣子、酱油、陈醋、葱花拌起来吃,香辣鲜美,是家乡一道有名的小吃。广东人吃豆腐花喜欢放入一些蜂蜜,清甜则清甜,只是味道单一了些。比豆腐脑干一些,用豆水浸泡着的,叫水豆腐,遵义人叫豆花。水豆腐煮黄豆芽蘸油辣子水吃,清甜、香辣、爽口,是有名的遵义豆花饭的主打菜。当你辣得似乎似乎师傅师傅直叫的时候,店家会及时给你添一碗豆水,说:“师傅,喝一口就不辣了”。
果然,喝一口甘甜的豆水,嘴里火气减了一大半,你又可以津津有味地继续吃。
比水豆腐凝固一些成块状的,家乡叫它白豆腐。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买几块凭票供应的白豆腐还得排上长长的队。
而寒冬腊月大清早去排队买一整板的白豆腐——这项工作一直是母亲一人包办的。她从来不愿委屈我们几姊妹。
大概早上七八点钟的样子,母亲已提回一大提篮白豆腐了。那豆腐肥皂似的白白厚厚一大块一大块的,看得我们眼馋。因为要不了多久,母亲就会将它们变为好几种美味的豆腐。
吃过午饭洗完碗,母亲又马不停蹄地忙开了。
先把一大提篮白豆腐洗干净,将其中的三分之一切成一寸见方的小方块,把它们一层一层地放入铺满稻草的篮子里,放到屋子一角。再将三分之一切成手掌大小的方块,过一下白酒,抹上盐、花椒粉放入准备好的脸盆里腌上半天,就可以拿出来晾晒了。剩下的三分之一放进锅里,捏碎,适当加热后抬起,放入桃红色食用染料,五香粉,食盐,切成细条的肥膘肉,白酒适量,然后搅拌匀,使豆腐与香料、颜色充分融合,这时,白豆腐变成了鲜艳的桃红,屋里充溢着豆腐与五香的香味。
只见母亲将桃红的豆腐捏成一个个圆圆的“苤蓝”,然后用洗净的大白菜叶儿包起来,放到铁炉子旁“晾干”。
晾干的豆腐方块和圆圆的桃红色豆腐(叫血豆腐)最后还要用木炭火熏烤,制成风味独特的腊味儿。这里暂且不表。
而几天后,用稻草覆盖着的白豆腐悄悄长出了长长的茸毛,白豆腐也变成了灰白色,不时散发出浓郁的芳香,就像水仙花一样。这时,母亲会将这些毛茸茸的可爱的豆腐一块一块夹出来,在白酒里洗个澡,放入装有食盐、花椒粉、糊辣子面三味一体的盘子里打个滚,这洗了澡的豆腐立即穿上了一件厚厚的衣服,然后被一一请进预备好的瓶子里存放几天。等到再打开瓶盖的时候,芳香四溢的霉豆腐便大功告成。
霉豆腐是家乡的叫法,一般称腐乳、豆腐乳、酱豆腐。
母亲做的霉豆腐大凡吃过的人都说很香。
比白豆腐干一些的,一般用柴火熏烤过,表皮微黄,我们叫豆腐干,湖南叫熏干。有的人偷懒,用碱抹在白豆腐上,也能使豆腐的表皮变黄,但始终没有柴火熏烤的香。
豆腐干炒青椒,是我们常吃不厌的一道菜。
将豆腐干切片,先用油煎至微黄,铲起;接着炒蒜片,拌了芡粉的鲜肉片,青椒,西红柿,加盐,出锅前洒点酱油拌炒一下即可。这道菜的特点是肉片嫩滑,豆腐爽口有嚼头,青椒微辣而清香,西红柿酸甜可口。
将豆腐更多的水份除去,榨成薄如帆布的一张,叫豆腐皮,又叫千张。切丝炒菜或卤来吃都非常可口。另外,将豆腐皮切丝,用油炸至微黄捞出,待冷却后加红油、花椒油、盐、酱油、芝麻、白糖等拌匀,即成美味可口的麻辣豆腐丝,当菜或零食皆可。
豆浆煮开后可制成豆油皮,一般称腐竹。用来与五花肉一起烹制成红烧肉滋润可口。而广东客家人有名的“盆菜”,主要材料之一就是腐竹。特点是香甜滋润,很有嚼头。吃货GS很会弄做这道菜。
白豆腐有一种吃法,叫沏油汤豆腐,为父亲所喜爱。
具体做法是:将油烧辣,放入蒜苗、煳辣子面很快煎炒一下,即倒入适量清水,只听见“沏——”的一声,锅里冒出一股热气,眨眼之间,清水已翻滚为汤汁。及时加入盐、酱油,待油汤再煮沸些,将白豆腐切片入锅稍煮即可。特点是汤色鲜艳诱人,蒜苗清香,豆腐甘甜嫩滑,沏油汤香辣滋润。
这道沏油汤豆腐小时候并不觉得怎样,现在想来却称得上朴实无华,风味独特。有兴趣的话,你也可以试试。
小米鲊
从地域上看,家乡黔中一带并不以生产小米为主。因为按传统,小米当属北方农作物。抗战时期,八路军以“小米加步枪”打败日本鬼子即为明证。
那年到河南南阳开会。每天的早餐必有小米粥。那小米极细极小,金灿灿的,又是极香甜的,我吃了一碗就再也忘不了。
回到广州,想重温旧梦,可怎么也买不到那细如金沙、甘甜淳香的河南小米。于是只有靠记忆来安慰自己了。不过还好,家里又寄来了好几袋小米鲊。总算可以解解馋了。
黔菜以酸辣为主,甜食并不多见。而小米鲊却是家乡菜中极为独特的一款。
先将糯小米淘洗干净,再用清水浸泡大半天篦干水分,与切片的五花肉或腌制过切碎的肥瘦肉拌好装入碗里,撒上白糖用旺火蒸透即成。特点:五花肉与糯小米融为一体,吃起来糯香甘甜,油而不腻。如果吃的时候撒上白砂糖,仿佛金色的海洋里闪烁的点点白帆,令人遐想。
家乡摆酒席,不管城里乡里,总会在席间端上这道菜。想来,该是寓含“甜甜蜜蜜”之意吧。
糯香甘甜的小米鲊滋润温和老少咸宜。不仅家乡人爱吃,许多外省人也十分喜爱。家乡有一家食品厂的老板发现了这一商机,已将其制成速食食品。只需将开封的小米鲊装盘,放入微波炉热上一两分钟即可食用。
朋友,有机会不妨买来尝尝。
出书/
自费出书/
个人出书/
老人出书/
出书流程/
出书费用/
如何出书/
怎样出书/
出版/
图书出版/
出版图书/
书籍出版/
出版书籍/
出版网/
出书网/
自费出书网/
个人出书网